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戏骨-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娱乐媒体到社会媒体,更进一步到政/治媒体,纷纷进行了相关报道,展开了相关讨论。
“炒作门”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真正地将娱乐至死、利益至上的媒体文化放在了台面之上。
虽然说,过去十年时间里,“无冕之王”渐渐地走下神坛,地位、声势和影响都已经非同往昔,相关专家、相关领域持续不断地讨论着如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但,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引起瞩目,也没有能够真正地引发重视。
这一次,借助着“炒作门”的热度,借助着颁奖季的声势,社会学者、媒体专家以及公众人物等等都站了出来,表明立场、发表言论、重申意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注意。
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引发了连绵不绝的讨论,死死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新闻事件很有可能会伴随着“娱乐周刊”长长久久地连绵下去,终身无法摆脱。
如此走向,如此发展,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控制,渐渐走向了未知的局面,无人可以预测;只有时间,也只有历史,才能看到这一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纽约时报”再次抢走了无数风头,布莱德利…亚当斯专门撰写了一篇社论,标题为,“康奈尔…麦格雷戈:又一个斯蒂芬…格拉斯(Sepe…lss)!”
1998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北美乃至世界的新闻造假案。
二十五岁之前,斯蒂芬…格拉斯任职于“新共和”杂志,并且广受欢迎;同时还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其他顶尖媒体撰稿,是整个纽约都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
但二十五岁那一年,因为一篇离谱的新闻报道,人们发现了斯蒂芬涉嫌造假,完全凭空捏造出了整篇新闻。一夜之间,斯蒂芬跌落谷底。
经过调查之后,一共检查出四十多篇新闻报道,斯蒂芬仅仅只是在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大量捏造、伪造、再创作、再加工成为报道,甚至文章之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事实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虚假新闻,完全就是杜撰新闻。
造假案爆料出来之后,迅速成为了当年最轰动的案件,斯蒂芬彻底离开了新闻行业;同时,这也成为了娱乐至死的时代开端——因为当年斯蒂芬的新闻稿件,娱乐噱头和热议焦点就是成功的最大筹码。后来,这起事件在2003年被好莱坞拍摄成为了电影,“欲盖弥彰”。
现在,布莱德利将康奈尔…麦格雷戈与斯蒂芬…格拉斯摆放在一起讨论,经历了十四年之后,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方方面面。
文章之中强调,在娱乐至死的文化之下,记者们不再满足于爆料、秘辛和内幕,他们甚至开始伪造事实、推测事实、演绎事实,“看图说故事”或者是“自行凭空想象”,亦或者是“胡编乱造”,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剧本——还是低俗劣质的那种。
这一次的新闻事件就是如此。“娱乐周刊”的实体销量和网络浏览数据双双创造了新高,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利益回报,正是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康奈尔愿意铤而走险,炮制出了这起事件。这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尤其是娱乐产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更为残酷的是,在颁奖季的学院公关之中,捕风捉影的流言和传闻,往往能够成为扭转现实的关键钥匙。于是,名利场之中的毁谤和污蔑,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谋求利益的有效手段。道德的沦丧,消失在了镁光灯的斑斓之中。”
文章末尾,布莱德利点到为止却意味深长地写到,引发了无数讨论。
874 丧家之犬()
“那么,请问这些纸质媒体与超市小报有什么区别?”
“纽约时报”的一句质问,犀利而尖锐,简单而直接,狠狠地刺痛了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软肋。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他们自诩和狗仔是不同的,他们更加不屑与超市小报之流并肩,“无冕之王”的名号已经不复辉煌,但记者依旧不是三流的绯闻撰稿者。
可是现在,布莱德利…亚当斯的质问,却犹如鞭笞之刑一般,严厉而深刻地拷问着当代社会的新闻现状;同时,这一句话语也将“娱乐周刊”丢到了泥泞之中,与“世界新闻周刊”、“国家询问报”之流相提并论。
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真相揭晓之后,“娱乐周刊”和康奈尔瞬间站在了聚光灯之下,成为了火力集中攻击的焦点,真正地诠释了“口诛笔伐”的奥义。相较而言,过去一周时间里,蓝礼所面对的危机,仅仅只能算是绵绵细雨而已,但现在却是倾盆暴雨、狂风大作!
漫天漫地、无处不在、无处可逃。
康奈尔…麦格雷戈真正品尝到了丧家之犬的滋味,巅峰与低谷的转换,风光与狼狈的交换,仅仅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惶恐不安却又怒不可遏,惊弓之鸟却又气急败坏,但,无济于事。
缓缓地将车子停靠在路边,康奈尔低头看着沾染上蛋黄液的衬衫,还有脑袋上低落下来的蛋白质液体。
刚刚在超市,两名年轻人意外地认出他来,一边骂着“说谎者”,一边将鸡蛋砸了过来,逼迫他不得不抱头鼠窜,旁观指指点点的奚落和鄙夷,更是无处不在,他只能以落荒而逃的狼狈姿态离开了超市;但他们依旧没有罢休,狠狠地砸了好几个鸡蛋在车子的后窗和侧面,迫使他快速开车落荒而逃。
如此遭遇,即使是真正的罪犯也遇不到。这让康奈尔觉得自己是过街老鼠。声名狼藉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现在康奈尔可以现身说法了。
看着流淌的粘稠液体,怒火在翻滚汹涌着,却终究束手无策,康奈尔摇了摇头,打开车门,准备回家更换衣服,可是才走出停车场,下一刻就看到了公寓大门口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得至少有两百人以上,热腾汹涌的热浪扑面而来。
如此场面,对于康奈尔来说,着实是再熟悉不过了:记者们展开围堵时,总是如此。浩浩荡荡,水泄不通,没有得到第一手资料,绝对不会轻易罢休。
站在原地,康奈尔稍稍愣了愣,第一时间居然没有反应过来;随即,他才意识到,今天,自己不是围观者,而是被围观者——又或者说,被围剿者。这些磨刀霍霍的记者们,正在等待着,等待着用手中的笔杆子,将康奈尔推上斩首台。
刹那的愣神,康奈尔就注意到了两名记者的动作。他们捕捉到了康奈尔的身影,投来了好奇的视线,顿时让康奈尔浑身冰凉,慌张而紧迫地一个转身,离开了视线,躲在了墙面的后面,心脏快速而猛烈地撞击着胸膛,汗水涔涔,因为恐惧和紧张,浑身瑟瑟发抖,无法抑制。
一片空白的大脑根本无法思考,仅仅只是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康奈尔转过身,跑回了停车场,一鼓作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驾,然后牢牢地将车门关上,并且落下安全锁,放平了椅背,屏住呼吸,躺平下来,默默祈祷着,自己的行踪没有被发现。
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心跳,如此狼狈如此憋屈,愤怒和耻辱汹涌而上,即使握紧了双拳,粗口还是忍不住爆裂开来,“该死的!该死的!该死的!”
该死的蓝礼…霍尔!
一切都是因为那个该死的伪君子,设立了一个陷阱,引/诱着自己跳下去,正当自己洋洋得意之际,早早就准备好的天罗地网就迅速收拢起来,根本没有给他反应和反抗的机会,一网打尽!一切都是阴谋诡计!
如果不是如此,那么他怎么可能沦落到如此地步?
绯闻和八卦,向来都是三分事实七分演绎,根本没有人会当真,整个娱乐新闻产业都是如此,这几乎就是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所有记者都是如此运作的,但其他人相安无事,而他却沦为丧家之犬、人人喊打。如此狼狈。
都是因为蓝礼!
愤怒达到了极致,康奈尔狠狠地砸了砸车门,但下一秒,视线余光就捕捉到了停车场里快速涌入的人群,涌到嘴边的话语顿时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草”。
康奈尔并拢双手,屏住呼吸,躺在平躺的座椅上,期待能够躲避搜索;可视线里已经可以看到有记者来到了车窗旁边,爬在窗户上,瞪大了眼睛,打量着里面的情况。他顿时就意识到自己暴露了。
顾不上多想,康奈尔立刻坐了起来,启动了汽车,试图快速离开。但,太迟了。犹如泄洪一般的人潮蜂拥而至,将整辆汽车团团围住;而且还在持续增加,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看不到尽头。
记者们都知道,堵截汽车的最好办法,就是搭建人墙,严严实实地将车子包围住,不留下任何移动的空间,同时也不留下任何加速的空间,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原理,死死地将车子固定在原地,然后逼迫司机和乘客下车,接受采访。
对此,康奈尔并不陌生。
唯一的区别是,以前,他是包围在外面的那一个;今天,他是围困在里面的那一个。瓮中之鳖,现在康奈尔终于明白这是什么滋味了。
“砰砰砰”,这是敲打窗户的声响,整个车厢都开始地动山摇,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围堵记者们徒手拆成无数碎片;“咔嚓咔嚓”,这是闪光灯的声响,没有任何喘息空间的银色瀑布宣泄而来,将整个世界都填满,眼睛因为刺痛而不得不仅仅闭上;“轰轰轰”,这是记者提问的声响,一浪高过一浪,一波凶过一波,根本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嘈杂声,不绝于耳,穿透耳膜,尖锐而沉重地刺痛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就连灵魂都开始撕裂,汹涌的痛苦刹那间淹没头顶,瞬间窒息,就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无法抵抗,也无法逃离,绝望捆绑着脚踝,缓缓下滑。
康奈尔苦苦挣扎着。他不服,他不认,他不甘!
但无论如何挣扎,犹如浪潮一般的嘶吼声还是挥之不去,他甚至可以听到车窗玻璃正在痛苦呻/吟的声音,随时就要支撑不住了,那一声接着一声的提问,仿佛野兽一般,一口接着一口地撕咬着他的肌肉,暴露的伤口和新鲜的血液,不仅没有阻止野兽们,反而让他们更加亢奋起来。
肌肉颤抖、大汗淋漓、脸色惨白、眼神无光,康奈尔看起来就像是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死里逃生之后的茫然和恐惧,正在撕裂着灵魂,整个人无法控制地瑟瑟发抖起来,惶恐不安的眼神似乎濒临崩溃边缘。
忍耐,忍耐,终于再也忍耐不下去,康奈尔咬紧牙关,推开了车门,试图逃离。如果在车厢里继续待下去,他就要彻底窒息了,他需要呼吸,他需要逃跑,他需要远远地离开这里。
但,脚步还没有来得及迈开,汹涌的人潮就犹如巨兽一般,张开血盆大口之后,一口将他吞下。
康奈尔慌乱地抱着脑袋,学**鸟的姿态,牢牢地将脑袋隐藏在双臂之中,躲避着四面八方涌过来的攻击,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康奈尔,你为什么要捏造新闻?”
“你知道毁谤和污蔑是打破法律的吗?”
“除了这一次的新闻之外,你还有捏造其他新闻吗?”
“你是因为私人恩怨,这才选择污蔑蓝礼的吗?”
“欺骗了所有广大群众,你有什么想说的?”
……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排山倒海。耳朵里、脑海里、胸膛里,“康奈尔”的呼唤声不断轰鸣激荡着,没有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没有留下呼吸的空间,无处不在的攻击,一点一点地击溃康奈尔的所有防线。
眼神里的坚强开始崩溃,脑海里的意识开始崩塌,就连灵魂深处的本/能也开始溃败。一泻千里,溃不成军。
康奈尔死死地抱着脑袋,开始尖叫起来,“啊!啊啊!”理智已经开始崩盘,犹如疯子一般,不断地尖叫着,试图求助,也试图反抗。紧张到了极致,裤裆里传来一阵温热,液体开始汩汩地往下流淌,在脚边形成了一个水塘。
可是,没有人发现;更为准确来说,即使发现了,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怜悯之心。是为了娱乐至死,也是为了利益至上,更是为了摆脱自己的麻烦。所以,没有人会放手,也没有人会手软。提问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汹涌。
“你故意闭嘴拒绝回应,是不是因为心虚?”
“如果蓝礼提起诉讼的话,你会出庭吗?”
“你为什么不给予回应?难道是还有内幕?”
……
提问似乎有些失控,四周的相机和录音笔开始莽撞地冲撞过来,狠狠地击打在康奈尔身体的不同部位;甚至还有人开始拉扯康奈尔的衣服,浑身上下,全部都是漏洞,防不胜防。除了紧紧地抱住自己的脑袋,康奈尔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世界开始分崩离析。
当初蓝礼所承受的遭遇和灾难,现在,康奈尔正在亲身体验着,成倍地,凶残地。
875 声名鹊起()
“没有人真正地明白蓝礼…霍尔,也没有人真正地读懂蓝礼…霍尔。
但,这又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在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之下,到底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倾听一名演员、一名歌手、一名戏子的艺术追求和梦想坚持呢?更为准确来说,到底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制作电影、制作音乐、创作艺术呢?
大屏幕之上充斥着简单粗暴的爆米花电影,其乐融融,阖家欢乐;唱片行和es之上充斥着直接明了的电子舞曲,歌舞升平,忘乎所以。这没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压力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放松,也需要释放;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快餐文化。
但,在这些没有深度、没有灵魂、没有思考、没有底蕴的快餐文化背后,那些沉淀、那些反思、那些思辨,那些真正促进人类文明、丰富精神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艺术创作呢?它们正在渐渐消失,乃至消亡。
没有人在乎。
蓝礼…霍尔,他是一名演员,他是一名歌手,他还是一名艺术家,至少,他走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之上。
没有人记得,他在独立艺术电影之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现在的成就,也定义了自身的位置;也没有人记得,他在音乐专辑之中的深刻思考,那张专辑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完完全全被淹没在了市场喧闹之中。
当人们注意到这些作品的优秀和杰出时,当人们注意到这些作品的深刻和震撼时,它们赢得了关注,成为了无数人盲目跟风的对象,然后却反过来指责,这一切不过是炒作而已。这就是当代社会之下,艺术创作的现状。
没有人理解,甚至没有人试图理解。艺术,正在沦为名利场的一个噱头,犹如皇冠权杖一般,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以及彰显自己格调的勋章,但艺术真正的内涵却已经枯萎。
人们在谴责’炒作们’,人们在谴责’娱乐周刊’,但,却没有人在谴责自己。
真相水落石出之后,再回头看看’一个人的演唱会’,再回头看看格莱美颁奖典礼的三段得奖感言,再回头看看’堂吉诃德’,再回头看看蓝礼…霍尔。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局促和不安。人们高呼着,电视已死;人们又高呼着,电影已死;人们还高呼着,音乐已死。
那么,不久的将来,人们是不是应该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