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接着说道:“这八卫嘛,说起来就复杂一些了。现在大唐仍是佣兵制,不能像当初府兵制时那样,明确的划分出十二卫来。朕针对这个现状,将大唐现今的绝大多数兵马,划分成了八卫。分别是:左右神策卫、左右羽林卫、左右金吾卫,以及左右龙骧卫。羽林卫与金吾卫,这个想必不用朕多作解释。羽林卫是皇城御林军,现在更兼并了以前左右监门卫的职责,守卫皇城和帝都的大门。左右金吾卫,按传统来说就是皇家仪仗队。个个要光鲜漂亮,马匹也尽选皇城禁苑里的上等良驹,专门用在朝廷的重大礼仪和节庆之时。除此之外,左右金吾卫,也是属于朕的私人贴身卫队,就从飞龙骑里面挑选人手。不用太多,各设五百、总数一千人就行,关键是要忠心能干,这有点包含了当年的千牛卫的职责在里面。而左右羽林卫,则是拱卫皇城的重要力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皇城参加野战的,这是他与飞龙骑最大的区别所在。这四支部队,朕都打算从飞龙骑里挑人手。飞龙骑在裁军之后还有二万五千人。朕打算抽调出五千人来,组成左右羽林卫和左右金吾卫。你看怎么样?”

“这些,应该是可行的。飞龙骑本来就是陛下的嫡系部队,对陛下最为忠心。让他们来拱卫皇城,万无一失。”李晟说道,“可是,这神策卫与龙骧卫,又是何意?”

“神策卫,就是眼下这长安城之外,我大唐朝廷所能掌握的所有野战兵马的一个统称。”李世民说道,“在佣兵制下,是不可能用府兵的形式,规范所有部队的蕃号的。因此,朕就给大唐天下的所有野战军,取了这样一个相同的名号。左右神策卫,各置一名大将军。而这两名大将军,必然就是皇帝最为亲信、在大唐拥有无上军威的一代名将。当前,朕的身边敢当这两卫大将军的人,除了你和马燧,再无他人。而且,我大唐现在的大部分兵马,都集中在关内、西北和河北三个地方。李晟,你在西北一带声威卓著,马燧在河北也是大名鼎鼎。让你们二人来担任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疑义。”

“可是……”李晟疑惑道,“我们二人,现在实际都在朝廷为官,对军队并没有实际的掌控权。”

“会有的。而且,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一般都只在朝廷里为官,在幕后主持大局,没必要亲历战场去厮杀。”李世民说道,“具体说来,朕是这样设计的。以长安为轴,长安以西的军队,都隶属左神策卫;往东而去,则是右神策卫。具体到了地方,再设立行军道大总管和都督,分阶公层实际掌握兵权,与地方刺史和朝廷派出的钦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而那些地方的总管都督们,都是必须要听命于你和马燧的调动的。也就是说,朕将天下兵马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你和马燧。”

第三卷 九鼎

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

听完皇帝这番话,李晟算是幡然醒悟了。这所谓的左右神策卫,实际上就是将大唐天下的大部分兵马调度权,都高度的集中了起来。指挥权隶属于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而大将军又是在皇帝身边、在朝廷里供职,而且是皇帝最为亲信的人来担任。这样一来,就最有利于避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发生。说穿了,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名义上拥有天下兵马的调动权,可他们又没理由敢不听皇帝的指令行事。因此,整个大唐天下的兵权,实际上都落到了皇帝的手中。而且,对于地方行军道大总管和各州各府的都督,皇帝也可以通过大将军的手,严加控制。整个大唐的国家军队,就如同是一颗大树。大将军是大树的树干,那些行军道大总管和都督们,则是树杆的各个分叉。而实际上,皇帝才是这颗大树的根,掌握着所有军队的动向和命运。

如果这样的措施能够施行下去,那军权将向皇帝手中高度的集中。整个大唐的天下,实际上是被划分成了两个军区集团军。两名大将军,拥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权,但是绝对的听命于皇帝。

李晟心中暗道:好高明强悍的手腕!这样一来,天下兵权都要被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了!

李世民给了李晟一段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然后接着说道:“现在朕想出的这个兵制改革,只是初时的草案。将来实际推行以后,肯定还会做出变动。比如说,这左右神策卫就涵括了天下兵马,不免有些笼统。到时候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多划分出几个卫来,多任命几名大将军。这样,分批分片的有专人负责调度兵马。责任鲜明分工明确,也有利于彼此的监督和配合。良器,朕的这个思路,你认为可行吗?”

李晟思索了片刻,点头道:“可行。这兵制,就如同官制一样的设立了。在朝廷上,陛下居于顶端。然后是阁部宰相和六部尚书总领事务,层层下递,每个人地责任都十分的分明。这样不仅有利于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督促。陛下的想法,端的是高明。是个创举。”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其实朕这也算不是什么创举。朕不过是结合了唐初时的府兵制度,结合当前的现状做出了一些变革。近些年来,朝廷习惯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样的职务。你和马燧,实际上也就相当是现在地天下兵马大元帅。朕。也是想先将大唐天下的兵马规划理清个大概的头绪出来。到时候时间发展下来,肯定会不断完善的“嗯。事实是最好的检验,到时候做出一些革新和变动。是必不可少地。”李晟说道,“可是陛下,左右神策卫已经囊括了天下兵马。这龙骧卫又是做什么用的?”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一笑,说道:“要说创举,这龙骧卫倒是配得上。算起来,龙骧卫现在是一个兵也没有。”

“哦?”这下李晟可就弄不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啊?”

李世民笑道:“良器,你还记得前些日子。朕曾跟你说过,要逐渐取缔单纯的佣兵制,推行半雇佣半义务兵制吗?龙骧卫,就是义务兵的一个统称,也就是雇佣兵地血液和来源。可以看作是大唐军队的预备役。”

“这……不就是府兵吗?”李晟愕然道。

“本质上讲。是差不多。但也不全是。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府兵要时常在各个地域间调动。或征战在外或上蕃戍卫京师。有时出征行程数千里,将士苦不堪言。而龙骧卫则不必。”李世民说道,“真正地兵制改革,不是裁去多少老弱残兵,而是从制度上改变征兵办法。土地措施改革推行下去以后,朕相信义务兵制度也是可以逐渐推行开来的。到时候,朕要制定律法,规定全国凡十八岁以上的健壮男子,都有入伍充军的义务。具体施行的时候,要详细的制定各项法规制度。与以往府兵不同的是,这些人不必自带粮食马匹,全由国家供给。他们入了伍,衣食住行也可以由国家来提供。但是有一条,他们只享受少量的服役补贴,而没有雇佣军那样高额地军饷。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可以接受军旅的磨练。尤其是那些闲散在民间的穷人、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丧失了谋生的手段后,也可以入军来服兵役,至少可以解决吃饭地问题。这样一来,流民岂不是要变得少去许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出色地义务兵,可以让他们转为雇佣兵,从此享受高额的军饷,战死战伤的抚恤军会很高,退役之后也会有土地田产的分配。良器,你说,这样的设计是不是照顾到了更多的人性?”

李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惊叹道:“陛下虽然只是针对府兵制和佣兵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可是,却显得相当的合理。微臣相信,推行下来一定能对国家相当的有利。别的不说,雇佣军的战斗力,那是要大大提升的。因为他们的人员来源,是已经服过义务兵兵役的老兵,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仓皇之下在民间拉壮丁召募而来的人。微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了。所谓的龙骧卫,实际上就是一个雇佣军的资源储备。过不了几年,大唐的雇佣军,就会变成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要上升好几个档次啊!”

“可不是么!”李世民微笑道,“说起来,朕真的是比较向往唐初时的府兵制度。但朕也清楚,针对当下的国情,朕要一厢情愿的回到大唐初时的兵制状况,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百姓们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如何自备粮草马匹来入伍充军呢?所以,半雇佣半义务兵制的推行,迫在眉睫。这种兵制,不仅有利于杜绝地方军镇蕃王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有利于提高百姓们地尚武精神和身体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但在微臣看来,也会有一些弊端。”李晟说道,“这所谓的左右龙骧卫,实际上是要囊括天下所有州县的义务兵。义务兵相比于雇佣兵,要分散得多。左右神策卫的军队。大多相对比较集中。这龙骧卫……那可是遍布全天下了。该如何理事?”

“其实也容易。”李世民不急不忙的说道,“朕当初,也曾想到过这一层。龙骧卫遍布天下,该如何登帐造册如何管理。后来朕想通了。义务兵,以就地服役为宗旨和原则。比喻说。长安的义务兵,那就在长安入伍投军,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而各地方地州府,从此也新增一个衙门。比喻长安,龙骧卫的地方衙门就称为京兆龙骧团;华原县。称为华原龙骧营。现在大唐不是有许多地方都有团练、团练使吗?这些人,可以就地换官,担任龙骧团练使、龙骧营练使。在地方上。仍然是以府尹、刺史、县令为尊,团练使和营练使,是居于都督和县尉之下的武官。但是,义务兵却不受雇佣兵将领的调动和指挥,但可接受他们的训练和指导。要调动义务兵,也必须要有龙骧卫大将军堪发地兵符,和当地刺史或县令的认可批文才行。龙骧卫的运作,可看作是单独进行的。真正的指挥调动权。仍然落在龙骧卫大将军手上,在朝廷里。等龙骧卫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比例从中抽取精锐,补充进义务兵当中。与此同时,义务兵也会有一部分退役。这样一来。新旧交替,大唐军队地战斗力将始终不衰。兵源也是源源不断。如果当真天下大乱,大唐甚至可以全民皆兵。异邦胡族不是一直笑话我中原人软弱体质不好吗?朕,也给大唐的百姓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全民尚武,全民皆兵,又何惧他蕃邦铁骑!”“行、能行啊,陛下!”李晟激动地说道,“这神策卫和龙骧卫,就像是一对父子,将肩负起保卫大唐、威震夷戎的重任。比起现在的义务兵制和唐初时的府兵制,这半雇佣半义务兵制,显得更要高明!一来,可以避免府兵制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二来也可以避免形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三来也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化民风、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再者,大唐地军人们也不会时常长途跋涉的在外征战了。所有军队划区而驻、划区而治,必要的时间却又能灵活调动。这比唐初时的府兵治,显得更加的灵活了。陛下,这可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地好事!微臣对陛下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魄,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别忙着佩服。这只是朕一个人地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

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这并非是不可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重了。”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华夏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

“会有这一天的。”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

第三卷 九鼎

第347章 大唐王师(三)

数日以后,李晟带着《大唐王师》再来求见皇帝了。他连着数日细心研究这本皇帝亲笔写下的兵制要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意见。大大小小,共计六十余处。李世民和他一起再作讨论详加推敲,算是把兵制改革的方略,做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修改之后,《大唐王师》也就正式变成了《大唐新兵志》,只等今后再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紧接着,李世民自然是将《新兵志》在朝堂上公之于众,寻求众臣的意见。这东西一拿上朝廷,果然立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燧那些将军们,自然是惊讶不已,感叹皇帝的奇思妙想和高瞻远瞩。就连那些文臣,也感觉到了新兵志中利国利民的好处所在。

朝堂之上讨论了两日略作修改,《新兵志》居然全票通过,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反来,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唐的节度使这个重大弊病,很有必要废除。而要废除这一制度,新的兵制是非常有必要推行的。熟悉大唐的人都能看出,这新的兵制,实际就是综合了府兵制和佣兵制的两种制度,非常有效的互补了彼此的缺憾。可以说,这应该是最适合眼下大唐的一套兵制建构。

由于眼下朝廷异常的穷困,所以龙骧卫的组建,暂时只是一个画饼。而且皇帝之前也曾下令,天下都要免去一些赋税,借以修养生息。因此,朝廷至少还要过上一年的穷日子。刚刚安顿了大批的退役军士和仆役丫鬟,那是一时无钱再组建起龙骧卫的。

但是,龙骧卫大将军的任命,却是有必要这时候提上日程开始讨论的。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首先必须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二是要老练沉稳。精于内政。因为龙骧卫毕竟还不是正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