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帅-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万五千里长征,人家可是肩挑手提,全靠步行。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平安顺利抵达绥德鲁。”

张媛心情很激动,在内心里,她对莫云飞特有好感。莫云飞说这话的时候,媛听着就觉得心里产生着不断往上冒的热气,好温暖——和莫云飞一起,横跨整个利比里亚,嗯,想——一定很快乐,很好玩,好玩就是——不会觉得累。

风横雨斜,铁流滚滚。4月底的这天凌晨5时,晨曦微露,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声吹起,中国维和医疗队员们迅速打起背包,穿上防弹衣,戴上钢盔,肩背冲锋枪。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一支荷枪实弹、精神抖擞的队伍,全副武装集合在临时驻地的帐篷旁。

莫云飞队长欣喜而不乏严肃地站在队伍的前面。大家都有些激动,因为这一天的出发意谓着真正开赴维和目的地——利比里来城市绥德鲁。出征的将士都渴望有用武之地,老呆在帐篷里时间长了闷得慌。

莫云飞一声令下“出发!”全体队员迈着坚定的步伐,迅速登上刷着UN(联合国)标志的救护车、防疫车、炊事车……。

车队从首都蒙罗维亚出发,张媛——这个漂亮的女孩子,这个内科医生,天遂人愿,果真和莫云飞队长同乘一辆车。在国内医院上班的时候,因为接触少,莫云飞并不熟悉她,只知道张媛的大致情况,而张媛当然认识莫云飞副院长。只是,张媛因为是年轻医生,资历方面都不够,也没有想过和副院长如何密切联系。但是,非洲维和医疗队的组建改变了张媛,也让莫云飞对张媛渐渐地有了了解,相处的时间慢慢多起来。

前半程至甘塔的道路虽然是柏油路面,但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张媛坐在莫云飞身边,象坐着摇椅,总是间隔不了多久两人就会相撞在一起,莫云飞坐得稳,说撞在一起,也全是张媛的坐立不稳,她觉得那种感觉特好,就更不会去努力把握坐姿了,人在有些时候,真可说是身不由己。

张媛并没有和莫云飞说多少话,汽车里同时在坐的共有6个人,或许大家对莫云飞的不怒自威有些敬畏吧,没有过多地说话。张媛放眼窗外,一路上全是低矮的泥巴草棚,大片的废弃橡胶园,一台台被炮火枪弹摧毁的汽车躺在路边的草丛中,一片荒芜惨象。道路两旁最好的房屋是由联合国难民署援建的难民营——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屋顶有着彩色塑料防雨布,不断地有小孩从这些屋子里钻出来,他们向着医疗队员们挥手,重复着这样的手势:先是拍拍肚子,再伸伸手,然后指指嘴巴。张媛知道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他们一定是饿坏了,所以就对着路过的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将士们做出求食的手势。

傍晚,车队露营在孟加拉维和部队驻甘塔营地,就地吃饭。在车队不远处,围观着一群当地居民。很快,一个年轻的黑人妈妈抱着一个婴儿朝他们走来,婴儿看上去刚满月。年轻的妈妈向他们招手示意,同时指指小孩,再指指东方,说道“toChina”。张媛在心里想,这是一个母亲的心,一个战乱未平的利比里亚母亲的心,也是普天之下母亲的心。十几年的战乱,使利比里亚这个美丽自由的国度成了一片废墟。母亲无法养育自己的亲生儿女,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竟然想忍痛割爱,要把亲生骨肉送给有饭吃的中国军人。

张媛看着这一幕心中无限酸楚,虽然她还没有结婚生子,可是女性本能的爱和关系幼小让她触动不已。张媛抬起头睁着美丽的大眼睛看着莫云飞。莫云飞明白非洲妇女的意思,但维和医疗分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只能婉言谢绝这位年轻妈妈。看着非洲女人抱着怀中的婴儿离去的凄怆背影,张媛在心中默默地对她说:“我们来维和,就是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或许这样能够减少在心中滋生的愧疚之情,虽然这并不存在罪过。

第二天的征程对医疗分队是真正的考验。黎明晨曦的雾霭还未散去,小鸟还没晨唱的时候,车队开始出发,坑坑洼洼的土路,路面窄且弯道、坡道繁多,因为连续几天没有下雨,车辆过后扬起的灰尘就像沙尘暴一样,相隔两三米远就看不见前方的车辆,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的。

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专家李义明的车没空调,温度奇高,无奈之下只好把玻璃摇下来通风换气,结果全身上下特别是头发都染成了黄色。想想在国内城市开惯了康庄大道,对这种路面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每个人全都瞪大双眼,全神贯注地望着前方。道路两旁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这泥巴路还是二战时期留下的,年久失修,越朝内陆走,人烟就越少,危险困难就越大。到了三四战区交界处时,埃塞俄比亚的武装护卫车还没到,大家只好等待武装护卫车的到来。因为这路段是反政府武装分子常出没的地方,他们无恶不作,专抢过往行人车辆,特别是孟加拉维和士兵与反政府武装分子发生过磨擦以来,他们扬言对联合国车辆也不放过。时间已是中午十二点,由于对前方的道路状况不熟悉,只好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可是埃塞武装护卫人员的影子也没见到,而孟加拉护卫人员又已返回甘塔,如果再等下去,当晚就难以到达绥德鲁了,危险性更大。

莫云飞队长此时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果断命令大家全副武装,子弹上膛,继续开进。每个队员心情都很紧张、激动,在电视电影里出现的情景,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队员身临其境。

莫云飞和队员们密切关注路面上的动静,战争残酷爆发仿佛瞬间就会出现,空气凝固了,天空的云彩停止了流动,道路两旁一会儿前还迎风摇曳的树木也静止不动了。路上看不见一个行人,偶尔窜出的松鼠也是忽地钻入丛林深处,两边是一望无垠的热带原始丛林。太阳直射下,路面都似乎被烧成了冒烟的烙铁。

张媛和其他女队友白净的皮肤被赤道的阳光紫外线层层剥落,又涂上一层浓浓的褐色,几个小时就改变了皮肤的颜色。车队向前行驶40分钟左右,反方向迎面来了一个车队。对方领头的车辆停了下来,大家以为遇到反政府武装分子,就等待一声令下,准备反击。幸亏是另一支联利团车队押运回来,只是一场虚惊而已。战场上的虚惊本也足以让从和平中国走来的军人深刻地体验了战争中生与死之间的心灵恐慌,但是尽管恐慌,军人本色决定了战场就是要尽快地消灭掉敌人。军人渴望安全开车行驶在祖国的道路上,大家对于和平幸福、人民安居乐业的见解有了进一步的诠释。

那一天,医疗队在漫无边际、渺无人烟、道路崎岖的丛林小道上闯过被认为反政府武装分子出现最频繁、路段最危险、最令人心惊胆寒的征途。高兴的是,埃塞的护卫车队终于赶来增援,医疗分队一路平安,全体人员、车辆、枪支弹药、资金、器材设备有惊无险安全抵达绥德鲁任务区。

绥德鲁市与想象中的城市截然不同,整个城市由两纵三横共五条长约两公里的水泥路构成。夜晚的绥德鲁市区一片漆黑,只有极少的几盏煤油灯闪耀着,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在绥德鲁的第四战区司令部大院内(医疗分队将驻扎在这里),队员们支起了帐篷。透过围墙上蛇形的铁丝网,外面一片漆黑。LIBERIA这个国家,名字本身就是自由的意思,但战争摧毁了这一切。

正文 第十六章 英雄救美

莫云飞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开端,终于结束了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休整期,毕竟呆在那里的帐篷,窝在一下狭小的地方,根本就没办法开展真正的维和医疗,一句话:憋着难受,真难受。原计划是早些日子就要进入绥德鲁市的,是因为利比里亚局势的不稳定而意外地延长了。现在中国维和医疗队终于克服困难,经过艰苦的长途行军,在莫云飞的率领下,胜利移师绥德鲁。

在绥德鲁呆了几天后,莫云飞就充分领略了绥德鲁的整体印象和最初印象,那就是一个“穷”字。整个城市象中国国内改革开放前的贫困乡村,随处可见泥巴砌的茅草房,到处是不知由于太怕热还是穷得没衣服穿而光着身子的孩子,小小孩更是一丝不挂。教堂成了全市最好的房子,在维和医疗分队营区周围就有3所教堂:白色的墙身、红色的人字型屋顶,点缀在绿色的丛林里别有一番滋味。几乎看不见三层以上的建筑,最繁华的街道旁边也就一些用破铁皮、木板围成的小房子,里面摆放了一些商品就算是商店,整个绥得鲁市只有一个私人小诊所,等待看病的人常常将队伍排到了街上。国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回教组织,相当于红十字会)在非洲作了很多的善事,经过的路上能够看见的几口水井就是他们筹建打的。不过这些井可起了不小的作用,极大降低了胃肠道的发病率。

绥德鲁水资源特别缺乏,提供给医疗分队的用水水源仅是两个小小的、看起来脏兮兮的水潭。供应水只是经过最简单的过滤——沉淀,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漂白、消毒程序,水的颜色特别黄,不过才几天功夫,莫云飞和队员们白毛巾就看不出白色了。既便这样,这种脏水也不是想洗就有的洗的,联合国配发的卫生间里水龙头经常都处于罢工状态。幸好,医疗队所住的院子里有一口井,井是全封闭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根出水的铁管和一个水泵,得靠脚一下一下踩着水泵汲出水来,每天汲水不缔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汲上一桶水腿就特别地酸痛。院子里还住着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战士和其他黑人朋友,有时他们也在汲水,当看见中国医生护士们来提水都会热情地给予帮助。

但是,井水的量是有限制的,每天两到三个人共用一小桶井水,井水也含有很多杂质,不过比其黄水来它的颜色可就白多了。井水主要用来刷牙、洗脸,莫云飞带头施行节约用水,通常一口杯水完成这两项内容,间隔几天认真洗脸一次,以免太脏而影响面容,再就是用黄水洗完澡后最后用井水冲一遍以保证洗澡的质量;另外,莫云飞和队员们在用黄水洗过一遍衣服后再用井水过一下,虽然并不能干净多少,可是心里会感觉舒服很多,否则看着那黄不啦叽的水总是怪怪的。可以说,自从到了非洲,莫云飞作为一队之长,对于缺水真有切肤之痛,经历过非洲的缺水,是不会忘记水是人类第一生存要素这一真理了。但不管如何,医疗队抵达了任务区绥德鲁,而且开始了维和医疗工作,尽管面临无数的困难,但莫云飞有决心和信心将维和医疗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

一天早上,莫云飞站在院子的一角,对院子的整个形状和地形情况进行研究,他在考虑如何有效地规划和建设好维和医院的医疗和住宿用房。这时他突然看到林慧和肖丽在院子里那两棵芒果树下做着什么,很快他明白她们两人是在捡芒果,权当是锻炼身体、呼吸早上的新鲜空气。莫云飞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医院的规划上来。

过了一会儿,芒果树下有声音传来,莫云飞望去,林慧在那乱蹦乱跳,他正要过去看是怎么回事,朱闲出现在她们身边。见此情景,朱闲急忙走上前去,原来林慧的身上爬了好多蚂蚁,是非洲可怕极了的蚂蚁,这种蚂蚁的体积是普通蚂蚁的几十倍,而且成年的、未成年的蚂蚁攻击性都特别强,只要一碰到它就有可能被咬一口,在蒙罗维亚就已经有好多人惨遭不幸了,林慧当时也没幸免于难,被小蚂蚁咬了好几个小泡,又痛又痒,比蚊子咬的还难受,可没想到到了绥德鲁,林慧再次遭到蚂蚁的攻击,而在一起的肖丽倒没有遭受蚂蚁攻击,这也是怪事。朱闲快速地驱赶着林慧身上的蚂蚁,毫不惧怕地用手去捉那些抖不掉的蚂蚁。林慧站在那里,或许是呆了,或许是在感受朱闲的呵护,她的眼神是那种在情人身边享受爱情的无限温柔。莫云飞被这种眼神震呆了,但这时的队长心想,当英雄救美时,美女的表情大致上就是如此吧,并没有对朱闲和林慧的感情有过其他猜测。

有鉴于非洲蚂蚁如此巨大的威力,莫云飞和李义明、汪亮等对蚂蚁及其他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一致认为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而绥德鲁蚂蚁山忒多,并且种类繁杂,同时伴随着许多不知名的虫子,必须加强防疫。

莫云飞在三人会议后指示由消化内科医生朱闲兼管防疫工作,加大对蚁虫的消杀力度。当天下午,在女生宿舍清扫出了黑压压一堆害虫的尸体,女生们看了后直起鸡皮疙瘩。经过消杀后虫子2天内数量大大减少,但是根本谈不上全部歼灭、销声匿迹,第3天晚上,明亮的灯光引来了大拨的飞虫,整一个壮烈的“飞蛾扑火”。原因在于,一到夜晚,整个绥德鲁市处处黑漆漆的,而中国维和医疗队营区灯火通明,当也就不奇怪这些喜亮的小虫们都往光明地带集中了,但它们万万没想到因为营区再次使用了特殊的灯光防疫用药,高科技的引君入瓮让这些蚁虫有来无回。

正文 第十七章 怜香惜玉

莫云飞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维和医疗队在绥德鲁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遭遇的困难依然非常巨大:生活用地没有着落,医疗用房尚未完全完工,部分医疗配套设施还没有开工建设。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开展工作,那样一来维和医疗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莫云飞目睹这种状况,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出发前对于身处异国的艰难作过充分的估计,但是现状仍然远出乎他的预料。但是,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中国军人不怕艰难,面对困难迎头而上。莫云飞和副队长李义明、队长助理汪亮及其他几位小组负责人开了个碰头会,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尽快高质量地建起一座二级维和医院。

莫云飞带头成为了一个搬运工,从一个拿手术的专家和医院副院长转变成一个手艺匠人,需要毅力和意志以及对国家对军队的奉献和忠诚精神,体力和水平自然对于莫云飞这样的高级将才是毫无问题的。李义明、汪亮跟随着队长加入了在异国他乡自力更生建设维和医院的行动中。

在队长的带领下,医疗队员们有的成了泥瓦匠、园工,有的成了木工、管道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利比里亚绥德鲁市中国维和医疗队中拉开序幕,拔荒草、破杂树、清垃圾。每天,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从队长到厨房的战士全都起来搞建设,这个时候的劳动应该说还是不那么难以承受的,当太阳高悬空中时,赤道直射的阳光使气温近40摄氏度,如此高温下如火如荼的劳动才是真正考验着队员们的体力和信念。莫云飞密切观察着每一位队员的状况,从脸色到精神状况、反应速度等都加以细致的分析,他要让队员们做到安全生产,不出意外事故,作为一种防范措施,莫云飞规定高温下连续作业不能超过2小时,并且嘱咐全体队员一定要多饮水,能够在阴凉处施工的就尽可能在阴凉处施工。这些措施非常有力,也很得人心,队员们劲头足、心情爽,干活更不觉得累,而女兵们对队长的怜香惜玉的安排更充满了好感,张媛尤为感觉深刻,只是在队长内心深处,并没有偏向哪一个,只是队长在用最科学的方式管理着一个团队,而这种科学管理的效益无疑是巨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受人尊敬的爱戴。

这样从早到晚,一直要干到月亮快要下山的深夜,也就是凌晨2点左右,莫云飞和队员们才得以休息,所有这一切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快整个建设的速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