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返大隋-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取S捎诨实鄣囊馑迹虼死罾鲆且粼诰┦Σ⒉桓婊睾颖保羲孛涝蛞蛭丫吃校獯我惨谎粝吕础>┦Φ囊黄奕挥谐聥B和红拂一起离开。
萧素美则向他提起,说晋王妃和晋王妾陈氏昨天一起来过,还带来了许多礼物等等。对于这事易风并没多放在心上,昨天他亲自去晋王府见杨广。不过杨广却称病不见客,只让管家招待了会就送了客。对此易风其实并没多想什么,他知道杨广这个时候这样的反应,越说明了他很重视与自己的关系。这个时候的杨广需要自己。他不见客,不过是为了避嫌而已。至于萧氏带着陈氏来府上做客,也是正常。那位陈氏其实是陈婤的姐姐。萧氏带着陈氏上门来,也算是夫人外交了。明着是来看陈婤和萧素美,但最终目的还是奔着自己来的。说起这萧美娘。易风以前对她真没什么好感,感觉这女人根本容不得自己。
不过到如今,他倒是有些改观,这个女人其实算的上是杨广的贤内助,杨广能一路走到今天,有如今的形势,可谓与她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次杨广受到的打击不小,这个女人也很聪明的知道自己这个杨广私生子如今对杨广的作用,因此哪怕心里依然不待见他,可这个时候却依然主动的来府上,确实不容易。
不过昨天从晋王府走了一趟后,易风已经与杨广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个时候,他们俩反而又走近了一些。太子一党的逆袭,让本来因为立太孙之事而渐行渐远的两人,又不约而同的走近了。因为共同的对手,两个潜在的对手此时不得不联手起来。
易风一边听着几个美人在那里莺莺燕燕的禀报,一边不时点头。
“离京的日子已经确定了,按原定的日子,明日离京。”
明日离京本来就是原定的计划,明日不单是易风离京,原本也是北伐诸将帅的离京日子。不过临时发生了太孙遭遇案,紧接着晋王卷入其中,最终太子取代杨广为帅,一番风云变幻,可谓形势大变。但就算发生了这么多事,可皇帝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诸将帅的离京日期,甚至皇帝昨日还下旨,诸王也将于明日正式离京就藩。除了新任并州总管杨广暂时不得离京,由河间王代理并州总管外,其余的四王都将直接离京到任,而且皇帝特旨,诸王不用返回原藩,将直接前往新藩就任。
现在整个京中的局势有如乱麻,易风还真提心乱上加乱就出什么新乱子,万一出事,说不定就又得有新变化。他最怕的就是被羁绊在京师,不得返回河北。眼下的局势对易风来说是最乐观的局势,太子党和晋王党连续三番五次的猛烈交火,可谓是各有胜负,互有损伤,太子一党先后损失了王世积等三位上柱国,而杨广也同样损失不小,河北的诸州府尽失,燕荣等数位河北的总管、刺史倒下,经营数年的河北形势一朝易帜。原本杨广用河北的损失换来了太子党三位上柱国的处死,已经高颎的下台,算是自损八百,杀敌三千,是赚。可转眼一个刺案,高颎重新上台,太子取代杨广的帅位,杨广就亏大了。
总之双方你来我往,杀来砍去,损失都不小。唯有易风,在这几轮争斗中,他是稳坐钓鱼台,火中取粟,算是渔翁得利了。
如今的形势,反倒是太子和高颎等笑到了最后,杨广落了个暂时幽禁京师王府的下场。最后临了还来了一个五王对调。原本在淮南经营了近十年的大本营,一下子换成秦王杨俊接手。而之前刚把儿子杨昭送上了京西陇右的大总管地位。如今却也转眼变化,杨昭被调到了蜀中。远离京畿。扬州和并州,说起来扬州富裕,可并州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上更高,并州向来是天下精兵所出之地,所谓天下兵马之精,一并二凉三幽。而且并州是北方之首,山河形胜,尤其是对于做为中枢的关陇京师,更有极大的地利优势。是俯冲之势,这方面比起远在东南的扬州来说,强过太多。可这一对调,却让杨广在扬州多年的经营一时付之一炬,想要在并州站稳脚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面,韩王杨昭担任秦州总管,所统州府就在京畿西面,是京师的西大门。对于京畿有极大的影响力。可现在却被一下子调去了蜀中,虽然蜀中天府之国,是个很富裕的地方,但就政治上来说。同样远远不如京畿近地的秦州府。
杨广现在可谓是折戟沉沙,遭遇重击,刺案一天不破。他一天离不了京,更不能赴并州上任。而就算这个案子破了。可北伐帅位也早没他什么事了。谋划那么久,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杨广怎么不难过。
在易风看来,刺案不是那么容易破的,事实上现在刺案也确实陷入了困境,查到虞孝仁这里后,便彻底的断了线索。连续几天,三衙联合审查,也依然没有半点进展。况且,易风相信,如今正得势的太子一党,肯定不愿意看到刺案马上水落石出,不管杨广到底是不是刺案的主谋,他都相信,其实高颎他们肯定更愿意维持如今的局面。毕竟万一真的查清楚了,必然只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刺案是杨广主谋,这自然是最好的。但也有另一个可能,刺案并非杨广主谋,而是另有其人。对高颎来说,查到是杨广固然最好,但也有一半的可能不是杨广,那么就还不如维持眼下的这种局面。虽然没查清楚,可杨广这个嫌疑人却因此受困于此,脱离不了这个泥潭半步。这个案子肯定得查清,但不是现在马上,只要能拖个半载一年的,到时就算查清了,就算查出来不是杨广主谋,那也没关系了,到那时北伐早结束了。到时太子肯定能凭统领北伐的功劳,获得更大的声望。
易风根本不相信杨广是刺案的主谋,按谁得益谁主张的看法来推算,这个刺案最终得益最大的不外乎是太子,另外高颎也是得益人,自己也算一个。自己排除掉刺杀主谋,那么太子和高颎最有嫌疑。借着这个案子,太子取代杨广挂帅北伐,而高颎也成功凭着这个案子咸鱼翻身,重入中枢。
不过易风觉得太子不太可能是这个刺案的幕后主谋,太子没那本事。而且他也不太可能参与其中,太子是那种极没本事的人,若是他真的参与其中了,那么如今这个计谋成功,以太子的品性,肯定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一些,但凭他这两天的认真观察,还真没有从太子身上发现半点的异常。他看到的倒都是幸灾乐祸。因此想来想去,易风觉得最大的嫌疑应当是高颎,原本他是觉得极有可能是汉王杨谅。可如今来看,汉王杨谅在这次的刺案中根本没有得到半点好处,杨广虽然栽了,可杨勇却是得利最大。杨谅不但没得到好处,最后还被一道诏书,从并州总管位上调离,调去了荆州总管位上。虽然说荆州总管府号称国之南门,可实际上荆州府夹在扬、益、秦三大总管府之中,哪怕守着京师南门,也依然势力不强,特别是先前经历几任总管都是外姓臣子,因此荆州武力向来最弱,连扬州总管府的实力都远远不如。杨谅的这次对调,可谓是最吃亏的。
单从这个结果来看,杨谅怎么也不向是这个刺案的幕后主谋。
易风心里,最终觉得还是高颎的嫌疑最大。
高颎是太子党核心,他当然有能力谋划策动发起这样一个刺案。而且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高颎一人做的,或者是高颎联合其它太子党做的,但是却把太子一直瞒在了鼓里。这个推测,易风觉得很有道理。正因如此,易风越发的觉得京师不是久呆之地,也因此,他对杨广的策略大为改变。
原来他在太子和晋王两党之间是左右逢源,而现在,则要离弱合强了。总之,只有保持两党实力相当斗个不停,易风才能有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皇帝为什么要五王对调呢?”易风唯一想不明白的还是这个。(未完待续。。)
第376章 触中G点
包恺从国子监回到家中时,一份大红飞金,由皇太孙杨林亲自发出,敬邀国子助教、梅庄先生包大驾光临本府赴宴的请柬,像一颗灿烂发光的宝石一般搁置在案上。当天,国子博士兰陵萧该也接到了一份敬邀光临出席赴宴的请柬。
包恺与萧该都是国子监中的经学大儒,儒林之中极有名望,与河东王通、河北的刘焯、刘炫以及元善、何妥、辛彦之等俱为当世大儒,最为有名。其中如元善何妥等都为皇帝所重,居于朝堂之上,但也有一些大儒则一直隐居民间或者专心学问,河北的二刘河东的王通都无意仕途,一意传讲授课,而包恺与萧该虽然在国子临中任职,但也都只是一心讲学而已。
河北二刘与河东王通三人,刘炫、刘焯二人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师,王通虽然年轻辈属后进,但在河东的讲学,却招揽教导出了一大群日后唐初时代的著名弟子。三人二刘在河北,王通在河东,而包恺和萧该则在关中京师讲学。
易风对于这些当代的大儒,是十分仰慕敬佩的,同时也有心想要招揽于帐下。易风并不想做什么风流名士,他对这些大儒们示好,最重要的还是看好这些大儒在儒林士族之中的号召地位,可以说这些人都属于开宗立派的一代权威,特别是他们多年讲学,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弟子。这个时代的儒者,可不仅仅是相当于后世的大学老师或者教授什么的,这些大儒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这个时代读书的人并不多,甚至还主要集中在那些代代传承的士族之中。而虽然隋朝已经开始了科举考试制度。但实际上不过是初起步,一年一代的科举考试出不了几个秀才、明经。对于此时的官场来说,根本就没有影响力。官场上主要的还是承荫入仕和举荐制,而除了官二代们的承荫入仕,举荐制和科举制,最后都不过是那些少数士族子弟的入仕之途径而已。正是由于这种读书人当官,而读书人又多被士族垄断的特殊情况,进而导致了这些大儒们哪怕不当官,也也依然对士林对官场有足够的影响力。
这个时候的读书人太少了,经学基本上掌握在那些士族手中。哪怕是以军功起家的武川集团,最后也不得和关中的汉人士人集团合流,组成了关陇集团。虽然关陇集团最后统一了天下,但在经学文化方面,却又不敌更古老的关东士族门阀。但就算如此,关东的这些士族门阀依然仗着对经学的垄断,在这统一的隋朝占据着很大的一方势力。
如今朝中诸方势力并起,各自争雄,太子一党最强的依靠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核心。而杨广的晋王党。以易风的观察,却是以关陇集团中的新兴贵族与江南的华族两大势力联合,同时,这两大势力又都对关东的老牌士族高门进行拉拢。不过总体来说,关东的士族与关陇集团的矛盾很深,他们之间的隔阂很大。虽然也有不少士族受了招安出仕隋朝,但依然有许多士族游离在朝廷之外。
易风如今成为皇太孙。当上了幽州大总管,初步有了打造自己势力的土壤根基。自然是不甘于只当一个名义上的第二储君的。何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太子和晋王二党撕杀惨烈,暂时是顾不上他,可一旦等两方决出胜负,那个时候谁也可能真的能容忍他当一个北疆土皇帝。留给他的时间不多,眼下是一个极难得的发展时机,怀荒已经有了不错的商业基础,也有了不错的军事底子,但要真正的拥有一支不弱的势力,凭这些还远远不够。最起码,他得把整个幽州府诸州拿下,掌控住了,那时才有了一份真正的本钱。但要做到这一步,光是现在怀荒的这点商业和兵马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更多。
极重要的一点,他需要得到河北士族和百姓的支持。百姓那一块,他已经初步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均田移民,通过均田以及兴办工商奖励垦田移民改善百姓的生活。而对这些河北士人,想拉拢他们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最能打动他们的,无疑就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了,自西魏建都长安后,天下的政治中心重新由东向西转入了关中,再次如汉时一般形成了关中本位,这对于关东的士族和百姓来说,是极难接受的。如果易风能够给让这些关东人支持自己,让他们相信自己,那无疑对自己的计划大有好处。但想让他们支持他,又哪有这么容易。哪怕他是皇太孙,这事也绝不容易。易风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多方下手,而第一步就是招揽那些大儒们,利用这些大儒们遍布关东的门生网络,用他们的老师身份来影响他们的关东士族出身的子弟,然后再通过这些年轻一代的关东士族子弟,进一步的影响关东各士族。当然,他还有许多后手,如跟河北等地的士族土豪们合作,一起经营银行、一起经营矿场等等赚钱的工商业。总之,就是要想办法把他们绑到自己的战船上。
关东的士族对于关中本位是很不满的,对于压在他们头上一等的关陇贵族更是不满的,这也正是历史上后来杨广即位,而杨谅在并州树起反旗,立即关东几乎一夜全反的的局面原因。再往早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尉迟迵在河北一起兵,整个河北都反了,立马拉起十万讨伐军。再往后,杨广东征高丽,杨素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当时河北的军民也是群起相从,再到后来隋末的大乱之中,关东的叛军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场场一呼百应的叛乱,无不说明了,虽然关陇集团最后取得天下。但实际上关东人一直是不甘心的,只要有一点火星。他们就能燃烧燎原起来。
包恺已经由皇帝拜为太孙洗马,不过包恺到现在为止都并没有接受。包恺在国子监中的官职并不高。仅仅只是国子助教,七品官,推行新散官制度以后,有职先有阶,包恺的文散官定的是从七品下的下士。在官职上,包恺比起萧该来却是要差的远了,萧该同是国子监官员,但却是国子博士,正五品。散阶也不是六七品的士,而是四五品的大夫,是正五品上奉政大夫。同时,萧该因为还是南梁潘阳王萧恢之孙,祖籍兰陵,身份清贵。
易风是一心想要拉拢这些大儒的,皇帝让包恺和王通做易风的太孙洗马,易风却并不满足,他还想请大儒何妥、萧该、刘焯、刘炫等人一起入太孙府。借他们的名望,为自己拉拢更多的关东士人。
包恺一心于经学,并不愿意过多的卷入那些俗事之中,哪怕就是皇帝的任命。太孙的邀请,他也不太想要理会。
不过今天包恺最得意的弟子亲自上门来,代太孙诚恳的邀请他前去赴宴。皇太孙明日即将出京。今日要在京中举办一起酒宴,邀请的并非是什么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如弟子李密所说,这次邀请的居然都是些经学大儒和文坛宗匠。都是些文人儒士,如薛道衡、李纲,再如包恺、萧该、以及李百药、虞世南、孔颖达、三温三颜等,老少皆有,但都是京中文名极佳者。这竟然是一场文坛盛会,这倒让包恺有些难以拒绝了。
关于这个宴会的特别,其实这两天京师市面上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闻,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这场宴会的名称。有不少人称这场宴会为学士宴,自推行了新官阶后,士虽然作为了六七品文官的散阶,因此显得并不算高,但学士却是这一阶中最高的正六品散官,同时,不论是国子监的各科博士,还是太子府和太孙府里的学士,都是品阶不低的官职,同时这些官职还都是极为清贵的衔头,能挂一个学士衔,不论是散阶还是实职,那在这些文人中都是极为让人自豪得意的事情。而现在,太孙要举办的宴会竟然被称为学士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