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君临战国-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格斗与冲杀的本领都很强,像是经过生死锤炼一般。

如果这支两万燕军与一万魏军正面冲杀,也绝对没有赢的可能。

但辰凌也不气馁,毕竟燕国六百年不曾打过硬仗和狠仗,如果加紧残酷训练,然后通过与齐军作战来磨练,相信燕军将士会成熟了,燕国人生长在北方苦寒之地,身体高大魁梧,适合冷兵器交锋作战,唯一缺乏的就是军纪、训练与沙场实战。

每日批阅完奏折,与大臣们议过朝政,辰凌都会抽出世间来到步云山,亲自指挥将士们操练,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为百夫长以上的武官,讲解带兵厮杀,野外生存的常识。

此时练兵的将士穿着统一的蓝色长衣,外披甲胄,上万人迈着同样的步子喊着同样的口号,长持长枪,有如一座正在移动的山岳,以无坚不摧的气势向前走着。

锵锵锵……

兵甲如水波一般展动,阳光下,银光闪闪,甲胄摩擦铿锵作响。

“出枪,刺!”

“嗨!嗨!嗨!”上万人吼声如雷,震得山谷树木都在晃动,鸟惊乱飞,兽恐飞奔,在大军的威猛气势面前,百兽臣服。

两万新军又分几个方阵,有手持五米长矛的方阵,有手持三米长戈的方阵,这些属于重兵器,一般用来正面交锋的最前排,使用长武器阻隔对方的冲锋,在大规模正面交战才会使用。

还有数千人的方阵,都是长枪阵,清一色的红缨枪,辰凌将最直接、最勇猛的梨花六合枪法传授给了燕军,这套六合枪法,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即心、气、胆,外三合即手、脚、眼,眼与心合、气与力合、步与招合,配合着梨花枪体,通俗易懂,越练越精。

“灵猫扑鼠!”

“铁牛耕地!”

“泰山压顶!”

荆燕口中喊着枪名招数,将士们按招演练,几位校尉、千夫长穿插方阵其中,检查将士的招式是否标准,这些大小将领,都是经过辰凌亲自指点,传授枪法,然后让他们交给这些新军。

这等上乘枪法,比起辰凌传授给魏军的燎原枪法,还要威猛,毕竟他没打算在魏国久留,因此再教授本领时,有所保留,以免有朝一日在沙场交锋,反而成为燕国的阻碍,而此时燕军却是他的子民,辰凌传授众武将一套枪法口诀,上下篇,上篇是炼气的入门,下篇是内功高深之处,对于普通甲士,则只穿上篇,唯有千夫长以上的将领,才会传授下篇内功心法。

步云山的一处隐蔽山谷内,特种兵的训练,更是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练枪,而是改练刀法!

其实刀,在石器时代时期就有了,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非常短,被称为九短之首,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

周代重剑,不喜佩刀,因此刀一直没有投入武者和沙场中使用,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

但由于当时冶炼技术低下,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上一次辰凌在白家城堡内,看到火炉和铸剑工艺,知道战国中期,冶炼技术已经有所提高,如果他能再加入现代思想,改善风机加热、投入煤炭,控制高温,冶铁淬火术完善,炼出钢铁来,应该问题不大,这样就能比历史上钢铁的出现,早出八十年至一百年。

在历史上记载,古人发明炼铁之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由于钢较之最初的生铁有更好的坚硬、韧性、锋利、不好生锈腐蚀等机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应用,但是因为冶炼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对钢的应用一直受到钢的产量的限制,成为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非常不划算,所以一直没有大规模制造,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的应用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果追溯历史炼钢时期,应在战国末期,由秦国首先冶炼精钢铁,打造战刀,率先投入战场,秦国铁骑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跟着战刀的使用也大有关系。

辰凌想要利用白家打造兵器的条件,结合自己对钢铁武器的认识,率先打造出两千把长刀,配给自己手下这支特种兵,现在铸剑师未到,辰凌则先把刀法传授给了罗超、单通、岳琼、洪飞四个校尉。

这四个人都是军中的年轻小将中的精英,自身实力都在二阶武者,武徒后期,辰凌把一套‘八斩刀法’传授,招数变化不多,但是刀法大开大阖,威猛霸道,简单的劈、斩、砍、杀,却威力十足,尤其在沙场上施展,近身攻击,马背冲刺砍杀,都十分占优势。

四人初始还不懂,后来越练,越感觉刀法的畅快淋漓,大开大合,生猛无比,于是每天在残酷的体能训练后,传授给特种兵们八斩刀法。

辰凌站在步云山大营校场点将台上,望着三军训练,心中豪情四起,总有一天,他能凭借这些将士,打出战国一片天地。

这时一名侍卫登上点将台,来到辰凌身后抱拳道:“启禀储君,郭隗大夫带苏秦先生前来求见储君!”

“苏秦来了?”

辰凌心中一动,他早在十多日前就派人去洛阳请苏秦,因为他知道,这个苏秦,乃是不弱于公孙衍、张仪的名士能人,纵横家屈指可数的代表人物,有他辅助燕国,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将是一大臂力!

之所以能请动他,因为苏秦曾在燕国做过官,上一位燕王过世,燕国大乱的时候,苏秦为逃避战祸,才逃往东周洛阳避难,如今燕国储君新立,燕地百废俱兴时刻,正是展现能臣力挽波澜的乾坤大才的时候,苏秦见到燕国派去的使者,得知燕国最新情况后,思考一夜,终于决定放手一搏,回燕国重新任职来了。

第0212章 苏秦归燕

辰凌通过历史的常识,大致知道苏秦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声名评价,丝毫不弱于张仪,这两个师兄弟,没有在同一历史时期登台,难分高下。

张仪在六国叱咤风云的时候,苏秦还未出山,等张仪晚期离开秦国,来到魏国的时候,苏秦刚在燕国任职不久,燕国发生大乱,苏秦就被迫逃亡,等他再次被启用的时候,叱咤战国时候,张仪已经去世了。

提到苏秦,历史有段很有意思的趣闻,说是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入秦向秦王推销统一全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也花完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正在辰凌回味的时候,侍卫已经带着苏秦来到点将台上,辰凌转过身来,目光投射过去,看着一位三十出头年纪的男子,瓜子脸,丹凤眼,短须长眉,鼻挺口方,红衣玉冠,英挺脱俗。

“拜见储君!”

苏秦看到辰凌站在点将台上,身形挺拔,夕阳洒在身上,泛着霞光,面相威严,目光犀利,举手投足间一股为人君的气质,料定这位必然就是燕国新君公子职了,弯身行礼。

辰凌赶紧迈前两步,伸手拖住苏秦的胳膊,微笑道:“苏先生不必多礼,国破山河碎,能再见到先生风采,职已庆幸之极。”

苏秦见储君开口不自称寡人或孤王,却以‘职’本名自称,谦虚恭谨,礼贤下士,让这位尚未得志的纵横家代表,颇为感激,直起身子,长叹道:“苏秦接到储君的信函,无限感怀,燕国没有忘记苏秦,苏秦必然不会辜负燕国,常言道,人以国士待我,我以烈士报之,能再次回到燕国,为燕效命,苏秦甚是欣慰!”

“说得好,有先生如此推心置腹之言,我也就放心了,如今大燕,朝政近乎荒废,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整个国家都要散架了,寡人有新复国大业,重振燕国雄风,缺少良臣名士辅佐,有苏先生归来,燕国振兴有望矣!”

辰凌说得十分诚恳真挚,因为他明白,盛名之下无虚士,张仪、公孙衍他都见识过了,都是一代名相,传奇人物,这苏秦,比那二人只强不弱,日后燕国的内政和外交,都需要苏秦出力。

苏秦一直郁郁不得志,才华从未施展出来,这时听到储君如此称赞,寄托重任,心下感动,脸有愧色,拱手道“苏秦不才,定当为大燕国鞠躬尽瘁,渡过难关!”

辰凌含笑点头道:“苏先生,如今燕国整治用人之际,三公九卿,相国、太尉、御史大夫均是空缺,由今日起,就由苏先生担任燕国的丞相了。”

“谢储君!”

“不必客气,以后你我君臣联手,复国有望,得苏先生一人,胜过十万精兵!”

苏秦一听,顿时心里暖烘烘,再有才华的人,也需要一个平台,需要被人赏识,只有被重视、被赏识的人,才会觉得自己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苏秦必当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苏卿,不必多想,来,看寡人这两万精兵如何?”辰凌说完,伸手一指,目光锁定在点将台前方的校场,正操练的兵马,长枪法阵,点、刺、扫、平枪,招数直白狠辣,大开大合。

苏秦看着校场上的新军操练,阵型规整,勇武非凡,一点不像新入伍的散兵游勇。

“苏卿家,寡人欲复国,称霸诸侯,可有何高见策略?此时你我尚未为君臣,不必拘束,畅所欲言吧。”

苏秦顿了顿,说道:“自古以来,王霸无非两途:其一,吊民伐罪,取天子而代之,汤文、周武是也;其二,联结诸侯,攘外安内,成天下盟主,齐桓、晋文是也;然则,如今战国大争之世,天子名存实亡,吊民伐罪已成无谓之举。”

“战国比肩而立,称雄自治一方,盟主称霸也已是春秋大梦,惟其如此,以上两途均无法实现王霸之业,须得开创第三途径,此为如今王霸大业之新途,如何开创这条新路?方为真正的奇策异谋。”

“好,好一个奇策异谋!正和寡人之意,寻常办法,都无法迅速打破僵局,必须要变法图强,必须要异军突起,大燕国远在偏僻东北,老旧无力,国力衰弱,文化墨守,毫无新奇之处,魏国、秦国、赵国、楚国、齐国能称霸,唯独我燕国,难以称霸,寡人要做的,就是新谋一条策略,能把中原诸侯全部驾驭!”

苏秦闻言一惊,原本以为燕国新军有志向,也不过是复国而已,守在偏僻一隅,现在听储君随口一说,竟然有如此鸿鹄大志!

但转念一想,储君年纪尚轻,或许一时冲动而已,古往今来,多少新上任君王不是胸有大志,但往往脱离现实,就像秦武王,一味地勇武,不顾现实,反而招惹秦国大祸。

苏秦试探问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完成称霸大业,必须从强己开始,提升国力,不知储君对目前燕国状况,哪里最为担忧?”

辰凌见苏秦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避之求问,心中一闪,已知原由,严谨道:“从国内来看,连逢战乱,以致误了农耕,国库空虚,赋税不足,眼看寒冬来临,直到明春,恐怕会出现大面积的粮荒,弄不好会饿死数十万计的平民,这些都是燕国的希望和基础,寡人最为担忧,万幸的是,中原诸侯战火正烈,五国联军与秦军对拼在函谷关,我燕国偏居东北一隅,只要趁机赶走齐军,平定了国内,暂时尚无万忧;这是上天给我们恢复元气,壮大国力地好机会,只是如何着手,还需从长计议,不知相国何以教我?”

苏秦略一思忖,听储君先关心平民,这是实际客观问题,由此可见,君王可是比较务实派的,心中一安,说道:“储君,担忧的是民生,粮食可从赵国、中山国、魏国调度,应对一时,这个并不难,只是欲壮大燕国,便涉及内政、外交、军事诸多方面,以臣之见,最重要的,便是内政,称霸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欲壮大自身,如今急需地,一是财、二是人,两者不可或缺。”

“臣曾在三年前查点了燕国户籍在册人数,约有四十余万户,加上不在户籍的奴隶、行商、乡间野人,我燕国人口在三百万左右,经过这次战乱,人口骤减,光是耕守我燕国之地已嫌不足,更不要说南望中原,称霸天下了。”

第0213章 知遇之恩

苏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苏秦以为,我燕国当休养生息,鼓励生育,增加人口,屯积钱粮,积蓄财力,仅此,至少十年的功夫才能见效,不过……方今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百姓常年流离失所,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大好机会,只要我燕国迅速能稳定,然后在东北之地,不参与中原争斗,减赋养民,没有战乱之苦,仅这一条,对这些到处逃难的百姓来说,就极具吸引力。

只要储君大开方便之门,比如开垦荒山僻野者,国家暂贷钱粮,废除井田旧制,重新分封土地归百姓持有,三年之内免赋,列国闻讯,扶老携幼赴我燕国者趋之若鹜,那时人口多了,都以成为燕国人为荣,何愁大业不成?”

辰凌一边听着,一边思索,不住点头,这个苏秦,果然是个人才,看事情目光独具视野,能根据时弊,切入要害,不是泛泛空谈,每一项都针对客观国力和民情,这样的实用人,才是真正而定乾坤大才。

“齐国如今霸占了燕国全境,如何破敌,苏先生可有良策?”辰凌试探问道。

苏秦皱了眉,凝思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出兵硬战那是末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大规模用兵,因为牵扯了国力、军事、财政、人力、将帅等等,消耗太大,苏某在想,可通过外交,让齐国自动退兵!”

“齐国自动退兵?这不可能吧,他们只要再进一步,攻克黑山大营,就能灭掉燕国的王族,那时候把燕国吞并,纳入齐国版图,等于扩张了一倍的面积,齐王怎会同意退兵?”储君惊讶道。

苏秦道:“按照常理,齐国不会主动乘胜而退,但是,天下国事,皆为利往,只要有利于本国,就会动摇最初的决定,如今齐国虽然占领了燕国全境,但是赵国、中山国,甚至魏国、楚国、秦国都不会同意让齐国做大,因为那样,就等于齐国扩增二倍,压住其它五大诸侯国,哪一国也不甘看着齐国雄起,掉过头对付他们,所以只要通过外交,一是会晤其它五国,向齐国施压,二是与齐国交涉,恫吓齐王,三是要忽然反击,切断齐国在燕国的补给,让齐军呆不下去,萌生退意,三个条件满足,齐国必然会自动退兵。”

辰凌微微点头,心想他是纵横家大师级人物,对连横合纵的策略最为擅长,既然他有如此把握,自然不是信口开河,于是推心置腹道:“实不相瞒,眼看秋末时节,就要进入寒冬,燕国冬季寒冷异常,齐军在燕地本就不适应,寡人打算训练一支精兵,混入辽东、渔阳、辽西等城池,火烧齐军粮仓,然后夜袭城池,拿下这三座大城,寒冬腊月,齐军在燕地没有粮草,冻不死也得饿死,到时候苏卿家出使齐国和其他诸侯国,是否胜算更多一些?”

苏秦闻言精神一振,激动道:“储君如果有把握在胜了齐军两仗,臣便有把握说服齐王,乖乖退兵,一武一文,缺一不可!”

辰凌眉飞色舞笑道:“哈哈,你我君臣联手,入冬之后,就逼齐军退兵,现在五国军队都聚集函谷关,齐国已经从燕地抽调了十万精锐,还有十万驻扎在蓟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