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全知全能者-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下,其忌日,即黄庭坚生日,而且是同年。
如果事止于此,还可以说只是一个巧合。
但接下来的事情向更离奇化发展,这姑娘生前酷爱读书,留下了一个藏书的大书柜,柜子是锁的,老婆婆也不知钥匙在哪里,但是黄庭坚如游故地,找到了钥匙,打开了书柜。
书柜里有很多手稿,而手稿的内容,黄庭坚很熟悉,他一路进学修业,很多的书稿,和这里的一字不差!
……
这个故事真伪莫辨,但从野史逸闻中各种记载往往自相矛盾来看,其极大的可能是伪,就和苏东坡妹妹苏小妹的故事一样。——实无其人,实无其事。
许广陵意识中此时泛起这段逸闻,想的,也不是它的真或假。
而是从古至今,记载或传闻中的各种点滴与片断。
从孔夫子所言的“生而知之”开始,到各种少年神童的“才如天授”,比如同为宋朝的方仲永就是一例。
和黄庭坚的故事疑为编造来看,这个是确切的事实记载,出自王安石的《伤仲永》,当然,王安石也有编造或受骗的可能。——但这个可能不大。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这三个描述加在一起,非常简洁却又非常具体地展示了,什么叫“才如天授”。
不是聪明。
不是学来的。
而就是——
生而知之!
简单来说,有的人生来,意识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而有的人生来,却直接自带了一箩筐的东西,一旦某种条件吻合,那箩筐里的东西就会被触发。
之前,许广陵以为这样的事实和伊藤姐妹的情况有关,即天生异禀,顶窍和普通人不一样。
而现在,鉴天镜的所言,展示了另外的一个可能。
许广陵在镇外静静地站立了好久,一直等到那个房间里的那丝丝缕缕白雾如烟般缓缓扩散,从房间里来到房间外,然后一点点继续扩散,直到彻底地散逸、消失。
这个过程持续了约摸三天之久。
“那些散逸的意识片断,散逸成什么了?最原始的不带有任何信息的微能量?”许广陵忽然想起了这样的问题。
“不”。
“像树的叶子落进泥土里?”想了想之后,许广陵又这般问道。
而这一问,得到了鉴天镜的肯定。
“是”。
每当秋冬来临,树的叶子纷纷掉落,落到地上,并一点点腐烂或者说分解为新的泥土。
但这个泥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泥土,它是经过开拓和创造的,有着很多“活性物质”的泥土,这种泥土,其中的很多成分,可以作为直接的原料,被草木所吸收。
思绪转到这里时,许广陵再次地震惊失语,或者也不能说是震惊,而是类似于麻木。
“无数的意识微碎片笼罩在这天地间,所以……是人越多,意识微碎片越多,被新生儿吸收的也就越多……也所以,人类的成长和进化,是一种叠加,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人类的整体意识发育,是处于一种加速度的成长之中?”
“是”。
许广陵默然。
所以,生或死……
生命是不是就如海上的浪花,浪花不断生灭,而波涛永恒。
没有一朵浪花可以永久,新生的,很快就消失,又有重新的新生绽出,但每一朵新生,又都不是完全的新生,而是其中,蕴含着旧的个体的某些元素。
生命,就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递相演绎。
老妇人的念诵,仍然在继续。
这三天,她都没有进食,每天只睡很少的一点时间,然后念诵,然后是在极渴的时候,只少量地喝点水,再继续。
第三天的时候,许广陵目睹了小镇上又一位老人的离世。
应该和这场大雪或者说这寒冷的天气有关,在气候的恶劣下,便有那些一些生命处于边界线可生可死的老者,被拽向了死亡的那一边。
这还是成为大宗师之后,许广陵第一次目睹一个生命的从生到死。
深夜,沉睡之中,就在那个老者走向死亡的那一刻,其本已迟缓、僵滞、稀薄以至于隐隐涣散的生命光环,如同受到什么巨大刺激一般,猛地收缩。
涣散的生命光环刹那收缩,刹那凝聚,刹那地,由黯淡到明亮,甚至可能是其一生中都没有过的明亮。
就如旧时的煤油灯,突地爆了下灯花。
然而,也就在这突地一下爆发之后,明亮转瞬熄灭,彻底地熄灭。
伴随着这爆发和熄灭一起到来的,是亡者身上升腾起的丝丝缕缕白雾,那所谓的灵魂或者说意识碎片。
就如那油灯熄灭之后,有烟开始弥散。
也好像是生命光环破灭得并不彻底,残留下的那部分,化作了这些白雾。
看着遥远处又一个小房间里的那白雾,许广陵的神情肃穆而又庄严。
重新回到百多公里外那个斑驳倾颓的石堆,许广陵看了很久,把那些石块,一块又一块地看过来。
那些石块,有大有小,有新有旧,虽然最新的也有几十又或几百年的历史了。
每一块上面都刻着字迹,其中有的是用正式的工具刻的,字迹深而又清晰,也有的,可能只是当时用木头又或尖石块之类划削的,字迹已经非常模糊,有的已经彻底消失,只留下一点浅浅的烙印。
而那些字迹的内容,有梵文,有藏文,也有汉文,这些字,有的是成段的经文,有的只有短短一句,还有的,只是一个或两个字。
“嘛”。
“哞”。
也有“吽”,还有“貝”、“被”等。
还有好些字的部分残缺了,只遗留下同样有点残缺的“牛”或“口”等。
观看着这些字迹,注视着这些石块,许广陵仿佛透过岁月透过沧桑透过斑驳透过烟尘和湮没,看着一份份不同的心情和寄托。
有的祈生,有的悼死,有的祝福。
也有的,或许只是表达一种单纯的,人对于某种神秘存在的致意。
“我牵着你的手呀”
“你跟着我走呀”
“一走就是一辈子呀”
从野外,许广陵也召来了一个石块,在其中,刻上了这样的字句,然后把这个新的石块,投入在那倾颓的石堆之中。
那个老妇人的丈夫。
其年轻时候,在寺庙里,跟着里面的师傅所学的情诗。
也是其一生中,会的惟一一首诗。
==
感谢“筱巍的筱巍”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唉这声叹息”的月票捧场。
第661章 生死,神道()
见识了两位老人的死。
第一位,许广陵只见到了其死后的情景。
第二位,许广陵则是目睹了其从生到死的过程,看到了其生命光环,从黯淡到破灭,然后,在破灭的那一刹,“回光返照”,就如太阳将落未落之际,霞灿漫布西山。
然而这最后的一抹绚烂,也终究要漫漫地散去的,于是就只剩下黑暗。
纯粹的黑暗。
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
千百年前,信民所堆的“玛尼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日,有很多野外的,废弃了,倾颓了,但有更多的在聚居区兴起。
民众们刻印着石块,你一块,我一块,然后成千上万甚至数十百万计的石块堆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汇聚了诸多信仰或者说信念的石堆。
如果不考虑庄重性什么的,单纯从性质上来讲,和许多旅游景点的“许愿树”、“许愿池”、“许愿峰”等等的差不多。
很多青年男女出去旅游,然后把他们彼此的名字写在一起,挂在树上,或者弄一个同心锁什么的,锁在山峰上。
很多很多游客这样做,所以,稍热一点的景点,但凡有这样的设施,其处光景,一般都颇为壮观。
也不纯是青年男女、未婚男女,有三十四十的已婚人士,还有带着孩子的。
而曾经的时候,许广陵还未曾踏上这条路,在各地四处乱逛的时候,便有一次,看到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年夫妇,看起来很有文化很有修养的样子,也同样把两人的名字学身边的小情侣一般挂在树上,然后相视一笑。
老头笑得像个孩子。
老妇人笑得居然也颇有一丝羞涩。
好像几十年的光景回转,几十年的跌跌绊绊,几十年的经历和世故,几十年的苍老,在那一刻尽皆被抹去了,回到他们当初,可能是第一次相见、第一次牵手的情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愿树也罢,玛尼堆也罢,并不是迷信,对很多人来说也并未上升到信仰。
而是实实在在的“寄托”。
将心中的一些心愿、一些向往,或者单纯的心念,寄托于树,寄托于石。
树也好,石也好,其它的东西也罢,载体并不重要,这些都可以归诸于“自然”,或者说“上天”。
世俗太复杂,但是寄托就可以很单纯。
许多人,昏昏昧昧地活着,或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般一日又一日地过活着,再或者,劳心劳力勾心斗角并不高尚地活着。
诸如此类。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某个时候,许个愿。
哪怕只是出于消遣,出于好玩。
但许愿的时候,其心其念,必然是有别于平时的。
从复杂中提拈出单纯,从平凡中提拈出美好,从卑污中提拈出还未卑污的那些。
那一刻。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可歌可泣。
但于生命本身而言,却着实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或许,等到他们的生命真正“回光返照”的时候,都可能会着重地想到人生中的那一幕。
在那个倾颓的玛尼堆边,许广陵站立了很久,也沉吟了很久。
或许是刚目睹生死,这一刻,在成为大宗师之后,许广陵第一次系统性地思考着关于生死的问题。
站在许广陵目前的高度来看待生命。
每个新生命的降生,都恍若一个木块被投放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然后被海水无时无刻地腐蚀着,直到最后的彻底解体。——而这是必然的。
这木块也可能受到意外而来的撞击,还没等到被腐蚀解体的时候,就已经崩解。
凡有生命必有意识。
但世间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都是处于“生活”之中,操劳吃活,操劳生活的负担,操劳名或者利,并没有很多空余的时间、空余的念头去想关于生命本身的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想也无用,想这些,不如去想些实在的事情。
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意识,被从生活的操劳中解脱出来了呢?
那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进驻于意识之中。
然后出于生命的本能,很可能就会想着,这木块,如何才能不被腐蚀呢?
这海上有座山?
木块如果能从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中来到山上,或许就可以不被腐蚀了,虽然,可能还有另外的腐蚀,但那情景肯定是要好很多,好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而那,对平常的生命而言,无疑是“长生不老”了。
于是,“传说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不愁吃喝也无虑名利的秦始皇大大,便派人找仙山去了。
海上找山,是一条路子。
另一条路子是一边找山,一边炼丹。——哪怕一样在这海里泡着被海水腐蚀,但如果质地不一样,被海水腐蚀的程度和速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吧?
这是“道”。
而自古,神道并举。
有道的地方,必有神在。
秦始皇找山,葛烘炼丹,而不少既没条件找山也没条件炼丹的,或者都不知道山丹这种概念却又对生死有所思考或畏惧的,便期望或有大能来拯救或者说救赎。
一切宗教、神教,最根本的立足点都在于此。
也可以说是立足于生命本身。
所以,哪怕所谓的“科学”再发达,只要一天没堪破和解决生命、生死的问题,宗教神教便昂然屹立,牢不可破,或者就算破了,时移势易,也必会再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为它们有“根”。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宗教神教便越没有生存空间?
并不如此。
不但不如此,还恰恰相反!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便会越高,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压力便会越小,然后很多很多人的意识和时间,可能都有了空余。
那就学习呗。
那就工作和事业呗。
那就恋爱呗。
那就娱乐呗。
而除了这些等等之外,很多很多人,都会因为意识和时间的空余,然后“迫不得已”地,思考、接触起关于生命、关于生死的问题。
所以彼时……
宗教大昌。
神教大昌。
而整个社会的生命活动以及关注热点,也应该是与现今迥然不同的样子。
当然,届时,所谓的宗教和神教,多半也跟着进化和改变了,很可能是不同于如今的另外一种模样。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此时此刻,许广陵想起了一首诗中的这么一个句子。
真想活上一万年。
不为长生。
只是想见识一下,真正的“盛世”的样子。
(这应该是我所写的,主角经历的第三个世界的光景,提前广告一下,敬请大家期待什么的,哈哈。)
==
感谢“追逐著那時光”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东景老大”的月票捧场。
第662章 真正的天眼()
宗教、神教,信仰以及信众什么的,许广陵想了会,但也只是想了会。
这毕竟是另外一条路子,而且是与他所行完全不同的路,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也就是路边的风景而已。
药浴在继续。
用科学点的术语来说,每个生命体,都是一个耗散的系统,需要不停地得到物质和能量的补充,否则,就会随着耗散,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
小到生命体是这样,大到一整个宇宙也是这样。
“膨胀的宇宙”
“我们的宇宙有一天会陷入热寂,即一片完全的死寂”
前者是事实,后者是推论,而推论的立足点,正是基于不停耗散的这一个原因。
不过坦白说,人类目前的眼光,在整个宇宙面前,用鼠目寸光来形容,可能都是一种绝大的夸奖。
所以类似上面这样的,对整个宇宙所下的结论,不管是谁,不管是基于什么立足点而得出的,都可以当成是小儿呓语,并没有真正的“科学参考”的价值。
回到许广陵自己这个生命体,如果用耗散系统论,那结论就是,他的耗散程度,相比身为普通人的时候,衰减、收缩或者说节约了至少90%以上。
然后,不论是物质的需求,还是能量的需求,都急遽减少。
普通人每天都要吃饭,甚至一顿还不行,要两顿三顿四顿五顿甚至六顿。
这么频繁地吃,只因为身体处于相当地代谢之中。
身体需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