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变身古典女神-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家里那位十三岁的小女仆。
爱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爱也可能是伤痕累累的,爱或许是充满着忧伤彷徨的。
正如乐曲一样。
丝丝绵绵的情感,随着沈武寰肩上的小提琴奏出,让所有观众一下子陷入音乐之中不能自拔。
沈武寰的音乐有一种魔力。
她并非是完人,她是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可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奏响乐曲的时候周身环绕起人性的光辉!
世间本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人类,如果有,那他也将不再被称为人类。
只有人格上的残缺,才能映照出人性的光芒。
只有人格上的残缺,才能领悟身为人的忧伤!
此刻沈武寰周身沐浴在聚光灯之下,她双眼微阖,身体随着音符律动,手臂和弓仿佛连成一体,音符从共鸣箱之中飞出,犹如长了翅膀的飞鸟,萦绕在她周身,久久不愿散开。
黑色的五线谱表仿佛鸟笼,将音符关入,这些鸟儿钻入牢笼之中并没有停止歌唱,歌声愈发的催人泪下。
那由五线谱组成的鸟笼形成了一圈圈的年轮,似是时间留下的刻印。
这首名叫《爱之忧伤》的小曲,无论是从调式还是气势,都无法和伟大的贝多芬、肖邦等相提并论。
但正因为抛弃了传统的调式和所谓的气势,从人性出发,克莱斯勒才能作出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生感慨!
一曲终了。
没有人鼓掌,所有的观众们都被这首别有意味的小曲蕴含的非同小可的感情所侵扰,他们陷入沉思之中,以至于忘记了将掌声作为赞美送给台上杰出的演奏者。
人人都曾有过爱,或许是恋人之爱,或许是亲情之爱,但爱并非完全是美好的。
爱之伤犹如跗骨之蛆,在你心口的裂缝之中长存,无时无刻不让你心情忧郁。
这首曲子做到了。
无论是曲子的优秀程度,还是沈武寰和李芸熙的精彩演绎,这绝无仅有的古典音乐,让在场的所有年轻人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感。
如果说之前的所有二次元音乐只是开胃小菜,那这首《爱之忧伤》就是皇家圣餐。
那充盈满溢的感情轰击着他们年少的心灵。
或多或少他们都能从这首曲子之中产生移情效果。
许是母亲愤怒的骂声、许是恋人揉捏造作的蓄意隐瞒、许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许是。。。
这首曲子包含了太多太多,爱之忧伤,当之无愧。
沈武寰平复了一下心情,奏响了第二首曲子。
《爱之喜悦》(或称爱的喜悦)。
如果说爱都是忧伤,那为何人类还要爱?
赞美爱的文艺作品多如牛毛,无数的作品在唱响爱的赞歌。
为什么人类总是明知道会受伤还是这样对爱念念不忘!
因为人类可以从爱之中感受到莫大的喜悦。
和忧伤相同,一段维也纳古都风采的序奏旋律首先出现,这是整首乐曲的主题。
并不会太抢眼的B大调之后整首曲子进入中段,音符温厚亲切。
《爱之喜悦》就如同《爱之忧伤》的反面,它整体的节奏曲风跳跃活泼,极富沙龙风味。
整首曲子把小提琴的华丽和灵秀表现的非常透彻。
因为爱就是这样让人喜悦,恋人因为拥有了爱情而发自真心的喜悦,父母因为拥有了后代发自真心的喜悦,伟人因为祖国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发自真心的喜悦。
爱的喜悦无处不在,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忽略掉爱背后隐藏的忧伤,像是飞蛾扑火一般,冲向炙热的烛火,哪怕烧成灰烬也在所不惜。
为了爱,富家千金可以和烟花街的戏子私奔、为了爱,失去丈夫的母亲可以把儿子送上战场、为了爱,孤寂的老妇人宁愿枯等百年!
每当爱回荡在心间之时,那份喜悦就如同跳跃的B大调一般。
沈武寰周身萦绕着的音符挣脱了牢笼,肆意的游曳在天际,感受着这种自由的喜悦。
她被音符感染,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一丝笑容,沈武寰曾经畏惧爱。
她畏惧感情的情绪来源于那过度自私的爱,然而来到这个世界短短数个月之间,她便已经能像个正常人一样交流、展颜、开怀。
而对爱的喜悦来自于这一世的父亲。
父亲对她的爱深沉且不求回报。
这份爱让沈武寰从起初的畏惧转变成现在的恋恋不舍。
虽然她无法评判两位父亲的好坏,但无疑,从现在这位父亲的爱之中,她感受到了喜悦。
小提琴的音符演奏娇俏,调皮,仿佛让她自己置身于维也纳偏僻的小村庄里,她像是孩子一般跳着欢快的舞步,行走着石板路之上,在这一刻,她享受着这种喜悦。
这是一种绵绵柔柔的喜悦,并非是垂死病中惊坐起的狂喜!
但无论如何,沈武寰的喜悦活过来了,感染着所有正在听曲子的观众们。
在感受过悲伤之后,思绪转向喜悦。
音符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不少人嘴角浮现出了微笑。
恋人们互相依偎在一起,洒下遍地狗粮。
少年人握住手中的手机,回想起操劳一生的父母。
李芸熙看着沈武寰的背影,音符中的情绪和她的情绪完全一致。
每当她看到眼前的少女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微笑,因为世间再也没有一个演奏者可以和她相媲美。
沈父看着自己的女儿,此时沈武寰的人生仿佛在他眼前重来一遍。
三岁,站在琴凳上触摸钢琴,按响了人生中第一个音符。
五岁,就可以用小巧的双手,奏出旁人惊异的乐章。
七岁,已经成为了旁人眼中绝无仅有的少年天才!
九岁。。。
无论沈武寰长到什么年纪,她都是那么优秀,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人能够是掩盖她的光芒!
沈父为有这样的女儿为荣!
忧伤各有不同,但喜悦却依然如故,《爱之喜悦》在这一刻奏出了天花,冲破了天空的阴霾,带领着整个剧院所有人冲出了一片天!
这两首曲子都并非是什么超高难度的小提琴曲目。
虽然也在演奏中凸显了小提琴特殊的双音和波音技巧,但归根结底,这并非是炫技曲目。
人们更看重的是曲目之中流露出的感情。
描绘人性的经典曲目铸造的是永恒。
沈武寰用这两首曲子分别赠予前世的父亲和今世的父亲。
对于前世父亲爱的忧伤。
对于今世父亲爱的喜悦。
正像她在奏响《数码宝贝组曲》时所想的。
这就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这就是穿越时空的音乐。
《爱之忧伤》《爱之喜悦》在舞台上响起,它展现了爱的全貌。
从今日起,沈武寰这个人和过去剩下的唯一联系就是她脑海中那些伟大的作品。
过去的终将过去,在人性之中留下的残缺,将被时间消融。
未来的沈武寰将张开她的翅膀,肆意翱翔在世界之巅。
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她的脚步。
第八十二章 反响热烈(求收藏,求推荐票!)()
沈武寰的二次元演奏会大获成功,可二次元演奏会再如何成功也只能在二次元的小圈子里庆祝一下。
可偏偏沈武寰借助这次演奏会发布了《爱之忧伤》《爱之喜悦》这两首名曲。
B站官方紧追不放,在刻意宣传下,一条微博迅速攀升到了微博热搜榜前列。
“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沈武寰沈老师于8月25日于魔都XX剧院发布两首小提琴曲目,曲调悠扬,声声入耳,将‘爱’这个永恒的话题讲述的惟妙惟肖。”
“其曲名《爱之忧伤》和《爱之喜悦》仿若硬币的正反面,构成了爱的全貌,是绝无仅有的演奏佳品,是必将在CN古典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曲目,我仅代表B站全体人员,对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她选择在我们的平台上发布曲子@武寰。”
下面发布了官方录制的视频链接,跳转的目的地正是B站。
《爱之忧伤》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让人肝肠寸断。
《爱之喜悦》那种欢呼雀跃兴奋的呐喊,让人义无反顾。
这是最为真挚的感情,无论何种年龄段,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接受过怎样的教育,爱作为人类心底最为纯粹的感情,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共鸣。
这两首曲子顿时引起了万民膜拜。
要知道人性是人类文艺作品中永恒的话题。
而爱这个题材是人性之中下笔着墨最多的,因为无论动机是否合理,只要用爱来解释,那就有着充足的说服力。
因为爱本身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东西。
沈武寰的这两首小曲,把爱的百味描绘的淋漓尽致,人们怎能不疯狂?
最先爆发出来的不是圈内人,反而是一般民众。
他们反复倾听着这两首曲子,甚至有些人被这独特的旋律所吸引开始寻觅其他的古典音乐。
这就是进坑了。
他们在微博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沈老师的父亲一定是一位非常爱她的人,能够写出这样的曲子,沈老师真是幸福。”
“沈老师的爱是博大的,她能够用两首曲子描绘出爱的浮世绘,爱的人生百态,真的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我从来不听古典音乐,那些曲子虽然被极尽吹捧,但却不太符合我的审美观念,可这次机缘巧合之下听到了沈老师的两首小曲,顿时惊为天人,问我要做沈老师的老缠粉!”
一开始大家都还能正常对沈武寰的两首曲子表达赞美,可到了后来,楼歪了。
“你怎么知道不是沈老师恋爱了才会写出这样的曲子呢?你看既有喜悦又有忧伤,沈老师年纪也快到20岁了,谈个朋友多正常?”
“什么沈老师竟然谈朋友了?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卧槽,沈老师竟然谈朋友了,沈老师明明应该是我老婆才对啊,怎么能跟别人谈朋友?”
“楼上醒醒,别做梦了,沈老师是我老婆才对。。。”
“我老婆!”
“我老婆!”
就在众人对沈武寰的归属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人为了调节气氛来了这么一句。
“你们别争了,我看过你们老婆的本子。。。”
顿时所有人崩溃了!
沈老师的本子?你不是在开玩笑?
在哪,跪求啊!
嗯,一般民众从最初探讨沈老师的作品有多优秀,转眼间变成探讨作品中的沈老师有多优秀去了。
有没有沈老师的本子暂且不谈,普通民众真的是爱死沈老师了。
这两首曲子都十分简单,不像是古典名曲那样,充斥着复杂纷乱的感情。
忧伤就是忧伤,无关何种理由。
喜悦就是喜悦,让人笑得像花儿一样。
这么直白又好听的曲子,除了沈武寰这里,你还能去哪找呢?
这无关音乐性的优劣,专业知识更是无从谈起,可是这两首曲子就是这样的吸引人!
如果你真的想问个明白。
那我只能说沈武寰三个字还不够吗?
相对于一般民众一边倒的响应,古典圈是真的炸开了锅。
作曲家的曲子根据曲式不同,探讨的方向也不同。
这些专业人士甚至来不及产生反应就已经被汹涌的人潮吓懵了!
本来这种曲式不明的小曲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度的,可现在这种状况作何解释?这不符合常理啊?
不知道如何解释,那就强行解释一波,专业人有专业人的行事方法。
就像那首《致爱丽丝》,其艺术性或许是很高,但如果不是因为贝多芬的大名,或者换个名声低的作曲家,根本不会有人去解读乐句之中隐含的能量。
也或许根本没有什么能量。
自诩专业人士的群体,总是喜欢过度解读作品,来彰显他们的专业性。
一位小提琴国家三级演奏家发表微博称:“这两首曲子虽然并没有采用基本调式,但乐句与乐句,主题和主题变奏之间的变化运用的恰到好处,展现出人性的美好的同时,还留下了大量的留白,稍加雕琢又是一曲交响乐的名篇啊!”
沈武寰看到这样的话都能笑出声来。
她虽然不是这首曲子的原作者,但以她现在的水平,所谓的留白真的没看出来。
而且改编交响曲本身就要看作曲家的水平,任何的曲子都可以改编,就是看效果好不好,像这样还没有改编成功就已经开始吹捧的人实在显得有些滑稽。
这样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大有人在。
归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小曲不符合基本调式的规范,可以说它虽然是一首用古典乐器演奏的古典曲目,但实际上却又有着流行的必要元素。
很难界定这种曲子到底该如何定位。
但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两首偏流行的古典曲目,竟然能够散发出如此辉煌的人性光辉,吸引普通民众的争相欣赏,这就是为什么被吹捧的原因了!
当然要吹捧了!不吹捧怎么吸引更加巨大的流量关注呢?怎么能够赚钱呢?沈武寰赚了钱,我们总要分杯羹吧?
这种做法有些马后炮,但也从这里就看得出沈武寰的重要性。
用小曲就有如此的表现力,一旦沈武寰将创作的重心转移到比较重要的曲式上时,她的曲子又能散发出怎样的光辉?
专业的音乐人对外一致保持相同口径。
简而言之就是“这曲子万中无一,你们赶紧听吧,赶紧中毒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对内却对沈武寰的未来展开了讨论!
一边人认为沈武寰应该继续发挥余热作出几首差不多的小曲,然后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演奏会,这样才会让这些专业人看到市场的活性。
一边人认为沈武寰不能竭泽而渔,胡乱作曲,应该把经历放在研究经典调式上,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音乐,这样才能彰显古典的魅力。
他们的理论也非常站得住脚。
支持派说:“沈武寰从音乐会练习曲入手,把练习曲这个主题推向了演奏会,无论如何,她都有了开山立派的资本,日后只要作品还能保持今天这个水平,CN古典必然有她的一席之地,而且有了基本调式的基础,向奏鸣曲、协奏曲转变也就有了契机,不如先把名声弄起来再说。”
保守派说:“沈武寰目前发布的曲子虽然证明了她的作曲实力,但她想表述的音乐风格尚且不清晰,不应该太过大肆吹捧她,这很容易让一位天才迷失自我,毕竟作曲家和演奏家是不同的,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容易丧失自我,过早的成名已经证明了对于她是错误的。”
两派人马讨论的内容核心都是让沈武寰这个宝贝如何能够变的更加优秀。
一时间探讨声此起彼伏,犹如沸腾的油锅,根本无法停歇。
他们可不是吃饱了撑着,来帮沈武寰出谋划策。
因为现在CN就这么一个宝贝,他们并不知道沈武寰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如果不好好规划培养路线,那万一沈武寰跑偏了怎么办?
自己这些前辈总要帮她铺路吧,这样沈武寰才会记得他们的好。
不过就算这样,他们也都很清晰的没有提到国际市场。
沈武寰的那件事情对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