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舅哥一听不乐意了。
“大郎,当初我准备替陈四娘买一把琴,却被柳玉娘争去,后来她认出我,大约怕影响她的名声。”到了此时,郑朗已经明白整件事的经过,徐徐说道:“那天晚上你们来的时候,她要将那把琴给我,被我拒绝。你们也知道的。后来我前去她的闺阁观摩了一下琴技,其间并没有发生什么,杏儿与四儿就坐在边上。”
四儿用力的点头。
“为了将她打发走,承诺隔几天去听她奏一曲。那天就去了,但是她在红尘里陷得太深,琴音过媚,听了听不喜,也就离开。可离去时她刻意做了一些小动作。在京城除了这个过节外,并不会有其他的事,让人派出家奴对我殴打。有可能是她那些小动作造成的误会,可这件事得搞清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原来是如此,为什么每次你不解释?”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什么要解释?”
大舅哥不能回答。
“但你也要注意,这个人敢派家奴殴打我,对你们也是一样。悄悄的问,对其他任何人也不要声张。”
大舅哥答应下来。
回去后还要报告小妹。对此事小妹虽嘴上要强,可能看出来,内心十分关心,不过件事如郑朗所猜,有可能会有些小麻烦。回到客栈,将事情经过对崔娴说了一遍。
崔娴没有作声,表面这件事再度让人啼笑皆非。先是风雅的事,风雅得让崔娴都不知道这个未来的丈夫,有多雅骚了。悟了字,再度求画,并且求到一个卖药人身上。然后与一个斫琴师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并且赠送了他一幅据传很不错的画。又找到知日大师,与他谈买卖。居然用几本琴谱逼得这位高僧生生开了先河,不得不传他琴技。似乎还欠下了若干的债务。一系列的动作,让崔娴眼花缭乱。都不知道想什么是好了。甚至差一点连崔娴都认为他不是人类,至少在这些风雅之事上,已经超出人类的范围。
忽然又被人揍了一顿,是该笑还是该跳。
但不是这样的,若是如同这个未来小夫君所想,这个水很深。休要小要看了这个小夫君,身后连太后与小皇帝都隐隐的成了他的保护神。这在种情况下,就是吕夷简这些大佬也许不会将他放在心上,可也犯不着派人揍他。
想了一会儿,低声道:“他……说的没错,你要小心。同时对他说,这段时间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就不要往知日大师哪里跑了。”
大舅哥想取笑,可不是取笑的时候,额首道:“正是。”
他们在猜测,程琳头都大了,刘娥在皇宫听说后,大发雷霆,这不是打郑朗,是在拿她不当一回事。不仅老太太发出训旨,连小皇帝也托了冯元带话出来,让程琳勿务要查清楚凶手,严惩不怠。这两人发话,程琳岂敢怠慢?况且又有一些清臣与言臣,拿此事在做文章,更加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他也不明白,谁个如此胆大?难不成是碰到了一个头脑不正常的!
猜得差不多!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人物(下)
一开始程琳并没有想太多,是按正常案件程序查的。没有因,就没有果。先找原因。也比较好找,郑家子虽来到京城,外出时间还是很少,大多数呆在客栈里。
让他很佩服,没有这份痴劲,就是再聪明也不行。所以他小小年龄,才拥有了这么好才气,不仅是儒学方面的,还有字。画与琴不知。
也先从字与画查起,拜访过几人,但除了宋澥外,其他的都接见了,印象也不错。至于宋澥,那是从天上来的,连皇帝的话都不听,犯得着对郑家子动手吗?
再来到琴,讲仁他是亲自在场,查都不用查。无论斫琴师与高僧知日,都没有疑问之处。视线很快就集中在柳玉娘身上。命衙役将柳玉娘喊来,吓了一下,说太后与皇上两人都关注此案,你要老实交待与郑家子来往的经过。
柳玉娘虽是京城有大行首,可终是行首,太后与皇帝对她同样很遥远。脸色变了,支支吾吾的将经过说了出来。
程琳眼中闪过不悦的神情。
在郑朗看来,价高者得琴是天经地义,可程琳不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道德观念是宋代的道德观念。无论你是再红的行首,也是小姐一个。从一个学子手中争琴就是不对的。
后面很难说对错。郑家子去了她的闺阁,若是狎玩,那就不提了,但并不是,是观摩琴技。这不是回报,相反的,是赏识,就象那个街头卖药的许道宁,这时许道宁还没有将人打得半死,正是因为郑家子的赏识,许多人上门求画了。还有那个卫中正,开始有人关注他斫的琴了。
应当说郑家子不是以直报怨,而是以仁报怨。
就是这样,这个行首还用了一个小心机,在郑家子身上泼了一些脏水。难怪郑家子去了她哪里一趟后,再没有去……
大约问题出现在这里。
既然问题出在这里,他也与郑朗产生同样的想法,因此没有问柳玉娘,表面上让她回去。柳玉娘一离开,派了衙役暗中盘查,查柳玉娘与什么人交往深,再排除一下,集中注意那么两三个可疑的人,这样案子就容易破了。
其实真的很好查。
几天后崔大郎就听到了一个人,回到了客栈对两个弟弟与小妹说道:“有一个人来头很大,柳玉娘曾多次与他交往。”
“是谁?”
“赵允迪。”
听到这个姓就知道不对了,可也未必是彼赵也,二弟问了一句:“是谁,我没有听说过。”
“八大王的三儿子。”
赵元俨九子先后死去,仅剩下四子,只有出身侧室的赵允熙稍微有些正常外,其他三子皆不正常。二子允良喜欢睡觉,不但喜睡觉,人家是夜里睡,他是白天睡,夜里人家在睡觉时,他却在活动了。允迪是第三子,喜欢优戏,这是好听的说法,不仅是喜欢滑稽戏,还喜欢召外面的艺人到他的府上献艺,当然,也喜欢一些美貌的妓女。四子赵允初恰恰相反,从不问财物厚薄,每天只知道诵读经书,人皆以为不慧。
“八大王啊……”三人全部呆住,嘴中咝咝的直抽冷气。
什么叫大人物,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还是崔娴先醒悟过来,说道:“与八大王没有关系,我听他为人端严,自先帝死后,几乎闭门不出,也犯不着与他……大哥,你还是立即通知他……让他想一想。”
大舅哥就来到了严记客栈,找到了郑朗。
郑朗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赵元俨这时候还不算什么,让老太太压得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但老太太一死,作为小皇帝的唯一直系长辈,地位十分尊崇,不但入朝不拜,诏书不名,甚至还可以让他佩剑上朝。
对此人,郑朗也从来没有抱过好感。尽管演义里说他是八贤王,但自己收藏要研究历史,码字要研究历史,知道得更多。论真实人品,顶多给他打六十分。有可能他的超然地位,史书将他美化,说什么自小聪明,太宗舍不得让他过早出宫,以便二十就封,加上他的排行,故宫中称他为二十八太保。其实不对的,赵匡义还有一个九儿子,早亡,赵元俨是老小。有几个父母亲不偏向小儿子的?与聪明有何关系?
连后来的度娘都受了影响,胡说八道,说他团结了寇准、包拯、范仲淹、杨六郎等人,为宋朝繁荣做出了贡献。更是屁话连篇!寇准包拯等人与赵元俨有什么关系?将史书翻烂了,也找不到一根毛的关系。
相反,两年后做了一件有失恩德的事,以前更做了一些荒唐的事。
但不管怎么说,八大王终是小皇帝的亲叔叔!
不过他不相信这个鼎鼎大名的八贤王会对自己怎么样?作为宗室,对平民百姓来说,高不可攀。但对于大臣来说,我犯不着惹你,你也犯不着惹我,越是宗室至亲,越是要避嫌。
还有这个赵允迪,他也知道此人很荒唐。
然而竟然会为一个妓子派人揍自己?这中间还有一些古怪。对大舅哥说道:“嗯,我知道了,谢过大郎,这件事你们莫要对任何人提起。”
“知道了。”也不是犯傻,八大王是谁啊!
“大郎,你们也不用担心,八大王家教很严。”心里却说道,严个大头鬼啊,若是严,几个儿子都不会这么变态了。将几个舅哥打发回去,你们是该回去了,亲事还有十几天就要举行,再不回去,要误事。
但郑朗没有走。
琴还没有斫好,另外也在等答复。此事就看这个八贤王如何处理,至于开封府能不能查出来,郑朗想都没有想,这么粗的一根明线,难道程琳是吃干饭的,居然看不到?若是八贤王派一个人,对他道一声歉,此事就此揭过。
那怕是派一个仆人过来。
至于让程琳公开严惩凶手,可能吗?估计前面查出来,后面要请示老太太与小皇帝。老太太与小皇帝怎么去说?好,程府尹,你去抓人!
根本不可能!
八贤王更不会亲自登门道歉,除非自己现在是朝廷五品以上的大员。
但就担心此事无形的化解。
等了三四天,崔家三兄弟前来辞行,崔大郎又问道:“怎么到现在开封府还没有查出来?”
“查出来了,可官府能不能将此案真相揭晓?”
大舅哥想了一下,头摇了摇。除非那天当场将这五人捉住,可那两位义士前来京城混生活,出手相助已经很是不错,再让他们不顾京城这滩子水有多深,直接淌进去将其他数人抓住,那是不可能的。
二郎气愤地说道:“难道这件事就算了?”
“非是,二郎,当年我在内宫拒受千金,随后呢,太后是不是派了罗都知带了一千匹绢赏赐我家?”
“是,这……”
“道理一样的,恐怕宫中两位此时也知道事情真相,但八大王是直系宗室唯一长辈,若惩罚,宗室面子过不去。况且他们皆以为我毕竟岁数小……懂的事理少。不过会从其他方面补偿,比如殿试时,可以将我的名次往前拨上一拨,或者以后出仕之时,升迁会比别的官员快一些。这也是一种奖惩的方法。”
“原来如此,那么你因祸得福了。”三舅哥开心的说。
“祸福相倚,祸未必要去担心,福也不能高兴太早。”
“是。”三个舅哥很满意的离开,才华不说,就凭借这份老成与镇定,与自家小妹也足以相般配。
但是不是如此呢?郑朗想到了历史这个赵允迪的为人,不怕盗贼偷,就怕贼惦记,此时这位八大王肯定在家中将赵允迪狠狠教训一顿。那么赵允迪会不会对自己更加记恨在心?
关健是自己地位还低了啊。
皱眉思索,忽然想到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大笑起来,心里说道:无妨,八贤王,让小子与你斗一斗!
第三卷 小斗八贤王
第一百一十九章 解试
“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七娘,孩儿今年想要去参加科考。”吃晚饭时,郑朗忽然说道。
“儿,你是不是小了一点。”大娘担心的问。
“儿只是去试一试,考中更好,考不中也能吸取教训。”
“朗儿大了,变得懂事。”二娘幸福的说。
“儿不想长大,每长大一岁,娘娘们就老了一岁。”郑朗发自内心说道。五年下来,才来的时候大娘不到五十岁,七娘才三十几数,转眼间大娘头发有些花白出现,美丽的六娘七娘眼角鱼尾纹在加深。
七个妇人给了他幸福感,可他心中却很惶恐不安,省怕一夜醒来,某一个娘娘发生了不幸的事。
儿子能说出这句话,七个妇人还能说什么呢?郑朗很幸福,七个妇人更幸福。
这一次郑朗参加科考有些急,本来在他想法中,还要过上一年或者两年,参加解试刚刚好。不过八大王……想要给他一些小麻烦,最好自己有半个功名在身。
并且这几年科考的不确定性,也要试一试。
原来北宋虽然录取率低,可几乎一年一考。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两年一考,遇到特殊情况,有可能四年五年才能考一次。例如去年三月,诏权停贡举,今年三月又诏权停贡举。
这个诏权停贡举,又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指已进京的举子所参加的省试停办了。那么朝廷只好拿出路费,将他们遣返回乡。第二个就是指全国性的贡举,包括解试以及其他的科举,全部停下来。
甚至有时候省试都准备举行,因为特殊的事情发生,立即中断。比如今年,李宸妃二月死了,朝廷中停了省试。小皇帝不知道原因,想要停考,找理由太简单了。但几位宰相必须得找一条理由,不然事情真相揭开,奶奶的,我亲生母亲死了,你们还在科考热闹凑兴,一辈子仕途到此结束。
因此前者,不影响解试的正常举行,比如明年似乎又中诏停贡举,然而秋后解试照样举行,考中的举子们一个个象赶羊一样赶到京城,参加后年的省试。
可凡此种种,给国家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于是后来渐渐三年一考成为定制。
郑朗原计划正是明年的解试,不过八大王……还有明年京城的风云际会,他也想凑一个热闹。
并且也为了老太太,考一考,给她看一看。到了明年,老太太……就看不到了。这也是一种回报。
但就是解试,不是来到州府领一张令牌,就能进入考场的。还有许多手续要办,首先要递考人的家状,这个家状就是家里的情况,祖上的背景,相当于后来的户口档案。
然后乡里十人连保,不能是猫是狗也能有资格到考场溜达一下。必须有人担保了,才能让考生是真正的学子。
还有其他的,残疾人不能科考。倒不是岐视残疾人,宋朝的文官特牛,在朝堂总督全国大事,在地方能管政能管军,到了军中又是主帅。敢情一个个全成了韦濬、裴行俭之流能文能武的大臣。
残疾人为官不大方便。
有大逆之罪的缌麻以上亲属都不能参加。缌麻是丧服名,服丧三月,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这里不是服丧,也就是大逆罪的这些亲属们没资格参加科举了。
不孝不悌者,悌与孝差不多,一个侧重于父母,一个侧重长者长兄。工商异类者也不能参加,但又明文规定奇才异行者可以破例参加科举。实际宋代很难说清工商与地主的关系,象郑朗家,地所获得的利,已远远没有布帛铺获利之丰,严格说郑家是商人还是地主?甚至有的大商人自己发奋,也中了科举,脱下商服,换上官服。
最后就是僧侣还服者。统治者最痛恨的地方之一,需要宗教替他们正名,然而宗教往往又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广占田地,收留百姓于寺观之下逃避国家税务。有的确实是走投无路,但也不乏多有好吃懒做者,投身空门,看到好机会,又还俗了。这些人给地方官吏治理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所以设立这一条,也是一种警告。你做和尚也行,做道士也行,做了就别还俗,或者别做,安心做良民。
这就是连保人的职责。
还没有结束,解试考中了,连保人要担保这些举子入京省试。若有缺失,保人连坐,跟着要倒霉。这是第一次,以后就不需要保人连保了,很象是水浒传里的投名状。
国家花费了那么大气力,不是仅给你一次解试的,还要省试,还要殿试,为朝廷效力,这才是朝廷举办科举的真正意义所在。
总之,大部分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又做了一些改良,初时还有些乱,包括现在这时候。但有些政策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对贫困子弟的扶持。
比如糊名制与誊抄制,给了贫困子弟给公平的科考环境,另外政府资助学校,对贫困子弟入学免费,学子科考费用也由政府资助。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