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汉-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要是一般人家的闺女刘修恐怕也看不上。

第二百零五章 法正来访

襄阳的夏天也是十分闷热,不过让刘琮感到高兴的是伊籍派人传来消息,即将回到襄阳,同行的还有益州使者法正法孝直。

对于法正,刘琮更是敬重不已,他甚至觉得可以不得张松,可以不取益州绝对不能错过这蜀汉第一谋士!

法正原为扶风郡人。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

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更为难得的是法正与荆州文官将领之首的诸葛亮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先主传云: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后来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章武二年(222),大军战败,退回白帝。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足见法孝直在刘备和诸葛亮心中的地位!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受信任程度胜过诸葛亮,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如今刘备不再,刘琮镇守荆州,刘璋竟然派法正作为使者,刘琮自然要费尽一切心思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荆州与益州的不同之处。能够说服法正更好,就算不能说服,也要让其心动。如果能够得到法正,何愁益州不定,那庞统自然也会低调许多。

因而法正人尚未到,襄阳的接待团已经在准备了,从事中郎徐庶全程负责益州使团的吃住行,刘琮则打算抽时间亲自陪同法正在襄阳城逛一逛,就像上次张松来访一样。

与法正同行的还有杨仪,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前避祸蜀中为刘璋辟用。真是时空错乱的结果,历史上杨仪可是一直跟随刘备。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任丞相参军。五年,随诸葛亮出军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诸葛亮死后,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至郡复上书诽谤,被收狱,自杀于狱中。

按说这样一个人才,为什么就这么对刘琮不自信呢,曹操尚未到襄阳城外,这人便是携家带口的跑到益州去了,刘琮想着,是襄阳人就好办,争取连杨仪也一同争取过来。

一番精心的准备之后,刘琮令徐庶至城门亲迎法正一行,随后进入驿馆歇息,第二日,刘琮便领着诸葛亮、伊籍等人在将军府接见益州使团。

初见法正,刘琮不免有点失望,太普通了,虽然不至于张松那么丑,但要是在人群中根本无法找出来。这或许也跟法正一直未曾受到重用,自信心不足也有关系。

倒是杨仪,相貌堂堂,算得上是个青年才俊。不过刘琮心里清楚法正之才十倍、百倍于杨仪。孙权以貌取人失庞统,曹操以貌取人拒张松。刘琮是穿越者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是否名将早有定论,只需要刘琮稍加试探便知真实情况。

宾主双方一阵寒暄之后,便是进入了相互探底的过程。诸葛亮【文】则代表【人】荆州阐【书】述了己【屋】方的立场,在谈到匡扶汉室,北伐中原时数次被杨仪打断。诸葛亮也不恼,耐着性子与杨仪辩论。倒是法正很少发言,他在细心的观察刘琮和诸葛亮,这荆州主心骨和第一文臣。来之前,张松就在法正面前对刘琮等人大加赞赏,所谓眼见为实。

诸葛亮阐述完,刘琮自然要表明立场,那便是:自己与刘璋同为汉室宗亲,理当联手抗曹,共扶汉室。

接着便是法正代表刘璋感谢刘琮的遣使出访,同时也表达了益州对汉室的忠心。杨仪接着法正的话补充,认为目前形势,曹操独大,但益州偏安一隅却也没有多大风险。潜台词便是要联手,应该荆州主动。因为益州足以自保没有安全威胁。

刘琮虽是不爽,也没有当面反驳,杨仪说的也是实情,如果换个更自负点的来,说不定压根就不想和荆州联手呢。

次日,刘琮邀法正、杨仪等人到襄阳西郊隆中等地狩猎,徐庶作陪。徐庶少时本是习武,狩猎自然不差,刘琮就不用说了。杨仪早就听说过两人的身手,自然也不奇怪。倒是法正,刘琮有这等身手他很是奇怪,那刘表刘景升可是出了名的儒生!而徐庶的表现也让法正高看几分,这徐庶是刘琮的从事中郎,言谈举止更像一名书生。

难怪曹操南征会失败,主公身手敏捷,麾下谋士也有如此身手,曹操并不冤枉啊……法正暗自感叹。

第三日,双方仍旧没有安排会谈,而是由伊籍带着使团参观襄阳城,襄阳城规模与成都差不多,但似乎要繁华许多。这也和交通便利有关系,在这个时代,水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襄阳汉江横贯全境,往北又是唐河、白河以及宽阔的中原。

接下来的日子,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徐庶等人则围绕着刘琮的目的,向法正展示着荆州美好的一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切落在法正眼里便是一番感慨。

感慨这荆州之地的富饶远胜益州,感慨着荆州君臣之间的团结协作,感慨刘琮的青年才俊,文武皆出色!两相比较之下……

其实这一切也是因为法正“坐井观天”,他久居成都,看到的只是刘璋和他的部下,想比刘璋,刘琮能文能武还礼贤下士,自然胜过刘璋许多,而文臣方面,诸葛亮、徐庶、伊籍、刘巴……随便一个放在益州也绝对是能够撑门面的,但如果和江东孙权比,刘琮的优势就不明显,要是跟曹操比……

第二百零六章 隔墙有耳

接下来几天,刘琮都是单独陪法正一人,把杨仪交给了伊籍。法正还以为是因为前几日杨仪的直言惹恼了刘琮。不过刘琮对自己还是十分客气他也不便说什么。

这一日刘琮陪同法正在襄阳城大街上走,路过一家青楼,门口站着一女子酷似姜丽,刘琮便是停下脚步仔细辨认,方才觉得那女子虽然形似,但无论相貌还是神韵比起姜丽来还是差很多。自己的做这个肉身以前丢下蔡琳独宠姜丽也是有道理的。法正并不知道姜丽的故事,还以为刘琮对青口姑娘感兴趣。

愣了愣神,刘琮为了避免尴尬便是笑道:“商女不知亡国恨,莺莺舞舞也是她们谋生的手段啊。早就听闻成都女子多美貌,不知道在孝直兄眼里,我襄阳女子如何啊?”

法正还以为刘琮还给他介绍,连连罢手:“将军说笑了,成都女子确实多美貌,但那里比得上襄阳,将军父子经营荆州十数年,襄阳之繁华甚至远超河洛之地,便是许昌也不能相比……”

“孝直兄谬赞,我们去城楼看看。”耀武扬威是刘琮准备采取的下一步行动。从法正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对襄阳的繁华还是认可的。本来刘琮也有这份自信,从刘表治理荆州开始便将治所设在了襄阳,而洛阳、长安几经战乱,繁华自然不必上襄阳。那许昌以前更是四战之地的一个小城,曹操拿下并州之后便开始兴建洛阳与邺城,许昌的繁华自然也很难与襄阳比较。

而法正得出许昌不如襄阳的结论,多半是源自张松,有几分可信。作为一个使者能够获邀参观校场之类的,待遇就算比较高了,像法正这样直接被刘琮带领着等城墙的古来少之又少。在这个时代,城墙是一座城池的主要防御工事所在,包括城墙的高度、宽度,箭塔的分布,箭剁的多寡,以及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距离,这些在两军交战之前都是绝密。

法正登上城墙,襄阳城的繁华再次打动了他。而随后刘琮更是直言不讳:“我荆州主要依托水军与曹操抗衡。所以在汉江边上便是襄阳水军大营。而步兵大营则设在樊城。不过孝直兄不必舍近求远,这樊城除了城墙比襄阳略高一些外,就是床弩和箭塔比襄阳多。”

“还有就是攻击用的霹雳车都布置在了樊城。这些武器虽然犀利,但运输极为繁杂,远征不利于携带啊。”

“将军真是让正意外,正乃益州使者,将军就怕我亏得此城秘密将来为为将军之敌人所用么?”

“孝直兄是聪明之人,怎么可能与我为敌。况荆州与益州本都是大汉疆土,奈何朝廷孱弱,我等才不得已奋力自保。荆州、益州本是一家,何须分的那么清楚。”

刘琮也是在试探,自己这么说,无非是两层含义,表面上谁也不能否认荆州与益州目前都是大汉王朝的,同属一个天子。还有就是就算天下大乱,刘琮也立志要将益州收归己有。当然后面这层意思很模糊,不是一个道上的人可能听不出。

而法正显然听出了其中的含义,他在来之前张松便是再三向他推荐荆州之主刘琮。如今的刘璋无心扩张,在这个乱世,就等于坐以待毙。而法正也是擅长谋略,不打仗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虽然打仗很残酷,但益州被吞并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这个占有者是曹操还是刘琮抑或是孙权。

张松被曹操拒绝,而得到了刘琮的厚待,自然一心想着刘琮。法正听了好友的话便遵照刘璋的命令出使荆州,从这几日的接触来看,法正也是觉得刘琮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只是荆州的地位置确实不如益州,倘若能助刘琮得到益州,而后挥师北上取西凉或者东进夺江东,形成割据乃至一统天下也是可能的。

所谓从龙之功便是在这条龙尚小,还无从翱翔之际便跟随,出谋划策,替真龙寻找龙穴,谋划疆域,将来有朝一日真龙归位,翱翔天地之时,这从龙之人便是大功臣。法正显然不想在刘璋麾下老死,而想在刘琮这样的人中之龙尚未翱翔之前归顺。

恰恰这几日刘琮也流露出了招揽之心,法正岂会看不出来。今日刘琮直接带自己上城墙,便是欲以信任换信任。

“恕正直言,将军少年英才,乃我大汉之柱石栋梁,正以为……将军当早日西进,抢在曹操之前谋取益州方能成大事!”法正一边警惕的看看四周,一边小声的劝解道。

“话虽如此,可蜀道之难,易守难攻。况我荆州实力与益州差不多……”刘琮极力掩饰着心中的喜悦给法正讲述自己目前的困难:“北方曹操贼心不死,欲图我荆州久矣。江东孙权虽然与我结盟,但前提是建立在荆州实力与江东不相上下的基础上的。倘若我挥师西进,一击不成,形成将军,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定会乘虚而入!到那时我又如之奈何?”

“将军明鉴……”法正正欲细说,忽觉转身,发现自己远处一个人影很似熟悉,便停了下来。注意到法正表情的刘琮也顺着法正的目光望去,随后便将一名侍卫叫过来。

“刚才怎么回事?”刘琮很是懊恼,自己和法正这么私密的谈话,居然会有人在偷听?

侍卫也很冤枉,因为那个偷听的人是刘琮特许的,刘琮说过襄阳城除了将军府内堂,其他任何地方随便他去。

侍卫在刘琮耳边低语了几句,刘琮先是眉头一皱,心中很不爽娘的,真心讨厌!

这个身影法正也熟悉并不奇怪,他就是杨仪。原本刘琮以为他出生在襄阳,心中应该还存着点襄阳,便是让他在襄阳城看个究竟,说不定还会动了留在襄阳的心思。

这次刘琮大意了,他居然一直在附近,还偷听自己与法正的谈话,也不知道他听到了几成,若是回成都原原本本的将两人谈话告诉刘璋,那法正岂不是死路一条?这也是法正十分惶恐的原因。

就算他没听到什么,回去之后编排下法正,甚至张松都可能暴露。而最关键的是杨义一心向益州,那么荆州的许多机密就可能成为其晋升的功劳……

“孝直兄,被小人搅了兴致。事已至此,我也不妨直说,张子乔对你倍加推崇,这几日的相处,琮也觉得兄之大才在益州无法施展,不如留下来助我……”

“这……”法正也不是没想到过这一点,不过因为事前没有下定决心,所以此刻法正的家人都在成都,在刘璋的心目中,法正虽然不那么重要,但如果杨仪回去之后在刘璋面前搬弄是非,那法正一家只怕……

“将军,此事恕正难以从命!正不能扔下妻儿、扔下亲朋好友一人独享荣华!”法正自然明白,留在襄阳,刘琮必然重用自己,比起现在自己的益州的地位那肯定是扶摇直上“如此……”刘琮也不想法正落个家破人亡,甚至连累张松。虽然法正很重要,但收拢益州的人心更加重要,要是法正落得如此下场,那今后得了益州,那一帮文武官员又会如何看待自己呢?为了自己成事就连部下的家人都不管不顾了,那岂不是太自私自利了点。

法正对于刘琮的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所以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必须谨慎,既然法正不能留下,当然也不能被刘璋杀掉,那么剩下就只有一条路……

第二百零七章 杨仪身死

回到驿馆的法正也是心神不定,今天自己太大意了,也是刘琮太热情,自己忍不住就想说。可偏偏被人听了去。看来今后还是尽量和刘琮保持点距离,思来想去能够自证清白的办法只有早日离开襄阳回成都。

法正跟杨仪说起提前回成都的事情,杨仪自然摇头,一来他离开荆州有一段时间,难得回来一趟,一些故人需要联络一番。而且刘琮也安排人日夜轮流陪着他,襄阳的风月场所他还没怎么逛呢,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心思,就是想尽可能多得了解襄阳及荆州的一些情报作为回到成都之后的升迁资本。

晚上杨仪又去了明月楼,这明月楼是一年多前新开的,因为刘琮那首明月几时有轰动襄阳,老板便取了其中明月二字。这年头风月场所竞争激烈,要想吸引客人没点花头肯定不行。杨仪第一次来这里是伊籍领着来的,不过伊籍陪着喝了几杯,留下一大锭金子就走了。

今天是王粲陪着杨仪,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历史上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