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演义-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身体覆盖有蜥蜴一样的鳞片。
下一章将介绍,这可是令后世无数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事件了。
第十二章 白垩纪灭绝事件()
海王龙以海鸟、滑齿龙、鲨鱼、海龟、菊石、鱼龙、蛇颈龙、薄片龙以及其他沧龙为食。和其他掠食者一样,海王龙的领地意识很强。它们几乎没有天敌,最大的威胁可能就是来自同类的竞争。为了争夺领地,海王龙可能会向同类发动进攻,而这种打斗往往是致命的。
沧龙生活于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的海洋中,是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拥有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
沧龙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
大约9500万年前其祖先崖蜥在陆地上一样面临着恐龙的死亡威胁,无奈逃入海洋。大约9200万年前进化为达拉斯蜥蜴,此时它们已经完全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再不能回到陆地上生活了。此时它们体长仅有1米左右。大约8600万年前它们进化成为沧龙。
目前已知最小的沧龙类型,身长3到3。5米,主要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体型较大的沧龙似霍夫曼沧龙;体长可达21米;重33吨。
比起其他的沧龙类生物,沧龙的头部更加强壮,由于下颚骨头间的关节紧密,因此沧龙无法像早期沧龙类例如海王龙般将猎物整只吞下。沧龙的牙齿锐利呈圆锥型,弯曲呈倒钩状,双颚在咬合的同时产生巨大扭力可将猎物拦腰咬断。另外其上颚内部还有一圈内齿用于拖拽食物。科学家推测,沧龙应该是将猎物咬断或撕裂为适当尺寸再吞下,极为血腥。
沧龙视觉很弱,但是嗅觉和听觉非常发达。它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舌头依旧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们的耳朵构造特殊,可以把声音放大38倍。沧龙利用上颚侧面与吻部的一组神经侦测猎物发出的压力波,以此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就像今天的虎鲸利用声音定位一样。
沧龙的身体呈长桶状,尾巴强壮,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它的前肢有五趾,后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鳍状肢,前肢大于后肢,短粗而有力的鳍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变方向,敏捷大大增加,甚至能够跃出水面捕食。其尾部达到身长的一半,为宽阔平坦的竖桨状,尾椎骨上下都有扩张的骨质椎体,组成了强力的游泳工具。它的行进方式类似于现代的鳄鱼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样左右摇动,最高速度达到约48。3公里小时。这种游泳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快的速度,但是不利于长时间的高速追逐,因此,沧龙是利用隐匿与爆发力猎食的好手。早期的海王龙以及后期的沧龙把比它历史早远得多的海洋爬行动物蛇颈龙和其它海生爬行动物甚至鲨鱼等赶尽杀绝。
可以说在晚期无论海陆生态系统都已经无比脆弱。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或许生态平衡能够重新恢复。比如大量肉食性恐龙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或者自相残杀,从而降低肉食和植食性动物的比例,或许能够使生态系统得到调整。
且此时另一个能够影响整个生态平衡的条件也在发生悄然改变。早期二氧化碳浓度很高,但是随着数亿年植物不断地发生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逐渐减少,使得温室效应降低,气温在逐渐降低。这在悄然威胁着喜热的像恐龙一样的爬行动物的生存。
但是温度是在缓慢变化的,恐龙等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适应这种缓慢的变化。
但是一颗小行星或者是由环绕太阳系的奥尔特星云发出的彗星使得这一降温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发生了。
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
约0。66亿年前,一颗直径至少有10千米的小行星或者是彗星,撞击在今天美洲大陆的正中间,位于今天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外海。当时为盘古大陆时期。
撞击形成了直径达180千米宽的巨型陨石坑,整个美洲几乎被拦腰截断,今天的美洲地图上留下了中美洲的大批群岛为该次撞击造成的影响。
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爆炸总量的1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大气层中。
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引发大规模海啸、地震与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碎片和灰尘造成全球性的,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之久。
由于大气中大量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
没有阳光,植物包括海洋中的藻类都逐渐枯萎死亡;没有植物,无论陆地还是海洋中的植食性的生物都开始大规模饥饿而死;没有植食性的各种动物,肉食性的恐龙和沧龙等都失去食物来源,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有部分恐龙躲到了安全地带,在撞击事件发生后坚持了大约200万年的时间,最终因为庞大的体形和食量,无法适应恶劣的气候以及食物短缺,最终灭亡。
这场灾难最终导致全球约17的科、50的属、7580的物种灭绝。恐龙、沧龙科、翼龙和菊石类一同消失。
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未能幸免于难。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和一些小型的鸟类,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第十三章 第三纪()
新生代约0。66亿年前被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古近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全新世。
古新世约6600万年前5600万年前
始新世约5600万年前3400万年前
渐新世约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
中新世约2300万年前533万年前
上新世约533万年前259万年前
更新世约259万年前1。17万年前
全新世约1。17万年前
新生代开始时,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统治了地球。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
新生代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这其中被子植物早在晚期就已经占据了地球上的统治地位。但是裸子植物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寒带地区的森林基本都被裸子植物所占据比如松柏。
由于白纪晚期发展出大批以花蜜为食的种类,所以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不少新的植物也与昆虫结成了很好的共生系统,以致如果没有昆虫,就不能繁殖后代,产生种子,比如各种果树就是这样。随着哺乳动物及鸟类家庭的兴旺,靠营体外寄生生活的食毛目、虱目、蚤目等昆虫也随之而生。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第三纪时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海胆、苔藓虫、介形类为主。原生动物中的放射虫在第三纪十分繁盛。
第三纪的早期,仍生活着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在古近纪之前所有的哺乳动物体型很小,尽是一类体长12厘米左右,与老鼠体型相仿的小型捕猎者。进入新生代后恐龙式微,于是哺乳动物得以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并迅速演化出具备丰富多样性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物种来。最开始的灵长目动物都是非常小的,受到恐龙等物种的威胁,凡是大个的都被吃光了。后来又经过了撞击事件的影响,所以活下来的都是很小的兔猴科等低等灵长类。低等灵长类也开始迅速地多样化发展。
灵长类分为原猴亚目低等灵长类和类人猿亚目高等灵长类。
原猴亚目分为狐猴次目和眼镜猴次目。狐猴次目分为最早期的免猴超科、狐猴超科和瘦猴超科。类人猿亚目分为阔鼻猴次目和狭鼻猴次目。阔鼻猴次目分为卷尾猴超科、狨猴超科和跳猴超科。狭鼻猴次目分为原上猿总科,猴总科和人型总科。阔鼻猴次目又称新大陆猴类主要生活在美洲地区。狭鼻猴次目又称旧大陆猴类主要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地区。猴科是灵长目最大一科,分为2亚科:猴亚科猕猴亚科和疣猴亚科。分布于非洲和亚洲。
人型总科包括人和真正的猿类,以大脑高度发达,没有尾巴为主要特征。
现存的人型总科成员可以分成长臂猿科、猩猩科和人科,史前的成员则还包括原始的原康修尔猿科,并可能也包括山猿科和上猿科,猩猩科的一些早期成员也常单列为森林古猿科。
长臂猿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群居,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每胎产1仔。
猩猩科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猩猩现仅存于苏门达腊北部以及婆罗洲的低地和山区的热带雨林,数量稀少。大猩猩分布于赤道非洲,是灵长类中体型最大者,站高1。31。8米,雌性体重70120千克,雄性140275千克。黑猩猩属包括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分布于非洲中部热带雨林,集群生活,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人科现仅1属1种,即智人现代人。分布于世界所有大洲,早期类型仅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温暖地区。直立步行,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手足分工,下颌骨浅且粗壮,犬齿和下第一前臼齿退化、牙釉质厚、3个臼齿的磨耗相差很大,大脑极为发达,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
古新世时,印度连同澳大利亚也与南极洲分隔开来,逐渐向北漂移。南极洲一角与南美洲逐渐连接到了一起。今天两大洲的交界仅为一条德雷克海峡。在5000万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蝙蝠和鲸。在古新世晚期高等灵长类已经出现,高等灵长类起源于非洲的原始狐猴。
始新世时印度与澳洲联合形成一个超级板块,并且向欧亚板块冲去,古地中海因此消失,青藏高原因此升起。等到了4000万年前,如今在哺乳纲下面的各个目就都基本出现了。
始新世时灵长类中的狐猴类继续发展,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现在狐猴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眼镜猴始新世出现于欧、亚、北美等地,现在分布在东南亚的部分岛屿上。曙猿是体型非常小的灵长类,体重只有100克左右,是现在最早发现的高等灵长类化石。
下一章介绍人类的最早祖先。
第一章 乍得沙赫人()
早期高等灵长类最丰富的地方是非洲的埃及,这里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的灵长类种,除了非洲跗猴以外,还有很多种确定属于高等灵长类的成员,包括副猿同时拥有阔鼻下目和狭鼻下目的特征和原上猿类是原始的狭鼻猴次目,同时具有猴类和猿类的特征。
阔鼻猴次目,即新大陆猴,是美洲唯一的灵长类,可能于始新世晚期从非洲到达南美洲,并在那里**演化,形成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阔鼻猴次目是高等灵长类中比较原始的一支,其化石不很丰富,化石种类和现生类型非常相似。阔鼻下目最显著的特征是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之间的距离比较远,鼻甲基部分开,其它的特征还包括有三个前臼齿等。
渐新世时鸟类进一步发展。
中新世以后,红海开始形成,阿拉伯半岛脱离非洲,东非裂谷初露端倪,预示东非将有进一步的分裂的可能,新的海区或大洋又将诞生。
中新世以后全球海、陆轮廊已很接近于现今。整体说来,海洋所占面积较大;而陆地面积较小。现地中海沿岸,如北非阿特拉斯山区、意大利大部、法国和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区都曾为古地中海区,法国的西海岸、北欧地区则被大西洋所占;在北美西海岸南部以及墨西哥湾滨海区也被海洋所占。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东海岸在中新世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更向东扩展,特别是渤海和黄海,大部分还都是陆地。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副地中海的存在。副地中海是在阿尔卑斯山脉从水下升起后残留在山脉以北部分的水体。水体最大时东西长约5000公里,面积为现地中海的一倍半,从法国罗讷河谷开始,沿阿尔卑斯北麓向东延伸,至少延伸至咸海一带。除罗讷河谷外,副地中海在不同的时期曾通过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低地与亚得里亚海,通过希腊与爱琴海和通过伊朗西北部与波斯湾及印度洋相连通。在中中新世末,基本与其他海洋隔绝,变成内陆海,几经分隔,剩下今日的咸海、里海、黑海和匈牙利的巴拉顿湖。
中新世以后,气候由凉爽向湿热转变。中中新世以后,**高原的升起无疑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的表现则是气候分带日益明显,并逐渐转向干旱凉爽。也对中亚地区沙漠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新世中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先后出现,逐渐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现代哺乳动物群逐渐形成。獭猴又译瘦猴中新世出现在东非,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和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原上猿总科是狭鼻下目最原始的代表,也是猴总科和人型总科的共同祖先。猴总科即旧大陆猴,现在旧大陆大多数的灵长类均属此类。
我问道:“科学家们习惯于将人类化石按其出现先后顺序依次说明其一脉相承的关系。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不算完全正确,这实际上是将进化问题简单化,有些类似于神学上说的人类是上帝的宠儿的说法。
其实从中生代以前的生物进化历史可以看出,当一种生物繁荣发展且前面生物的生态位缺失的时候将会迅速多样化。比如恐龙就迅速由一种单一食草恐龙迅速演变为迅速占据大陆统治地位的涵盖陆地和空中的既含有食草又含有食肉种类的庞大恐龙家族。
所以灵长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一定是多样化发展,今天人们发现的化石仅占有一鳞半爪,怎么可能恰好说明它们就恰好就是祖孙关系呢。
人类化石仅能说明在自然界的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痕迹。但是历史事实无法考证,所以我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理解,强行将这些化石按照时间顺序说明它们的演变过程。
这种简单化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演化,当初牛顿研究了所有当时的物理学内容,所以用牛顿经典力学来说明一切当时的物理规律。但是后来天文学的红移等一些代表宇宙膨胀的现象证实牛顿的理论是不足的。于是又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相对论微观尺度的不足又导致了量子理论的产生。
在这种化石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科学家们犹如十七世纪的牛顿一样,只能满足于这种简单化理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