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演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bc34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麒麟山人遗址便已经发现磨制和钻孔的技术,后来的山顶洞人bc30000年以及峙峪人bc26000年也都使用了该项技术。只是当时磨制技术主要用于装饰品,没有大量普及制作。所以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磨制石器技术出现在中国境内的麒麟山上。
中国在bc9750年出现了陶器而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北亚的日本当时与中国大陆相连,与中国大陆的人是同一批人。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平板电子书0年,而中国大陆最早的是江西仙人洞的陶器bc9750年。日本的陶器多绳纹,与中国大陆早期相同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 平板电子书0年。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西伯利亚的陶器多施篦纹。南庄头文化大体代表了伏羲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情况。
南庄头文化:黄河流域。时间:bc85507750年。典型遗址: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出土遗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片、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这说明其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鸡和养狗的人类。陶器的发掘说明中国北方新时代早期的陶器多为平底。
第十一章 混沌氏()
仙人洞文化:长江流域。时间:bc97507000年。典型遗址: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出土了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是中国南方出土物最多的洞穴。
石器有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等。也有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石器。磨制得比较粗糙。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制作了磨制石器。
最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粗砂绳纹陶器bc9750年。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
陶器都已破碎。器型多是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不稳定,同一块陶片上有时会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说明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烧造陶器采用平地堆烧方式。
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镖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稻植硅石标本bc9750年,以及栽培稻植硅石标本 平板电子书0年。这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证据。
新石器时代早期,这种以打制、磨制石器和粗砂绳纹陶共存的原始文化统称为万年仙人洞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东南地区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某些地方。
上山文化:长江下游。时间:bc90007000年。典型遗址: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
发现了石斧、石镞、红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发现陶胎中有稻壳遗存,经测定属于栽培稻范畴,说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
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
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85的都是敞口盆形器。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遗址发现大量的石球、石磨棒和石磨盘,考古界将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工具组合称为工具套,上山遗址的这一工具套就与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复合性经济模式相对应,石球应该是狩猎的投掷物,石磨棒、石磨盘可以用来脱去稻壳,也可以用来碾磨块茎类食物以获取流汁状的淀粉。
浦江的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这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玉蟾岩遗址:长江中游。时间: 平板电子书0年。典型遗址:湖南省道县寿雁镇。基本归类于仙人洞文化。
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发现了陶片和人工栽培水稻,还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猕猴桃、梅等果实标本。
玉蟾岩陶器的出土,表明玉蟾岩遗址存在资源强化利用的现象,这是人类从定居走向农业生产的先兆。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可供玉蟾岩食用的动植物资源日趋不足,玉蟾岩人加强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孕育了原始农业。
从采集渔猎走向农耕时代,人类经历了从向自然攫取到生产的革命性转变。这次革命,在仙人洞就已经孕育,在湖南道县开花结果。原始农业当时初步开展起来。玉蟾岩,成了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水稻在中国大陆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有意思的是,这里还发现了历史最悠久的特色小吃永州喝螺,这个小吃居然有上万年的历史,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且流传至今的地方特色小吃了。
之前主要介绍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情况,即bc97507000年。
下面开始介绍bc70005000年的情况,主要为伏羲氏部落联盟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情况。
bc70006000年前,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
bc6000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bc7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西亚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远远早于东亚。
中亚大约在bc6000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bc6000年,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也受到西亚的影响。
下面继续介绍伏羲氏部落联盟的情况。
: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统治时间:bc69506670年。共280年。应为上古的后裔部落,后臣服于伏羲氏。
第十二章 昊英氏()
:汉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最早见于商君书画策:“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立都:遂平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统治时间:bc66706390年。共280年。
容成氏,古部落名。
传说有一个世代袭号的容成氏族部落。因其首领传说为仙人,黄帝、老子皆曾拜他为师。后来渐渐传扬成了广成子的说法。这是关于容成氏的神化传说。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容姓出自大容氏。”
容成氏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容成氏的部落居住和活动区域在容城今属河北一带。
容成氏大约传了8代,每代以30年计,大约容成氏的统治时间:bc63906110年。其定都在河北地区的容城。
葛天氏:上古时期的重要氏族与氏族首领名称,是上古帝王。称“伏羲葛天氏”。生于河南长葛,定都于古葛地商丘市宁陵县。
本草纲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商丘市宁陵县。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
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纺织成生活、生产用品。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从而取代了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
葛天氏传授和推广了葛的使用方法,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葛天氏是编布织衣的始祖。
葛天氏初为葛天氏部族首领,后袭“三皇”之一伏羲氏的名号帝位为中原部落联盟共主。因创制“葛天氏之乐”、“葛天穹庐”和葛布等早期人类文明,葛天氏为中国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建筑、纺织和养生的人文始祖。
葛天氏善于治理天下。路史。禅通记载:“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葛天氏治理天下,不言而信,不化而行,开文武道统和谐之盛世。”葛天氏出现了原始的货币,并且封禅泰山。
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
葛天氏发明了乐舞,是中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广乐的前身,是我国正宗礼乐文化及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是谓广乐”。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第十三章 阴康氏()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
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
路史前纪在记述“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葛天氏统治时间:bc61105830年,共280年。
阴康氏:古代部落联盟首领。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南宋朱熹编撰的通鉴纲目、罗泌编撰的路史等史书中有关于“阴康氏”治于华原“教民制舞”的记载。
“阴康氏”应是的分支部落,部落中多美貌女子,以致常被人误认为狐仙,传说中青丘国狐仙之国,就是阴康氏部落建立的。首领为女性。
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通鉴纲目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流,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理滞著而多重膇,阴康氏所以利其关节,乃制舞焉,治于华原”。“教民制舞”可视为中华舞蹈、健身祛病活动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