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草清-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肆论功行赏,羽林军将士衔级各升一级,贾昊也终于升到了合乎他军统制军职的中郎将。而在此战中阵亡的林堂杰,也追赠左都尉衔级。羽林军左营改名为苍梧营,以此彰示这一营在梧州之战立的表现。就为这改名,满营官兵士气大振。
一营改名,意义绝非一般。目前英华全军十三营里,赤雷营是炮兵营,黄冈营是驻守营,此外就是白城营、连瑶营和青浦营三营“独名”,跟“龙骧军前营”这一类建制营有明显区别。
独名就意味着高过其他营一等,白城营是李肆的嫡系根底,同时也相当于教导营,各类新战法,类似铁甲掷弹兵的战法,都由白城营承担。连瑶营则出自李肆和连州瑶民的关系,以族群单立一营,现在已经发展到苗瑶皆有。只有青浦营是以战功署名,以此表彰此前青浦一战的胜利。
如今羽林军左营取梧州古名,同时也是战场所在的县名为苍梧营,营中将士自然欢呼雀跃,这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眼见贾昊升上中郎将,羽林军下已有三个独名营,不论是龙骧军张汉皖,还是鹰扬军吴崖,都是心服口服,韶州雨战,不是以老司卫为主体的羽林军扛着,换了他们上阵,还都心里发怵。但服气之余,军下各营也都有各自的期许。就连刚刚成立的伏波军,郑永也咬牙切齿地对部下说,怎么也要在台湾和福建挣出一个独名营来。
可惜的是,康熙没给他们机会,他给东面殷特布,西面杨琳各下了谕令,展开他自以为绝对奏效的遏阻战略,继续拖延时间。台湾明郑余部也受了郑永安抚,暂时按下了动作。
“占柳州、平乐、浔州、梧州四府和郁林直隶州,把广西东面尽数握住。之后再打通太平、南宁两府,与广东廉州府拉成一线。与此同时,北防湖南,西防云贵。”
李肆给贾昊交代得如此细致,自然是不会到梧州了,龙骧军撤回广东,贾昊要带着羽林军独当一面。
军中诸将有些不解,他们出击广西,目的是为搅乱清廷大军围剿之势,如今只是败了广西一省的兵,顺带小挫云南湖南绿营,李肆却要他们摊开架势,占领州县,当清廷未来的围剿不存在一般。
部下们都有了看到大局的眼光,贾昊很欣慰,但毕竟他们都是军人,只看到了军事,没看到政治。
策妄阿拉布坦在西藏似乎有了动作,尚俊的天地会还没大能到可以实时拿到满清朝堂中枢奏报的程度,并不清楚具体细节。但年羹尧升任四川总督,就能看出这事肯定不小,康熙不得不预作防范,毕竟自噶尔丹以来,准噶尔就是康熙的死敌。只是尚俊乃至李肆都不清楚,把年羹尧从李肆当面弄走,还含着康熙的另一番心思。
调走了年羹尧,康熙却还没选定统兵大将,这说明他并没把这英朝当作策妄阿拉布坦那个级别的敌人看待。尚俊的天地会通过京城眼线得知,满清朝堂也正在争执,策妄阿拉布坦和李肆之间,到底该选谁为战略重点。以李光地为首的汉臣将李肆这英朝视为生死大敌,可满臣却都认为,广东之乱,怎么也难乱到北方,策妄阿拉布坦却是直接威胁北方的心腹之患。看起来,康熙更倾向于满臣的观点。
“所以,大围剿即便有,至少也得半年后,咱们可以专心于广西。”
贾昊如此解说,诸将心怀大慰,说实话,尽管梧州之战大胜,但羽林军死伤接近两千,还不乏有左营指挥使林堂杰这样的将领阵亡,全军已经伤筋动骨,大家都想喘喘气。
李肆还交代要拿下广西东面四府一州,诸将却不当是什么难事,换个没经历梧州之战的人来,绝对会以为羽林军已是骄狂之军。
不是他们骄狂,而是广西清兵已经丧胆。广西一省绿营,在梧州已经被打断了脊梁,英华军有枪炮的时候打不过,没枪炮只有刺刀的时候,更是撞得头破血流,那还怎么打?
原本广西各镇协的绿营在梧州就被灭得七七八八,贾昊接了李肆的命令,散开各营,马不停蹄地卷向桂东这四府一州,几乎是旗号一到,州县就开城纳降,梧州血战的红利,正源源不断向羽林军手里送去。
这还不止是英华军威的影响,正如段宏时所说的那般,东西两路进击,连场大胜,就有人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摘桃子,因此李肆回广州后,作的第一件事,不是定年号,也不是颁历法,而是发布《英华民谕》。
“大赦天下!”
“杂税皆免!”
“苛刑尽废!”
最大的桃子,该英华新朝得,该他英华天王李肆得,东西两面打出了声势,那就得借着这声势收买人心。秦末刘邦在汉中约法三章,他李肆就要在广东和广西新得之地,搞利民四条。
还有一条是什么?
“摊丁入亩……”
这不是李肆提的,提案人让李肆很意外,是李朱绶,原本李朱绶也没当是太大回事,只是将其当作政务细节来谈,可关注人心的段宏时马上把握到了这一条的政治意义,建议写进《英华民谕》里,在英华已经控制和准备要控制的地盘上广为宣扬。
“这其实只是个小细节……”
李肆当时的想法也跟李朱绶一样,并没太看重这一条的政治意义。
“此时也该让农人知道,英朝将是他们的国了。”
段宏时这么说着,李肆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虽然他觉得早了一些,但时势推人,他也不得不开始借用农人的力量。
第二百九十五章 咱也要摊丁入亩
李肆此时对农人的想法是“借用力量”,源自他遇到的第二个大麻烦,广东工商也开始逼宫了。
严格说起来,这还是天王府的军政架构很是混乱,不适应局势飞速发展的原因,他这英华一国连场大胜,东路将清兵赶出了广东,还占了南澳威胁福建,西路败了清廷三省之军,整个广西眼见都是囊中之物。最危险的初生期已经度过,聚在英华大旗下的文人和工商,都急不可耐地伸手要分花红。
“好!那咱们就兴这摊丁入亩!可咱们不是满清,不仅只说,同时还要做,而且言行合一!”
李肆心念转动,下了决断,要将“摊丁入亩”一事,当作一个切入点,不仅吸聚农人之心,还要调整天王府政务架构,同时借此而上,砥定他英华一朝的治政根基,兑现他最初立国时许下的承诺:“英华是众人之国”。
历史上雍正搞“摊丁入亩”,不过是顺应自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以来的发展大势,基本背景是以银代役之后,人头税,也就是丁银的实际征收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跟实际脱节。满清入主华夏,延续明时赋税制度,丁银征收以万历黄册所统计的“丁口数”为根基,已经完全脱离实际,各地州县按都图甲摊派到户,而实际被征收的对象,跟籍册上的户等资产根本对不上。各地州县对“丁银”的征收从来都头疼无比,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精力来造假账,让他们的丁银账目看起来是每年在变动的,毕竟这税是人头税,人变税就得变。
实际经理政务的地方官员一直都在作各种尝试,比如广东,早在明末,就有州县已经在推行“丁随粮走”的权宜之计,实质上是将丁银摊分到田亩里,只是在账务流程上,还保留着基于黄册的都图甲丁银体系。原本历史上也是广东最先推行摊丁入亩,从康熙五十五年就开始了,因为这里基础最好。
李肆前世有很多人将“摊丁入亩”粗浅地看作便民利民政策,认为这是均衡贫富,解放了人身束缚的“仁政”,这是绝大的误解,当然也是满清文人刻意渲染出来的结果。这桩政策之所以成型,根本缘由是货币取代劳役和实物税的过程里,传统政府被迫从直接到人头的传统税收体系,退步到基于田地的间接税收体系上,是明代一条鞭法的必然延续。
“摊丁入亩”是货币深入到最底层的生产生活中的必然趋势,原本的丁银是代役性质,既然是银子,既然是货币,那天生就是要用来交换的。政府要收银子,就不能不放开赋税意义上,对草民框起来的人身束缚,只从草民耕种的田地上去收,这个转换在逻辑上也是必然过程。
这一策并非雍正即位后才推行,康熙推行丁银定额,“永不加赋”后,广东等地就已经开始推行,雍正不过是推之全国。而论其实质,仅仅只是账目层级的财务制度调整,却能在后世留下“善政”的大名,传扬颇远,满清文人手笔的力道,由此可见一斑。雍正其实不懂这方面的事,给年羹尧的奏折里就自承过他不了解此事根底,要年羹尧提意见。
“摊丁入亩”的结果是什么?各地州县不必再假造另一套账目,而是跟着田产籍册走。实际摊丁的办法,有一省通摊,有州县分摊,将丁银按田亩数量摊分的,有按田银数量或者田产粮食摊分的,实际操作还是各地方自己看着办。而且这行动也非在雍正朝就完成了,大多都延续到乾隆朝才完成,甚至有的省份,比如山西,直到道光年间才完成账目上的转换。这一桩政策,绝非什么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顺其历史必然,被迫一步步完成的。
至于“摊丁入亩”解除了什么人身束缚,这说法仅仅只有纸面上的意义,原本丁银的人身束缚就是空对空,将其混淆为实际的人身束缚,很是可笑。丁银自晚明就跟实际情况脱节,少有谁因为要收丁银就少生儿女的,也少有谁因为丁银限制而不能外徙的。一条鞭法后,人身束缚就很少再跟赋役有关,更多是跟职业和社会管控有关。“摊丁入亩”之后,原本用来造假的都图甲户籍制度渐渐消亡,而实际束缚人身的保甲制度又兴起了。
“我们做这摊丁入亩,要让农人感觉到实际好处,同时呢,该收的银子又不能少。”
李肆如此交代天王府的参议和尚书厅户科官员,众人面面相觑,这话里的意思,那就是要劫富济贫了?
“好处不等于就是少收银子,而是确立一桩清晰可见的规则,以后他种多少田,交多少税,都能心里有数,不必再受乡绅和官府欺凌。”
李肆话锋一转,说得众人点头又摇头,点头是因为,这可是千百年来农人的理想之一。少收多收都是其次,农人最怕的是对自己的负担心里没底。为何每年青黄不接时,农人会生活困顿,乃至于卖物举债,难以预料的天灾是一桩,而难以预料的人祸,也就是赋税又是一桩。如果能清楚自己的负担,他就能早作规划,预先应对。
但大家摇头的是,这事怎么可能办到?收税都得靠民间乡绅帮着收,满清连自封投柜,也就是让农人自己交税,都还没搞出个名堂,他们这英华新朝,就算借着新立之国的威势,能压得地方官和乡绅不乱伸手,也难给农人划下一道清晰界限,让朝廷和地方都说到做到,不给农人多余摊派吧?
影响农人负担的因素太多了,真实的田地面积,肥瘠程度,丰歉年粮折色,也就是能卖多少银子,这些别说朝廷,就连州县都难掌握。更大的问题是,很多农人都是租佃田地,要么租给别人,要么自己佃种别人田地,相互间的田租都是自己约定,朝廷和地方难以干涉,李肆这话,是还要插手农人租佃分成?这未免有点天方夜谭了。
一个人名下意识地从众人脑子里蹦出来……王莽……
“摊丁入亩是名,内里的实质,是要重新整理地方和朝廷的财税关系。”
李肆悠悠说着,将话题引到了让文官们皱眉的方向,可不少州县吏员出身的文官却是两眼一亮,原来是这样啊。
白城书院,一身满清官服的两人进了书院大门,身后不远处跟着两个灰蓝制服的兵丁。这两个“清官”,老的五六十岁,少的三十出头,绷着一脸慷慨凛然,目光却是闪烁不定。
前广东巡抚汤右曾,前广东按察使史贻直,这两人在广州被捕后,一直关在白城的庄园里。汤右曾跟段宏时和李肆都有私交,史贻直则是沾了汤右曾的光,两人都没遭什么罪,除了不能离开白城,出行还有守卫跟着之外,完全享受贵宾待遇。而这两人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骨气”,不跟人说话,也不留下文字,还经常穿着一身官服在白城晃悠,彰显清廷仍在广东,他们气节仍在心胸。
可去了一趟新会之后,汤史二人的心思开始有些摇曳,以他们的学问造诣,对新会之事,自然有自己的了悟和感慨,清廷对新会人忠义的宣扬,在他们看来,也是无奈之举。
但就是这样的无奈,让他们渐渐面对清廷自入主华夏以来,就背负上的一个死结,华夷之辨和君臣大义,到底何者为先?
“听听他们今日说什么。”
大年初六,这两人既想不通这大难题,又思念家中亲人,心中憋闷,又出了庄园散步,不知不觉,就到了白城书院门外,干脆就走了进去。身后的守卫也就只跟着,只要他们在白城里转悠,守卫就不限制。
“段老头不在,今日是那薛雪讲课,等他宣扬谬论之时,史某可要好好驳斥一番!”
史贻直骂人之心蠢蠢欲动,段宏时他骂不过,毕竟学问不如人,可这薛雪,不过是段宏时的弟子,趁段宏时不在,欺负他一番,也算是出他一口恶气。
“若还是那天主道之说,有什么好驳的?就非一处来路。”
汤右曾意兴阑珊地摇着头,段宏时所述天主道,不仅出自道家,还捎带着孔圣人所论天道之义,就一幅骨架,难以辩驳。在他看来,也虚无缥缈,不着实处,无甚意义。
可他心中也是滞郁,听听那薛雪要说什么,甚至再听听史贻直跟他怎么斗嘴,也算是一桩乐事。
白城书院很大,薛雪的讲堂在一座名为“太平楼”的大殿里,这样的大殿还有三座,分别叫“立心楼”、“立命楼”、“继学楼”,正合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年前让诸位读梨州先生《明夷待访录·田制三》,其中述及‘积累难返’之势,乃今日研讨之课题。”
讲堂是一座扇面阶梯状的厅堂,百多年轻人分坐在阶梯里,而一身儒衫,头戴明时方巾的薛雪则站在厅堂最下方,倚着一面黑墙给众人讲课。
“国政秘学,岂是一帮小儿所能肆言的?肤浅!”
史贻直拂袖冷哼,不读圣贤书,不立正心术,就来研究这国政之学,怕不熏出一帮贪吝误国之辈?等等,误的是李肆这伪国,他又何苦生气?
勉强调整好心态,史贻直就跟着汤右曾躲在厅堂最上面的角落里,听着薛雪传遍整个厅堂的清晰嗓音。
第二百九十六章 黄宗羲就书生一个……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里说到了这个“积累难返”之害,大意是三代的时候,只有贡、助、彻,也就是按田亩收实物税,到了魏晋,变为租和调,租是按田亩收粮食,调是按户收布帛,而到了唐时,又多出来庸,按人头收布帛或丝麻,赋税的租庸调体系成型。
唐时两税法改革,将庸和调并入到租里(这是早一轮“摊丁入亩”),而宋时不理会庸和调已经并入租里的历史,又开始收丁身钱米。
到了明时,一条鞭法将徭役摊银,并于田税,这也是第二轮摊丁入亩。但实际地方上有很多力差杂役没有免掉,比如最重要的里甲十年一轮。而后万历加新饷、练饷,并入旧之两税,也让后人忘了这两饷,只当正税就是增加后的数字。
从这里就看出一个规律,朝廷收税,先只按田收,后来扩展到户,再到人。然后进行赋税改革,三项税收汇总到田亩上,由田亩摊分,当然总数是绝不会少的。这一轮稳定后,又开始将税收扩展到人户身上。之后再进行赋税改革,重复将税收根基按回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