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侯爷贵性-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抬眼望向庞籍,目光锐利,薄唇轻启,说出的话冷酷得让人不寒而栗:“无法在这种境况存活下来的人,不论是后妃抑或皇子,都不值得朕费神。”

    庞籍愣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间,他透过官家墨色的眸子,看到的并非先帝,反而是许久不曾想起的安国侯乐信。

    那样狠厉而决断的眼神,许多年都不曾见过了。

    他心中莫名地怦怦乱跳,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第一次浮现——他心心念念的愿景,是不是可以稍稍寄望在眼前这位官家的身上?

    “所以,朕需要丞相的相助。”

    这话,把庞籍拉回了现实。

    他有种从云端坠落谷底的失望——

    “无法独自处理这种局面的官家,同样不值得老臣费心。”

    庞籍毫不客气地回了这么一句,不理会官家的愕然与不愉,拱了拱手,便转身而去。

    ……

    次日的早朝,除了赵忨,连丞相庞籍也告病缺席。

    文武百官依旧围绕册封高氏此事争吵不休。

    官家全程冷眼旁观,不发一言。

    第三天,官家干脆暂停了当天的早朝。

    午后,一众重臣、元老,包括告假的赵忨与庞籍,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被请去了文德殿。

    官家坐于窗户旁的书案前,背着光,看不清楚表情。

    他的身后,立了一扇屏风。

    屏风后面,坐了一人。

    虽看不到那人的身形、面目,不过,大臣们隐隐已猜到是谁。

    “宣旨吧。”

    屏风后的人开口吩咐道,那是一把稳重庄严的女声。

    一旁的宦官手持帛书,喊读道:“宣太后慈谕,云曰:昭容高氏,毓生名阀,协辅中闺,温惠宅心,端良著德,惟赞宫廷而衍庆,生育皇长子有功,今以册宝、进封为贵妃,望今后修德自持,和睦宫闱,勤谨奉上,绵延后嗣。”

    众人面面相觑。

    原本只是册封高氏为贤妃,但太后这一懿旨,直接就册封为贵妃了。

    贵、淑、德、贤,贵妃是四夫人之首,本朝不设皇贵妃,贵妃之位便仅次于皇后。

    庞籍眼角一紧,不由得想起先帝临终前私下对他说的话。

    ——“醇之,你听朕说,此女人工于心计、深于城府,她是丝毫不简单的呀。”

    ——“若是她欲效仿吕雉、武氏,行那牝鸡司晨之事……”

    他心头一颤,脑子快速思索着这当中的门道。

    是赵家与高家结盟了?

    不,高辅武请不动赵家的。

    那么,是太后自己的意思?

    应该也不是,最有可能的,是官家请来太后与赵家为他出面。

    站在他旁边的王邈挺直了腰杆,正想要出言反驳。

    却听得太后抢在他前面说道:“哀家是妇道人家,对朝堂政事向来是不干涉的,以后亦不打算掺和。”

    众人算是松了口气,看眼前的阵势,他们最担忧的便是太后趁机行垂帘听政之事。

    “相对而言——”

    太后的话还未说完,她冷冷地道:“诸位卿家是男子汉,理应放眼于江山社稷、百姓民生,后宫里头繁杂琐碎的事情,自有皇后、贵妃主理,再不济,还有我这个老太婆在,就不劳你们操心了。”

    说罢,她也不给众人留下质问与反驳的时间,只朝官家那边点了点头,唤道:“官家,他们撤了吧。”

    “是。”

    官家也不出言,只朝众人往门口的方向作了个“请”的手势。

    众大臣眼见太后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纵有诸般不满,也只能作罢。

    在他们陆续离开之际,忽听得太后唤道:“庞丞相请留步。”

    “臣在。”

    庞籍不觉得惊讶,他早已料到太后会留下自己。

    ……

第二百零一章 更高价码() 
刺绣五纹添弱线。

    屏风上,绣上了一支梅花,上面还站了数只雀鸟,活灵活现。

    那是越州进贡的乱针绣精品,工艺复杂,用线讲究,绣娘们要将每根丝线分成十二分之一,几乎细如蚕丝,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才能准确、细致地绣出雀鸟羽毛的层次、梅花瓣细腻的质感,还有那水墨氤氲的光影。

    庞籍无心欣赏。

    他眯着眼,努力想要将目光透过屏风,看看坐在那后面的人是什么表情。

    可惜,屏风是用厚密的缎而非绸来织成。

    “官家,”

    太后吩咐说:“你也退下吧。”

    官家怔了怔,顺从道:“儿臣遵命。”

    偌大的文德殿,只剩下太后与庞籍二人。

    新寡的太后与当朝丞相独处一室。

    庞籍心下一颤,自觉不妥。

    太后却淡然唤道:“丞相。”

    “臣在。”

    “丞相庞籍,忠直谨慎,深谋远虑,着令其辅佐冲主,朝堂政务,悉由新君与丞相共商之。”

    冷不丁地,太后读出了先帝遗诏上的这一句。

    庞籍拿不准她是想兴师问罪,还是想拉拢人心,只好默不作声。

    太后似是算准了他不会接口,径自继续道:“先帝开的这条件太厚,官家一时也给不出更高的价码了。”

    庞籍听了这句,更加不敢贸然开口了。

    突兀的沉默横在二人之间。

    许久,太后忽然向门外唤道:“来人,把那个呈上来。”

    她想做什么?

    她让人呈什么上来?

    汉朝吕后诛杀功臣韩信的故事,熟读史书的庞籍自然晓得的。

    他一动也不敢动。

    ——“醇之,你听朕说,此女人工于心计、深于城府,她是丝毫不简单的呀。”

    先帝的话言犹在耳,他直觉得背上渗湿了一片,全是冷汗。

    片刻,两名宦官抬来了四、五尺宽的、卷好的缎布,一人扯着一头,麻利地在庞籍面前拉开。

    庞籍定睛细看,是大宋、辽国、夏国、大理的地图,此外,还画了有吐蕃诸蕃、西州回鹘、黄头回纥、黑汗国、天竺国、吉慈尼、交趾国、蒲甘国、倭国、高丽、琉球等国。

    地图展开来后,足足有七、八尺长,那两名宦官要尽力伸长手臂,才能完好地展示。

    那上面,一山一川、一府一州,都画得详尽细致。

    庞籍看得呆住了,他痴痴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这广袤辽阔的天地。

    一种奇妙的、跃跃欲动的感觉,充斥着他的脑海、心田。

    大宋。

    大宋!

    他自懂事而来,唤了这许多年的“大宋”,在眼前的地图上,不过是一隅而已。

    他引以为傲的汴京,他的家乡江陵府,还有他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的大同府……在这里都渺小得像一滴墨点。

    一滴随意洒落的,不认真细看就会错过的墨点。

    连同他自己,明明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了,这一刻,也自觉渺小得如同蝼蚁一般。

    “丞相。”

    太后的叫唤,把庞籍从沉思、妄想中唤醒。

    “臣在。”

    “更高的价码,官家只能暂且先欠着你。”太后沉声道。

    庞籍渐渐了解她的意思。

    果然,太后顿了顿,沉声说道:“这幅地图,就当作定金吧。”

    庞籍“噗通”一下跪了下来,叩首道:“臣庞籍,领命!”

    ……

第二百零二章 云、幽二州() 
“宣官家入来吧。”

    太后向门外吩咐道。

    庞籍继续端详眼前地图,手心微微出汗。

    太祖、太宗、仁宗,三朝官家的隐忍,三代的休养生息、韬光隐晦,至此,是不是终于可以对幽云十六州作念想了?

    “丞相,你有何想法?”

    太后问他。

    “河套之域,不得不取。”

    庞籍张口便答。

    “愿闻其详。”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塞外米粮川,自古以水草丰美著称,宜植黍、麦。而长江流域盛产水稻。天道难测,臣不敢妄言万世,但若果黄河、长江两处流域之沃土,悉在大宋掌握之中,北方旱地歉收之时,南方水地可作补充;反之,南方水地歉收,北方旱地作物亦可作补充。不论天年涝旱,百姓之食用皆有保障,国祚千年不息,非难事矣。”

    太后在屏风后略略颔首,又问:“如何取之?”

    庞籍低头蹙眉沉吟,片刻,答道:“大宋四周狼虎环伺,稍有不慎,万劫不复,只得徐徐图之。”

    “如何徐图?”

    庞籍上前两步,伸手轻抚地图,划过他心心念念的云州、幽州,情不自禁地倒吸了一口气。

    思虑稍许,指尖往西夏境内轻敲了两下,答道:“夏州、兴庆府。”

    ——“官家到。”

    未待庞籍说完,听得门外的宦官通传。

    太后说道:“丞相,何不听听官家怎么说?”

    言语之间,官家亦来到了殿内,太后问他:“官家,丞相说先图夏州、兴庆府,你怎么看?”

    令庞籍觉得奇怪的是,官家也似乎是第一次看到这幅地图,他略略惊讶地皱了皱眉头,便不发一言,细细地观察着,抿着薄唇,暗自思量。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时光,他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关节,眉头渐舒,目光却变得凌厉。

    “丞相是想先图西夏,再取十六州?”

    官家问道。

    庞籍点头:“辽国幅员辽阔,又兵强马壮,难以速战,若战事陷入胶着,恐怕西夏趁机犯难,倒不如先占了夏州、兴庆府,再图后套、前套……”

    他答得毫不含糊,心中并不认为官家会有别的法子。

    却不料,官家冷声问道:“丞相怕与辽国开战之时,西夏趁机进犯,那为何却不怕与西夏开战之时,辽国趁机进犯?”

    庞籍窒了窒,道:“与西夏一战,可速战速决。”

    官家往云州那里指了指,沉声道:“只要辽国自西京道往西夏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战马,此战事便绝无速战速决之理。”

    庞籍静默了良久,道:“一旦与辽国开展,澶渊之盟不复焉。”

    “丞相糊涂了。”

    “官家此话何解?”

    “从淳昭二十年,辽国无故侵占河间府、真定府合共五州十三县开始,澶渊之盟便不复存在了。”

    这话,没有丝毫可辩驳的余地。

    庞籍心下一沉,觉得惭愧不已。

    自淳昭二十二年收复河间府、真定府五州十三县之后,大宋依旧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两国仍旧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看似丝毫未改。

    一切如旧。

    但诚如官家所言,在辽国无缘由挥军入到大宋国境那刻开始,盟约就已经被辽国单方面撕毁了。

    回头一看,庞籍才发现,自己选择先图西夏,更多是畏惧于辽国。

    “丞相唯恐与辽国正面冲突,却不曾想过,一旦出兵西夏,在辽国眼中,与出兵辽国何异?”

    庞籍叹了口气,拱手信服道:“是老臣糊涂了,愿闻官家之计。”

    官家把目光投回到地图上,左手叠于胸前,右手肘放于其上,托着腮,许久,重重地道:“幽州。”

    “幽州?”

    庞籍难以置信。

    辽国有五京,其中中上京临潢府为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分别为:西京大同府,即云州;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还有南京幽都府,后改名为析津府,即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

    幽州自古是辽国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更是沟通辽国南方与东北方的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那里的防守之森严,可想而知。

    “攻幽州、防夏州,再图云州,大计可待。既然都是要撕破脸皮的,不妨做得尽兴一些。”

    官家微微一笑。

    庞籍忧心道:“辽国经营幽州多年,附近的来州、锦州均驻扎有重兵,即便一时攻下,日后亦难守矣。”

    “不妨。”

    “官家有后着?”

    官家双手交叠,气定神闲,悠悠道:“迁都幽州。”

    “迁都幽州?那……那汴京?”

    庞籍没想到官家有这样的想法,一时回不过神来。

    官家点头道:“汴梁虽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但却有一天大的弊端——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自古为四战之地。即便太祖修筑三重城墙,城高池深,但无险要形胜,只得守内虚外,迟早致使民力枯竭。”

    此话不虚。

    相较之下,幽州虽难攻,却易守。

    但是……

    “自古以来,哪有把京城选在边境之上的道理?”

    “丞相,那里不是大宋的边境,远远不是。”

    庞籍愣住了。

    不是因为官家的话。

    而是因为他忽然发现,自己竟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至此。

    即便只是纸上谈兵,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连他都是这样,更遑论朝中文武、平民百姓了。

    阳光透过镂空的窗臼,照进文德殿内。

    在“金砖”上映下斑驳的影子。

    也在庞籍绯色的官服上投影下美丽的图案。

    他愣愣地盯着地图上幽州的那一点,若取下幽州,云州便不难矣。

    只要把幽、云二州牢牢握在手中,辽国、西夏都不足惧了。

    官家也走到地图前,往辽国上京的地方划了一道,说:“边境,起码是在这里。”

    顿了顿,他又在漠河、赤塔附近再划一道:“到朕的儿子继位的时候,边境要来到这里。”

    “辽国的茶扎剌部?”

    官家一笑:“是安北都护府才对。”

    安北都护府!

    庞籍对着地图那处瞪眼出神。

    是呢,这里曾经也是他们的领土。

    不管是辽国、西夏,甚至大理、回纥,这些……这些都曾是大唐的领土啊!

    ……

第二百零三章 为了天下() 
“安北都护府……”

    庞籍喃喃地重复。

    不甘。

    浓烈的不甘心充斥他的胸间。

    假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子民从来都没有踏出过黄河、山海关,那倒也罢了。

    但之前那个庞然大物一样的帝国,其疆域藩属可是几近覆盖了眼前的地图。

    而他们,他们这些大宋人,却连近在咫尺的幽州都只能暗自肖想。

    不甘心!

    这教他万万无法甘心。

    “不止,丞相,还有安西都护府、瀚海都护府……”

    彼时的官家风华正茂,即使刻意韬光韫玉,也掩盖不了那专属于年青人的朝气,他念道:“‘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这是史书上写的,描述唐朝贞观时期,四方蛮夷向李世民遣使觐见的盛况。

    庞籍虽心存向往,却不敢贸然接话。

    那时的大宋,每年尚要向辽国缴纳岁币银十万贯、绢二十万匹。

    不容他人鼾睡的卧榻之侧,辽国人、西夏人、大理人,哪个想要躺一躺、坐一坐,甚至长卧不起,大宋都拿他们没法子。

    四夷来朝,对于庞籍来说,是个太过美好的梦。

    他不是官家那样的青年,曾烫热过的血,一早已经冷寂了。

    “朕知道,眼下的大宋,还远远不能做到。”

    反而,是官家把庞籍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且不说一众外戚手握兵权,一个二个各自为政,居心叵测,即便是三省六部、甚至各州郡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