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乐夜未央-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匦塘渥铮****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虽然秦之酷烈天子皆知,但是,秦能从西陲卑弱之国一越而成华夏之主,与《商君书》所言“壹赏”、“壹赏”的原则岂是毫无关系?
高皇帝是秦之亭长出身,亲信重臣多是秦吏,对秦法之利害又岂会不知?
商君说;“法任而国治矣。”
——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轴。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誉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谁能说这样的法家之言不是大同?
——也许这也是“殊途同归”的一种表现吧……
正是因此,无论是尚黄老无为,还是尚儒家大义,汉律始终坚持着“壹刑”的原则。
——当然,商君直言“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秦法有赎死之论,汉因之,自然也有赎死之刑。
——当然,赎死之价……不是一般二般的高……
——吕后二年,赎死需付金二斤八两。
——汉制黄金重一斤,直钱万。金二斤八两就是钱二万五千……这是汉初的规定,当时是百废待新,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相同毛色的马……
——孝武皇帝时……“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
——当时徙于茂陵的家訾标准不过是三百万……
——这样的赎死不过是减死罪一等……罪人仍然服刑的,也就是完为城旦……
“杀人者死”……从来不是空话虚言……
不要说等闲庶民官吏,便是王侯贵戚,沾上人命官司,除非不被人奏闻,否则便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便是法外施恩,落得不死……对于那些人来说,失去一切、苟延残喘……那是生不如死!
若不是明白这些,丁外人事后怎么会越想越心虚,拼尽全力也要将事情按下?
……只是世上……真的没有后悔药……
他便是再后悔也没有用。
诚如上官桀所说——“大汉只有一个景桓侯。”
——杀人而不被问罪!
——行宫围猎,当众射杀九卿次席……霍去病敢做自然也是敢当……只是,他有天子偏袒……一句话便将事情全部抹去……
——即使如此……也是抹去杀人之事……
孝武皇帝不敢,也不能说:“骠骑将军射杀郎中令,无罪!”
——哪怕是误杀……霍去病也必要抵命……
孝武皇帝直接一句话,将“射杀”之事彻底消湮……自然也就不必论罪了……
——论对律令的通晓……幼年即能断案的孝武皇帝未必比他亲信的御史大夫张汤差多少……
霍去病是有天子偏袒的,丁外人有什么?
——鄂邑长公主不过贪图一时之欢,纵然宠着他,一旦事态不对,她绝对会毫不留恋地将他放弃。
——她是大汉的长公主,皇家贵女想找个合心的夫婿是比较难,可是寻一个合心的私宠……那还真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了……
站在正堂门口的屏风旁,丁外人真正感觉到了仲秋的寒意……
“大汉从来只一个景桓侯!”
鄂邑长公主的声音带着一丝令人诧异的轻松。
上官桀、上官安与丁外人同时看向正席之上,仪态端庄优雅的鄂邑长公主。
一身绛紫交织的锦绣华服,大汉长公主亲切地微笑着,看着当朝左将军的神色也十分温和,但是,上官桀却感觉到……这个素来不曾被他真正放在眼中的皇帝之姊……竟是那么高贵……是自己完全无法企及的存在……
——难道说……高贵这种气质……真的是跟血统有关系……
上官桀暗自困惑了。
不过,不过片刻……
当记忆中的某些影像因为“高贵”这个词而浮现时,上官桀再看向鄂邑长公主时,便不再觉得这位长公主有多么高不可攀了。
鄂邑长公主一直看着上官桀,自然也就注意到他的神色变化,但是,从细枝末节中推知某些重大讯息……并不在她的能力范围……
——而且,上官桀的改变……也并不重要……
鄂邑长公主看着上官桀,一脸微笑地对他说:“左将军,大汉也只有一个卫氏。”
上官桀不禁皱眉——很巧啊……
——他方才想到正是卫氏。
他也曾在禁中任职,也曾是天子近臣……对卫家的女子,或者是有卫氏血统的女子……并不陌生。
——卫氏起于微贱……
——那样卑微的出身……又怎么会有那样出色的人物?
上官桀不解——郎官中也有暴富、骤贵之家的子弟,上官桀见得不少……那些人,再如何富贵……骨子里都带着卑贱出身的印记……或谨小慎微,或自负狂妄……都是毫无底气的表现……
——可是,卫氏不同。
上官桀见过卫皇后,见过卫青,也见过他们的子女……
——卫氏谨慎、低调……但是,那种谨慎、低调不是那种因为自卑而显露的谨小慎微,而是……含蓄……不争……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争……
——卫氏将这句话阐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卫皇后、卫青,还是他们的子女……言谈行止之间,给人的感觉都是……平静……
上官桀也曾经与同什的郎官议论过,那样从容平静的大将军真的是那个直曲塞、广河南、恢朔边、合围单于、北登阗颜,戎车七征从无败绩的大将军……吗?
当时,什长与几个资历较深的就在旁边玩博戏,随口反问了一句:“大将军不是那样,该是什么样?”他们几个新人面面相觑,怎么也答不出口。
——他们都想像过大将军的样子……自然是与卫青不一样的……可是,当真要说时又觉得心虚……
——大将军就该是那样吧……
于是……皇后就该是那样……太子就该是那样……公主就该是那样……
仔细想想……卫氏……就该是那样的……
鄂邑长公主很诚恳地对左将军与车骑将军说:“有汉一百二十年,皇后之家极尽权贵者……唯有卫氏……上官将军以为然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82、惟有卫氏()
“有汉一百二十年,皇后之家极尽权贵者,唯有卫氏。”
看着上官桀怔忡的模样,鄂邑长公主十分好心地将自己的话重复了一遍。
——大汉自高皇帝传自今上,历经七世。
——椒房殿之主易位远不止七次,然而,皇后之族何曾有极尽权贵之势?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
虽然適妾之分如同云泥,但是,无论如何,皇后也只是依附皇帝才得到显赫的母仪之位的。从某种意义说,皇后与那些各有爵位的嫔御又有多少区别?
——她们的荣辱都来自那位至尊的宠幸……她们的家族……同样依赖于那位至尊的关照!
——汉兴,高皇帝得吕氏之助不可谓不多,可是,高皇帝时,吕氏封侯者不过三人,吕后的两位兄长更是凭着战功而搏回的列侯之赏。
——惠帝的皇后乃是其甥女,张氏与吕氏纵然不敢称一体,却也是骨肉至亲、休戚相关。
——文帝的皇后窦氏出身寒微,其父母早亡,追封之赏不过是安慰……胞弟又与之失散,千辛万苦寻回胞弟,可是,连舅家都不留情的文帝虽然厚赐了妻弟,为之在长安安家,却未曾封侯,更未曾委以重任。
——景帝前后两位皇后……
——薄皇后是景帝祖母家族的女儿……薄氏自薄太后之弟因罪被文帝相逼自杀之后,虽有万户侯封,却是权势不在……若非如此,薄后岂会任由景帝或留或废?
——王皇后于景帝前七年被立为皇后,其兄封后却是景帝中五年……相隔五年之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其兄王信调解了景帝与梁王的矛盾,缓和了景帝与窦太后的母子关系,而且,当时,坚持汉制的周亚夫已死,朝无强臣,景帝才得以封王信为侯。而王皇后的家族……王信虽是列侯,却未曾任职,其同母异父的弟弟田汀诰暗凼保罡叩墓僦安还侵缺惹奶写蠓颉
——孝武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是其表姊,其母乃景帝的同母之姊,大汉长公主,邑在馆陶,因为窦太后只有这一个女儿,这位长公主在景帝朝深得尊荣,但是,这种尊荣并没有惠乃其夫家……堂邑侯陈氏……《太史公书》若无表,后人只怕连堂邑侯的存在都不清楚……
其实,堂邑侯也是高皇帝的元勋功臣——陈婴初封于高皇帝六年十二月甲申。高后二年,诏丞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堂邑侯位在八十六。不过……这个元勋……还是看看陈婴的经历吧……
——秦末,陈婴自定东阳为將,随即投靠楚之项梁,成为楚柱國。四岁之后,项羽死,陈婴立即转投于汉,随即率兵定豫章、浙江,都漸以及自立为王的壮息,因此,以军功得侯,六百戶。后来相楚元王十一年,益封至一千八百户。
——太史公云:“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戶。”
——所以,《太史公书》不记这位堂邑侯真的是情有可宥啊……
——当然,堂邑侯陈家没有记载的另一个原因是,自陈婴这位谥为安侯的始祖之后,陈家竟连个像样出仕的人都没有……完全无事可记……
——当然,若不是这样,估计这个千户侯也没有办法在吕后称制那会儿安然传承。
——文帝与景帝都是明君……连对母族的照顾都有限得很,怎么可能让这个女婿、姊夫有多少特殊待遇?再者,当时正是诸侯势强的时候,文帝、景帝削弱诸侯还来不及……若非如此,长公主也不至于要让这么一个默默无名的堂邑侯来尚……
——当然,景帝对长姊还是照顾的,封皇后兄长为盖侯之后的第四天,便将长姊不能嗣侯的儿子陈蟜封了隆虑侯,很爽快地给了四千一百二十六户的侯封,还把王皇后的厶女许给了这个外甥。
——却也仅此而已了……
——连与那位长公主更亲近的文帝、景帝都这般了……孝武皇帝能对姑母与其夫家如何?
——更别说,那位陈皇后比孝武皇帝年长了将近十岁……纵然是结发夫妻……这般情况……又能有多少深情厚谊?
——当然,王皇后能入主椒房殿,长公主是出了力的,不过,一时的功劳又能让人感恩多久?
——总而言之,孝武皇帝与其母对大长公主的感激、尊荣……仅止于其本人……对陈氏……还有比椒房殿更贵重的奖赏吗?
大汉皇后的处境……就是这样……看似尊荣……实则……真的是如履薄冰……
——惟有卫氏……
——卫氏是不同的。
——大汉戚党中……出身卑贱莫过于卫氏,所得尊荣更莫过于卫氏!
窦氏出身微贱,却毕竟是良家子,以选入宫为掖庭宫人的,卫氏却是奴婢……卫氏出自平阳侯邑,其母就是平阳侯家的婢女。卫皇后是平阳公主所豢养的伎人,同样是奴婢,因此,在天子中意卫氏时,平阳公主可以随手便将其献给天子。
正因为这样的出身,在入宫后,卫皇后不过是侍使宫人,甚至于入宫一年多都没能再次见到天子,以至于遣散不中用的宫人时也在其列。
谁也搞不清楚,不过是遣散宫人,堂堂天子为什么要去,还一眼就认出了一年多都没有再见的卫子夫。
卫子夫涕泣请出,美人垂泪,我见犹怜……于是,复幸……这一次,卫子夫有了身孕……
——卫氏显贵由此开始……
或许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卫氏还没有尝到显贵尊荣的滋味,便先经历刀刃相逼的濒死危局。
——或许是……秘局……
——陈皇后无子,卫子夫有孕,嫉恨卫子夫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权势、地位更加显赫,因为身份、辈份,皇帝也不好轻易处置的大长公主,为女儿出气……甚至是使手段,解决某些碍眼的存在……都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嫉恨卫子夫……却拿其弟出气……
——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若说卫子夫跟卫青感情深厚……卫青是卫子夫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卫子夫还有一个同母同父的胞兄……
——若说卫青更容易被抓到……当时,再不济,卫青也是皇家宫苑供职……纵然未知名……大长公主的人想从皇家宫苑绑人……臧宣不过是在抓捕犯人的公务活动中,失手射中的行宫苑门,就被论为大不敬的大逆之罪,族……
——当然,更离奇的是,大长公主不仅派人抓了这个未知名的卫青,还想杀了他……
——嫉恨卫子夫却要杀她同母异父的弟弟……
——这位并没有迁怒前科的大长公主,在对待卫氏这件事上……着实是表现得让人看不懂……
——卫青的脱险也让人困惑……
——卫青是被公孙敖带人救出险境的……公孙敖……就是那个,跟着卫青出征也能无功,与霍去病配合,能失期当斩的公孙敖……
……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离奇的!
最离奇的的表现,出自当时正因为惹怒了祖母而不得不依赖大长公主与皇后为之调解的孝武皇帝……
——是的,之前才因为母亲的劝解而与皇后妥协、和好的孝武皇帝,在听说自己的姑母兼妻母、大汉的大长公主绑架并且想杀了卫青的事情之后……立刻将青简拔至建章监、侍中的位置,同时将卫子夫、卫青的同母兄弟也都提拔了一番,赏赐数日之间便累至千金。
——卫子夫的长姊君孺成为太仆公孙贺妻,次姊少儿与曲逆侯陈平的曾孙陈掌有私,天子便将陈掌任为詹事,位列公卿之位。
——公孙敖自然是越发的显贵。
——似乎是觉得以上那些还不够安抚卫氏……孝武皇帝转头将卫子夫升为夫人,卫青也被任命为大中大夫。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不算什么高官,可是,武帝的亲舅舅田汀钡骄暗勰┠瓴懦晌写蠓颍擞幸恢倍贾皇抢晒佟
由此……似乎昭示卫氏不同寻常的显贵之路……
——于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