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贵公子-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畔裙娑ǎ涓改付荚谟篮团┏±镒鲆恍┎环蚜Φ幕罴疲拮咏敕闹蛔龉ぃ芙瞬AХ蛔龉ぃ苎蒙荒昙侗弦岛笠步肓松绦凶稣朔垦健P∶媚炅渥钚。乖谘镁投痢F湟患胰讼衷诘氖杖胱芎褪撬且郧跋攵疾桓蚁氲氖郑饣共凰阃醺9蟮男解谩�

台州的物价虽然这几年一直都在逐年上涨,但是有永和坐镇,每年的涨幅都不大。因此,王家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比以前好了几百上千倍。其他护卫队员家里的情况跟王家差不多,也就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其直系亲属,只要能做活,商行都会合理安排一份儿。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护卫队员们对家里放心,对商行忠心。遇到事情的时候想到的事保护商行利益,这也就是保护他们家人的利益。因此,护卫队员们从开始到现在,不管训练再辛苦,都没有人退缩。遇到战事的时候,就算是害怕,也还是没有人退缩。因为这已经不是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他们的亲人。

其实,在战斗的时候,护卫队员们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家人日常的谆谆教诲:是商行,是赵家给了我们新生,给了我们好日子过,这天大的恩情值得用生命去报答!护卫队组建了这么久,又是火枪又是火炮的,就算是再纯朴的人现在也不会认为护卫队只会做看家护院的事,上战场是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早就做好的准备。对于给了他们新生的商行,就算是用生命来报答,这些纯朴的百姓也并不觉得是一件很难决定的事。这与其他地方的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选择入军籍完全不同,他们有想保护的东西,有奋斗的目标,因此,所能发挥出的战力也就完全不同。

其实这也是明末官军战力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当手下的兵士们整天都只是想着怎么能吃饱,怎么能够活下去,那这支军队的战力也就可以想象了。打顺风仗的时候,大家想着能上去抢一把,还能“勇往直前”;一旦战事不顺,想让他们拼死战斗,除非是他们完全看不到活路的时候。

(新人新书,求大家收藏推荐支持!谢谢大家!)

第二卷 蛟龙入海 第五十六章 军心民心(中)

护卫队员亲属优先规定最开始是由赵家组建家丁军的时候开始实行的,不过那时候既没有形成条文,也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只是赵永泰为了凝聚军心想出的一些措施。后来随着商行和护卫队规模的扩大,这些措施随之而被条文化、正规化、详细化,最终演变成了护卫队的坚强后盾之一。

除了在役的队员外,阵亡,伤残,退役者直系上下三代亲属也都属于这一规定的施行范围。当然,目前护卫队还没有退役人员,因为护卫队规定15年以上资龄才有选择退役的权力。不过在各种优惠条件下,也没有人想着要提早退役。

另外,护卫队的抚恤规定也很优厚。阵亡者,抚恤金为薪饷的50倍。也就是说,一个普通护卫队员的阵亡抚恤金就是100两白银。在这个时候,这笔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而其他因伤、残退出护卫队的人员,商行也会安排相应的工作。如果完全不能工作,那商行除了支付医疗费用外,还会一次性补助20倍的薪饷。

因为有了这些规定,所以后几次护卫队进行扩充时,报名的时候简直是人潮汹涌。虽然护卫队的新增名额由各家分占,但各家一时半会儿哪能凑出这么多的人手,所以普通队员大部分其实还在是台州地区招募的。不过这几次招募都是由各家出面,以家族的名义进行的。在这个宗族观念很强的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入族还是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号召力。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对宗族的向心力还是不如那些加入宗族几十上百年的人,所以各家进入护卫队的人还是以旧家族成员为核心进行管理控制。

这个做法主要是因为各家族以前都没有这种程度的合作,互相之间的信任还需要时间来建立,而武力又是很直接的影响力。同时,护卫队这样组建也是大家互相之间建立信任的一种试探,。毕竟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几家共管军队的先例,大家需要对此进行摸索。

其实这也是各家商行进行合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的原因,一方面各家商行规模都不小,进行核算合并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另一方面,虽然眼前及未来的利益诱惑巨大,但大家在真正确定自己能够分享到这块巨大的利益前,还是会小心提防着。可喜的是各家在合并以及护卫队的组建上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不管原因是什么,他们确实在这方面跨出了一大步。

赵永泰对此有时也会感叹:数遍历史,如此合作能够获得初步成功,可能也就只有在明末这个商业畸形繁荣,社会风气极度保守又极度开放的矛盾时代才会发生了。

现在,各家互相间的信任已经初步建立。因此,去年的时候,董事会通过了决议,以后护卫队的扩招将直接以商行的名义进行。

“咚咚咚!”张铁柱上前敲门,不过这家伙敲门的动静怎么都像是上门找茬的。不过这几年台州城内的治安很好,虽然还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罪案发生。因此张铁柱这样的敲门声也并没有吓着屋里的人,只以为门外的人有什么急事。

“谁啊~!”院子里传来一个小女孩儿的声音。

“我!张铁柱!”看来张铁柱以前有来过,而且次数还不少。不过从他脸上却看不出什么悲伤的神色,这让赵永泰感到有点儿奇怪。毕竟能经常走动的肯定都是关系不错的。

“呀~!铁柱哥!”院子里的小女孩儿声音听得出很惊喜,快步跑到门前打开了门,然后一下就扑到了张铁柱面前,抱住他的腿哭了起来:“铁柱哥,大哥死了。呜呜~!”

“四丫,不哭,不哭了,啊!”这一下闹得张铁柱顿时手忙脚乱起来,弯腰下去将小女孩儿抱了起来,好一阵安抚。

“是他铁柱哥啊,你们回来了。快进来吧,外边太冷。”随着这个声音由远及近,一个老人也走出门来。这位老人看起来面容苍老,神情疲惫。看得出,他们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这位老人应该就是王福贵的父亲了,但是其苍老的面容完全不像是登记资料里还不到五十岁的样子,看起来也就比老爷子年轻一点儿。可老爷子已经年近七十了,两人可是相差二十岁。也不知道是过去的生活造成,还是这次失去亲人的打击的原因。

“王叔,这位是永泰少爷,这几位是刘长官,赵舰长,刘舰长和柳舰长。他们是来看望你们的。”张铁柱赶紧给王福贵的爹介绍身后的几人。

王福贵的爹其实刚出门口就看见张铁柱身后几人了,但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来,看起来几人的穿着又都很不便宜,正不知道该怎么招呼。突然听到张铁柱跟他说,面前的这位青年就是大家经常都会提到的赵少爷,顿时愣住了。好一会儿才颤声问道:“柱子,你说···你说他是少爷?!”

其实这时王老爹已经有九成信了,毕竟他知道张铁柱当了少爷的亲随,为这事儿张家老爹还很是呼朋唤友地庆祝了一番,他们家当时也去了。但他却又不敢相信,心说:少爷那么高贵的人,又怎么会突然来到自家这个贫穷人家。至于张铁柱后面说的那几个什么长的就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什么长的,没听过。

“王老爹,我确实是赵永泰,不信你可以去赵府上问问!呵呵~!”说实话,看到王老爹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这么激动,赵永泰心里还是有点儿小骄傲的。这也算是他多年努力的成果之一了。心情不错,也就随口开了个小玩笑。

不过他没想到,王老爹听到他的话后,一下子就跪下了。面对王老爹突然的举动,周围的人都没反应过来。“少爷!真没想到你会来,感谢你,我们全家都感谢你!”王老爹一面说着,还一面要磕头。

好家伙,让一位老人给自己下跪已经是折寿了,要是还让其磕头,那就真要天打雷劈了。赵永泰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一个箭步上去就把王老爹扶住了,并用力想把他拉起来:“王老爹,你这是干什么啊!你这不是让我折寿吗!柱子,愣着干什么,帮把手啊!”

此时张铁柱正在犹豫该不该上去帮把手,一方面他跟着赵永泰这么多年了,知道少爷的脾气,不喜欢别人给他下跪;另一方面,不只是王家,其实台州大多数百姓家里都对赵家特别是赵永泰无比的感激,因为坊间到处都在流传着,商行和农场的各种新奇产品,特别是各种惠民措施,都是由这位赵家天才少爷提出的,这让台州的平民百姓都对赵永泰敬若神明。如果不是天上的神仙,怎么会这么多的才能,会有这么菩萨般的心肠。大家都在说:如果不是少爷不去考科举,要不然早就是状元了。这种情况下,张铁柱知道,别说是王老爹了,就算是自家老爹,看到少爷肯定也会下跪磕头的。这上去拦着,反倒会被认为是有什么居心,或者是对少爷的不恭。这让张铁柱很是烦恼。不过既然现在少爷让上去帮忙了,张铁柱就有借口了。赶紧放下了四丫,上去帮忙把王老爹扶了起来。

王老爹被扶起来之后已经是双眼通红,泪流满面了。赵永泰能够感受到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那种感激与恭敬,但这种大礼他实在是承受不起。“王老爹,福贵没跟你们说我都不让他们给我下跪磕头,怎么还能让你们老人家这么做。实在是让小子我承受不起啊!”

“说了,说了。承受得起,承受得起的。”王老爹情绪很激动,只能说出一些简短的说辞。

“大哥说了的,说完还被爹揍一顿。”此时小女孩儿四丫插口道。满眼好奇地盯着赵永泰一阵瞅,心里忍不住嘀咕:这就是那个少爷?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嘛!不过鉴于大哥都被老爹揍了的前例,小丫头还是很明智地没有说出来。

听到四丫的话,赵永泰心里满是感慨和无奈,还带着一点点自豪:老百姓总是这么容易满足,总是这么容易心生感激,总是这么愿意相信。

目睹了这一切后,刘成梁几人对视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一种复杂的感情:几分羡慕,几分感慨,几分警惕,几分无奈,或者还有几分决心。不过几人都没有说什么。

王家此时家里就三人,老夫妻两人和放假的幼女。王老爹夫妻是因为冬天农场的活儿少了,他们这些年纪大的员工就提前放假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此时都还在商行和工坊做工,要等到年前才会放假。现在商行的生意兴隆,加班费和奖金给得足,大家也都愿意多干几天。

进屋之后发现原来他们家正在包饺子。本来这种东西以前也就过年夜才能吃上一回,还可能不是肉馅儿的。现在收入高了,生活好了,肉馅儿饺子也就不是稀奇的吃食了。不过他们一家沿袭老家的习惯,喜欢吃这种面食。今天是四丫吵着要吃饺子,所以一家人也就决定吃饺子了。

(感谢悍卒一号,星月飘萍大大的支持!新人新书,继续求大家收藏推荐支持!谢谢大家!)

第二卷 蛟龙入海 第五十七章 军心民心(下)

说到这个,王老爹又想起身感谢赵永泰,被几个人好一阵劝才放弃了。按王老爹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在现在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们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就是天公作美,没有灾害,一家人也只能混个吃饱,而且还是要将大部分细粮换成粗粮才行。这几年几乎年年遭灾,别说吃粮了,就是野菜、树皮都吃光了。实在是没有活路了,这才随着相亲们一起加入了合兴泰的移民大军来到台州。古人故土乡情情结重,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是绝对不会离开家的。

本来大家都做好了来这儿做苦力,熬苦日子的准备,毕竟再苦起码还能活下去。没想到到了这儿后不但没有过苦日子,反而比在老家活得更好。大家都说遇到大善人,活菩萨了。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都知道王老爹嘴里所说的活菩萨是谁。但适当的凝聚一下民心是赵永泰的本意,太过了就会一起其他家族的不满了。所以这时赵永泰就出面为商行表了一下功,跟王老爹说明,这些都是商行的善举,他赵永泰也是属于商行里的一份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当然,这些话到底有多少用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纯朴的老百姓一旦确信了某件事,并将其上升到了恭敬的高度,那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是不会改变其想法的。不过赵永泰这样公开的表示,至少也让其他家族说不出其它话来。怪只怪他们当初下手晚了,让赵家,让赵永泰捡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地主们虽然大多不会太过为难佃农,但也不会平白无故对他们好。遇到问题,多年的乡亲之间可能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是外来户,那基本上就没人理了。所以像王老爹他们这样被迫背井离乡,带着一种迷茫、惶恐的心情来到异乡后,很快就会把最先对他们表示善意的人当做可信赖的人。再加上坊间的各种传言,说赵永泰是天上的神人下凡,他们就会把这种信赖上升为一种类似信仰般的崇敬。这也正是背井离乡,一片迷茫的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寄托。这种崇敬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宗教信仰。只是目前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发生,大家还看不出来其强大的力量。而且古人们对此也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其他家族最多也就是嫉妒一下,外带暗自提防。同时,他们也明白,只要自家同赵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那这种情况其实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好事。

最后,还是说道了他们家老大王福贵的身上,但是王老爹说起他也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述说,而不是对儿子死亡的怨恨。原来他们来到这儿后,最开始只有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工作,小儿子和小女儿因为年龄小,商行不收,不过却是让他们免费进入了学堂学习,而且还包午餐。这种闻所未闻的好事,王老爹他们哪有听过,满心只有惶恐不安,以为这些人是以前听过的人口贩子,想要对他们的孩子不利。但是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连反抗都不能。还好几个乡亲一起去街上打听了一下,这才半信半疑地将孩子送进了学堂。当然,一段时间后也就明白这真的是好事了。一家人除了感谢老天保佑,也就是对赵家的满腔感激了。

不过此时他们家还是只有两个大儿子有工作,两人的工钱虽然也算是不少了,但要保证全家六口的温饱还是有点儿吃力。所以在护卫队扩招的时候,两个大儿子都去报了名,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二两银子的薪饷,由于护卫队包吃,所以这些薪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纯收入了。两个人也就是四两,而且家里还少了两张口,存上一年的就可以给一个人娶媳妇了。所以老两口虽然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关于护卫队是军队的传言,但还是咬了咬牙,没有阻止。毕竟现在来到异地他乡,也只能靠拼了。死人,对这个时候的贫穷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出乎一家人意料的是,两兄弟只收了一个,因为护卫队有亲兄弟只收一个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规定父子也只收一个,如果是独子则是绝对不收。这样的规定让大家好奇之外,也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对传宗接代还是非常重视的,这样的规定就免除了他们的这些担忧。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让他们惊喜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军属,嗯,这时还是称为护卫队家属,所以王老爹老两口很快就接到了到农场做工的通知。一开始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