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孙度从北方草原上引来了鲜卑人这头饿狼之后,犹自觉得不足,他还同时派人前往国内城联络敌对势力高句丽,不惜让出玄菟郡北方的高显和西盖马等地给高句丽国,然后换取高句丽的暂时支持。
公孙度派到高句丽王都国内城的使者极力向高句丽国王讲述刘和麾下军队的凶残暴虐,陈述辽东落入刘和之手的巨大危害,煽动高句丽国王从西安平方向出兵,绕到沓氏城去,切断度辽军的后方退路,沿着鲜于银在辽东半岛上的进军路线,将这支“入侵”辽东的部队堵在新昌城内,最终几方联手,彻底解决深入到辽东腹地的鲜于银一部。
汉末的高句丽国主要是由濊貊人和夫余人组成,然后又吸收了一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国所处的地域横跨了后世的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朝鲜的北方和韩国的一部分,因此几个国家的历史学者皆称高句丽是发源自本国的原始民族,为此还引起了许多口舌争议。
不过,最重要的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句丽国与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完全不是一个国家,两者的名称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高句丽国开始形成的发端是在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汉末期。当时高句丽国的第一任国主是从发源自大小兴安陵甚至是更北的夫余国逃出来的王子朱蒙。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高句丽在汉末三国时代已经成为盘踞在大汉东北马訾水至千山山脉一带(唐之后改名为鸭绿江)的重要势力,与北方的夫余、挹娄、沃沮和朝鲜半岛上的秽貘、马韩、辰韩、弁韩等势力杂处,而这些势力则全部受到来自辽东汉人的影响。
高句丽的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那段时期,当时汉族已经被兴盛起来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逼到了长江以南苟延残喘,高句丽因此没有了强大的敌人限制,于是在东北不断扩张。
高句丽的衰亡则从隋朝的数次征伐开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一句“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然后便是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向东北,终于在公元668年将这个卑鄙狡猾的王朝彻底从历史版图上抹去。而后世的许多史料和书籍中总是把隋炀帝的三次东征以及大唐帝国的东征含糊地说成是东征高丽,这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高句丽是高句丽,高丽是高丽,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因为这牵涉到后世朝鲜半岛上一群棒子们对我中华版图的贪婪和野心!
高丽王朝是在唐灭宋兴的期间也就是公元918年时,在朝鲜半岛上由一个叫做王建的人所建立,这个王建跟前文里面提到的公孙度的手下王建是两个人。高丽王朝的国都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古国高句丽,所以王建便以高丽作为自己的国号。高丽王朝的版图当时仅限于朝鲜半岛,从建国直至消亡,期间经历了四百四十余年,直到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
后世朝鲜半岛上的某些民族主义分子,还有一些无耻的历史学者,不承认高句丽与高丽之间巨大明显的差别,却是故意将高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只因为古高句丽国在兴盛时期曾经占据了东北许多地方,甚至连河北环渤海一带也为其所控制。这些不要脸的家伙如此无视历史事实,用心和目的自然十分不纯。
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高丽国虽然源名于高句丽,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在领土上有95%以上不重合,语言更是完全不同,而且历史年代间隔更是超过了250年的巨大差距。
用一句话进行概括: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方政权,后来为中央王朝唐朝所灭,而高丽则是朝鲜半岛上后来出现的一个政权,跟高句丽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厘清高句丽和高丽,便是要防止某些棒子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华夏的东北领土!
却说此时的高句丽国王得知辽东发生的巨大变化之后,心中窃喜不已,他觉得这正是染指马訾水下游之地的绝好机会,一旦高句丽的部队进入辽东半岛,便可以彻底切隶属于汉朝的乐浪郡与辽东之间的联系,为今后侵吞乐浪,进入三韩打下基础。
此时的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北,马訾水以东,辖下设有十数县,本来属于幽州最东面的一个郡,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后,自然是将乐浪郡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
公孙度接连勾结了辽东鲜卑人和高句丽人之后,便将剩余的所有兵力沿着襄平的外围几座城池进行部署,其中在辽队城驻守了一万五千水师,在辽阳部署了两万兵马,在襄平部署了三万兵马,想通过这样的严防死守顽抗到底。
公孙度重新构筑了外部防线之后,转身便对内部的不同声音和异己分子进行严肃的清查排除。他派兵将管宁从隐居的地方抓到了襄平,然后将这两位名士、看管起来,接着又派人前往新昌给鲜于银传话,声称只要鲜于银出兵攻打襄平,他便将这两人处死,以此来要挟鲜于银。
当初鲜于银和韩珩假冒身份前来辽东时,曾得到王烈的不少帮助,而刘和对管宁更是有意招揽,如今公孙度却彻底不顾辽东士人的反对,将这几人作为挡箭牌和护身符,虽然做法有些卑鄙无耻,却是正好抓到了鲜于银的痛脚。
因为关乎三位名士的人身安全,鲜于银有些投鼠忌器,他急忙派人走海路返回令支向刘和请示下一步的行动。
与此同时,已经完全整合消化了西线公孙度一万五千多降兵的徐晃和田豫,在率军翻过医巫闾山向东挺进时,发现了辽东鲜卑人的踪迹,医巫闾山以东四十里的无虑县城已被鲜卑人所控制,徐晃和田豫的进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令支城内,刘和接连收到了鲜于银和徐晃的报告,对于辽东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也是有些头疼。
“奉孝,严冬已至,东北气候寒冷异常,是不是先让东西两线的部队就地防守,等到明年转暖之后,再做谋划和打算?”
“度辽军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在无后援的情况下,确实不宜再度扩张。后勤司当尽快筹集一批粮草补给送往渝水前线,以免俘获的那一万多降兵吃光了徐晃和田豫的存粮。”
“嗯,我这就派人前往西线将徐景山和文宣司的骨干调至辽东,协助徐晃和田豫就地转化辽东降兵。至于后勤补充方面,蓟城司令署那边一直在加紧运作,想必不久之后便有大批军需物资运抵令支,届时我派孙礼和龙虎卫轻骑营一路护送至渝水前线。”
正文 第三七三章 后援赶至
幽州西线的大战结束之后,刘和带着郭嘉和田畴等人返回蓟城,却把徐邈留了下来,目的是让徐邈协助赵云和张郃整训从并州俘虏到幽州的大批袁绍降兵,把各军在连番大战之后造成的兵力损失尽快补充回来。
刘和虽然不愿意将俘虏到的鲜卑青壮补充到自己的部队中去,但他从很早以前指导手下从俘虏到公孙瓒降兵、公孙度降兵和袁绍降兵之中挑选可用的士兵,然后再经过半年左右的思想转化和集中整训之后,编入自己的部队之中。
这些年,据田畴的统计,幽州实际增招的士兵不超过四万之数,而从各路汉籍降兵之中转化过来的士兵却达到了惊人的六万之数,这些士兵在其他军阀的阵营内总是被幽州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一旦改变身份进入到幽州各军之中,却能爆发出很强的战力。
比如最近两年内在有着北线、西线和东线接连发起的战事之中,真正属于刘和初到幽州时的老营士兵只占了三成不到,而原本属于公孙瓒、袁绍和公孙度等势力的士兵,后来被转化到幽州阵营里面的占到了五成,剩下的两成则是乌桓族的士兵。
既然曹操和公孙瓒能从大量的青州黄巾乱民之中挑选出大量的战兵,而且曹操麾下的青州兵更是战力惊人,那么刘和从俘虏的汉籍士兵当中挑选基础较好的士兵也就算不得什么惊人之举。
在后世,三大战役开始之前,延安这边领导的各种部队总兵力加起来都不足一百万,而南京那边不仅有大量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总兵力更是高达数百万之巨。结果,延安这边打完三大战役之后兵力增加到数百万,而南京那边却是越打越少。
原因何在?正是因为延安这边将一百八十多万起义投诚的部队转化了过来,然后掉过头来一起对付光头党的部队,结果同样的士兵却是打出了完全不同的战绩。
比如,在后世那一百多万的起义部队中,便有一支成建制改编并长期保留下来的野战军。在那场跨越鸭绿江的战争中,该军首批出国,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渡海攻岛等战役战斗,以及半岛北部西海岸防御。其中,在第三次战役中,其所属第149师创造了两个步兵营用爆破筒、炸药包、手榴弹,全歼英军第29旅一个坦克营的战争奇迹,其所属第442团1营率先攻占汉城;随后的第四次战役,该军以极为简陋的武器装备,在弹药补给极为困难等恶劣条件下,于汉江南北两岸顽强坚守50昼夜,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在中线集结并实施反击的战役任务,获得了太祖和彭大将军的高度赞誉。
作为穿越时空而来的刘和,他清楚地知道后世那种百万大军倒戈官兵并于历史瞬间灵魂进行裂变的特殊事件,不仅是5000年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历史奇观,更是根植于华夏大地无与伦比的人文奇观!刘和不敢奢望自己能够做到后世那么夸张,但他却是坚信思想转化的伟大力量,因此给了徐邈许多特权,准许他采取各种手段将俘虏的汉籍士兵拉进自己的阵营。
事实证明,徐邈的工作始终是有效和显著的,而被转化过来的士兵这些年从未发生过哗变和叛逃的情况,虽然在新老融合的过程出现过一些摩擦,但经过各军主将的谨慎应对,都实现了平稳的过渡。
大家都是汉人,虽然所处的阵营不同,但真正最底层的士兵不过是被迫以出卖生命来维持生计而已,只要让士兵们看到活下去的希望,用赏罚分明的军纪约束士兵,所有的士兵都是好士兵,差距只在上层的统治者和统兵的将领而已!
在这个汉族人口迅速减少的时代,刘和其实是在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办法替大汉保留着最后的元气,他最痛恨的就是历史上那种懂不懂坑死几万甚至几十万降兵的做法。如果刘和效仿那种残暴的杀降做法,等到他横扫了各路军阀之后,只怕也就无力应对来自东夷、北胡、西羌、南蛮等许多异族的入侵,到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河山被一群群尚未开化的食人野蛮给糟蹋殆尽。
刘和的命令送递马城时,徐邈已经于一个月之前便完成了这次的降兵转化任务。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却是徐邈让人把并州北方四郡转移到幽州这边来的那些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请到了军中,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遭遇献身说法,进而狠狠地教育和刺激了一番这些原本属于并州北路军阵营的袁营士兵。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并州籍的士兵绝大多数出身平民和穷苦人家,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的父母妻儿这次也是死在了南下鲜卑人的屠刀之下,所以这些士兵在听完家乡父老的血泪控诉之后,除了极度的羞愧,便是对袁绍和逢纪等统治者的愤恨憎恶,还有对鲜卑人滔天的仇恨。
一支部队,一旦有了羞耻之心和仇恨的目标,便有了灵魂。而有了灵魂的部队,便有了战胜对手的基础条件。
赵云从马城秘密前往洛阳之前,曾经与徐邈连着三天夜谈,专门向徐邈请教关于降兵转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而徐邈也是倾囊相授,并未有任何的隐瞒和留存。
徐邈接到刘和的命令之后,得知如今在辽东的阳乐城和昌黎城内看管着超过一万五千名公孙度手下的降兵和投诚将领之后,立即就来了劲头,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张郃、刘放和韩珩等人辞行,然后带着两位身份神秘的随从返回蓟城。
随同徐邈一起上路的这两人,却是在并州被赵云俘虏的张南和张凯兄弟俩。当时赵云和张郃率领大军将逢纪的一万五千兵马围死,一战之下俘虏了逢纪,重伤了主将张旭和副将焦触,还顺带抓住了张南、张凯,俘虏了一万两千多士兵。经过徐邈半年来的劝说,张南和张凯已经明确表示愿意转投阵营,所以徐邈这次便带着这两人前往辽东,正好协助徐邈管理阳乐城和昌黎城内那一万五千多降兵。
不久之后,徐邈返回蓟城。他依次去拜访了刘虞、韩馥和赵该等官员,然后又去了一趟公子府,给刘和的两个老婆和一个儿子带了不少的礼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邈竟然特意前往蔡学士府一趟,专门去看了寄养在学士府中的刘和养女蔡钰一次,而且还给这个小女孩带去了不比刘襄少的玩具和礼物。
徐邈在蓟城稍作停留,与家人短暂相聚之后,便接手了从蓟城向辽东阳乐城押运粮草军需的任务,然后再度上路。
从蓟城前往令支的沿途都有镇北军派出的部队护送,运粮队伍用了七天时间顺利抵达令支。此时,已是十二月上旬。
刘和见到徐邈,自然少不得一番接风洗尘和促膝长谈。作为刘和钦点的宣传部长,这些年徐邈可是没少替刘和出力流汗,也当得起刘和的信任与重用。蓟城徐家则因为徐邈的关系,如今在城中也是更加地位稳固,隐隐排在刘家、赵家、蔡家和韩家之后。
刘和听说徐邈说服了张南和张凯两人,也是非常的高兴,虽然这两员将领在三国时代不过是三流角色,但如今正是大量用人的时候,有了张南和张凯的转投阵营,就等于是给袁绍的那些手下做了一个榜样,今后肯定能招揽到二流甚至也是一流的将领为刘和所用。
刘和专门抽出时间单独召见了张南和张凯一面,除了说一些安慰鼓励的话,还向两人郑重许诺,只要他们能在辽东立下功劳,今后各种擢升和封赏一定不会少了他俩。
刘和的信誉向来就好,而他爱惜人才的名声更是早已传遍大汉各地,张南和张凯兄弟俩听了刘和的这番话,自然是十分受用,大有肝脑涂地,誓死效忠的意思。
徐邈在令支城内停留了数日之后,再度启程上路。这次负责护送粮队前往辽东的将领换成了龙虎卫副将孙礼,刘和将五千龙虎步兵交给孙礼,让孙礼带队前往辽东助战。如今徐晃手下骑兵充足,但却没有成规模的步兵辅助守城,孙礼带着五千龙虎卫前去,倒是一举数得,不仅保证了粮队的安全,而且可以给徐晃补充兵力,还能帮徐晃训练新兵。
寒冬腊月,从令支前往阳乐的道路为大雪所阻,不过这样的麻烦并不能阻挡早有准备的运粮大军,幽州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驮运货物的牛马,而后勤司专门针对大雪地形研制出来的雪橇也是十分轻便好用,所以这一路虽然会辛苦漫长,但却不会被恶劣的天气困在半途之中。
经过半个月的辛苦赶路,腊月二十这天,孙礼护送着庞大的粮队顺利抵达阳乐城。他们在沿路虽然遇到了一些不怀好意的尾随查探,但五千龙虎卫士兵的震慑力明白在那里,如果谁想来捡什么便宜,就等于是往刀口上面撞,下场一定很难看。
站在城头翘首期盼的田豫看到南面来的车队时,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孙礼他们再晚来几天,徐晃可就要下令杀马当粮了!
正文 第三七四章 临时组团
当田豫站在阳乐城南门上看清楚从远处赶来的这支车队竟然排出去了十几里长时,真的是被吓了一跳。
“如此庞大的一个车队,只怕是把整个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