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物贩子在唐朝-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毛病,一入了书道,就难免丢三落四,失魂落魄地,说也无用,也不会当真发什么怒了。

褚遂良说完,又嘿嘿地笑着说:“当时呵,魏王殿下也在当场,对你认识石鼓文很是称赞呢。还说他所献玉琮也是你认出来的,连道以你之才,不入朝堂实在是可惜了。”

卢鸿一听这话不由一惊,连忙问道:“不知圣上却是如何做答的?”

褚遂良不以为然地说:“圣上只是点点头,却没有说什么。倒是一旁的衡阳公主,说你才学如此出众,便当不拘一格,取入翰林院为待诏,也是朝庭爱惜人才,不使放任于野的道理。”

卢鸿听了这话,一时沉默不语。魏王那话,还可解做为了他自己的名声着想,借卢鸿之名,孚天下文人之望;并以此借机揽自己为手下,壮大队伍。但这衡阳公主为何也对自己这般关注,若真如她所言入了翰林为待诏,则一举一动,尽在人眼下。究竟是为着自己才华而提拔,还是为了控制自己,实是难以判定。

褚遂良说:“估计圣上也是知道你这家伙是个心懒贪玩之人。往日对衡阳公主最是宠爱,她的话是最听得进的。这次也只是呵呵一笑,未置一词。”

卢鸿心下稍定,又问道:“往时也曾闻你说过这位衡阳公主,只是在下却是只闻其名,未知其人。不知究竟是何等情形?”

褚遂良见卢鸿发问,就得意地笑着说:“就知道你会忍不住问。这衡阳公主,与其他公主不同,向来是极低调的。她本是长孙皇后亲生的,若说相貌才学,在皇族中那也是一等一的。只不知为什么,与同胞的两位兄长关系颇为冷淡,与那晋王李治倒是颇为相得。长孙皇后亲生女儿中,长乐公主早已出嫁,只有这位衡阳公主尚未字人,听说相求者甚多。只是她眼界极高,圣上又极宠她,总要她如意才好,因此尚名花无主。”

说到这里,褚遂良突然一拍手道:“我想起来了,这位衡阳公主大着晋王三岁,同你是一般大小。而且和你是同月,都是武德九年十月的生日,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天生的。嘿嘿,这不是天定的良缘么。怪道她对你这般关心,成天拐弯抹角地向我扫听你的事儿,还当我听不出来。嗯,怕不是看上你了吧?”说罢,褚大人发出了一连串的尖笑声,要是当今圣天子见了他这幅形象,怕不又要说他风范全无,将朝庭的脸面都要丢尽了。

卢鸿连连皱眉道:“褚大人,朝庭体面,这事可不是开玩笑的。何况在下已经早就订下了亲事,你就不要乱讲了。”

褚遂良听了连连点头,口中说道:“开个玩笑,开个玩笑。”又摇头叹息说:“唉,卢鸿你也真是的,早早订什么亲。你是没见过,这位衡阳公主相貌真真是羞花闭月,合皇族内外,虽然美女如云,怕也再没一个能比得上的。因为相貌太过美丽,因此她每每出行时,都以轻纱遮面。寻常人等,可是难窥真颜呢。”

卢鸿听了,不由霎时脑海中浮起当日国子监竞坛旁蒙纱少女的形象来,一时间只觉得那双薄纱后的眼睛一直在紧紧注视着自己,不由激凌凌打了个冷颤。

第五卷 名动长安

第三十二章 书风的变化

法在大唐一向是文人雅士们最为推崇的一项艺术,相态以及新闻人物从来没有缺少过。但当范阳卢九公子以强势姿态进入了长安人的视野后,似乎所有的流行动态就都与这位神秘的年青人发生了联系。

卢九公子年纪虽然不大,但其书法的名声可是由来已久了。想当年,卢九公子最初为人了解,便是他一手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书法。因此当年很多人是不相信那些书法的真实性的,直到《玄坛讲经录》雕版大行,很多人才第一次通过雕版上的文字,对卢鸿的书法有了一个比较直接的认识,虽然雕版还不能代表真迹的水平。

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卢鸿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他的书名,也似乎被他经学上的成就所掩盖。虽然在范阳郡守府门前两都石柱上的大字令很多人为之惊叹,但比起气学经义首倡这样的光芒来,还是要弱上很多。

与此同时,文房四宝的逐渐流行,使人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卢鸿。他们忽然发现,卢鸿在书法周边的理解上,似乎远比时人要深入得多。随着新制的笔、墨、纸、砚不断出新,虽然人们对卢鸿的书法所知依然不多,但对砚、纸等物的追捧则越来越热烈,而与书法相关的周边色彩也是越来越丰富了。这一切,随着《砚谱》的梓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唐初以来,天下大定。文风日盛。文化气息较之以前历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卢鸿所制地各种砚式既富自然之美,又充满了文人墨客独有的诗情画意,与寻常匠人所做的规格砚式绝不相同,一出现便令世人倾倒。《砚谱》一书中对各种砚石质地、石品、制砚、样式等极为详细的说明,将砚由一种简单的文房工具一下子提升为一种可以观赏、可以把玩、可以歌咏、可以收藏的艺术门类。受此影响,大量的文人墨客对砚兴趣大增,一发而不可收拾。更推动了其他各类文房的样式翻新。如水盂、水滴、笔架、墨床、镇纸、臂搁等等。门类众多,方兴未艾。

其后卢鸿来到长安,先是诗词引起赞声一片,其后在魏王府上,狂草题壁,技惊四座。魏王以碧纱笼覆之,更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最为天子推崇地一代书法名家褚大人。据说对卢鸿倾倒已极,在他书房中,便挂了一套由卢鸿手书地四体书法四条屏。前几日,褚大人更得了一套据他所称地“神品”,是卢鸿一卷精心书写的真书。这卷书法若不是其至亲至近之人,绝无可能一饱眼福。最后还是皇族中有人终于软磨硬泡,派人到褚府响拓了几件出来,才令人有一睹芳容的机会。

虽然摹拓的书作。较之原作相差甚远。但也足以让人叹服。卢鸿这卷真书,其书风较之前人书迹大不相同,开合大度。气态雄强,令本来就崇尚法度的唐人一见倾心。现在坊间都有将摹本再次翻刻后的拓本出卖,虽然拓本精神,据说不得原作十之二三,但依然被人争相购买,以为习字法帖。倒真是应了褚遂良那句话,卢鸿书法真成了书法楷则,“楷书”这个名字,居然就真的被大家认可,日渐流行。现在不管哪一家地学生,几乎都在学卢鸿的楷书,大唐书风,一时为之一变。

除了字体的变化,书法形式的变化更令人侧目。以前书法,都是深藏柜内,徐展把玩的长卷。但自从卢鸿将立轴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后,竖幅的书法作品一时成了最常见的书法格式。很多偏激地书家甚至认为,卢鸿展示地新形式作品,才有资格叫做书法,以前的种种形式,不过是书匠之作。各书法名家,均以书写大幅立式作品为尚,且真草隶篆各体书家,都如雨后春笋般突然涌现了出来。虽然较之卢鸿差得甚远,但确实是风貌各异,五花八门,一时书坛门派林立,书法形式的发展更是不断推陈出新。

尤其是折扇地出现,更是给书法形式加了一把火。折扇这东西,便于携带,又方便实用。在上边题了字画,更是风雅绝伦。现在京城之中,制扇坊也不断涌现出现,尤其范阳奚家文房在京城新开的铺子,所售折扇几乎供不应求,赚得同行都眼红不已。

只要盯紧卢九公子,便不愁没有新风向。自上个月以来,一项新的技艺又被传得火热。其源头又是紧随卢公子的

。这次的花样更有不同,称之为篆刻。由于其溯源又鉴于秦汉古玺,本身就底蕴深厚。其刀法立意,自成一门;配合书法,更增深趣。因此一下子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极大共鸣,成了最为炽手可热的新风尚。

但卢鸿哪一点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成天见不着人。任你是高官权贵,也是请不到人出来见见。前时为着求卢鸿一方砚,只怕千金也是无从得见;书法墨迹,除非是能求到卢鸿身边至亲之人出马,不然是想也不用想的。这次流行的篆刻,传出的更是凤毛麟角。据说京城某权贵,为了求卢鸿一方印,求到了卢承庆的头上。先后跑了不知几次,贴了好大的脸面,才得如愿。因此上专门摆了酒席,请了亲朋共赏,很是显摆了一回。

篆刻和书法不一样,当今天下,除了卢鸿之外,只怕也就是褚遂良大人,还能略窥门径。因为求卢鸿一印不得,很多人便退而求其次,将主意打到了褚大人的头上。褚遂良向有善书之名,求书之人众多。他为人倒也比较好说话,因此求印之人,也络绎不绝。只是这次褚大人定了个新规矩,要印可以,不需润笔,请拿佳石来换!

这里说的佳石可不是指砚石,乃是说印石。自从卢鸿给褚遂良讲了青田冻石的神奇之处,褚大人又投身篆刻之门,对于印材的兴趣自然与日俱增。听卢鸿讲除青田石之外,更有寿山、昌化等名石,什么澄光、田黄,什么鸡血、荔枝,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褚大人心向往之,只恨力有不足,难以胁生双翅,飞去亲手挖石头了。此次借制印之机,大肆搜刮佳石。他所交甚广,各地都有熟人求印求字的。这一收石头,一下子各地佳石便纷纷出炉,渐渐集聚,闪亮登场了。

其中最为可贵的,便是寿山田黄。田黄如其名一般,色泽以黄为贵,且产于田中,故名田黄。由于其色泽浓郁细腻,富丽堂皇,一下子便得到了皇族的喜爱,身价倍增。时间不长,便被皇族垄断。虽然未明示专用,但寻常人家,已经是万万不可复见了。

只是引出这些事来的卢鸿本人,却是深居简出,在孔颖达府中做他的审书工作。除了偶尔到褚遂良、谷那律等几个好友府上作客之外,竟是无从得见。外界都在纷纷猜测卢鸿这一段,不知又在鼓捣什么新鲜的玩艺,因为据孔府中下人传出的消息,卢公子除了修书之外,便一头扎在室内,忙得不可开交,不知在做些什么。

卢鸿自然没心思管旁人的猜测,他现在确实是很忙,忙得整日心神难定,失魂落魄。说起来一切还都源于一部书,便是卢鸿曾经下苦功研究过的《归藏》。

卢鸿在得到郑氏藏书楼的那部《归藏》后,下了极大的功夫研习,但终于未能领会通透。此次来到长安,初时忙于诸多事务,便放了下来。后来同孔颖达一次谈起来时,便问起孔颖达,有关内府所藏的那部《归藏》的情况。

内府所藏这部《归藏》,孔颖达也曾认真读过。但据孔颖达说来,应是伪本无疑。书中辞义,虽然奥义深厚,但多有摘抄痕迹。其中一些象词,居然是直接从《老子》中转抄过来的。而且全书极为晦涩难懂,许多词句前后毫无关联,语义几乎无法读通。

说到后来,孔颖达又说:“虽然此书为伪本无疑,但其中有些地方,对于你研习,也许会有些用处。反正现在你手下活计也不是特别忙,明日我便着人借出来,给你翻阅一下便知端底。”

过了两天,内府中这套《归藏》居然真的被孔颖达给借了出来。按说内府中藏书,寻常是不可能外借的。但既然这部书已经被确定为假本,又是孔颖达要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当卢鸿把这部《归藏》从头看到尾时,也确信是伪本无疑。有些地方做得也太拙劣了,人名地名,破绽处处。引用《老子》的词句更是可笑,很明显做伪者,也并未十分用心。但其中经常出现一些极为深奥的词句,其中更有一些,与自己得到的《归藏》颇有相通之处。这些地方,令卢鸿又觉得,这部《归藏》似乎不是全然向壁虚构那么简单。

第五卷 名动长安

第三十三章 乱简

鸿将这部《归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心下也略觉掩卷不读之时,忽然眼神落在书上,看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这其中几句写道:“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解其纷,和其光”。

这几句本来是抄的《老子》中的句子,但与《老子》的原句的顺序有所颠倒。一般人若看到这里,估计也就当作做伪之人故意为之,或简单以为版本不同而已。卢鸿却若有所思,感觉这地方颠倒得毫无道理。原文是“解其纷”两句在前,其后为“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此处将“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三句分断于句子前后,倒象是无意中颠倒的?

做伪之人,至少在摘抄时,也会保持原文意的畅通,似这般句前后颠倒,却是为何?卢鸿心中暗暗思考。

乱简!不错,一定是乱简!卢鸿心中一动,忽然明白了,想来也只有这个解释。随即他又想了一想,急忙翻到书的开头,逐句细心看了一会,又被他发现了几处明显是乱简的地方,不由恍然大悟。此时,对于这部《归藏》,卢鸿又有了些新的推断。

上古书籍,乃是写于竹简之上,并以牛皮或绳带等编联起来,贯装成卷。一旦这绳带发生断裂,则各片竹简必然发生散乱,其先后顺序经常出现错乱的现象,引起前后竹简上内容的混乱。由于一些古籍词义本来古奥难解,后人遇上竹简错乱之处。经常不明所以,便按照错误地顺序传抄下来,使得一些古籍越发难以理解。这种现象一般便称之为乱简。但一般乱简的现象,只不过一两片竹简而已。这部《归藏》的乱简情况,似乎比较多,因此才使得很多地方读起来,前后词不搭义,难以释读。

卢鸿自己估计。这部《归藏》其中或有后人伪造的部分。但其必然有所参照。或许便是散乱的《归藏》古简。因为伪造者未能认真拾缀,或才识所限难以整理,便混杂抄录入书,以至于此。

但若说将一部混杂了后人伪造内容的乱简《归藏》整理出来,卢鸿自己都觉得难以下手。因为《归藏》本就晦涩难懂,上古词句中,又多为单字词。前后本难连缀。若要重新排整出来,简直和猜谜差不多。

第二天,卢鸿原原本本地将自己地发现告诉了孔颖达,并将无法整理的问题也老老实实说了。这一段以来,因为褚遂良所说之事,卢鸿也觉得自己有些心浮气燥。这次在学业上遇上这样的难题,更颇为苦恼,眼看书卷就在眼前。却难启其门。不由觉得有些灰心丧气。

孔颖达良久未语,手指在这部古书函上轻轻抚摸,若有所思。过了许久。才对卢鸿说道:“卢鸿,以你想来,我辈读书人,日夜苦读,皓首穷经,穷搜冥索,究竟是为了什么?”

卢鸿一时呆住。他虽然不停地在经义中钻研,读了数不清地典籍,却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听孔颖达问起来,细细回想,不由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自己确实是与这世上之人不同地。一直以来,那一世地记忆总在困扰着他。究竟自己是前世的那个卢建国,因车祸而穿越到了唐朝;还是自己本就是卢鸿,忽然做了一个千年后的真实梦境?卢鸿这个身份是如此真实,他有父母,有家庭,有亲朋好友,都真实地不能再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但前一世的记忆却也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梦而已。梦中记忆的众多砚石坑洞、纸墨工艺以及历史人物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那记忆都是真的。

不管是前世记忆中所学的一切被称为“科学”的知识,还是卢鸿这一生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经义,都难以说服自己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许这根本就是一个穷自己一生也不可能解开的难题,但卢鸿心中总是下意识的拼命寻找一切解释地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到答案的机会。

卢鸿茫然无语,他读书,只是为了寻找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地自己。

孔颖达见卢鸿呆呆不语,不由长叹一声道:“卢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