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演义-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组绀立;组绀卒,子亶父立。
公刘居豳300百多年之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
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公刘之后,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周族陷入了与戎狄间大规模的摩擦冲突中。
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商王武乙实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戎、狄等游牧部落常常侵犯商朝疆土,而豳地首当其冲。
西边义渠戎国(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在宁县城西北50里处)等部落不断侵入豳地。因为古公亶父娶的就是戎人姜氏之女(羌族),所以古公不愿和戎人打仗,所以用和亲的方式缓和与戎人的矛盾。
考虑到整个部族的发展需要,亶父委曲求全又向北面的狄人进献财物以期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但狄人不守信,仍对周部族进行袭扰,甚至强索土地,豳人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一战,可古公亶父说“我不以养人之地去害人”。
武乙六年(bc1213),古公亶父无奈带领部族迁徙,最初想迁至先祖后稷的领地古邰地(今陕西武功),但由于战乱影响,最终率姬姓氏族二千乘离开豳地向东南进发,翻越梁山后沿着沮(ju)水(今陕西韦河)西进,然后渡过漆水(今陕西横水河)来到岐山(箭括岭)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因为豳的国名,所以又将这里称为南豳。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本身又是天然的御敌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古公亶父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豳地的人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复归。
第十五章 三星堆文化()
周原上热闹起来。周人们锄草的锄草,砍树的砍树,放火烧荒后,立即开始了耕作。他们两个人一组,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共同使用着一副犁地的木耒,总共大约2000人、1000张耒在周原上拉开了架势,从低处耕到高处。
古公亶父倒背着手,悠然自得地在地边巡视。他的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都紧跟在父亲身后,狐假虎威,东张西望。
此时的季历嘴上已经冒出了细细的茸毛,嗓子也正在变声,但还像个孩子一样,一会儿和他的侄儿们打闹,一会儿又瞄上了前来送饭的青涩少女,像只拈花惹草的蜜蜂,不是趁机在少女鼓鼓的胸脯上摸上一把,就是在她们翘翘的屁股上拧上一下,常常惹得少女们尖声大叫。
太伯和仲雍见此情景,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只有他们的父亲古公亶父皱着个眉头,一声不吭。
晚上,古公亶父搂着婆姨太姜躺在炕头上,悄声细语。古公亶父问:“季历今年满十三岁了吧?”太姜不满地瞪了古公亶父一眼,说:“你自己的儿子你自己都不知道多大?”古公亶父说:“我看,该给他寻个媳妇了。”太姜有点吃惊,问:“这么小就给他寻媳妇?”古公亶父说:“从纳采、问名,到请期、亲迎,再快也得个一年半载的,到那时候季历也就不算小了。”
太姜琢磨了一下,点点头,说:“那倒也是。不过,你想给儿子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呢?是要大家闺秀,还是要小家碧玉呢?”古公亶父说:“当然要大家闺秀了!”太姜又问:“你有个大概的标准了吗?”古公亶父说:“我看,最好能和商王攀上关系。”太姜嗔怪地说:“我可不想咱们儿子为了氏族的利益委屈自己。”古公亶父瞪了太姜一眼,斥责道:“这叫什么话?季历是我的儿子,当然要把氏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至于自己喜欢不喜欢的倒不打紧,他可以在媳妇以外随便寻嘛!”太姜这才回过味来,说:“你说得对!放心吧,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我准保能给儿子寻上一个又漂亮又贤惠的大家闺秀,你就等着听喜信吧。”古公亶父顿时眉开眼笑。
果不其然,没用多久,太姜就给古公亶父带来了喜信。她通过商王武乙的一个姓任的妃子娘家挚氏的亲戚关系,选定了这个妃子的亲妹妹挚仲氏(商族后裔)任作儿媳。
季历千里迢迢,从京城迎娶太任,周人倍感荣光,曰嫔于京,天作之合,都说太任是京城贵族来的皇室之女,温文尔雅,秀美端庄,惊为天人,任姓的挚仲氏是殷商宗亲贵族,拥有皇室血统。
《诗·大雅·大明》怀着满腔的激情盛赞这桩婚事。《史记·吴太伯世家》称“季历贤”,《周本纪》谓其妻太任为“贤妇人”,
《周易》有一个卦称为归妹,“帝乙归妹”,指的并不是商王帝乙,而是商王武乙,因为太任是武乙王妃的新妹妹,所以也可称为武乙的妹妹。
因为王妃的关系,商王武乙做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将周原(岐邑)赐给了古公亶父,使得古公亶父得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周原的主人,可谓“双喜临门”,此时为bc1213年。
季历娶了王妃之妹,迅速地抬高了周族在方国诸侯中的政治地位。
古公亶父在迁到周原后,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划分邑落,开发沃野,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建都为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交界)。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使周逐步强盛起来,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周族在周原渐渐形成了一套发于宗族却又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终西周之世,岐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改国号为“周”。
古公东迁意义非常,由豳迁岐,到达“周原”,周人以邑为名,故号为周,从此正式拉开了周人图得天下的序幕。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
家族成员
父亲:组绀
妻子:太姜
长子:太伯(亦称泰伯、吴太伯)
次子:虞仲(亦称仲雍、吴仲雍)
三子:季历(亦称公季、王季、周王季)
孙子:周文王姬昌、虢仲、虢叔
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太姜,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有邰氏之女周文王的祖母。她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之时的贤德妇人。
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没出过一件坏主意。
太姜名字列入《列女传》中,《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
经过一连串的隆重仪式,在这年(bc1213)的冬天,冰雪还没有消融的时候,古公亶父就把儿媳妇娶进了家门。因为这个儿媳妇和婆婆一样,长得人高马大,因此举族上下,也仿照她婆婆的例子,被称作太任。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bc1212)的秋天,季历的妻子太任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即将临盆之际,一只火红色的大鸟落在了她家的窗户上,古公擅父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孙子满月、儿子季历抱着孩子请爷爷给起个名字时,古公擅父早就成竹在胸,对季历说:“他出生的时候出现了好兆头,将来我们周族一定会兴旺发达的。我看就叫(姬)昌吧。”季历自然满心欢喜,抱着儿子到宗庙里向祖先们作了通报。
第十六章 武乙的宗教改革()
据《史记》的《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
太伯知道古公想立姬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于是向古公亶父表明让出继承人的地位,甘心辅佐姬历的意愿,但是周人的传统是长子为裔(与商朝的兄终弟及完全不同),古公亶父不想违背这一传统,嫡长子继承是周族维持周礼的核心价值,所以古公亶父不赞成这一意见。太伯先后三次表示让位的意思,但都被古公亶父拒绝。这就是太伯三让的故事,由此太伯的德行传遍天下,人人称颂太伯。
如果我们不从品质、德性方面考虑,而从出身方面看这一问题,便知称昌为“圣子”、有“圣瑞”之说亦有来由。这就是季历妻、文王母太任来自殷商,是商王畿内氏族显贵。
这一联姻抬高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季历因妻而显赫,文王昌因母而显贵。立季历甚至文王,有利于与商族的政治关系,这些有利于周族的发展,这是古公亶父的政治意图,而为了周族的发展,就要牺牲掉太伯和仲雍的利益。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或许太伯并不是真心让位,而是沽名钓誉,但是太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位的决心。为了达到让位而又不违背嫡长子继承的周礼传统,所以,太伯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被发文身,以示自己已经成为蛮夷,而华夷大防,自然不能再成为华夏族的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
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
吴太伯,一作吴泰伯,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吴国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传位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据明代《泽州府志》载“吴神山县西南六里,即晋普之支,庙祀泰伯仲雍。”传说于此广植杏树,淳化民风。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里古镇)。太伯自称勾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当地的君主,称为吴太伯。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越之地尊泰伯为其先祖,并在今无锡梅里建有泰伯庙。孔子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吴人楹联中认为太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著《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在太伯逃走之后,仲雍也按照传统被立为继承人,但是仲雍为了周朝的强盛,也放弃继承人的地位,逃走投奔了已经站稳脚跟的太伯,被发纹身,也成为蛮夷之人,于是季历成为古公亶父唯一的继承人。在古公亶父死去之后,周族也在季历的带领下走上了更加强盛之路。
太伯无子,死后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泰伯庙。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10'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匾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2006年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第十七章 古公亶父迁岐周()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唐代诗人李绅晚年隐居泰伯庙,在泰伯庙留下许多诗文,其中《泰伯井》写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千年。”
太伯去世,没有儿子,弟弟仲雍继位。仲雍去世,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儿子周章继位。此时周武王灭亡了殷王朝,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地君主,便把吴地封给了他,以祀吴泰伯。并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成周之北的旧时夏都之地,这就是虞仲,以祀虞仲。
史书记载出现了前后两个虞仲,而前一个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