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亮之后,李勉逝世的消息已经四下传遍了。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宣布,追封李勉为司徒,吴国公。朝堂为之举哀,废朝三日。然后,李世民身着皇帝隆装,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到李勉府上吊唁。翰林院的大学士们,也为李勉写了几份祭文,称颂并怀念这一位当朝泰斗玄卿公。

李勉的葬礼热热闹闹的进行着,李世民毕竟是皇帝,不可能长时间守在那里。于是露了一下面以后,就派俱文珍带着一批宦官宫女们,主持张罗李勉的葬事去了。自己却是回到了皇城之中的武德殿里。

他想一个人静一静。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勉临终是对他说的那句话,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若要治吏,必先削王。

除了将死的李勉,估计也没有人敢于向他提出这一条进谏。这也可以算是,李勉的唯一政治遗嘱。

其实李世民也很早就想到过这一点。现在,大唐的王,还真是不值钱了,遍地都是。如果仅仅是一个称号也就罢了。但是,只要是封了王,那就得要让他们享受王爵的待遇。不仅要赐予地产田亩,准养私兵奴仆。朝廷不仅收了不他们的税,还要拨钱去养他们。而且现在,除了李家的王亲国戚们,外姓封郡王的也不少见了。比喻说李晟、马燧、李怀光和浑,四人都是郡王。

简单的估算一下,养一个郡王,至少比养三千大军还难。而且,这其中还有诸多的隐患。

削王,势在必行。

不过李世民更加清楚,削王所面临的困难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就连李勉也只敢在临死之前,提出这一条意见。

第三卷 九鼎

第326章 肘腋生患

几天以后,武元衡等人一起商议的整顿吏治的规划,提交了上来。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裁减检校官和员外官。检校官,原本就是荣誉虚衔,拿薪不办事的。李适在位时,为了安抚外地节度使,封了大量的检校官。这些节度使非但不在朝堂上出力办事,还要朝廷拨下薪俸去养他们。员外官的情形和检校官有点类似,大多是破格提拔起来的官员,属于正常编制之外的。甚至有许多受宠的宦官,被任命为了三品吏部员外郎这样的职务。和武元衡同等级别,却是一点公职也不履行,却享受同等的待遇。

裁减掉检校官和员外官,能大大的缩减朝廷开支,精简编制。对于这一点,朝堂上的所有人没有任何疑义,一致通过。

规划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却是裁减朝廷三省六部和各司各属正常的编制。以吏部为例,裁减之后仅留下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侍中二人,主事二人令吏十五人。另外还有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各一人,以及这三个分部下属的部分官员。从整体上看,正常编制的人数,都被裁去了一办。

这个意见一公布,可就立马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正常的编制都被裁去了一半,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站在朝廷之上的人,有一半要脱下袍服回家去。这些人自然就不乐意了。朝堂上的争论,一时间沸沸扬扬。

李世民冷眼相看,也不急于发作和拍板。看着这些闹情绪的官员,他心中暗自想道: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人都会急于反驳。这些官员们尚且如此,假如我下令要削王,那些王公们还会善罢甘休?

由于皇帝没有出面决断,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一时搁浅了下来。但是。检校官与员外官却是顺利的裁汰了。仅长安一个地方,就裁汰了三百多名拿钱不办事的员外官。整个大唐的天下,总计要裁去二千多名检校官和员外官。光是用来支付这些人地薪俸,就足以武装起一支万人的军队了。裁官令下达的时候,大唐各地自然有些怨气和不满的声音。但检校官和员外官,毕竟只是对一些人加奖的虚职,这些人或许并不是太在乎。所以。执行下来倒也没有真正遇到多大的困难。

至于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李世民倒是不急于下决断。一步步来,稳打稳扎,不能让当前地局势陷入过大的混乱之中。等员外官和检校官裁汰完毕,大家适应一段时间以后。再办这件事情。

这一天傍晚,李世民刚刚从弘文殿办完公务回到武德殿里。皇城监门将军郭钢来报,说京兆尹张,入宫求见。李世民宣他入见。

李世民在御书房中,接见了张。多日不见。张的身体看来好了许多,精神抖擞的跪拜行过了礼,李世民给这位四品大员赐了座。

张的神情。 看来却是有些紧张。他四下看了一眼,说道:“陛下,乞退左右。微臣有要事启奏。”

李世民微微惊疑,让左右伺候地宦官和宫女都退了下去,说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张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拿出了一封奏折,亲自递到了皇帝的御桌上,低声道:“陛下请过目。”

李世民狐疑的拿起折子一看。顿时瞪大了眼睛低声喝道:“居然有这样的事情!”

张神情凝重:“陛下,这是微臣刚刚接到地密报。微臣以为此事异常重大,于是即刻进京将此事汇报给了陛下。”

“办得不错。”李世民暗吸了一口长气,对张说道,“此事。一定要严守口风,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回去之后。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如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微臣明白。”张拱手一拜,郑重领命。

“报信之人你带来了么?”“回陛下,带来了。就在武德殿外候召。”

“传他进来。”

张亲自出去,将随行的一人叫了进来。那人年约四十,虽然穿着一身百姓人家的寻常衣物,可本身在军中混得烂熟地李世民,还是一眼就看出此人定是行伍出身,是个军人。

来人叩拜行礼之后,李世民问他:“姓什名谁,官居何职?”

“回陛下。末将董双,乃是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将军帐前的中侯将军。”来人说道,“路将军密派末将化身平民进京,务必将一份密报亲手呈交给京兆尹张大人。”

李世民不动声色的说道:“密报中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董双回道:“末将是路将军的心腹,对于密报中所言之事也略知一二。”

“很好。”李世民说道,“张,你且先退下。回去之后,将有人向你献上密报之事,一定要严守口风不能泄露。他日,朕会有封赏与你。”

张拜倒:“微臣只求为陛下尽心尽力办事,不求封赏。微臣告退。”

张走后,李世民让俱文珍亲自出宫,将李晟请进了武德殿里。密报中的事情,他暂时并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

李晟进了御书房,李世民直接将那份密报给他看了。李晟的反应也是无比惊讶:“居然会有这样地事情!”

“朕也感到很震惊,但现在看来,此事的真实性很大。”李世民说道,“送信之人就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他是怎么说。董双,把你知道的事情,全都说出来。”

“是,陛下。”董双倒是个精细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肩负起如此重大的使命了。他不慌不忙地说道:“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将军,与东都留守韩全义是同袍好友。五日前,韩全义秘密的将路将军请进了洛阳,商议大事。路将军回来之后,寝食不安。原来。韩全义请路将军入东都,是为了和另外几位亲王和郡王一起商议谋叛之事!”

李晟恍然一怔:“还有亲王和郡王?!”

李世民面色平静,眼神中却是有了一丝怒意:“这里没有外人。董双,究竟有哪些亲王和郡王参预了此事,你给朕一一道出。”

“是。”董双拱手一拜,说道,“为了安全起见。路将军也没有将参预之人地名单写在奏折中,而是用刀刺在了末将的背上。所以有哪些人,末将自己也不知道。敢情这位大人剥掉末将地衣物查看,再报之陛下。”说罢,就自己去解衣物。

李晟上前解到了他的上衣。果然看到他背上,有累累的血痕。李世民也亲自上前来,和李晟一起睁大了眼睛细细辩认,都各自吃了一惊:领头的亲王,居然是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这两人。都是李适的亲弟弟,当今皇帝的亲叔叔。另外还有他们的一些子侄,大约有七八个郡王。

李世民恨得咬牙切齿:“这些混帐东西。都反了!”

李晟急道:“陛下,这也是不幸中地万幸。幸好东都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忠君爱国,将此事密报给了陛下。为今之际,就是趁他们还没有起事谋反,趁早将这一场灾厄平息于无形之中。微臣不才,愿领一支人马进入东都,捉拿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以及东都留守韩全义,献与陛下发落。”

李世民眉头一拧心中飞快的思索了一下。摆了摆手说道:“不着急。董双,从今日起,你就留在朕的身边当侍卫,哪里也不要去了。稍后朕会派人来给你一点伤药。你背上的伤痕,自行敷药料理。明白么?”

“末将明白。末将谢陛下隆恩!”董双跪倒下来。磕头谢恩。一个小小的中侯帐吏,瞬间被提升成了皇帝身边地侍卫。可谓是平步青云了。

李世民让董双退了下去,只留了李晟在御书房中。“朕最担心的事情,始终还是发生了。”李世民既怒又恨的说道,“关内的那些皇族们,对朕不满已经由来已久。朕当初还只是汉王的时候,他们就沆瀣一气一起抵制和打压朕。等朕登了基,这些人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担心朕会和他们秋后算账。现在终于忍不下去要铤而走险了。他们就没有想过事败之后地下场吗?”

李晟小心的说道:“陛下……历来谋叛之人,心中想的都是成功之后地好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了。关内的皇族们,历来对陛下不是很拥戴。在他们看来,陛下可能还是篡逆的不孝子孙……而且,由于他们之前曾为难过陛下,尽管陛下对他们宽容相待不记前仇,可他们却未必会这样想。所以,他们心中一直压抑着恐惧。时间一长忍不住以后,就爆发了。”

李世民面带怒容,恨恨的说道:“当年一起栽害朕的皇族贵戚们,肯定是不止嘉王和韶王两个人的。朕在登基之前,为了解决大军的粮荒问题,曾经把嘉王和韶王整治了一回。而且逼他们答应,在日后进行农田革新时,主动交出手中屯集的田亩。这让其他地人心惊胆战。于是,他们就趁朕还没有动手整治皇族与农田之前,想要动手了。看来,朕与关内皇族的这一场战争,已经是无可避免了。”

“无可避免?”李晟愕然的重复了一句。

“是的,无可避免。”李世民说道,“良器也不是外人,朕也不瞒你。玄卿公登仙之时,当面给朕留下了唯一的一条遗嘱:若要治吏,必先削

李晟周身一震,慌忙拜倒下来:“陛下,微臣愿意放弃王爵,降低食碌!”

李世民上前来扶起李晟,微笑说道:“良器你这是干什么?朕对你说这个,可不是针对你来含沙射影。你功高社稷,享受这个王爵倒是情理之中地事情。朕和玄卿公所针对的,是那些出身皇室,却对江山社稷没有一丝贡献、反而还要平添祸乱地废物们。现在你也看到了,那些废物们守着金山银山穷奢极欲还不够,还要来谋取朕的江山,给天下带来灾难。这样的王爵,我大唐留他何用?”

李晟的额角流下一丝汗渍,拱手道:“陛下英明……不过,微臣也的确是心甘情愿,愿意放弃王爵。只要能为江山造福为陛下效力,哪怕是一介布衣,微臣也无怨无悔。微臣身上的这个郡王头衔,是太上皇所赐,当时也无非是为了笼络微臣。陛下若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拿回去。微臣毫无怨言心安理得。”

“这件事情,我们暂时不要提。”李世民面带微笑的说道,“还是先一起想个法子,解决东都那边的问题吧。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联合了七八个子侄郡王,计划在东都谋判,这无异于是让大唐的朝廷在肘腋生患,祸害无穷啊。而且,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他们在长安有没有眼线和接应。朕估计,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大。朕如果是他们,肯定会先想办法控制皇帝,然后在洛阳举事。这样就容易成功多了。”

李晟说道:“可是长安有陛下最忠实的千军万马在拱卫,皇城之内更是戒备森严。他们如何可能成功?”

李世民略微一笑:“假如,他们要针对的是朕一个人,而不是朕的千军万马呢?”

李晟眉头一拧:“陛下的意思是…………他们有可能要刺驾?!”

第三卷 九鼎

第327章 苦肉计

李世民轻扬了一下嘴角,不屑的笑道:“那些人,在长安、关内这些地方,没有什么兵马可以控制。除了使用一些卑鄙无耻的手段来对付朕一个人,还能想出别的什么法子吗?他们都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幻想着如果能刺杀了朕,长安局势必然大乱。到时候他们才能混水摸鱼。”

“陛下!”李晟有点心焦的说道,“既然已经预料到叛臣们会采取非常的手段来刺驾,那就该早做准备才是。即日起,微臣亲自率领侍卫,昼夜保护陛下安全。”

“不,不用。完全不用。”李世民呵呵的笑道,“朕在千军万马刀枪剑雨中尚且来去自如,还会怕那几个宵小刺客吗?朕倒是在想,用一个什么法子来个引蛇出洞,诱使埋伏在朕身边的刺客自己现身。只要拿住了刺客,再顺藤摸瓜,也不难将潜伏在长安幕后的元凶们,都一股脑儿的揪出来。”

“陛下,明枪好躲,暗箭难妨啊!”李晟急道,“敌暗我明,陛下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可如何是好?微臣还是坚持加强戒备以防万一。然后调集兵马防备关内东都一带的叛乱。”

“敌暗我明防不胜防,索性就不要设防,朕自己提高警惕就行。”李世民轻松的说道,“放心吧,朕命系于天,岂是几个小小的刺客能解决得了的?东都那边的隐患,朕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李晟拱手一拜:“微臣愿闻其详。”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虽然我们有了路嗣恭的报信和董双背上的名单,可这毕竟是一面之辞。到时候,那些叛臣们大可以抵死不认,或是反咬路嗣恭一口说他诬陷。要想真正将这些人连根拔起,就要让他们露出反迹来,捉贼捉赃。朕想好了。再过一阵子,就是清明。朕要摆驾太原。前去祭祖扫墓。途经东都,给他们一个动手的机会。”

“这……也太冒险了吧?!”李晟眉头一拧,说道,“潜伏在陛下身边的刺客尚未解决,陛下又这样投羊入虎口,岂不是太不明智了?”

“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李世民信心十足的说道。“朕,会将一切地事情都安排好。朕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说起来,他们要造反要谋逆,其实是迟早的事情。与其一直拖着,现在爆发出来了。也好解决这些大问题。朕与那些皇族巨绅们,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非要这时候跳出来闹事,倒也给了朕一个收拾他们的借口。朕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忘记了自己的本份,是非常危机的事情。”

李晟微微怔了一怔,不再多言。李世民又和他闲聊了几句。李晟便退了出来。

离开武德殿以后,李晟突然感觉胸口有一股无形地压力,让自己感觉有些沉闷。今天与皇帝在一起待了个把时辰。感觉和以往任何一次相处都不相同。他隐约感觉,皇帝似乎是变了。皇帝不再是以前那个和他同仇敌忾同袍杀敌的少年英雄,而是一个心术狠辣城府极深、会让人感觉到一丝恐惧的帝王。 他要削王、要治吏,要逆着许多人的心意去干许多的大事。为达目地,不折手段。不管是以德服人还是以武力镇压,为了实现他的目的,他不惜踏平挡在他前进方向上的皇族亲人。

李晟轻轻的打了一个寒颤,暗自道:看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