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贵公子-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已经是一个系统工程了。

不过自己现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一件事情上,只能把这个系统拆开,一点一点地完成。首先可以解决一些重要但结构简单的东西,比如说弹簧。螺旋弹簧是悬挂系统的重要部件,涡卷弹簧是钟表的动力源。当然,并不仅仅使这些,弹簧的应用非常广泛。

赵永泰将弹簧的图样和具体要求给了张铁匠,让他们研制。因为装水泥的木桶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用,所以现在孙木匠们的空闲时间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就把整个转向系统的研制工作给了他们,当然,他也对这个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现在铁器坊和木器坊很多工具都水力化、大型化了。什么拉、车、铣、刨、磨、镗床应有尽有,除了精度不如现代的机器高外,功能已经很齐备了。

张铁匠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采用热压延法制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弹簧。就是在钢丝刚开始冷却的时候在圆轴上压延成型,延后淬火定型。不过测试的结果让赵永泰总觉得这个东西的个头和它的弹力有点不匹配。但是他对这个东西的制作也不懂,提不出什么改善的建议,只能是提出要求后让工匠们继续改善了。不过有了这个东西至少可以开始悬挂系统的研制了。

弹簧的研制倒是让赵永泰想起了菲律宾的锰块矿。锰钢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合金钢,其强度比碳素钢高很多,其他性能也比碳素钢好。于是就要求家里通过海贸的关系收购这种高锰含量的矿石,这比找矿山简单多了。而且好像现在西方人还没有发现这些黑块的真正用处,价格很便宜。

孙木匠们的转向系统研制比较顺利,在赵永泰的建议下,简单的转向机构很快就完成了,现在他们要解决的是转向系统的承重问题。毕竟马车要装载沉重的货物,转向系统再灵活不能承重也没用。

十二月十五日,年关将近,赵永泰安排了学堂学生的休假后,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马车的研制工作中。

十二月二十八日,许多家庭都在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赵永泰和铁器坊、木器坊的工匠们却簇拥在一个车架旁兴高采烈的谈论着,丝毫没有要急着回家准备过年的意思。

由于赵家工坊多年的高工钱待遇,台州城内的商铺越来越多,过年时置办丰富年货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城外沿着城墙买地建房的人多来越多,府衙里的几位主官甚至开始讨论什么时候建外城墙。这墙一圈,地价可就要翻几番。老爷们的收入也可以跟着翻几番。当然,赵家在台州的声望和影响力也急速增涨。工匠们都以能为少爷做事儿为荣。所以大家现在对这辆四轮马车的兴趣比过年要高得多。

现在,四轮车基本的骨架已经架设出来了。为了减轻重量,车架以钢管为骨。两个后轮共用同一根钢轴,两个前轮以旋转机构与前横轴相连,两轮之间以斜拉杆直接相连,形成转向机构。为了承受足够的重量,旋转机构的钢件都比较大。前横轴与后横轴上各有两个对称的短立轴。立轴有内轴和外筒,可伸缩,外圈辅以弹簧,形成简单的悬挂系统。立轴与车底架相连。为了加强车底架支撑强度,除了四周方形外骨,中间以米字架相连。经过多次上路试验改善后,其对颠簸土路的适应性比两轮车还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用的条件。

赵永泰他们今天就是要完成样车,进行最后一次上路载重实测。现在张铁匠、孙木匠们都已经是大师傅了,这些简单的组装活儿自然由其他工匠和学徒来完成,他们都陪着少爷在旁边说话,时不时指挥两句。

上路的时候,车厢里装了3000斤重的东西。看到两匹还算健壮的马拉着并不显得很吃力,赵永泰笑着点了点头。

“少爷设计这车真是巧夺天工,比两轮马车装载货物的量翻了两倍不说,还更平稳灵活。要是全都是这种水泥路,那往来运输方便不少,也能省下不少费用。”孙木匠看少爷好像很满意,赶紧拍了一个马屁。当然,真要说赵永泰的功劳还是要占大部分的,毕竟工匠们的手艺是不错,但是在新思路的开创上还很不足。主要的结构基本上都是赵永泰提出来或画出简图让工匠们去试做。

“呵呵~!大家都有功劳。反正也快过年了,给你们一百两,你们以着他们的功劳分给他们一些吧。”赵永泰乐呵呵地接受了这个马屁,随即开始打赏。“另外,这两天你们加急一下,把这车改成坐人的,也不需要什么装饰,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哈哈~!”

“好的,少爷!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弄好!”接了赏钱,张铁匠和孙木匠赶紧打包票。不过这更多的是木匠的活儿了。

三十日一早,赵永泰就把老爷子和父亲拉到了大门口:“爷爷,你快点儿,给你看样好东西。父亲,你也快点啊!要不一会儿可不等你了!”

赵府的大门口停放着一辆两匹马拉的四轮车,大家都没见过,所以这时周围已经围了不少早起遛弯的人。

老爷子和父亲来到门口后,看见这辆大型马车只是惊叹了一下,就没有什么其它表示了。这些年被刺激太多,免疫力已经大大加强了。而且看起来它只是比一般的马车大一点儿而已,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在赵永泰的强烈要求下,两人陪着赵永泰一起上了马车。马车是从侧边上的,这点儿让老爷子和父亲有点儿惊讶。不过这比从前边上,还要躬身要强了许多。车厢里很宽敞,前后两排长椅相对着。坐在里边比以前那种狭小憋屈的车厢舒服很多。

在赵永泰的吩咐下,车夫赶着马车驶上了出城的路。

出城一段时间后,老爷子和父亲才反应过来: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感觉不到大的颠簸。要知道,以前坐马车,速度稍微快点儿,人就感觉要被颠散架似的。

看到老爷子和父亲反应过来的神色,赵永泰打开身后的一个小窗,对车夫吩咐道:“加快点儿速度。”

车厢里的颠簸明显加强了,但还是远比以前坐过的马车低很多。看着小永泰灿烂的笑容,老爷子和父亲都在里边发现了新的商机。

天启五年年初三,赵永泰一家三口坐着新式马车拜访何家,随后又拜访了商行其他几家股东。这辆新式的马车让各位家主、老爷都眼馋得不得了。但赵家说这是样车,需要可以订购甚至定做。各位家主、老爷才恋恋不舍地放他们离去,然后就派人到赵家蹲点儿催促。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五章 大农场化的必然

在其他四家的强烈要求下,新式马车的生产销售被并入了合兴泰商行。因为在他们乘坐过之后,都看到了这车的市场价值以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当然,这是他们共同出了半成的股份来换取的。

谈判的时候,其他四家的代表就提了一个要求:与新式马车相关的都并入合兴泰商行,然后就一起瞪着眼睛看着赵崇贤,基本上那意思就是:你要不答应,今天就别想出这个门儿了。但是在赵崇贤提出用股份换的时候,几个代表又畏畏缩缩不敢看他了。这少一点儿股份都是在挖他们的肉啊!最后,在赵崇贤威胁说不谈了的情况下,几家代表才一脸悲切、委屈、不舍地和出了半成股份。

其实大家都知道赵家不会白拿出东西,但都希望能用最小的代价来换,最好是用现金。当然,因为赵永泰才是赵家最大的宝库,所以也没有人会愚蠢地想要用其他手段来夺取。谁知道赵家那个小家伙下次还会弄出什么东西。合兴泰成立后每月所产生的巨额利润让他们明白:与赵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现在最紧要的事情。不过这次的事情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这次半成,下次要多少?再下次哪?

“父亲,您看着这事儿怎么办?”刚过完正月,新的一年开始忙碌了。但赵崇贤父子却被一个新的问题难住了。原来,因为赵家工坊的工钱增高,加上这几年天灾不断,地里的收成不佳,佃户们希望能够转为工匠。但是佃户们都转为工匠了田地怎么办?

由于之前的高速扩张,台州及附近府县有不少农民加入赵家或商行的工坊,以至于这两年台州及附近府县的粮价都有所增高,虽然赵家大量从外地收购粮食减缓了粮价的上涨,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受灾,外地的粮价也已经开始上涨。

“爷爷,父亲,今天咱们家第一辆奔腾牌儿马车正式下线,前天不是已经告诉你们要去剪彩了吗?怎么还在这儿!”赵永泰急匆匆地就跑了进来。

在开始生产四轮马车时,赵永泰才想起来以前居然一直没有注意商标的问题。赶紧补救,然后一口气将家里的所有商品都命了名。马车是奔腾,水泥是永固,绸缎是雅丝,棉布是宜家,实在想不出来的就悬赏征集,再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设计商标。并发出通告要求以后所生产的商品上要加商标,不能加的商铺里也要注明。对这一切,老爷子和父亲都当做小孩子的玩闹没有阻止,反正只是几个图标而已。

奔腾马车是客运型,因为现在产量还比较低,各大家族又都在催,所以现在全都是生产的客运型。车厢后部隔出了一个小货厢,车厢内中间还有一个短桌,桌下还有储物格。长椅上有绸缎面的软垫,还有四条安全带,这是赵永泰强烈要求加的。车厢地板上铺着地毯。两边有窗,不过窗格上是绸缎,现在还没有制出玻璃。车厢外顶前沿中间有一匹奔跑状的瓷质小马,这就是奔腾马车的车标。

老爷子和父亲随着赵永泰的安排完成了剪彩仪式,随口勉力了几句就匆匆地离开了。随后,第一辆下线的马车就立刻被钱家蹲点儿的人拉走了。因为是流水线式生产,所以后面的马车下线速度也很快。

“爷爷,看你们好像有心事?”坐在回程的马车里,赵永泰开口问道。

然后,赵崇贤给他简单说明了一下。赵永泰明白了,这是工业发展带来的争抢人力资源的问题。在赵永泰看来,这事儿早晚会发生,只是天灾让时间提前了一些。在中国也不可能像西方人一样去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奴隶,而且这样做也只是缓解,没有解决,要不然美国就不会发生南北战争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着手。

经过几天的思考后,赵永泰提出了大农场生产计划。所谓的大农场生产就是将土地和人员集中起来管理,让他们也像工匠一样靠为农场工作获得收入。不再以小块儿田地承租进行农业生产,最后对田地出产进行分配的形式来获得收入。通过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不过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新式的农具来支持。

为此,他再次将张铁匠和孙木匠找来,要求他们开始研制新式犁具,比如多头犁。他相信,以两个工坊现在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研制出好用的犁具,现在一牛一犁的工作方式实在是太低效了。

新式的多头犁研制很顺利,基本上就是做个支架,在支架上装上多个犁头,两边以木轮支撑。支架上有框,用的时候在里边装上石块等,调整石块重量可以控制犁刀的深度,就不用人来扶犁了。四头牛可以拉动新式的十头犁,这样4个人就可以干以前20个人的活,而且速度还快了许多。

这个新式犁试用的时候,周围的农人都看得啧啧称奇。试用成功后,紧急赶制了几个应付春耕。接着开始研制播种机,插秧机,施肥机以及收割机。为了赶时间,现在都只是研制简单结构的单功能器械,等全部完成了再对一些器械进行综合化,进一步提高效率。

赵永泰本来以为插秧机会比较难,但工匠们用事实告诉了他人民智慧有多么强大。原来,早在宋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原始的插秧机——秧马。他们按照其原理进行集成化就得到了能配合多头犁工作的新式插秧机。不得不说,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到这时已经积累了很深厚的底蕴,但其刚开始爆发就被野蛮地打断了一次,而在不久的将来,这股文明的火焰又将会被更野蛮地掐灭。

新式农具的使用解放了许多的人力进入工坊,同时又让留在农场中的人收入得到增加。老爷子和父亲对现在少了很多人却能更快地完成田地的农活儿已经很满意了,但他们没想到大农场化生产还大幅提高了田地的产量。在得到秋收的产量数据后,他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大农场化生产不单只是对新式农具的应用,还包括田地间的精细化系统管理。由于本身并不会农活儿,赵永泰专门将几十年的老农和乡间比较出名的种田好手都召集起来,对他们的农作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制订出农场的相关管理条例。对田地进行整体规划,修整灌溉及排涝系统。

农场里再实行小组分片负责制。整体耕种完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片区农作物的日常管理。他们平时只有基本工资,收获时的产量直接与他们的奖金挂钩。这使得农场的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农田的产量,最明显的就是施肥的次数的增加。而这时,人们又发现新式茅房的蓄粪池为大量农肥的收集提供了方便,这为赵永泰身上的光环又增加了一圈。

大农场化生产的出现为以后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不但保证了田地的出产,还为工坊的扩张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其完善的灌溉排涝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连年灾害对中国南方地区农业的影响。

农具的综合化赵永泰就没有参与了。他发现,在这个时代,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更多时候应该是作为引导者,很多东西并不是现在技术达不到,而是工匠们想不到。也许他们已经站在了窗户前,甚至只隔了一张纸。而且自己所会的东西并不见得比他们厉害多少,只是自己拥有更广阔的眼界。

这么看来,作为一个引导者,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学堂里的授课。当然,还要为家族和自己获取更高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任务。

学堂的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加减乘除算法的学习。现在赵永泰开始教他们多元一次方程以及简单的几何运算。他现在已经开始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小孩儿,以判断他们是否有学习的天赋。因为他已经决定在一年的学习期满后将其中没有学习天赋的人分派到商行或工坊去。会识字读书和简单算术的人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不错的记账人才了。而有学习天赋的人则教他们更深的东西,把他们培养成专研性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总体发展,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也许这些没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进了工坊后成为了一代技术高手也说不定。

由于增加了体育课和月底军训课,小孩子们现在看起来很健壮,纪律性也高了很多。让新来的历史老师杨世正小小地惊讶了一下。不过因为已经有了半年的接触,他的免疫力也增加了不少。只是在知道这些小孩儿都是下人和工匠的孩子,赵永泰向他们提供免费的教学和午餐后,其看向赵永泰的眼神亲和了许多,对训练营和学堂的教学工作也热情了不少。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六章 十七世纪的人才也重要

七月开始,是金秋的收获季节,赵家大农场农作物的高产量极大震动了周边的其他大户人家。纷纷派人来学习经验或者合作事宜。连一直与赵家不太对眼的周家都急切地向赵家表达自家的善意,周老爷子还亲自拜访,希望能够购买那些新式的农具,学习农场的经营管理,甚至表示可以加入赵家的大农场共同经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所谓的面子毫无意义。

江浙地区的大户豪族都或多或少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