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忧归田-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这般忙碌了将近一个月,很快便到了紫兰的婚期。
傅族长和几个族老都被邀请留了下来,陈秀才等陈家人也被陈氏留了下来。婚礼过后李睿会派人派车护送他们回去,这两处并一处也好安排一些,陈家人便也都留了下来。
七月十八日一早傅紫萱便和李睿一起回了傅家。
李睿有两个月的婚假,这些天要往外应酬也是夫妻二人同去的,两人天天粘乎在一起。
夫妻二人到府门前的时候,傅天河仍然是带了家中老小迎了出来。
李睿说过不必如此,但傅天河说礼不可废,他也不想别人说一些歪话。每次夫妻二人回来都中门大开,他也亲自带着一家老小下阶相迎。
傅紫萱见他执意如些,也只好随他去了。只是不再让他们跪行大礼了。
今天的忠义侯府虽然没有傅紫萱出嫁时那么热闹,不过仍是张灯结彩,红绸飞扬。下人们兴高采烈。虽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仍是笑意不断。
老傅头的三个儿子虽分了家,但这京中只要父母健在的,都不太会分家,越是大家世族或是要捆在一起,除非是一些不成才的或是戳了主母眼球的庶子才会分出去。
所以外人还是瞧着是忠义侯府嫁女。想必来送送礼的人今天也不会少了。
傅紫萱和女眷去了后院,李睿则和傅天河等人去了前院。
今天傅紫兰的嫁妆是傅紫萱跟傅天河商量好的,由忠义侯府出的,总共是六十八台。
京中一般官宦人家嫁女也就是这个水平。富足一些的品级高一些的可能会多一些,会有八十八台。一百二十八台这样。
但也得看嫁的是什么人家,也不能太压过男方给的聘礼。这年代男人的面子尤其重要。
紫菊将来只怕也是要嫁在京中了,所以家中另两个已出嫁的女儿紫梅和紫竹。傅紫萱和傅天河便商量了每人再补贴她们两千两银子。
几个堂兄弟也都有了事做,一年也不少挣,也就是这两个堂姐妹了。
傅紫萱还把那间“有间肉铺”送给了紫梅。那店虽挣得不多,但只要她夫妻肯吃苦,一年下来也能有个小几百两挣的。日子也能过得很好了。
紫梅紫菊本不想要的。但耐不过傅天河坚持要给。
傅天湖和傅天海两兄弟都是感激在心。也增加了他们要来京城定居的决心。
想着一个兄弟三个帮,况且他们还是亲兄弟,老父母也在京中,自然也要在身边奉养。将来也好让儿子们多帮衬着傅天河一些,不至于让他一家孤单的没有亲族支持……
日落之前,石大壮便吹吹打打地领着花轿进门了。向傅天湖和文氏行了跪礼。便由着傅紫松把紫竹背出了门上了喜轿。
家中众兄弟也都跟着在轿子两旁相护,跟着前往石家。
李睿做为石大壮的主子及上差,自然也是要去闹上一闹的。夫妻二人便又坐了马车带了家中闹着要一起去的紫菊和紫嫣几个小的一起去了。
晚上直闹到亥初,夫妻二人才归了家。
又过了两日,傅族长等人要回敬县,傅天海夫妻因要回去整理东西,也要同回。
傅天湖和文氏倒是把家都收拾好了。便留在了京中。
陈秀才几次三番喝令钱氏和陈美妍一同回去,钱氏都以陈美妍的婚事为由拒绝。陈秀才便气哼哼地不再管她们了。
也吩咐陈氏不要搭理她们,而且还要盯紧她们,以防她们做出什么损名声的事体来。
临行前傅红绸和傅红菱两人拉着老傅头和老刘氏哭得伤心,泪眼汪汪,这两家回敬县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一面了。
老傅头和老刘氏也是止不住伤心。
两人年纪都大了,就是想看着儿孙们在一处,几世同代,儿孙绕膝的,如今跟了这个不能见那个,见了那个又不得见这个,都不能两全。
好在这两家,傅红绸是上没公婆的,要上京生活也方便,傅红菱也分了家。只待以后再慢慢图谋吧。
江武留在京中书院读书,傅红绸拉着儿子的手让他替她关照老傅头和老刘氏,拉着他吧啦一堆,把江武当成才出门的娃子……
傅紫萱和李睿还有傅家人一直把人送出京城十里之外才回转……
又过了一月,郭槐便把有间粮铺京城总店开出来了。
那优级天香米,限量的特级天香米一供出来,就遭到了哄抢。当天就把店中的库存卖了个精光。
一方面当然是米确实好,京中还能少得了有钱人?少的永远是稀罕玩意。另一方面,那消息灵通的人早就把忠义侯府祖上八代都摸清了,自然是知道这有间粮铺是忠义侯府的产业。
如今新晋的忠义侯府是京中的新贵,当然要上赶着巴结一二。
这么好的米当然不能落了宫中帝后及东宫一份。傅紫萱和李睿亲自往两处送了,自然又是得了不少好东西。
只是这优级天香米倒是常有,特级嘛,就说不准什么时候再出了。送的时候当然是套好词的,不然到时向她要,她可找不出什么理由来。
那实在有够逆天,怀壁其罪啊。
有间粮铺生意好,傅紫萱自然是乐呵,跟傅天河商量了,这个店她和傅家一人占一半。书院就全给傅家。若是紫松等人以后再开了什么店也都是傅家的,她不占股份。
有间粮铺开张后,还另外揽了一桩大生意。
让粮店除了天香米的生意、军中供粮这两个最大的进项之外,又添了一个比较大的进项。同时也让有间粮铺迅速在京中站稳了脚跟。
那就是禄米的生意。
这禄米一年两发,正月之后发一次,七月发一次。
像傅天河,是二等侯,年俸是一千五百石谷,兼三千两银子。就算他一顿吃一斤米,这米一个月也吃不到一百斤。一石可是有一百二十斤呢。再加上陈氏也有岁俸加禄米,这两人加一起养整个府都余下不少。
而李睿一年则是两万石,而正一品领的禄米跟傅天河则差不多。
领的这些禄米哪里能吃得完?不过是变相地发银子罢了。
且那些米也不是新米,从各地收上来放在国库粮仓,然后半年领一次,这米便都变陈米了。
这些京官胃口又都是被喂刁的,不是一等精米那都是不下口的。
便都拿去粮店换银钱了。
这些人拿这些禄米到粮店换钱,价格自然也是极低的,如今有间食肆有了这样的生意做,那自然又是一大进项。
以至于有间粮铺开业不到一个月,生意便好到暴。京中大家大户寻常买粮,那管事也都早早提前就来备报了。
就是不再做其他生意,光这一个粮店也够忠义候府日常开销及应酬了。
有间食肆开张一个月之后,王婶子也坐不住了,哄着陈氏找傅紫萱商量要开有间食肆。
反正铺子也有,也都是做熟的,又有田庄养着鸡鸭等物,收拾一番便开张了。店里足足备有二三十种熟食,连鸡爪鸭爪鸭舌等这些贵人不吃的杂碎都有。
开始并没有人买。
只不过后来李睿在醉仙楼请客时,叫人去买了一些鸡爪鸭爪鸭舌回来吃,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不仅京中各酒楼派人去大量的买,各小酒肆也派人买了来给客人下酒,那有下酒菜和没下酒菜的那生意自然是不能比的。
而每天下衙回家的官员,也都要弯过去买了带回家下酒才肯回府的。那小厮最高兴的就是被自家老爷少爷派去有间食肆买下酒菜了。
而且不仅男人爱买来下酒,女人也爱吃的很。鹌鹑、盐焗鸡、油炸童子鸡、各种肉丸等等都极好卖,每天日不落就早早卖光了。
后有间食肆又在京中最热闹的地带连开两个分店,生意天天火爆,每天门前都排了长队……
而另一边药厂经过两个月的动工,也正式投入使用了。
敬县送了一半的药童过来。君子涯也亲自坐镇,操刀练起药来。那厢,第一批药刚制好,傅紫萱借着李睿的人手,也把同仁医馆开起来了。
又经李睿介绍了几个宫中年老致仕的老太医坐馆,再加上慕着君子涯名头投奔来的各地大夫。同仁医馆倒是各个擅长的大夫都有了。
PS:感谢“ami”的粉红票,感谢“快乐紫妍”的两票粉红。周日大结局,亲们有什么票的赶紧投啊,好舍不得啊,嘤嘤嘤……
第三百八十七章 安三排
这些投奔来的大夫,君子涯和傅紫萱都仔细挑选了。
挑了十来个德行、医术皆不错的郎中坐馆,保证每个领域都有人手,都有一两个大夫擅长某一类病症。这样师徒俩就不用一有人投帖就要出诊了,非得是疑难杂症师徒二人才会出手,不然真的会累死。
京中关系复杂,万一得罪了人反倒不好。
又从余下的大夫中挑了一些擅长练药制药的大夫放到药厂,常规用药有一些重要的步骤也可让他们来操作,一些稀罕的药丸当然关键步骤目前还是要师徒二人出手。
傅紫萱一直想收一些女大夫,一些妇科和儿科还是用女大夫会好一些。只是没有这方面的熟手,只好让夏雪从药童中挑了几个伶俐的来进行培养。
而来投奔的这些大夫中有一位中年大夫极擅长看牙拔牙,也被师徒二人挑中了。
那个黄姓大夫还琢磨出了如何用白瓷等一些材料来代替牙齿,跟后世的植牙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傅紫萱师徒俩大为惊叹,果然是学无止境,行行出状元啊。
那黄大夫本来以为君子涯不会收他的,没想到君子涯不仅把他留下了,还给他单开了一间就诊室。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从此这黄大夫极为尽心尽力,后来还不辞劳苦年年都往其他城池的同仁医馆去巡视坐诊,后来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徒弟出来,为同仁医馆做出了极大贡献。
选人的事告一段落后。师徒二人又琢磨起医馆的经营方向来。
傅紫萱和君子涯是想等着京中的同仁医馆做成熟后,也培养了大批忠心的大夫出来后,便把同仁医馆开到魏朝各个大城池去。就像后世的公立医院的样子,让受到伤病痛楚的人都能看得起病。
就算是贫者或者乞丐,他们也有看病的机会。没有钱,可以以工抵资。可以赊帐,将来用劳力来补。一年补不齐就补两年,两年不行就补四年。
除了君子涯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这种想法外,师徒俩还想让更多的人关注起大夫这个行业,让大夫得到世人的尊敬和认可。
如今行医的人还是被列在中下九流的行当中,就是宫中的御医哪怕是跟京官们同级的,也是要低人一等的。
这大夫历来就被认为是服侍人的行业,哪怕明明还要靠着大夫续命,可是达官贵族们就是认为大夫是招之即来挥之既去、服侍人的行当。
傅紫萱一直为这个行业感到不平。
明明每个人都离不开大夫,却又看不起大夫。大夫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尊敬。治好了是你大夫的职责,治不好则是你没本事。把达官贵族们惹火了,搞不好全家都要被灭。
这个行业似乎是个高危的行业。很多时候还不能讲真话。其他行当办差的,办不好,也就是斥责惩罚罢了,只大夫这个行当,动不动就要被灭口。还可能全家被灭。
大夫名声小呢,没饭吃,名声大呢,各种纷扰。
傅紫萱总想着为这些人做些什么。
再者,如今天下学子若想出仕,只能走科举一途。
可这里面有很多人读不起书。练大字用的笔墨都买不起。再有一些人可能极有文采,但他残了或是面相破损了,哪怕只断了一根手指头。想要出仕也是不能的。
那么若是能通过学医给贫者另僻一条路,让他能通过御医选拔,以圆他的入仕之路不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吗?
后来太子李义听到傅紫萱的这个想法,还亲自到明亲王府找了君子涯和傅紫萱商议。
这件事要是做好了,让贫者也能看得起病。少收或不收贫者的诊费,施惠于民。那将是收揽人心的一件大事!
就是那些贫困的人赊了帐用人力补偿都大有可为。
将来若是朝中要出工,或是要修路挖渠什么的,不是也有人手了?这些人心存感恩,必不会消极怠工,只怕原先一年的工程半年也就能好了。
再把这个医馆做成医者的选拔平台,不是也能为大魏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吗?
太子李义越想越兴奋。
如今父皇还看重他,母后也在,他又是皇后嫡长子,自然顺风顺水。
不过如今父皇还精壮正当年,谁知道过几年会出什么变故?
从来上位的过程中就少不了鲜血,趁着这会父皇还看重他,多揽一些人心,在民间多攒一些声望,对他将来登大位也是极有利的。
经过几人的一番磋商,决定其他城池的同仁医馆分号都改为“同仁惠民医馆”。
而且朝廷占一半的干股。每三年同仁医馆可通过选拔提五到十人到吏部进行考核,将给他们授以官衔,授太医职,赐内官行走。
而官中年老致仕的太医也可发挥余热,可以到同仁医馆中坐馆,培养新人。不要求天天坐馆,只要有需要时出诊即可。如此还能拿一份丰厚的养老银子。
而宫中的太医,每年也不是专门在宫中呆着了,会安排他们到大魏朝其他各地去进行例行义诊,以此做为每年的官绩考核。同时也是让他们借此多接触一些病患,多发现一些病症,也好更好地为宫中贵人服务。
虽然这样同仁医馆的进项会分了一半出去,不过有了朝廷罩着,也四平八稳了,也没什么事可让师徒俩操心的了。
而且药厂出的药丸,官中每年也采购不少,有些还被定为供奉,那这一年下来光药丸就能卖不少银子。这药厂可没朝廷什么事。
金秋十月,待傅紫萱的同仁医馆上了轨道之后,由魏元帝亲笔题词的“长山书院”京中分院也热热闹闹的开张了。
仍是分了科举班和技能班两大部分。
科举班仍是以收贫困学子为主。
而技能班因各地开了多家惠民医馆,所以大夫奇缺。长山书院的技能班便收了四个班的药童。三个男班一个女班,都是京城及京郊一些贫困人家的孩子。
技能班中还加开了一些别的班。
而武学班都用不着清风云霁亲自出马,太子早早就送了好几个武功高强、又擅排兵布阵的人过来授课。完全是一副为军中储备人才的样子。
一时之间,别说贫穷家的小子了。就是京中一品大员家的子孙都被送了来。
只要是没心思读书的,平时只会走街窜巷、游手好闲的统统被家里打包送了来。
能学好本事,在军中立功为家族争脸那是最好,若没那本事,送过来拘一拘性子,把一身臭毛病改了也能少拖些家中的后腿。不然就是跟太子的嫡系套套近乎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武学班最后竟人满为患。天天都有大堆的人挤在门口等着书院接收。
武学班到最后竟开了七个班!为技能班中之最。
后面还陆陆续续有家长把人送来。只是人太多了,便不再收了。只说等第一批出来再说。
不少人便围着问什么时候再收第二期?非得要得个准信才肯回……
后来武学班培养出来的人,大部分都被李义和李睿安排在军中效力了。打破了文者不会武,武者不通墨的传统。
从长山书院武学班出来的这些人皆能看得懂兵法,又会排兵布阵。武功还过硬的军中好手。且对李义的新朝极为忠心,给李义的版图向外扩了好几倍不止。
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今京中的这个分院,后来又另开了一个礼仪规矩班。
这一个班是陈氏提议的。
她如今主持着侯府的中匮。也是经常要跟人牙子打交道。家里缺人就叫人牙子领了人进来,有些学过规矩的便能很快上手,有些没学过规矩的就要费人费时来教。
所以她就想,这京中各家各户时时都是需要人的,若是有这个班把人培养出来。借着长山书院的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