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演义-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濉
燧人弇兹合雄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燧人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算是中国最早的老师了。
燧人弇兹合雄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bc12700年,燧人弇兹合雄氏由于对火的研究可能已经掌握了金属武器的制作方法。当时弓箭已经普及,与其它氏族主要使用石箭头不同,燧人弇兹合雄氏制作了金属箭头和骨箭头。所以较其它氏族武器先进得多。所以军事力量极其强大。
与之前的和主要靠施恩惠以使天下人归心不同,以燧人弇兹合雄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决定采用武力的方式向各地迁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战争。或者是最早的民族大迁徙和大分化。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又称幽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在隋朝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燧人弇兹合雄氏部落的一支燧人氏于bc12700年进入了河北地区,建都灵台。此时有巢氏由于兵变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且燧人氏的武力更加强盛,所以燧人氏成为华夏的统治部落,而有巢氏降格为地区的强盛部落。
燧人弇兹合雄氏部落的祖先发明燧石取火的燧人被后人敬称为燧皇,成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华夏统治者,也被称为天皇。是盘古氏这个开创之主之后的贡献最大的华夏统治者,指代的是遂人开创的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也称燧明国。其中心部族及其亲族成为上古时代疆域最广的朝代。时代为bc1270012500年。其中心部落大约维持统治200年。而燧人弇兹合雄氏的所有后代继续统治华夏大地,直到现在。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幽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王部。
燧人弇兹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河南山东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东至古东夷方山东江苏部分地方。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有衣氏、允姓、依姓、殷姓、风姓、嬴姓、子姓、婼姓。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之后定都河北灵台的有8个部落,陪同燧人氏的中心部落这9个部落都以燧人为祖先,共9个朝代,时间持续2700年。即bc127009750年。燧人氏开创的9个以河北灵台为中心的朝代,被淹没在史前大洪水中。
华夏第六王朝bc12700--9750,以河北灵台为政治中心的部落联盟,由包括燧人氏在内的9个部落交替执政。
燧人氏,统治时间:4代,12700--12425bc
祝涌氏,统治时间:440年,12425--11985bc
东户氏,统治时间:17代,665年,11985--11320bc
皇覃氏,统治时间:7代,240年,11320--11080bc
启流氏,统治时间:365年,11080--10715bc
吉夷氏,统治时间:4代,160年,10715--10555bc
几蓬氏,统治时间:480年,10555--10075bc
希韦氏,统治时间:320年,10075--9755bc
祝融氏9755--9750bc
所以史前中期阶段共出现33个朝代,持续时间10000年左右。bc200009750年。
第一章 新仙女木事件()
大约259万年前地球进入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
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
一个旋回开始于bc120000年,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bc21000年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左右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温暖时期是比较短暂的,一般约12万年。而更多的时间处于降温过程中。但是温度的下降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动组成。直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科学家还相信冰期的气候是持续的寒冷。但是后来发现冰期中也有相对温暖的时期。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古气候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bc16000年,末次冰盛期之后处于冰消期。地球渐渐从冰河时代开始〃恢复〃,虽然高纬地区还覆盖着大量冰原,但当时地球上的气候正在慢慢变暖。北美的劳伦泰冰盖,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冰盖相继开始瓦解。
bc10750年,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这时一颗彗星在撞向地球前发生爆炸,爆炸的彗星所产生的碎片可能落进了地球的冰原中,导致冰原大面积融化。北美冰盖大量融化改变了淡水向南流入墨西哥湾的现象,反使得大量淡水向北流入北大西洋,表面海水因之变轻因为含盐量变小,下沉海水量变少,“温盐环流”因而变弱。海表面往北洋流也连带的减弱,北传的热量减少,降低海洋调节高纬大气的功能,气温因此迅速下降。
地球在此后长达1000年再度陷入冰天雪地中,地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温度骤降,从而破坏了旧石器时代文明,并造成了大型史前动物如猛犸象的灭绝。这一时期被称为新仙女木时期,出现在更新世时期末,更新世时间跨度从大约180万年前至bc9750年。在这个时期,英国南部的平均气温降到了-8c,冬天更低至-20c,严重扰乱了当时正在欧洲和亚洲形成的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次激烈的气候波动,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是寒冷仅持续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后暖,所以称为气候突变。温度变化的幅度达到了冰期-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后处于气温回升阶段的最后1次气候突变。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约出现于bc1100010000年。“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新仙女木”事件是一个气候寒冷时期,持续约千年。开始时气温迅速下降,结束时气温又迅速上升,而降温及升温的时间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年,因此称为气候突变。它是由于全球海洋中的温盐环流关闭所致。
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一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
我问先贤:“何谓温盐环流”
温盐环流,又称“输送洋流”、“深海环流”等,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现况是,以风力驱动的海面水流如墨西哥湾暖流等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暖流在高纬度处被冷却后下沈到海底,这些高密度的水接着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他的暖洋位加热循环。
一次温盐循环耗时大约1600年,在这个过程中洋流运输的不单是能量温度热能,当中还包括地球固态及气体资源等,不过温盐环流最受人类关注的是其全球恒温的功能。温盐环流推测主要是由于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间的盐分及温差对流而触发的。
在欧洲大陆的西边,大西洋的东北区域,有一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洋流--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它给欧洲带去了温暖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降雨,使北欧的冬天不至于那么严寒,这支暖流也相似地影响到北美东北部,如果没有它,那么,北欧的冬天就会变得异常寒冷,不仅如此,北半球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要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是全球洋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员,它的变化会打乱洋流格局。大西洋温盐环流,就像一条将热能从赤道送往北大西洋的传送带:来自赤道的温暖海水借由沿岸的湾流不断向北移动,途中海水释放出热量,逐渐变冷,再加上不断的蒸发使海水的盐度增加。因此,越往北海水越冷越咸,因此也越重,最后终于在北大西洋沉入深海,而这部分原本温暖的赤道海水也变成了又冷又咸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至此,温盐环流继续向南移动,沿南大西洋、南极洲流进印度洋,最终又回到赤道,完成所谓的“环流”。
下一章介绍
第二章 史前大洪水()
2009年11月,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地段急剧降温。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海水在空间上存在着的温度和或盐度的差异使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深层海水的缓慢运动称之为温盐海流。温盐环流又称输送洋流是一个大尺度的海洋环流,由温度及含盐度的差异所致。
在北大西洋,环流的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造成净热量向北输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
表面风对于100米左右以下深度的海水环流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则足以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
海水密度的差异使得产生了密度梯度,导致海流的形成。这种方式产生的海流流速非常慢每年只有若干公里,只有通过特殊的手段才能发现这种海流,也就是通过把不同深度的水团的温度、盐度和氧含量表示在图上,才能发现它的存在。形成于北大西洋的冷水团在深层以边界流的形式向南流去,之后围绕着南极绕极急流,部分和形成于威德尔海的南极底层水混合,流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在那里上翻穿过温跃层达到上层海洋。
温盐环流的重要性在于,它和大气中著名的hadley环流、feel环流和极地环流等一起,构成了对于维持全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至关重要的经向环流体系。
对于全球气候系统而言,热带存在辐射盈余,极地则存在辐射亏损,为保持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在低纬与高纬之间,必须存在强的经向能量输送。以前人们认为,这种输送作用主要通过大气过程来实现。现在研究表明,海洋的极向热输送约占海气耦合系统中极向热输送总量的50,在北半球,它把低纬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在北纬50度附近那里的海洋西边界流最强通过强烈的海气热交换,把大量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把能量向更高纬度输送。海洋经向热输送强度的变化,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当前气候中,大西洋是主要的向高纬度的热输送器。北大西洋湾流属于暖水系环流,温盐环流属于冷水系环流,冷、暖水在北大西洋高纬的转换,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据估算,在北纬24度处,大西洋的热输送为1。2p向热输送总量为2。0p0p输送以及冬季的热释放,可以补充年日射的25,盛行西风带将这些热量带至相临大陆,使得北欧气候温暖。温盐环流活动的任何变化,都将给区域乃至全球气候造成可观的影响。
bc10000年,第四纪由于“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结束而进入冰后期。
冰河期结束,地球上气温急剧上升,一直到bc2000年才缓慢回落。
冰期之后总体上呈现干燥、洪水、波动、洪水、平稳五个时期,第一次洪水是bc9750年的北美冰盖融化引发的大洪水,之前在“新仙女木”事件的极端寒冷条件下移居到温暖湿润的大陆架地区的人类和动物遭遇灭顶之灾,主要毁灭于海啸,而实际海平面的上升程度是缓慢的,且远低于现在的海平面。由于当时冰期刚结束,现在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当时相当寒冷,当时的人类多聚集在现在的沿海大陆架上,因为这些地方更靠近当时的海洋,气候更加温暖潮湿,所以在洪水发生的时候危害尤其巨大。
大陆上的冰盖融化的时候,经常是冰盖表面的融水腐蚀整个冰盖,这些水渗入冰盖较温暖的下层,相当于在冰盖下层加了一层润滑油,使整个冰盖变得不稳定。
冰盖和冰川融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均匀的过程。
bc9750年,由于气候持续的变暖,当时的北美劳伦冰盖体积相当于现在的南极冰盖,下层已经充满了水,只有边缘暴露在空气中的冰盖限制着这些下层水大陆冰盖的下层,由于地热的原因,温度高于上层,这些外层冰,有的连接北美大陆和大西洋。
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一旦这些冰舌断裂,低层汹涌喷出,带动整个冰盖迅速滑动,冰盖和大地之间发生巨大的相对位移,引发规模庞大数量频繁的冰盖地震可以称“冰震”,整个冰盖迅速瓦解,并大块大块的坠入海洋。
冰盖坠入海洋时,激发海洋形成水波如同石头坠入水塘。另外,冰块和浅海底互相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