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干脆就撒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另立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而且只有统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与之相反的是枢密院,可以调动兵马,却不能统兵,也就是说,枢密院与三衙两者相合,才形成宋朝的军事机构。
三衙之下,都有许多诸如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之类的官员,此外,还有什么环卫官、皇城司、带御器械等等机构,也是负责守卫宫禁的,而殿直,却是可有可无。
“进宫了,还以为能领兵备战,没想却是领个牌子,每日抽签换防,昨天还守城门,明儿就不知道要待在哪个角落了。”高士林抱怨说道:“无聊之极,若不是在曹伯父节制下,我早就不干了。”
这才是理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曹佾告诉曹媛,再给高滔滔知道,一个是心爱妻子,一个是敬重的姐姐。他怎敢招惹。
“真是羡慕你,每日待在屋里,舞文弄墨,清闲自在,不像我等,风和日丽也倒罢了,就怕遇到雪雨交加气候,也不能避开,有苦难言啊。”高士林哀叹。
“你应该换个角度想,起码每日能在宫里转悠,我却只得待在屋里没有自由,才几日而已,对着一帮之乎者也的儒生,怎是一个烦字了得。”楚质也诉苦不已:“连咳嗽两声,也要管,凡事小心翼翼的,差点没憋出病来。”
难兄难弟躲起来吐露满腹牢骚,一时之间感叹万千,相对泪眼,哗哗地直流。
本来是来找楚质聊天的,却触及人家伤心之事,高士林有些过意不去,觉得有必要说点乐事给兄弟解闷,劝慰两句,立时幸灾乐祸道:“景纯,你可知道,那个张晋元,接下来的日子又不好过了。”
从来就没有把张晋元当盘菜,楚质对此自然没有感觉,不像高士林,见到对头或要倒霉,心中兴奋。
高士林也没有留意,继续笑着说道:“张尧佐要倒了,看他还能得意多久。”
“张尧佐不是已经倒台了吗,在杭州的时候,也听你们来信说,这几个月张晋元的威风不再,任由你们挑弄,却是避之不及。”楚质随口说道:“这般忍耐退让,你们的怨气也该消了吧,难道还要落井下石不成。”
“其实,我们与张晋元也没什么宿怨的,只不过看不惯他嚣张而已。”高士林有些不好意思,揉了揉鼻尖,笑道:“有隙多半也是他挑起的,若是他真落魄了,谁还有心思理会。”
确实也是实话,纨绔子弟之间的斗怨,也讲究级别的,没有相应的身份地位,谁有搭理的兴致,岂不是自掉身价。
“张尧佐又怎么了?”楚质有点好奇:“都卸任三司使了,应该没事了吧。”
“谁知道那些御史谏官是不是吃饱了撑着,非要找他麻烦,能有什么办法,总在说什么无功厚禄的废话。”高士林满不在乎道,这是勋爵子弟的自傲,毕竟人家祖辈,封公赐侯的不在少数,自然不把四使荣耀放在眼中。
况且,这些人生下来之后,就已经注定一生都是无功厚禄,御史谏官以此弹劾,自然引得高士林的不满。
“也不能这样说,台谏论事,或许有些出格,却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官家……”楚质轻笑道:“对张尧佐实在也太好了,也不怕过分的恩宠会招灾惹事。”
“呵呵,就如你说的,现在祸事真来了。”高士林欢笑道。
“算了,朝堂之事,不是我们能议论的。”楚质微微摆手,有些苦恼说道:“为了成亲的事情,都弄得我焦头烂额,哪有心情管别人的闲事。”
“哈哈,你也有今天。”高士林笑得更加欢悦。
两人欢闹打趣,却没有察觉角落之外,皇帝的轿辇悄无声息地离去。
摆驾昭文馆,可惜罢朝之后,庞籍却已经返家,寻之无果,一时之间,赵祯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回宫,干脆停在个角落小憩,不料却听到隔壁传来的声音。
轿辇走远,赵祯突然说道:“祐之,你可知道,刚才那两个是何人?”
赵祯身为皇帝,君临天下,统治万民,节制百官,江山社稷,日理万机,都要耗尽心血,恐怕连朝官也不能认全,怎么可能还记得楚质是谁。
入内副都知甘昭吉也是如此,十分诚实的摇头,说道:“要不,奴婢这就去打探。”
“不必,大动干戈的,落入不知情者眼中,还以为朕要追究惰庸之责,没准又生出许多事端来。”赵祯微微一笑,又问道:“你觉得那人说得怎样?”
明白皇帝指的是谁,甘昭吉迟疑了下,笑道:“朝堂之事,不是奴婢该议论的。”
第四百一十八章 乖巧
“滑头。”赵祯轻笑。表情却舒展开来,似是十分满意。
果然,察觉这个情形,甘昭吉心中抹了把汗,幸好没有乱说,不然未必受罚,但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一定会受到影响,毕竟内侍不是朝官,可以进言直谏,不管支持与否,一个妄议朝政的帽子说不定就盖下来了。
寻思片刻,赵祯挥手道:“去政事堂。”
宋朝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就是宰相与执政的统称,宰相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执政就是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等大臣,每有朝政大政,皇帝就召集宰执大堂商议,要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其实是为分宰相权力而设,中书省与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再加上三司使掌财权,进一步弱化了宰相权力,所以说台谏官员弹劾吕夷简、文彦博独揽大权,节制百官,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几个小黄门领令,抬起轿辇悠悠而去,也没引得多大的动静,宋朝的皇帝,与其他朝代相比,却是多了几分自由,或是不喜热闹的缘故,赵祯出行,从来就不讲排场,有的时候,还喜欢独自一人在宫里行走,只要没穿上龙袍,宫中内侍未必能认出他来,反而清静。
政事堂值班的执政大臣是枢密副使梁适,听闻驾临,连忙上前迎接,一边疾步,脑中也在寻思皇帝前来的目的,片刻就得出结论,怕还是为了刚才早朝之事。
其实对于一帮执政大臣来说,或许是站得高。所以看得更准,从来就没把张尧佐当过一回事,所以就算台谏官员再闹腾,也没见哪个执政出来说过话,因为他们都清楚,以朝廷现有的制度,怎么可能会让张尧佐有成为杨国忠的机会。
所谓的张氏外戚集团,更是个笑话,近几年朝廷执政的是谁,陈执中、文彦博、庞籍,哪个不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况且皇帝赵祯也不是昏庸君主,怎么会允许眼皮底下出现这种尾大不掉的势力。
或许,台谏官员也明白此理,只不过迫于形势需求,要为自己定个目标,或为扬名,或为尽责,或出于其他目的,才会群起而攻之。
进了政事堂,落坐龙椅上。赵祯也没有罗嗦,直接说道:“梁卿,对于今日早朝,言官的进谏,有何看法?”
说实话,梁适对于那些台谏官员,心中也没有什么好感,确切的说,凡是能成为高官执政的大臣,对那些言官的感觉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每天就像吃饱了没事做一样,总喜欢盯住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有稍微一点不如他们之意,那即将面临他们的弹劾。
可惜,不是哪个大臣能像吕夷简那么强势,表面上对于言官笑语相对,背后就拼命使绊子,掇窜皇帝将他们逐个贬出朝堂,而且有根有据,阴得他们只有满腹牢骚,却不得不乖乖从命,而赵祯也乐得耳根子清静,自然不会错失机会。
所以,台谏官员之所以那么痛恨吕夷简,骂他专独朝政,是人权臣,也是很有理由的,毕竟在他们眼中,有了他们。朝廷之中才算得上政治清明,皇帝总是被小人蒙蔽圣听,尽用些佞臣为执政,非是社稷之福。
当然,范仲淹是个例外,因为他是谏官出身的,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怎么可能犯错,有错的一定是对方,这就是君子们的逻辑。
然而,赵祯想做个好皇帝,留下虚心纳谏的声名,梁适也知道在朝廷之上,若是还想进步的话,绝对不得过于得罪这帮言官,自然做了诸多忍让。
所以考虑片刻,梁适小心斟酌片刻,才说道:“台谏论事,职耳,然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
很乖巧的一句话,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
梁适从来都是乖巧的人物,他的父亲是前朝翰林学士梁颢,真宗时期的大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父亲的遗作,和他自己写的文章一起呈交给真宗,皇帝看了后说了一句话。梁颢有子矣。
就这一句话,成就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毕竟,宋朝建国百年,官场上早就形成了各种人脉体系,有皇帝的评价,又有父亲留下的人情关系,平步青云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多年以后,梁适不出意外的上位,成为枢密副使。
地位升得很高了,超过了他的父亲,不过与诸多官员一样,职位越高,权欲越重,梁适也有遗憾,一是自己的枢密是副的,二是身在西府,不是东府中书省,枢密副使到参政,再到宰相,只是两步而已,却有天壤云泥的差别。
这是本质的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试想,都已经到了这个位置,谁不想更进一步,成为顶峰的存在,梁适自然也不例外,成为宰相,说难也难,但也十分简单,有的时候,立了点芝麻小功,也能上位,自然。决定权在皇帝手里,但是同僚关系也要处理妥善,两边不得罪,自然要乖巧些。
别小瞧这句话,楚质不提,受过哲学教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立足于朝堂之外,是非黑白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说出这种话来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在非君子即小人的朝廷里,梁适这么说话可是冒了点风险的,说好听点是两边讨巧,若是弄巧成拙,那就成为墙头草,两面不是人了。
至于得到什么评价,就要看你平时为人如何了,梁适自忖与同僚关系不错,而且平日又没有冲撞过皇帝,折中取巧之言,应该不会有事,果然,皇帝笑了,十分愉悦,梁适也暗喜,顺利解决张尧佐之事,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良好印象,以后何愁不能上位。
然而,事情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却听赵祯笑道:“不料,小小的集贤校理,也有这般见识,日后也是执政之才。”
梁适蒙了,愣了半响才回过神来,心惊揣测,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咱家堂堂枢密,虽然只是副的,但过不久肯定能转正,况且,已经是执政大臣了,什么时候被贬为集贤校理,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如果,楚质得知,自己报怨集贤校理官职无聊的话已经落入皇帝耳中,恐怕也与梁适现在的心情差不多吧。
“水满则溢,恩厚自损,古之常理。”赵祯若有所思,微微点头,卷袖而去,留下满腹心思,莫明其妙的梁适。
第二天早朝,崇政殿内,百官朝见完毕,分列肃立,听着内侍尖呼有事早奏的圣训,中间位置,几个台谏官员相互眉目传讯,待内侍语音刚落,就站出来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事进言。”
“准奏。”赵祯挥手,也知道言官所奏之事,但还想听他们有什么说法。
“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臣民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及朝中执政,天下尽知,国中无储,他们既有私心,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陛下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
相继将陈执中、文彦博、宋庠等宰相参下台,台谏官员越发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愈加的骄纵,居然当众打皇帝与宰执们的脸,丝毫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考虑到这是台谏官员们的一惯表现,赵祯与庞籍等人,也懒得理会了。
“……即日,太阳阴晦,凶气潆潆,臣敬请陛下切莫徇私,立即下令追夺张尧佐四使官职,如此,才合天意,顺人情,天下臣民欢庆心服。”说着言官心中得意,表情肃穆,昂首直面皇帝,目光凝重,寻思着皇帝肯定不会同意,待会应该是撞墙,还是击柱呢,表情可以激烈些,但是动作定要稍缓,不能真碰上了……
“前段时间,诸官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并说不能用他为执政,免生祸端,若给之美官,是合大体,朕决意纳此建言。”赵祯淡声说道:“然而,诸官现在又认为不行,如此前后反复,言官按法应当罢黜……”
百官仔细倾听,话是这样没错,可您也不能恩宠过厚啊,身兼四使,荣耀极至,难道不知这很让人……眼红的吗。
果然不出所料,皇帝却是不肯悔改,还想威胁大家,但是咱们同心同德,为了弘扬正义,是不怕任何威胁滴,底下台谏官员相互使了个眼色,商量着该谁上了,或许,干脆一起进言算了,那样比较有气势。
于是,十分默契地,一只脚才踏出半步,身体立即僵滞,却听赵祯继续说道:“但体念诸官也是尽职言事,朕就不予追究了,至于张尧佐,既然是加官过厚,那就撒去宣徽使、景灵宫使两职,即日出使河阳吧。”
台谏官员心神恍惚,这样就胜利了?不仅如愿以偿,夺去张尧佐官职,而且还把他贬出朝廷,简直就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啊,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却有些兴奋不起来。
第四百一十九章 青涩的梦
半响,回过神来。台谏官员寻思,今日皇帝到底怎么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许多大招还没有施展出来呢,怎么就退缩了,好歹你也要坚持片刻啊,让大家一哭二闹三上吊,情绪熏染得差不多了,你才能表示同意,而且一定要勉强点头,不能答应太快,不然,像现在弄得大家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告诫百官,有事紧奏,无事散朝。”
内侍尖锐的嗓音还是那么地讨厌,但是百官都忽略过去,皇帝的突然退缩,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连那些有正事要上奏的官员也愕然不止,等反应过来,却发现朝会已经散去,算了。反正也不是什么急事,明日再奏也不迟,还是打听八卦要紧。
二十多年了,皇帝是什么样的性子,大家还不清楚,贪恋女色,不务朝政,优柔寡断,好听阿谀奉承之词……,等等,等等,没点雄主气度,最重要是,耳根子特别,听信妇人之言,实在是劣迹累累,前科众多。
对于忠言直谏,总是置若罔闻,按照以外的惯例,皇帝绝对不会那么容易妥协的,台谏官员本已经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连遗书都写好了,就打算当朝来个死谏,不料,突然之间,怎么就峰回路转,雨过天晴了。
其中必有缘由。天下本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皇宫大内,别的可能很少,但是却有许多的眼线,很快,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暴露无遗。
“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就是一句乖巧的话,最终使得皇帝改变了主意,要比台谏官员的冒死劝谏都有用。
道理十分简单,从宏观上讲,唐介也好,包拯也罢,他们所用的招数都是在要求、劝戒、讽刺皇帝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总是不自觉地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尤其是和执政的大臣们的关系总是摆不平,不是对着干,就是根本不屑一顾。
往死了得罪,就算你们说得再有道理。出于逆反心理,皇帝怎能听得进去,明知道是忠言逆耳,苦口良药,那为什么不放些糖蜜调和一下,非要那么僵直。
当然,这个问题,又给官员们本能的忽略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