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5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两天便是中秋节,京中已经数次遣人催促皇帝归京,可赵柽都将他们打发了回去,丝毫没有归去的意思。两个孩子已经同府中的孩子们混熟了,每日在庄子中嬉戏玩闹,赵柽也不禁止,甚至不会派内侍跟随,任由他们自己去胡闹。没了大人们的约束,两个孩子都玩疯了,甚至吃饭都不回府,当然也不会饿着,谁都知道他们是二爷家的孩子还能亏待他们吗?
  几位后妃闲来无事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府到码头和庄子上的‘商业一条街’逛逛,看看热闹,瞅瞅新鲜,到酒楼上坐坐,品尝下当地的吃食,赵信这时便成了他们的导游。
  “姐姐,这里的酒楼怎么都多写有‘王府私房菜’的招牌,难道这里的厨子都是出自王府,包子、骨头汤也能叫王府菜?”中秋节是大宋新酒上市的日子,所以各家商铺、酒楼都会装饰一新迎接这个日子,也比平日热闹了许多,李潇潇一早就将众**害起来逛街,她好奇地问赵信。
  “都是趋权附势罢了,想借陛下之名好做生意!”朱淑真撇了下嘴说道。
  “其实这些酒楼、食店多少都与府中有些关系,有些酒楼就是府中的产业。”赵信没有理会皇后的不屑自顾自地说道,“当年官家刚来时,这里不过是户部的一个废弃的马场,几百户要走的佃户,几十顷旱地,荒凉之极。而官家的俸禄和佃租也只够勉强维持府中运转,他若想做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利用太后赏下建府的钱修河开渠建了码头和工坊、酒坊!”
  “那也和王府沾不上边啊?”李潇潇言道。
  “当时修渠之时,官家不但给干活的佃户发工钱,而且管饭。挖土砌石都是重体力活儿,官家便每日杀猪宰羊,骨头煮成汤,因为他年幼干不了重活,每每亲自下厨,因此便风行起来。再后来,码头修建完毕,因为这里州县都不敢设卡收税,往来的客商便在这里停船卸货,渐渐繁荣起来,官家又沿街修起了商铺、酒楼,租给客商。庄子中有手艺的人也想做,但是无钱购置家具交付租金,官家便装修、布置完毕后采用先用后收的方法扶植他们,并且派府中的厨子教授厨艺,而他也创造了几十种新菜,改蒸煮为旺火炒制,所以他们便都挂起了王府私房菜的幌子!”
  “哦,原来如此,私房菜之名倒是不虚,官家小时候的心肠就如此好!”李潇潇对皇帝的过去不甚了解,现在听了感叹地说道。
  “是啊,那时官家和我们这些小厮都是吃同样的饭食,诸事也亲力亲为,对府中的仆役同样大方,想想他那时不过和谦儿一般大小却懂得那么多事情,做出这么多大事,真让人打心底佩服,因此别看官家年纪小,可不论府中还是庄子里的人没有人敢拿官家当孩子,事情都找他拿主意!”赵信想想当年自己并为觉得有什么,可经历的事情多了,自己也曾主持原州事务,便明白了官家当年是多么不易。
  “谦儿只是长于宫中,若是有此际遇,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朱淑真接口道,赵信拿他们父子相较似乎触及了她的痛处。
  “对,龙生龙,凤生凤,谦儿定能成就大气的!”余里衍何等人物,看出了皇后的心虚,笑着说道。
  “官家那时一定很好玩儿,小孩还要装出大人样,一定十分好笑!”李潇潇好像没有觉察到什么似的,毫无心机地拍手笑道。
  “嘘,小点声,小心有人听到,那可就麻烦了!”赵信赶紧捂住李潇潇的嘴,紧张的四处看看轻声说道。
  “姐姐,怎么啦?一句玩笑也开不得!”李潇潇诧异地说道。
  “哼,你不知道多年前就在这座酒楼上,几个有功名的士人只因一句‘黄口小儿’险些被人打死,当时整个庄子的人都蜂拥而来,若不是官家调动亲卫队和社丁阻拦那些人都会被唾沫淹死。所以在这里千万不能说官家不好,即便是玩笑也不能随便说的,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人,敢说官家的坏话那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赵信点了她脑门一指头说道。
  “哦,这么严重啊!”李潇潇吐了吐舌头说道,“怪不得官家放心我们随便出府,孩子们在庄子里野,原来这里的人都堪称官家的近卫军啊!”
  “你刚知道啊,官家一声令下,即使前边是刀山火海,这里的老少眉头都不会皱便会冲上去,他们早就把官家当做他们的最亲的人,你扪心自问能做到吗?”赵信认真地说道,几个人听罢都沉默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暗流涌动

  中秋节兴于唐,盛于宋,此时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节日,今年皇帝领着一家老小‘回乡省亲’,总管杨峰和几个庄头商量着怎么也得举行次像样的聚会,让皇帝与民同乐。于是便瞒着赵柽悄悄的开始预备所需应用之物,但他们也知道皇帝不喜欢奢华,再说他们比排场谁能超过宫中啊,所以就将聚会安排在王府堂前的演武场上!
  当日早晨早饭一过,杨峰便到内院求见皇帝,可却扑了个空,旺福说皇帝一早和大总管两人便出府了,他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种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所以也没放在心上,可到了中午再去还是没有回来,杨峰有事便遣人寻找,但是找遍了皇帝常去的地方都没有找到。
  这时杨峰有些急了,连忙发动更多人四处寻找,但是又失望而归,他便有些慌了,急忙禀告给皇后。朱淑真大惊,皇帝失踪了这还了得,她便要命人速通知当地官府派员寻找。但是却被赵信和其他几位王妃劝住了,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不管真假都会引起大乱,不知道会引发什么事情,还是暗中查寻为佳。
  赵信压根就不相信皇帝会在庄子中出事,再说皇帝也不是什么善茬,即使有人想暗算他也不会轻易能得手,但是又不能不防万一,于是她命杨峰调动乡兵以维护宴会安全的名义封锁庄子的各个出口,严加盘查进出之人,同时命内卫们出府暗中调查。赵信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很快便稳定了场面,也不由的让其他几人刮目相看。暗叹不如,这也难怪她会得到皇帝的宠信。余里衍等人都看向皇后,所想恐怕都是一件事,要不是赵信出身的缘故,恐怕这皇后的位子就要让与她了。
  安排好一切,赵信命人将早晨值守的近卫和门人叫来询问,他们都言皇帝没有任何异常,像往常一样和他们说话,当值守的近卫想随同保护时,皇帝没有让他们跟着。唯一比较奇怪的是大总管见喜手中拎着个篮子。只是上面盖着看不到里边有什么东西,两人出了府门后向庄子西北方向去了。
  “我知道官家去哪里了,把派出去的人都收回来吧!”赵信问完话说道。
  “陛下去了哪里?”堂上的人问道。
  “杨师傅,庄子西北是何所在?”赵信反问杨峰道。
  “哦,忠魂园!”堂上凡是来过庄子的人恍然道。
  “忠魂园是何所在?”朱淑真问道,她住的愈久愈加发现这个庄子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如同旧府的冬园,现在的艮岳,上面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便是她这皇后也无法得知其中的情况。
  “禀娘娘,忠魂园是襄邑军的墓园,专门安葬祭奠阵亡将士的,陛下登基后敕旨扩建。并御笔题了匾额!”杨峰急忙回禀道,几日的接触后他便发现皇后娘娘并不像皇帝的其他几位妃子好相处,总是端着皇后的架子。让人心中不大舒服,但是他还是嘱咐大家忍让。不要让皇帝面子不好看。
  “是吗?!那里安葬的都是什么人,值得官家如此看重。还劳动陛下亲往祭祀!”朱淑真这时已从当初的慌乱中平静下来,沉着脸问道,能得到皇帝亲往祭祀的除了天下诸神外,只有列祖列宗,便是朝中重臣离世,一般也只遣人代祭不会亲至。
  “禀娘娘,安葬的是襄邑籍,或从襄邑应招从军的将士,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人物,都是陛下的旧部和幼时的玩伴!”杨峰施礼禀告道。
  “襄邑真是好地方啊,地里长的是官家万里寻来的金豆子,住的地方是官家出钱盖得,吃得是官家发明的饭菜,即便死了还能达到官家的亲自祭奠!”朱淑真悠悠地说道。她的话不阴不阳,让堂上的人都为之侧目,可其贵为皇后身份高贵,众人也不敢当面指责。
  “不错,襄邑就是个好地方!”正当场面沉闷的时候,赵柽一身素服走进大堂冷冷地说道,目光中透着阴冷让人不寒而栗。
  “官……官家回来了,让大家找到心急,也不知会我们一声!”朱淑真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听到了什么,尴尬地笑笑问道。
  “朕少年之时便被驱逐出宫,这里的人没有因为我的失宠而嫌弃我,而是在最艰难和危险的保护了我,帮助了我。”赵柽大声说道,“朕前往西北,招募亲卫千人皆是襄邑子弟,大和堡以少敌多擒杀敌酋,一战便阵亡七十六人;与察哥一战他们奋勇争先,二百余人血洒疆场;攻占灵州又有上百的襄邑子弟殒命城下。但是此间父老如数补齐,组建了近卫队以他们的生命保卫朕的安全!”
  “朕领兵转战万里,哪一次不是襄邑子弟冲锋在前,处处留下他们的鲜血,大宋如今将兵数十万,没有哪个敢扛襄邑军大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比之当年的千余襄邑子弟自愧不如,朕拜祭下为国为民血洒疆场的兄弟们又有何不可!”赵柽激动地说道,“为了积累钱财,资助朕的大业,襄邑父老出人出力踏遍大江南北,行走天下,赚回的钱财富可敌国,可他们没有据为己有,得到这些土地和几间栖身之所算得了什么!”
  “陛下,臣……臣妾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想去寻陛下一同祭祀!”朱淑真被皇帝威势所震,结结巴巴地辩道。
  “如此最好,让我发现谁敢动什么歪心思,别怪我无情!”赵柽撒了一眼自己的几位后妃,冷冷地说道。
  “二爷,您无事便好,今晚大家想与二爷一同赏月,共庆丰年,您看如何安排?”杨峰见皇帝平安无事的回来放下心来,但听着话茬不大对,岔开话题道。
  “好啊,我也正有此想,杨师傅你将各庄子的耄老、庄头,还有曾因伤退役安置在庄子中的人都请来,还有府中过去的老人也不要落下一个,我也想见见他们了!”话题果然将赵柽吸引过来,他立刻答应道,“另外你将京中送来的月饼和新鲜吃食一并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旦有所用都由府上支出,不要惊扰大家!”
  “还是二爷想的周到,我马上就去办!”杨峰施礼告辞退了出去……
  赵柽看着自己的几个后妃,心中感慨不已,她们之中既有父母之命,也有红颜知己、青梅竹马,还有的是政治联姻。但他的灵魂毕竟来自后世,男尊女卑的观念自然十分淡薄,而他的后宫中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对待后妃们说不上举案齐眉,可相敬如宾总是不差。
  起初赵柽常年征战在外,和后妃们聚少离多,且所处的环境险恶,也未有子嗣,几个人还能和平相处,齐心协力整治后宫。随着几个皇子、公主的出世,情况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皇后朱淑真诞下皇长子赵谦后便几次暗示皇帝早立太子,赵柽却一直没有做,倒不是他相信自己水火不侵,可以长命百岁,而是他觉得为时过早。虽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只说,赵谦也算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是并不能说明他就将来可以担当起治国的重任……
  赵柽的谨慎也引起了皇后的不满,朱淑真变得疑神疑鬼起来,怀疑是其他妃子在皇帝面前说了坏话,阻止皇帝立嗣君,渐渐的开始疏远赵信等人。她知道在后宫之中,自己虽为后宫之首,可实力却是最弱的。
  余里衍贵为亡辽的公主,虽已国破家亡,但随着燕京府、大定府、临潢府和大同府等前辽占据的地盘被收复,契丹人纷纷来投,那么不论出于稳固西北,还是收拢人心的目的,她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且余里衍生于皇家,其母又精通汉文,她琴棋书画皆精,诗词上的造诣不比朱淑真差,而她的温柔贤淑更令皇帝日渐倾慕,唯一的弱势是生下了位公主。
  折美鸾出身大宋武将世家,父兄皆是当代名将,手握重兵镇守西北,势力庞大,现在几位族中子弟都在朝中担任高职,实力不容小觑。而更重要的是她和皇帝之间的事情几经波折,最后终成眷属,皇帝也深为珍惜,且其精通武艺和皇帝有着共同的爱好,也多了份亲近。
  李潇潇是西夏郡主,父亲是夏国国主,国力虽不如从前,但是仍不失为一方霸主,为诸国忌惮。皇帝也是对他们拉拢多于打击,在抗金为当前首要目标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和夏翻脸,李潇潇也便多了层护身符,而长期周旋于父王和叔父之间的争斗中,又曾随商队行走四方,深愔‘做人’之道,手中又有大把的钱财可用,日子过得当然惬意。而她的机灵古怪,让皇帝是哭笑不得,又气又爱!
  而这些人中最为朱淑真忌惮的还是德妃赵信,她明白如果当时皇帝不是继位之前和她奉旨成婚,后宫之主的位置很可能就落在了其身上……(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 嗣子风波

  祝各位书友劳动节愉快,家庭和美,感谢大家的支持!
  朱淑真知道赵信自幼跟随皇帝,深得器重和信任,称得上是潜邸之臣,她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作为近卫队的首领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还曾作为襄邑军副帅代皇帝指挥战斗。而后其为情所困‘叛离’皇帝,返回家乡同样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其能力和才识都不凡。若其不是女子,恐怕也已经成为赵勇、赵礼等人一般的人物,出入朝堂,参与军机。
  而让朱淑真忌惮的也正是这一点,赵信在宫中与内侍省都知见喜关系融洽,即便是旺福、惜福等一干头目也都曾做过她的手下,关系自不必说,关乎内廷安全的内卫大队和守护皇城的近卫军上下都有旧,且对其恭敬有加。外廷那些掌兵的武将自不必说,都是她自幼的好友,或是其部下,文臣中一批新晋之人也和赵信有过交集,他们曾一起度过最为艰难和危险的事情,感情也不一般。
  也就是说,朝中内外赵信都能搭上关系,她若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嗣,肯定能获得文武大臣们的鼎力支持。反观自己的家族,朱淑真无论与哪一位皇妃相比都显得寒酸,父亲从前不过是一个转运副使,和皇帝订亲之后才被提拔到京中担任侍郎,封了爵位,而自己的兄长也萌荫封了个虚职,却生性怯懦没什么上进,皇帝登基后也封了爵,但没有功劳并未授官。
  朱淑真也想将父兄安排个实缺引为助力,但是大宋为防外戚乱政对此有严格的限制。前边又有太后郑氏的榜样摆着,她根本不敢张口。因此她唯一的优势就是诞下嫡长子。可皇帝又迟迟不肯立嗣,让她不禁心生忐忑。担心皇帝另有所想,将皇位传与他人,导致过去这个天真活泼,喜欢风花雪月的少女心性大变,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赵柽不是糊涂人,后宫中的暗战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不想看到后院起火。而宫中的斗争他早就领教过了其中的残酷,自己之前虽然极力退让。避免流血冲突,造成兄弟相残的局面,但结局并不理想,大哥继承大统后还是把他当做了敌人,处处设防,要致他死地。
  赵柽登上皇位之时,也不得不动用武力解除了老九赵构的兵权,镇压了他的反抗,从而导致兄弟反目成仇。成为了一个黄金笼子中的活死人。其他的兄弟更多是惧于他的威势不得不屈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