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晟不急不忙的说道:“既然是回到了地方并分发了土地,自然是不能再享有军饷。我所说地缩减国家开支,就是这个道理。 从开元年间起,大唐开始推行雇佣军和节度使制度。从那时候起数十年来,大唐的国家一直不堪重负。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雇佣兵。他们在军队里的开销本来就异常巨大。从马匹甲仗到衣食住行,每一文钱都要国库出钱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拿军饷,致残、老迈退役后,一直到死也要享受朝廷供给的军饷。这数十年来,已经有近两百多万退役地军人。每年从朝廷的国库中拿走近千万贯的钱财。如果朝廷没有这一项开支,那将会变得何等的富有?有了这笔钱。国家就可以做许多的事情。”

“明白了。你地意思是,军人一但离开了军队,就从此不再享受国家的任何好处?”马燧有些生气,气鼓鼓的说道,“李良器,你也是带兵地人,你的心怎么就这么阴狠?那些将士们在战场上抛头洒血拼杀了一辈子,最后捡了一条性命回到故里,却没有任何的保障。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

“马相公,刚才我已经说过了。那些退役的军士,都可以分发到一定的土地,从此享受真正平静的生活。这不正是大多数从军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吗?”李晟争锋相对地说道,“在他们退役的时候,朝廷也可以一次性发放一批钱财和物资,作为他们短时间内谋生的基础。再往后,他们就要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营生。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本来就是一个男人的天职。我们地士兵都是勇士,连死都不怕,还怕在家种田养家糊口吗?!”

“这……”马燧眨着眼睛想了半晌,缓缓点头道,“这才仿佛勉强可行。只不过,国家一时哪里来那么多的钱财,一次性支会那么即将退役地将士的钱物?”

“这个就不必担心了。”皇帝发话了,说道,“如果李良器所说的这个法子确实可行,那么,国家不仅仅会一次性支付那些退役将士三个月的军饷,而且将来一年之内,但凡退役到地方的军士,都不必交付赋税和履行劳役。这也算是朕对他们的一种安抚。马燧,你以为如何?”

“这个不错。”马燧这才有了一些欣喜,说道,“如果有这样的措施施行下来,微臣相信那些退役的将士,也会毫无怨言了。只不过……国家真的能够承担得起吗?”

李世民指了一下王锷,说道:“这个,就问我们的大管家吧。”

王锷站了出来,说道:“刚刚陛下和李相公、马相公商议时,微臣已经粗略的算了一笔帐。当下朝廷实际掌控的四十多万大军,按五十万人计算。就算是有一半的人在这时候要退役,那就是二十五万人。每人每月军饷半吊钱,那就是十二万五千贯。一次性下发三月的兵饷,那就需要三十八万贯左右。而这笔钱,朝廷现在还是能够拿得出来的。从长远来看,这些退役的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用在军中吃粮、用物,区区的三个月兵饷这时候下发,也是十分划算的事情。更何况,他们退役为民,以后还能为国出力。种田织桑,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看,人家王锷说得多好。不愧是我大唐朝廷的理财高手。”李世民笑呵呵地说道,“这一次关内削王之后,一系列的大事都可以同时进行了。那些丫鬟、奴仆们,朕也打算让他们回归故土重作良民,就像当初朕放出的宫女一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人口。也能照顾到人性。谁天生就是愿意为奴为婢的?朕让他们都回家去。由于他们之前是在皇家为奴,朕这个皇帝也不能不负责任。这些人,每人都按军人的标准发放两个月的兵饷,作为盘缠和今后营生的本钱。对于那些确实已经无家可归地人,朕可以让他们就地安家。就住在关内。这些人,都要严格登记管束,详加查证以后,也可以分发一定的土地。让他们成为关内真正的人口。众卿以为如何?”

“大善!”陆贽马上接口道,“成全人性、抚民安国。不过如此。那些奴役丫鬟们,从此肯定对陛下感恩戴德。复为良民以后,他们肯定会努力营生。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平安生活。只不过微臣有些疑问:流民们需要土地,退役的军人们需要土地,丫鬟仆役们也需要土地。我们真地能拿出这么多的土地吗?万一到时候土地数量不够,那就会引发莫大的危机!”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吭声的武元衡,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讲。”

李世民心中微微一激动,说道:“讲。”就在李世民和武元衡初次见面后不久。二人就聊过大唐国家存在的问题,就深切地讨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武元衡这时候出来说话,定然是要说起当初预想过的事情了。

果然,武元衡开口说道:“正如陆相公所言,我们很有可能没有足够地土地。光靠没收而来的关内皇族的土地来应付。肯定是不够的。微臣建议,就从现在起。对土地政策做出一个重大的变革。从天宝年间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部分的土地都集中到了贵族、门阀们的手中。现在,是时候重新归划一下了。微臣的想法是,将现有地土地所有格局打乱,重新划分。而这个划分的标准,就是按照大唐国法规定的均田制来划分。而且从此以后严文规定,土地禁止买卖。任何人都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将只归属于大唐的国家。比喻,一户农家地人都死光了无人来继承,那就要将这些土地上交给国家,由国家重新划分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武元衡刚刚说完,众人都一阵惊呼。因为在场的,都是朝廷三品以上大员,谁家中没有土地?将所有人的土地打乱然后重新分划,难免都要触及到个人的利益。武元衡的这个建议,也未免太过大胆了。

但是,都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什么反对意见。武元衡和皇帝的关系,人人皆知。谁也不知道,武元衡现在所说的这些,是否就是皇帝本身的意思。

李世民早就料到,如果武元衡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震憾。他也是准备充分,就从手边拿出了典籍翻看,说道:“按大唐律,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爵,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可是就在朕削王以前,一个亲王所占的永业田,多达四五百顷。在座的诸位,也应该有许多人大大的超过了这个标准吧?”

皇帝这话一说,顿时有许多人身上一颤,就流出了冷汗来。陆贽一咬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建中三年,太上皇赐微臣永业田二十顷;加上微臣当年进升三品时所受的田产,已多达五十余顷,严重超过了律法所规定的标准。微臣知罪,愿意将这些田产全部拿出来,奉回国家所有。”

李晟也说道:“微臣有八十顷,也愿意全部拿出来……”马燧道:“微臣有一百二十余顷……”

紧接着,大臣们三三两两的,都站了出来报上了自己所有的田产,并表示都愿意将田产献给国家接受重组。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朕的大臣们,都是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儿啊!难得你们有这样的觉悟,真是国之幸事。这么说来,武元衡所说的土地重组划分的办法,倒是可行了?”

“不,微臣仍有疑义。”陆贽说道,“大唐的朝廷有陛下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云聚尽皆响应了。可是到了地方,那些豪绅贵族们,会响应吗?土地,可都是他们的命根子啊!尤其是在江淮、东南、河北等等那些朝廷没有太多控制力的地方。”“问得好。”李世民说道,“这一次的一系列革新,朕只打算先在关内一带试行。试行得法成功了,再逐渐向山南、西川等地推行。一步步来不着急,朕是不会好高骛远的。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后,我们不妨再回头看一看这一次革新的成果。如果良好,就可以作为今后大唐立国治国的标准了。那些所谓的…………朝廷没有控制力的地方,朕,也迟早会让它们接受这些革新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累经验。当然,首先我们先要具备的是…………勇气!”

第三卷 九鼎

第338章 天下革新

“勇气……”陆贽都愣住了。皇帝所说的这些事情,要办起来所需要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说道:“陛下。不知道现在所谈论的,是不是陛下之前所说的那第三件事情?”

“是的。”李世民点头,肯定的说道,“由处理这一次关内削王的遗留问题,开始一场让大唐脱胎换骨的大革新。你不认为,眼下正是一个最好的楔机吗?大唐不能再按照现在固有的路子走下去,不然崩溃和灭亡是迟早的事情。由土地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让大唐不堪重负病入膏肓。如果我们不革新,不变法,那就是坐等灭亡。”

“可是,土地革新所面临的困难,是异常巨大的!”陆贽说道,“光从长安来讲。我们这些朝堂大员也就罢了,那是肯定强力支持陛下支持这些变法的。可是……那些仕族门阀,他们愿意吗?仕族门阀,是帝业和皇权的根基。伤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还会拥护陛下么?王朝的根基松地,那将是莫大的危机。”

“说得好。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历代的大唐国君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却又不敢于推行革新的根本原因。”李世民说道,“可是陆贽,你说一说,眼下长安最大的仕族门阀,是哪几家?”

陆贽惶然一怔,喃喃说道:“郭家和……吴家!”

“很好。”李世民十分自信的微微一笑,说道,“那么你再说一说,朕如何开口让他们帮助朕推行这些变法与革新,他们会有不答应的理由么?”

“没有……”陆贽再一次惶然的摇头。心中想道:朱雀门的血案,让长安的仕族门阀十去八九。剩下的以郭家与吴家为尊。吴仲孺是当朝国丈,就是让他将全部家当交给皇帝女婿那也是没有问题的。郭家地人,历来忠于朝廷行事低调稳妥。但凡朝廷有任何差谴一向都是慨然应允的。再加上郭、郭暖这些郭家的当家人,跟皇帝的关系也是异常的稳固,郭之子现在就在皇帝身边当御林军将军……皇帝的这一步棋,走得可真是深远、高明啊!从一开始,他就有目的地和长安仕族豪门处理好了关系。一场大屠杀后,长安以郭、吴二家为尊。只要他们点头同意了皇帝地要求,还有谁家敢说个不字?既然在长安这个最为复杂、盘根错节的地方都能拿下。关内其他地方哪里还有推行不下来的道理?再加上就在不久前的削王措施实行下来……皇家的人都乖乖地束手就犯了,又还有哪个不知死的仕族门阀敢跟朝廷对着干?皇帝,果然有着非常人的胆魄和城府!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已经事先埋好了伏笔…………这一场变法,很有可能会成功!

李世民看着陆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来,呵呵地说道:“怎么样,陆贽。你还有什么别的不同意见么?”

“没有。一路看中文网”陆贽果断的摇头,说道,“微臣以为。这一次以土地为基础地革新与变法,很有成功的可能性。微臣愿意誓死追随陛下,维护这一场让大唐重新振兴的革新与变法!”

所有的大臣们都一起站出来。齐齐拜倒:“臣等誓死追随陛下!”

“众爱卿平身!”李世民非常的高兴,大声说道,“有卿等相助,大事可成。武元衡,在土地与兵制进行革新的同时,官制也是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改革了。你手中不是已经有了一套重组吏治、奖罚监督的法子吗?不妨也在现在说出来,大家都参谋参谋,提些意见。”

“是。陛下。”武元衡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折子,不急不徐地说道,“陛下登基之前,已然在朝廷上恢复了三省六部合议参政的制度。该制度从唐初时历行,一直都收效极佳。只是在天宝年以后。三省六部的制度名存实亡。权利也集中在了少数大臣甚至是宦官的手中。其实微臣的吏治革新,也谈不上是什么真正地革新。就是恢复之前我大唐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朝廷之上。三省六部,人员精简。陛下之前已经废除检校官与员外官,这些拿薪不办事地冗官,现在微臣将他们进一步精简,具体是这样的……”武元衡将三省六部的官员人数,一一道出。就是现有的官员,也裁去了近三分之一。

“被裁去的朝廷官员,可以发放一年的薪俸,让他们停职候用回家营生。一但国家再有有人之时,这些人将是首选。”武元衡说道,“地方上的官员任免,变动较大。微臣建议,除长安、洛阳、太原、河南、成都五地之外,其他地方皆不设府。军镇长官,也改为行军道大总管,仿唐初制度。刺史执政,都督管兵。文武职官责任鲜明,互相辅助、互相钳制。”

众人又是一骇,心中暗道:要废除节度使吗?!

李世民看了众人一眼,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徐徐说道:“武元衡,就以东都洛阳为例,你给朕说说,这官制该怎么改?”

“是,陛下。”武元衡说道,“东都,数十年来一直是由东都留后掌管军政大权。其实,东都这个地方,也是户口百万,治民治军同样的重要。要想找一个文武同时兼备的人来执掌东都,谈何容易?因此,就有了之前有勇无谋的韩全义这种人充任东都留后。而且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人后来还参预了谋反。微臣的建议就是,设立洛州刺史与洛州都督。刺史管辖东都治下五州十七县的民生政务,都督专心练兵驻防,不问政事。刺史与都督之间,都不能私调兵马行事。都督所执的兵马节符,必须要加上刺史堪发的文书,才能调动兵马。当然,有陛下圣旨或是兵部的文书下达,刺史与都督都必须严格执行钧令。这样一来,兵部的职能也才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陛下,对地方的军队也就有了实际的掌控和操作权。这样。地方军镇想要拥兵自重尾大不悼,也就难了。”

“好!”李晟和马燧这两个大元帅,同时拍手叫好。马燧激动地说道:“陛下,倘若这样的制度真的能够推行,那废除节度使制度,指日可待。微臣也是当过节度使的人,深知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节度使一职。节度使。掌管地方所有军政大权甚至是生杀予夺之权,父子传承,俨然是个小王国。对于朝廷,根本就是阳奉阴违没有放在眼里。微臣建议,武大人所说的这个吏制改革。可以先在东都、并州太原、朔方节度、泾原节度、凤翔节度这些地方试行。东都与太原,都是陪都,朝廷的控制能力比较强。朔方、泾原、凤翔,这都是边防的重要军镇,以军队为主。而且这些方地节度使。都是陛下亲信的大将,想要推行也不难。如果吏制改革在这些地方推行的效果非凡,就可以再往南面推行。从山南到蜀地。可一一效仿而行。”

李晟也是拱手一拜:“微臣非常赞成马相公的这个提议!陛下,兵制改革之后,很有必要继之以吏制改革来稳固兵制改革后的成果。只有真正恢复朝廷对地方军镇地控制权,兵制的改革才有意义。否则,那些节度使再任用自己的权力去自行征收赋税、招收兵勇,那兵制改革就是坛花一现,扬汤止沸。因此,微臣对武大人的这一套吏制改革办法。百倍推崇。”

李世民微微笑了一笑,对陆贽和薛存诚说道:“朕的两个谏议大夫,可都还没有说话。”

薛存诚和武元衡是挚交好友,二人之间恐怕早就是谈论这些事情不下百次了,这时候自然没有任何地疑义。陆贽想了一想。说道:“陛下,微臣对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