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帝国1908-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撬匕籽丈幕实鄢鱿衷谧约旱拿媲埃揽畹隳康煽诖簟<父鋈思泵Π莸乖诘兀谥猩胶敉蛩甑溃骸俺嫉冗导噬稀!
金宰阗摆了摆手,说:“众位爱卿平身吧,来人,赐座!”
旁边的小太监端过来几只小凳子,奕劻、那桐、世续、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谢恩完毕,这才坐了上去。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十六章 青山遮不住(二)
(更新时间:2005…5…14 11:32:00 本章字数:2652)
见他们都坐下了,金宰阗才开始认真打量他们:坐在最靠近金宰阗的位置上的人,是庆亲王奕劻。他生于道光一十六年(公元1836年),现在已经是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庸俗唯物主义者的痕迹。那就是,一旦物欲成了人生的主体,那一切精神啊、感情啊,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也就彻底不存在了。凭庆亲王奕劻那副相貌,在他因为肉长得不可收拾而显得通红的皮肉下面,就算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思想家也不容易看出他有什么崇高的心灵。一顶金光闪闪,缀着四颗大东珠的朝冠,说明了他的爵位是亲王;脑袋之大,恐怕就连猪八戒也得相形见绌。从朝冠底下挤出来的,似乎发亮的白色头发,一望而知,它们的变白并非是由于用脑过度或是忧国忧民所致。一对大耳朵几欲招风,充血的程度似乎一用劲就可以冒出血来。很少晒过太阳的皮肤显得很有些苍白。灵活而凹陷的黑色眼睛,是这个老头子身上唯一活灵活现的地方,它们隐藏在两撇银白色的眉毛地下,闪闪烁烁着,不注意的话,怕是很难发现它们时常会放出的寒光。鼻梁是塌的,一到下面却突然翘得很高,构成一条不那么平滑的曲线。跟厚嘴唇搭配的,是令人恶心的双下巴,嘴唇上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修剪得近乎完美的胡须;脖子虽然很短,却由臃肿的肥肉叠成很多褶皱,再加上他那厚墩墩的面颊,一个饮食过度的老人形象的一切特点,这位王爷就应有尽有了。
庆亲王奕劻是宗室子弟,但他的血统,却与光绪皇帝不是十分接近。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个儿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父亲是永璘第六个儿子辅国公绵性,而绵性因为觊觎王爵被贬盛京,于是奕劻就过继给了绵性的哥哥绵悌,在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继承了辅国公的爵位。此时奕劻只能算是一个边支皇族子弟。但奕劻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地位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席军机大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正月,奕劻被封为贝子。十年(公元1860年)正月,咸丰皇帝三十寿辰,奕劻进封为贝勒。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九月,同治皇帝结婚的时候,奕劻加郡王衔,同时授御前大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奕劻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来的外务部)的总管。十月,奕劻进封为庆郡王。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奕劻会同醇亲王(光绪皇帝的父亲)办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奕劻得以在内廷行走。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奕劻担任右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官职)。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候,又赐给奕劻四团正龙补服,连奕劻的儿子载振也得到了一品顶带。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慈禧懿旨封奕劻为亲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离北京,抵达太原的时候,命奕劻留京会同大学士李鸿章与各国议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按照《辛丑条约》的要求,清政府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奕劻仍然主管外务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奕劻成为军机大臣,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又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
坐在庆亲王奕劻下面的,是内阁大学士那桐。那桐,姓叶赫那拉氏,字琴折,隶镶黄旗满洲。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历任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编纂官制大臣、会办税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时,驻守丰台御敌。北京陷落后,受命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被派为专使赴日本道歉,赏加一品顶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赴国外考察银行、税务之事。他算是慈禧太后的家里人了,同袁世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他的儿子,就是娶的袁世凯的女儿为妻。
那桐的儿女亲家袁世凯坐的离金宰阗最远,他是三个人当中最深沉,最有心机的一个人。对光绪皇帝来说,袁世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人,而对于金宰阗来说,他却是第一次见到袁世凯的真人。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生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是漕运总督、钦差大臣袁甲三的侄孙。袁世凯的父亲本是袁保中,只因为他的叔父袁保庆膝下无儿无女,袁保中就将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为子。到袁世凯八岁那年,袁保庆调到山东省任道员,他就随家迁到山东。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年),袁保庆在南京病死,他的葬礼,由好友——也是淮军干将刘铭传(后来的台湾省首任巡抚)和吴长庆主持,办得极为隆重。事后,十六岁的袁世凯被送回老家项城。以后几年的日子对袁世凯来说是相当难熬的。堂叔袁保桓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部将升迁到北京任吏部右侍郎,不久,就把袁世凯接到北京放置在身边管教。自小就娇生惯养的袁世凯开始受到堂叔严厉的监督和管束,每天都必须伏案读书到深夜,一有怠慢,就会受到堂叔一顿竹板的责罚。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袁保桓死在河南开封。这下子袁世凯大有解放之感。他烧掉了身边的书,成天邀约狐朋狗友,不是饮酒作乐,就是寻花问柳,行为极其不端。家族中的长者责问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志在四海,安能郁郁于笔砚之间,虚度岁月?”前一句诗是三国时期曹植写的,后面则是他自己加的。袁世凯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是名落孙山,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就去投靠养父生前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袁世凯以“办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务”的名义驻扎在朝鲜办事。到了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作为大清藩属的朝鲜发生了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参加了平乱,逮捕了朝鲜王朝高宗的亲生父亲大院君。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袁世凯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成为事实上的驻朝鲜公使。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袁世凯参加了维新团体强学会。后来在荣禄的推荐下,袁世凯以道员的身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当时,直隶总督麾下有三支劲旅,分别是董福祥的“甘军”、聂士诚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
“北洋新军”。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袁世凯被提升为直隶提刑按察使。戊戌政变前夕,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导致光绪帝遭到囚禁,康有为、梁启超两人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血洒菜市口刑场。因此,袁世凯就成为了光绪皇帝的仇人,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时候,就常常在一张张白纸上面画一些乌龟王八,写上袁世凯的大名,再把这些纸张烧掉,可见光绪皇帝对袁世凯的仇恨有多么深。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十七章 青山遮不住(三)
(更新时间:2005…5…14 18:10:00 本章字数:2964)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将他的北洋新军调到了山东镇压义和团。第二年,就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八国联军侵华,聂士诚战死在天津,他的“武毅军”溃散。董福祥的“甘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他本人也成了义和团运动的“祸首”,遭到惩办。只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却因为袖手旁观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继任为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手中握有重兵的实权人物,与南方的两江总督张之洞遥相呼应。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袁世凯又成为练兵处会办大臣,借改革军制扩编北洋新军为六镇(六个师),北洋军阀集团正式形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凯又内调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
袁世凯比光绪皇帝要大12岁,现年49岁的他早已经发福,腆着一个大肚腩,恭讳他的人说这是心广体胖,仇恨他的人就直呼他为大肥猪。肥胖对于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要比常人高许多。再加上袁世凯性好渔色,离大去之期,看来也不会太远了(事实上,袁世凯于1916年死于尿毒症)。
转世之后,金宰阗并没有丧失前世的记忆,知道袁世凯会趁着辛亥革命的时机逼迫清皇室退位,之后又会窃国称帝,对金宰阗、对清皇室,乃至对整个中国都是一大威胁。他又是害得光绪皇帝遭到幽禁的元凶,因此,于公于私,金宰阗都不会放过他!(若是金宰阗知道袁世凯还命人投毒暗害他的话,恐怕当场就会跳起来,一口把袁世凯给吞了。)
只是袁世凯此时位高权重,又手握兵权,如果过于逼迫他,说不定他马上就跳出来造反,让金宰阗的皇位坐不牢靠,只能徐徐以图之,又时,甚至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好在金宰阗现在是掌握大权的皇帝,可以调动一切力量来收拾袁世凯,在这方面,金宰阗的赢面要比他袁世凯大许多,毕竟青山是遮不住东流之水的!
除了这三个人,军机大臣张之洞坐在袁世凯的对面。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他出生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年少时就有雄才大略,《清史稿》上说他“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十六岁参加直隶乡试,获得第一名,称为“解元”。同治二年,因为在殿试的时候,写策论突破常规,被录取为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常说的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
同治六年,张之洞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不久任提督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担任四川乡试主考,任提督四川学政。他所取的举人中有许多俊才。光绪初,张之洞被提拔为国子监司业,又升迁太子洗马。张之洞以一介儒生参与国家大事,遇到国家发生事情的时候敢为大言。俄国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以侍郎曾纪泽为使俄大臣,议改约。六年,授侍讲,再迁太子庶子。复论纪泽定约执成见,但论界务,不争商务,并附陈设防、练兵之策。疏凡七八上。往者词臣率雍容养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时宝廷、陈宝琛、张佩纶辈崛起,纠弹时政,号为清流。七年,由侍讲学士擢阁学。不久授山西巡抚,弹劾布政使葆亨、冀宁道王定安等黩货,举廉明吏五人,条上治晋要务,还没有成行,改授两广总督。
光绪八年,法越事起,建议当速遣师赴援,示以战意,乃可居间调解。因荐唐炯、徐延旭、张曜材任将帅。十年春,入觐。四月,两广总督张树声解任专治军,遂以之洞代。当是时,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潘鼎新皆出督师,尚书彭玉麟治兵广东。越将刘永福者,故中国人,素骁勇,与法抗。法攻越未能下,复分兵攻台湾,其后遂据基隆。朝议和战久不决,之洞至,言战事气自倍,以玉麟夙著威望,虚己听从之。奏请主事唐景崧募健卒出关,与永福相犄角。朝旨因就加永福提督、景崧五品卿衔,炯、延旭亦皆已至巡抚,当前敌,被劾得罪去,并坐举者。之洞独以筹饷械劳,免议。广西军既败於越,朝旨免鼎新,以提督苏元春统其军,而之洞复奏遣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皆宿将,於是滇、越两军合扼镇南关,殊死战,遂克谅山。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砲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授李鸿章全权大臣,定约,以北圻为界。叙克谅山功,赏花翎。
张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砲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十二年,兼署巡抚。於两粤边防控制之宜,辄多更置。著沿海险要图说上之。在粤六年,调补两湖。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徵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幹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於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北路责之直隶总督,南路责之湖广总督,副以河南巡抚。”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鍊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砲钢药专厂。又以荆襄宜桑棉麻枲而饶皮革,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革诸局,佐之以堤工,通之以币政。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光绪二十一年,中东事棘,代刘坤一督两江,至则巡阅江防,购新出后膛砲,改筑西式砲台,设专将专兵领之。募德人教练,名曰“江南自强军”。采东西规制,广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寻还任湖北。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又言:“武科宜罢骑射、刀石,专试火器。欲挽重文轻武之习,必使兵皆识字,励行伍以科举。”二十四年,政变作,之洞先著劝学篇以见意,得免议。
二十六年,京师拳乱,时坤一督两江,鸿章督两广,袁世凯抚山东,要请之洞,同与外国领事定保护东南之约。及联军内犯,两宫西幸,而东南幸无事。明年,和议成,两宫回銮。论功,加太子少保。以兵事粗定,乃与坤一合上变法三疏。其论中国积弱不振之故,宜变通者十二事,宜采西法者十一事。於是停捐纳,去书吏,考差役,恤刑狱,筹八旗生计,裁屯卫,汰绿营,定矿律、商律、路律、交涉律,行银圆,取印花税,扩邮政。其尤要者,则设学堂,停科举,奖游学。皆次第行焉。
光绪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劾罢之。考盐法利弊,设兵轮缉私,岁有赢课。明年,入觐,充经济特科阅卷大臣,釐定大学堂章程,毕,仍命还任。陛辞奏对,请化除满、汉畛域,以彰圣德,遏乱萌,上为动容。旋裁巡抚,以之洞兼之。三十二年,晋协办大学士。未几,内召,擢体仁阁大学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