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身?”李世民微微一惊:一个十二岁当刺史、十七岁挂帅的神童,现在居然是白身?看来我当初闹的那场兵乱,还真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啊。要是我当时没有发动兵变,想必现在张和薛平也被皇帝委以重任了。

李世民思索了一阵,对薛平说道:“那么,你愿意先跟我回东宫么?”

薛平尚未表态,一旁的张兴奋的说道:“贤侄,还不拜谢太子殿下厚恩?”

薛平却是犹豫不决。拱手说道:“不知太子殿下……想要在下做些什么事情?”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你现年贵庚?”

“回殿下话,在下二十有二。”薛平答道。

李世民笑道:“你年仅二十十岁,就有了十年的从政经验,期间还曾挡任过一方之帅。你这样的人才,我怎么可能让你浪费?你先跟我回东宫,在飞龙骑谋一份小差事适应一下。过不了多久。我会对你委以重任。想来你是薛仁贵地子孙,武艺应当不凡?”

张从旁说道:“薛公子自幼学文习武,端的是文武双全,在河北一带人所共知。曾有人言,薛公子大有他祖上薛仁贵和薛讷的遗风。甚至不输这二人!”

“如此甚好!”李世民心中一喜,对薛平说道,“薛公子,你自己可曾愿意?”薛平一抖前袍拜倒下来:“多谢太子殿下器重提拔,薛平愿为大唐、愿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

张在一旁也呵呵的笑了起来:“薛公子今日得遇明主。老夫也为你高兴,小女想必也会异常高兴了。”

李世民何等精细的人,听这话就明白了:这张的女儿。 想必是对薛平一见倾心了?我何不做个媒人,促成这棕好事?这也是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地一个好办法。

于是李世民说道:“张,我得出,你的女儿对薛平,可是情有独衷。刚刚我们数人来访,她都没有将你叫醒。可是薛平一来,她就马上将你唤醒了。你这个做父亲的,可有想过女儿心事啊?”

张笑道:“太子殿下。真是细心……”

薛平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李世民笑道:“薛平,看来你也不是什么浮夸浪子,你对张家小姐,可有心思?”

“这、这……”原本风度翩翩谈吐儒雅地薛平。居然口吃起来,十分的窘迫。

李世民笑呵呵的说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婚女嫁,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看来你对张家小姐,也是很有好感。当年,她肯被自己的父亲卖掉换取军资,也是一个深铭大义地女子,配得上你这个有薛仁贵之风的风流公子。怎么样,你若是有意,我就给你们做个媒人,成全了这棕好事?”

“啊?……”薛平一惊,手足无措额头上都流出了汗了。李世民看着他这个样子,着实是个踏实厚道的人。

张轻声说道:“薛平哪薛平,你与我女儿之间,早已是心知肚明不必点破。现今也是天赐良缘太子做媒,你还不拜谢太子厚恩、再来拜拜我这个老丈人?”

薛平尴尬地笑了起来。事情到了这份上,他也不再矫情了。干脆利落的跪倒了下来,拜谢媒人和丈人。

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透出无边喜庆。

离走时,李世民反复叮嘱薛平,一定要好好对待张氏父女,照顾好张养好了病,再到东宫来报道。到那时,也必然就是张就任京兆尹的时刻。李世民也就打算在这一天,让他们来个三喜临门,让张就任京兆尹、薛平出任飞龙骑将军、薛平娶了张家小姐。

离开张家,李世民感觉分外的轻松。这么些年来,他几乎就练出了火眼金睛,看人识物很少出错。他看得出,张是个踏实本份的人,肯定能胜任京兆尹这个重要的职务;薛平少年老成奇才内敛,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一口气得了这么两个人才,而且还凑成了一棕美妙的婚姻,这让他地心情一阵大好。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要当京兆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官说来不大不小,却是掌管帝都一切大小民生政务,少不得要得罪许多豪门仕绅。如果畏手畏脚瞻前怕后,那是肯定办不好事的。李世民也是有意要在张就任京兆尹的这一天,为他们操办儿女亲事,然后亲自主婚。借此,来向长安地仕绅们表示自己对张的扶持和器重。这样一来,他就会感觉自己有了强硬地后台。办起事来不会害怕什么了。

帝都稳固了,什么事情都好办。李世民觉得自己这样大费周章的寻求一个京兆尹,还是十分值得的。难得地是,还寻获了薛平这样一个神童奇才。张是个厚道人,他说薛平有薛仁贵之遗风,想必薛平也差不到哪里去。而且凭李世民自己的观察,薛平为人真诚爽朗。踏实而又谦虚,有着一股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内敛。这样的人物,往往就是有着真才实学的。

带着一份好心情,李世民回到了东宫,却听闻有人来访。说是李勉带着一个老头子来了,正在明德殿等候太子。

李世民来到明德殿,远远就看到两个白头发的老者坐在殿中,静静的等候。看到太子来后,李勉起身稍稍行了一礼。另外一个老头子却是快步迎了上来,叭答一声跪倒下去,高声呼道:“老臣张万福。拜见太子殿下千岁!”

李世民不由得心中一惊:这么大岁数了,这膝盖狠狠磕下去,就不怕折了腿?于是连忙叫他站了起来。细细打量这人一眼,看上去比李勉还要老,满头地白发十分浓密,胡子也是全白了,长到了腹间。但他的身板看上去却是极为结实,红晕的脸庞十分饱满。整个人看上去都是精神抖擞。而且这个老头子,声音极为洪亮,刚刚拜下来高呼那几声,简直就像是敲响了一面铜锣。

李勉在后面笑道:“太子殿下勿怪。张万福戎马出身,声音向来就是如此洪亮。”

李世民笑道:“张将军真是老当益壮。令人敬佩…………快请坐吧。”

“谢殿下!”张万福也不客气,大马金刀的坐了下来。十分标准的将军坐姿。

李世民看了一眼张万福地模样,有些想笑,这老头子的确是有点意思。

不等李世民开口发问,李勉说道:“张老将军今日前来,是来毛遂自荐的。”

“哦?这话怎么讲?”李世民有些惊异,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养老,莫非还想上阵杀敌么?

张万福站起身来,郑重的抱拳一拜,声如洪钟的说道:“太子殿下容禀!老臣虽然年逾七旬,但身体仍然十分地强健。能开二石之弓,能行千里之路。老臣在几年前因触怒了圣上,因此被疏远而秩仕归家。如今听闻太子殿下重组朝廷正当用人之际,老臣涎着这张老脸,举荐自己担任御史大夫一职!”

“御史大夫?!”听到张万福这么一说,李世民当真还有些惊愕了。御史大夫官居三品位比宰相,是朝廷一个最重要的职能部门的首脑。为了这个御史大夫地人选,朝廷可是费尽了心思在四处苦寻。这个老头子,居然要自荐担任此职?

李世民也不急于表态,缓缓点头道:“老将军老骥伏励志在千里,令人万分敬佩。然而任命御史大夫是朝廷大事,我也不能马上拍板定案。明日朝堂之上,我会将此事拿出来公议,到时再将结果告知于你。”

张万福倒也是个干脆利落的人,重重的抱拳一拜说道:“多谢太子殿下!老臣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为朝廷做出一点有用的事情。就算不能当御史大夫,给个小官也行,只要不让老臣在家闲着,怎么样都好。如此,老臣便万般拜谢了!太子殿下事务繁忙,老臣不敢多作打扰,就此告辞。玄卿公,在下告辞!”

李世民和李勉纷纷点头应允,张万福拜礼之后,大步流星的就朝外走去。看那步伐,简直比年轻人还要矫健。

张万福走后,李世民惊讶的对李勉说道:“玄卿公,这个张万福还当真是个奇人!这么大岁数了,身板居然如此结实,精神如此饱满?”

李勉呵呵的笑道:“这个张万福,之前曾是军中出了名的铁人。从此十七岁从军,征战天下五十年,从未受伤、从不生病。近些年来,他屡立大功,也被皇帝所器重,配图形于凌烟阁。只是在几年前,他因为一件事情而触怒了皇帝陛下,从此被疏远,连图像也被取了下来。现今只得归闲在家,养老秩仕。但此人一腔热诚忠心为国,却是少见地肝胆忠臣。而且,他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和检校御史大夫,对御史台的事务,十分的熟悉。今天他来到我家中,向我举荐自己要回朝当官做事。我便将他带到了东宫,请太子殿下裁夺。”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听起来,这个张万福倒是个有趣的人。只是我有些担心……他从军多年,会不会有些粗枝大叶,处理不好御史台地事务?”

“这个大可不必担心。”李勉说道,“张万福的为人,我很了解。他是个看起来粗莽,实则十分细心地人。而且,此人虽是从军一生,腹内才学也是不凡。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耿直与忠义,却是世间难寻。”

“这么说,还当真是个合适的人选了?”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喜:今天是个什么好日子,接连遇到这样的好事!

李勉却是说道:“合不合适,你我说了都不算。还是明日拿到朝堂之上公议吧。另外,张万福刚刚还跟我说,如果要他担任御史大夫,就必须在大理寺放一个合适的人选,与他搭档合作。而且,他心中也有了合适的人选。”

“此人是谁?”

李勉答道:“姓许,名孟容,字公范。此人进士甲科出身,曾任地方节度使幕僚,专司掌管刑律。几年前,皇帝陛下将他召入朝中,任侍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也曾在大理寺做过少卿。此人以公正严明、睿智果敢和熟悉大唐刑律而闻名。只是这两年来,因为宦官弄权,此人不被重用,一直只担任了一个小官。民间曾有传言,说此人有武周朝时的探案名相狄仁杰的风范,公正无私、擅长探案。他若是与张万福这样的人一起掌管大唐刑律诉讼,想必还真的是挺合适。”

“很好。”李世民满意的点头,“明日朝堂之上,专门讨论御史大夫与大理寺卿的人选问题。玄卿公,真是多谢你了!”

第三卷 九鼎

第307章 国事家事

一天之内接连发掘了张、薛平这样的人才,又遇到了张万福,听说了许孟容。看起来,这四个人都是可堪大用的人物。李世民的心情一阵大好。

时近傍晚,武元衡也从尚书省回到了东宫。李世民连忙拉着他一起共进晚餐,说一说今天这些值得高兴的事情。

武元衡听完消息,虽然还是一如往常的淡淡微笑,但李世民看得出他也是十分的高兴。待李世民说道,武元衡也道:“殿下今日连遇好事,微臣这里也有几个好消息。”

“哦?快说来听听!”李世民顿时兴致大起。

武元衡不急不忙的说道:“微臣在吏部整理官档,查阅了今年的进士与进士及第一些人的试卷。我发现其中有一名进士,投的是公卷,直接送到了吏部。可见此人出身寒微,在长安没有门第附荫。但我看他文章,才华横溢见识卓著,多针讽时弊。如暗讽宫市与五坊小儿,反对间架与除陌等税,声言民间疾苦。只不过,言辞十分的隐晦,词藻华丽飘洒,颇有古风。”

“哦?那你可把公卷带来了?”李世民急问道。

武元衡微笑道:“微臣知道殿下肯定会对这样的人感兴趣,于是就将公卷带来了。”说罢,便从袖中取出了一份试卷,交给李世民来看。

李世民细细看阅了一遍,果然正如武元衡所说,言辞华美,却又言之有物。可见此人不仅满腹才学,而且胸中有济世辅国的拳拳之心。

“韩愈,字退之?”李世民眉头微皱,“此人的名字,好生耳熟啊!”

武元衡笑道:“如果薛存诚在这里。殿下就不能从他口中,得到更多的一些消息了。资明兄历来关心仕林儒生们的事情,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卓尔不凡的学子,他应该是在殿下面前提起过。”

“哦,对、对!”李世民一拍额头,惊呼道,“大约是在二个多月前。那时我正好有伤在身,天天卧床养伤,就扯着他给我讲一些儒林里发生的事情。当时他曾对我提过一个叫韩愈的年轻人,今年年方二十岁,却是才华出众震惊儒林。为仕人所推崇。想来,就是投上这笔公卷地进士了?”

“不错,正是他!”武元衡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李世民将手一扬:“没说的,将此人唤到东宫来,我要亲自见他。”

武元衡的眉头却是皱了起来:“可惜……据我刚刚找吏部的旧僚询问情况。此人在今年的春闱中,被淘汰了。因为文章影射的内容太过敏感,他又没有达官显贵地推荐。于是这一次没有让他入围。后来我又找他同期的进士询问的情况,据说此人在两日前离开了长安,好像是要前往徐州,受徐州刺史张建封之邀出任他的宾佐。”

李世民愕然道:“这样一位大才子,出任一个区区刺史的宾佐幕僚?这可真是闹大笑话了!之前朝廷上地那些人,个个都苟且偷安不敢惹事,他们是敢韩愈这样的文章被皇帝看到,然后连着将他们一起治罪。一路看中文网就因为这样。还不知道走落了多少,有真才实学又有报国志愿的能人志士。传我令下去,让野诗良辅派几个办事稳妥的飞龙骑将士,出城去给我追。才走了两天,相信这时候顶多才到洛阳。汴州正陷入战乱。韩愈肯定是不敢从那边走的,必定走水路绕走商州。跟他们说。要是请不回韩愈,他们自己也就不要回来见我了。”

“是。”武元衡拱手应了一声,转身就要走。

“哎,你坐下。”李世民急忙忙地拉着他坐了下来,笑呵呵的说道,“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宦官和宫女,传个话让他们去就行了。你现在可是三品尚书,怎么还干这些跑腿地事情?”

武元衡也呵呵的笑了起来:“官职无论大小,都是为大唐办事,为太子殿下效力。”

李世民悠然的长叹了一声,说道:“伯苍啊……算起来,你我相识也有五六年了。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高坐华原县衙时的情景么?”

武元衡也笑了起来,甚是怀念的说道:“当时,微臣就是一个浑身血气旺盛的初生牛犊,什么也不怕,只知道蛮干。若不是太子殿下出现,想必微臣这条性命早就葬送在雍州了。”

“这种事情你提它作什么?”李世民笑道,“一晃眼,五六年过去了。我们当时在雍州驿站里说的一番话,到了今天居然都一一印证。这难道……就是天意么?”

武元衡悠然说道:“人不欺天,天不负人。太子殿下能走到今天,也是既定地宿命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大唐的天下注定要在你的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微臣地心中……实则非常的激动。拨开云雾见青天,终于等到这一天,殿下和微臣都可以大展手脚,为经营崭新地大唐竭尽全力了。”

“是啊!”李世民也感慨道,“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矢志要匡扶大唐,让它恢复往日的盛世气象。可是,一直以来都是处处掣肘,由不得我们。要想达成我们的理想,就必须要站到最高峰。为了这个目标,这几年来我杀伐万人费尽心机。在旁人的眼里,我或许是个冷血暴徒或是奸险小人。不过,我都不在乎了。我在乎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唐必须要重振旗鼓,光复往日气象。”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主乾坤者不忌毁誉。”武元衡说道,“太子殿下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不管世人现在对你如何评价,将来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说得好。伯苍不愧是我知己。我想,普天之下也只有你,最了解我的心哪!”李世民笑呵呵的和武元衡共饮一杯,然后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