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荣耀-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荆孪搅礁霾棵牛直鹞骄富铀竞秃>富铀尽B骄富铀靖涸鹇骄矫娴恼铰圆呋椭富樱>富铀驹蚋涸鸷>矫娴恼铰圆呋椭富樱魅贩止ぃ尉贾富铀驹蚋涸鹑恼铰圆呋椭富印

参军都指挥司主官为都指挥使,陆军指挥司主官为陆军指挥使,海军指挥司主官为海军指挥使,两人均兼任参军都指挥司副都指挥使。

而枢密院其它各部门不变,依然如故。刘浩然诏令丁德兴大将为都承旨签枢密院事;邓友德上将为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领参军都指挥使;缪大亨致仕退休,改任荣禄资政大夫,其职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都镇抚使有刘存孝接任;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军政司录事总长由杨璟接任,军令司都司由刘存忠接任,军情司由侍卫长刘存玄接任。

陆军指挥使由新授衔的陆军上将徐达出任,徐达不愧是一代名将,经过南京陆军学堂学习以及战火洗礼之后,在明军中迅速崛起,其指挥才能和谋略为众将所称赞,傅友德更是对这位副手赞不绝口,夸他为大明第一参军。

海军指挥使则由廖永忠海军大将出任。廖永忠相比俞氏兄弟而言,更长于计谋策划,所以出任此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余大都督和都督各有转迁。

军方大调整,众人并不在意,枢密院历来是刘浩然和军方的自留地,别人想插手也插不进,而且也不敢插手。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接下来的内阁和地方调整。

谁知道刘浩然在军方调整之后首先召见的是陆军部尚书刘基。

“伯温先生,你看谁可为相?”刘浩然开门见山道。

刘基心头一突,连忙拱手答道:“回禀陛下,此关系国之重器,臣不敢擅言。”

刘浩然笑了笑道:“伯温先生真乃谨慎笃实之人,你算得上我的老师,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如此,不如我说,你只管答好与坏。”

“臣遵旨。”刘基无可奈何地答道。

“汪朝宗可为相否?”

“汪大学士处理机要,屡献忠谋,是为大才,然为相似为浅薄。”

“胡惟庸可为相否?”

“胡大人志向远大,臣不敢揣摩。”

刘浩然眼角跳了跳,但依然面带微笑,继续问道:“杨希武如何?”

“杨大人才能甚高,然器量似小。”

刘浩然便不再说了,只是点点头:“我知道了,多谢先生的金玉良言。”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二

第二百六十四章  谁胜谁负?二

刘基一出宫门,发现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回到家中,发现老友宋濂早就候在府中,看到刘基脸色惨白,不由惊问道:“伯温,何致如此?”

刘基喝了一口热茶,定定神道:“陛下把我放到火上烤。”

“伯温何出此言?”

刘基便将经过大略说了一遍,宋濂听后不由皱眉道:“陛下这是何意?”

“如不出我所料,陛下与我此番对言,不多时必将传至这四人耳中。”

宋濂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思略了一会突然言道:“难道说伯温和这四位将授大学士?”

“应该如此,不过还不敢确定。”

宋濂不由皱眉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在你等之间埋刺呢?”

“汪朝宗历为李百室副手,两人关系密切,胡惟庸又是李百室一力提携,而杨希武又与李百室多有不合,与我等江南文人关系密切,故而我若帮杨,则汪、胡力拙,若我持中,则可能会势均力敌。大学士各责一职,上有陛下和首相协调。互相有刺又如何?”

“那谁会为相?”

“不会在我等五人中,依陛下此番言行,估计当与我江南文人关系密切之人。”

听完刘基的话,宋濂思量了一下,得出了好几个人选,但是却都不敢肯定,只能长叹一声道:“圣意深似海啊!”

接着刘浩然找汪广洋谈话,两人密谈近一个时辰,会谈结束后,汪广洋面带微笑出宫,即刻投李善长府邸拜访,与李善长会谈达两个时辰后才回家。回府后下令紧闭府门,不见任何客人。

接下来刘浩然找胡惟庸、杨宪、孙炎、夏煜、朱元璋、宋思颜等人谈话,南京城众人睁大着眼睛,密切关注着,然后在暗地里揣测,这届内阁大学士当是哪几人,直学士又当是哪几人。

正月三十日,刘浩然在资政院召开全体御前会议,首先他宣布诏授李善长为金紫光禄资政大夫,出掌资政院,冯国用、汪广洋、陈遇、周祯为银紫光禄资政大夫,同掌资政院,陶安、李习宋思颜、郭景祥、范常等十人出任光禄资政大夫,并指定致仕从三品官二十五人,封爵贵族如孔希学、朱升等一百二十人,地方贤达及各界“精英”如两院一馆院士一百人为荣禄资政大夫。总计三百六十人。

刘浩然接着颂布《资政院法》,阐明资政院职责。资政院的主要权力为立法权、质询权和弹劾权。按照《资政院法》规定,内阁有立法的提议权,即内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部法律的草案,交由资政院审核通过,而光禄资政大夫单人或荣禄资政大夫三人以上也可提交法律草案;资政院满三十人可开会,审核和通过律法草案;资政院表决通过律法程序为三读。

首读,内阁阁员或资政大夫在资政院会议上当众提交律法草案,解释立法的原因,即可进入二读,二读,即资政院组织相应的资政大夫及两院一馆院士等专业人士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与军务有关的则听从枢密院意见,并听取与该律法有关的民众代表的意见,然后开始进行辩论,赞同的,反对均可提出意见,如需要修改的则进行修正,然后资政院进行表决,看是否进入三读。

三读要求与会资政大夫人数必须达到一百人以上,与会人数超过一半赞同便可通过律法。然后提交给刘浩然批准,再由资政院颂布天下。

质询权,资政大夫有权对内阁和枢密院的治政或军事行动提出质问,如果是资政大夫个人质问,则内阁或枢密院只需回文给资政大夫个人即可,而一位光禄资政大夫或三位以上荣禄资政大夫即可提出质询案,即代表资政院向内阁或枢密院进行质问。内阁和枢密院必须指派一位负责被质询事务的阁员或都司到资政院进行答辩,不过需要遵守国家保密法和军事保密法等规定。

如果资政大夫们对答辩不满意,便可提出弹劾权,从理论上来将,弹劾权可针对某一个位负责具体事务的内阁阁员,也可以针对全体内阁,针对某一位阁员的弹劾案必须有一百位资政大夫出席,赞同者超过一半即可通过,内阁必须对该名阁员进行解职;针对全体内阁的弹劾案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资政大夫出席,与会者超过三分之二赞同即可通过。通过的弹劾案由金紫光禄大夫递交给刘浩然,然后由其宣布解散内阁,重新任命大学士、直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重新组阁。

当刘浩然一一解释完《大明资政院法》之后,下面一片议论纷纷,而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却是面带微笑,不错,他们是从内阁相位上离职,但是又被安排在了另外一个权力中心的位置上,而这个权力中心是专门制衡内阁的。相对内阁,枢密院是比较独立的,而且直接受皇帝陛下领导,受相应的军事法保护,资政院一般情况下不会去拿枢密院开刀。

待大家暂时消化了。刘浩然提出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正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大学士、直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

出乎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五位大学士为孙炎、刘基、丁德兴、胡惟庸、杨宪,十一位直学士为陈修、胡琛、罗复仁、邓友德、端复初、朱元璋、刘存勇、王侍尧、叶琮温、薛祥、夏煜。

陈修,字伯昂,上饶人,曾以常遇春幕僚从征浙东,授绍兴知府,援引律令,悉本宽厚,尽改元季弊政,后迁济南知府,时乱后,比户彫残,且多军将练兵屯田其间,以镇北境,修抚治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复业。后历任河南参政,吏部侍郎,其间详考旧典,参以时宜。按地冲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这次出掌吏部。

端复初字以善,溧水人。子贡裔也,从省文,称端氏。元末为小吏。常遇春镇金华,召致幕下,后举荐与刘浩然,历任徽州知府、安徽参政,令民自实田。录为图籍,积弊尽刷。稍迁至吏部侍郎,掌堪磨。时官署新立,案牍填委,复初钩稽无遗,其性严峭,人不敢干以私。这次调整被刘浩然任命为法部尚书,就是想以他的严峭肃正法纪。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渡江,为水寨管军镇抚。数从征有功。明历元年转漕河南,夜半抵蔡河。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以方用兵,供亿艰,授江苏参政,都管漕运使,分司淮安。浚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徭役均平,民无怨言。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这次出任南京府尹。南京府尹这个位置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不好当,毕竟是首都,牵涉到的方面太多了,而且现在南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阶段,需要一个能吏来经营。

胡琛出任计部尚书,罗复仁留任学部尚书,朱元璋出任内政部尚书,夏煜接替胡惟庸,转任礼部尚书,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原大明皇家银行都承事和副都承事王侍尧和叶淙温居然出任陆军部尚书和海军部尚书。

其余章溢为营造部尚书,叶琛为商部尚书,李质为户部尚书。黎光为转运部尚书,赵俊为工部尚书,唐铎为农部尚书,其余侍郎不等。

“大家可有什么意见?”刘浩然问道。

大家虽然默不作声,但是都在用眼神互相传递各自的意见。从明面上看,这次内阁似乎江南学派大占优势,江西学派也获得进步,刘基自不必说了,孙炎和杨宪均与宋濂、刘基等人关系密切,淮西派只剩下一个胡惟庸晋身大学士,丁德兴是军方的代表,一般不会干涉政务。所以说,在大学士这个层面,江南派似乎大占优势。

在直学士中,则是三足鼎立,陈修、罗复仁算是江西学派的翘首,王侍尧因为是江西人,勉强与江西派挂上关系,胡琛、端复初、夏煜应该算是江南学派的,朱元璋和薛祥是不折不扣的淮西派,不过他们又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还是有一定区别,朱元璋虽然是淮西凤阳出身,但他是后来投附过来的,与淮西集团有密切联系,但又有一定隔阂;薛祥虽然勉强算是淮西派,但是他和目前在海军占主流的巢湖系关系更密切;王侍尧、叶淙温是刘浩然的嫡系,属于太平系。邓友德和刘存勇则是军方代表,大家就将其忽略了。

而在各部尚书和侍郎中,也是如此局面,各派系不分上下,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均衡。

刘浩然扫了一眼众人,又等了一会,在他的注视下,众人纷纷表示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刘浩然却宣布了一项新制度,新的大学士、直学士人选必须得资政院所有的资政大夫举手表决通过。刘浩然话刚落音,李善长、汪广洋等光禄大夫首先举起了手,其余的荣禄大夫一边在琢磨着这其中的用意,一边也随着举起了手。于是新学士名单获得了资政院一致通过。

于是刘浩然便继续宣布,孙炎为中和殿大学士,确定了他首相的位置,刘基、胡惟庸、杨宪为文渊阁大学士,丁德兴为武节阁大学士,陈修、胡琛、罗复仁、端复初、朱元璋、王侍尧、叶琮温、薛祥、夏煜为文华殿直学士,邓友德、刘存勇为武英殿直学士。

刘浩然接着宣布诸位学士的分工,孙炎总领内阁,兼管吏务和经济发展;丁德兴负责军务,协调内阁和枢密院的关系;刘基分管户务、营造、运转等方面,主要负责大明的百姓福利和社会保障;胡惟庸分管礼部、学部,换句现代的话说就是负责文化教育宣传和意识形态;杨宪则接周祯的班,分管法务、内政等政法部分。

邓友德、刘存勇协助丁德兴处理军务和协调军政关系;陈修主管吏务,协助孙炎;胡琛主管财政,协助孙炎;罗复仁主管学务和与两院一馆的协调,协助胡惟庸;端复初主管法务,代表内阁监督法律的执行,协助杨宪;朱元璋主管内政,协助杨宪;王侍尧、叶淙温各主管陆海军的军籍、军费开支和军辎采办,协助丁德兴;夏煜主管礼部,也就是宣传,协助胡惟庸。

接下来刘浩然便宣布了各省布政使的任命,安然、朱守仁、沈溍、开济、范敏等堪磨为优者出任北京、东京府尹及各省布政使。

会议开到这里,大家也知道,差不多也该结束了,谁知刘浩然又玩出新花样。孙炎带着其余四位大学士,十一位直学士走到刘浩然跟前,先向他拱手弯腰行礼,然后又转过身来向诸位资政大夫拱手弯腰行礼,接着孙炎走到前面,先向刘浩然拱手致礼,然后开始代表学士们向资政大夫们发言。

孙炎的话很简单,也就是多谢皇帝陛下和诸位资政大夫们的信任,他们这些新任学士们将在李善长等前辈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绝不对辜负皇帝陛下和诸位资政大夫们的期望。孙炎话刚落音,刘浩然便率先鼓掌,李善长、汪广洋等人也是有样学样,资政院一片掌声。

在散会前,刘浩然又宣布,二月十六日式黄道吉日,他将为皇太子刘焕章、皇长子刘焕诚、皇三子刘焕瑥举行冠礼。

众人走出资政院,开始三三两两议论起来,关注许久的大事终于落幕,这让很多人的心情十分兴奋,有点患失患得。

宋濂拉着刘基登上了自己的马车,两人默然地坐在那里,许久没有说话,突然刘基开口道:“潜溪,你荣任荣禄资政大夫一职,可喜可贺,不过责任重大啊!”

宋濂不由对好友翻了翻白眼:“你荣任文渊阁大学士,更是可喜可贺,以后有的你忙了。”

刘基笑了笑,却不接言,宋濂等了一会,终于忍不住道:“陛下此意究竟是何意?我看不透啊!”

“陛下一向用意深远,你看不透是应当的,我也是云里雾里。”刘基知道宋濂所言不仅是指这次新任学士的名单,还指突然完善资政院一事。资政院很早就设立了,不过大家都把它当做是一个“养老院”和“荣誉院”,却想不到刘浩然突然强化了它的职责,拥有了可以与内阁隐隐抗争的权力。

“或许是制衡吧。”刘基不敢肯定地道。尽管大明这些年大力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介绍了当前泰西英吉利出现的贵族议会,但大家还是没有过多地往这方面想。

“为何陛下这次做出这么大的让步,难道是为了保全李相?”宋濂有些不解道。尽管李存义案没有涉及到李善长,但是舆论依然指向他,不少人依然提出要给予他惩处,给他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得这位李相在这次调整酝酿过程中是闭门不出。而刘浩然一向重情,对于李善长这位老臣子,自然会倍加回护,现在又将其推向资政院掌院这么重要的职位,自然要堵住一些人的嘴。

“潜溪,你真的觉得是让步吗?陛下何曾畏惧过什么人?”刘基直问道。

“伯温,你的意思是?”

“孙炎、杨宪与我等关系密切不假,可是他们更忠于陛下,若要选择,你说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宋濂几乎不用想就做出判断,当然站在刘浩然那一边,毕竟两人是刘浩然一手提携出来,无论是站在忠君还是感恩的角度,自然是死忠刘浩然一人。

再看看直学士,虽然名义上分属各派,但是无疑他们不会轻易卷入派系之争,只管站在皇帝陛下哪一边,别人不说,刘基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他是江南派翘首,可真要是在大事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