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理想年代-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是个鬼精的使人害怕的人,他怎么可能按耐得住寂寞?他每有举动,必是惊天动地。”
“哦?”黄兴眼皮一跳,在孝感时,日本人大元提起过李想,想不到汤化龙也对他如此高看。只是人都要走了,大元和李书诚没有能够联络上李想,再多的想头也是无用。“如果李想真能创造奇迹,拼了命,我也要保住他在革命阵营站住脚,不能再让他没有下场。”
“我也只是猜测,看造化了……船来了。”汤化龙此时默念的是那个和李想鬼混的宝贝女儿。
黄兴一行登上去上海的客船。
楚天的夜晚,漆黑如墨。孝感附近的澴水,乍暖还寒。已经很是接近冯国璋的地盘,任冯国璋的想象力丰富的一塌糊涂,也不敢相信李想已经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
细如发丝缠绵的秋雨打湿了李想的军衣,寒冷和紧张使他发出阵阵颤抖。
李想避过孝昌,直趋孝感,岂知沿途碰到多起北洋军大肆掳掠,烧杀抢夺,孝昌至孝感段京汉铁路的城池和附近乡村的百姓纷纷逃往北边或避入大别山区,不幸几天降连大雨,路上泥溺,使逃难者不少生病,受冻,挨饿死于途中,尸骸满野,无人埋骨,令人不忍卒睹。
遇上烧村夺粮的北洋军,李想毫不留情,出手歼灭,搜得的财宝,尽济难民,希望他们能在熬到他击退北洋军,等到美好的理想生活。
“大帅。”曾高的声音从背后响起,“吕中秋的情报网总算联络上了,现在湖北实在太乱了。”
李想倏的转过身,大步走进临时搭成的棚屋内。曾高便道:“黄总司令当日在孝感前线亲自参加巷战,敌炮落在咫尺,不为所动,随从人员辄强拽以避。其英勇如此。可惜败势已不是热血能够挽回,他愤不欲生败走汉口。黎元洪派人来劝慰,并请回武昌休息。”
“黄兴。”李想虽然嘴上总是黄兴,黄兴的直叫,可是他还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革命前辈。黄兴吃这样一个大败仗,李想心中却隐隐感到不快,心情犹如外面的阴雨一样阴沉。不知怎的,他怀疑黄兴的倒霉日子还没有到头,黎元洪背后的武昌集团还有更阴狠的招式落井下石。李想道:“兵凶战危,黄兴行事太草率。可有碰到他派来联络我的人?”
曾高目光幽幽一转,知道李想只是证明一件事情,他点头道:“有,李书诚和一个日本人大元。不过他们出城时便碰到冯国璋攻城,最后被难民裹携着退回了汉口。”
还有个日本人,李想干笑一声道,“日本对华之一贯政策,为煽动内乱,破坏中国之统一。日本人大元如此积极,动机不纯啊。但是总算说明,黄兴对我还是存有一丝信任,在这个危机的关头能想到我。我自南下以来,夙兴夜思,想的只有一件事,绝不为私仇而意气行事,不使辛亥年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造就的革命付之鄂江潮。可汉口受到的排挤,犹如心中的一根刺,使我耿耿于怀。现在,总算舒服了一点。”
李想这句话直捣胸臆,曾高想不到李想竟然就这样大方的承认了,曾高的脸不禁微微一红,他到现在还怀疑李想会为私仇而意气用事,领兵南下,又没有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还以为李想只是为了顺应军心,而南下一趟敷衍了事。如今听了李想的话,倒像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良久,曾高方道:“大帅,你不要怪我们多心。如今战局已经显得极明白了,我们急着赶来,就是为了革命大业有些着急。孝感一战民军真是败得太惨,大帅率军连夜南奔,各路精锐也正兼程南下集结,但至今仍无具体的作战计划,因此将士们心里没底,不知大帅作何打算?”
李想摸着因为几日没有剃刮长出来的胡渣子,皱眉沉吟道:“如今战局已经显得极明白了?不,还有待观察,我在等呀!时机还不成熟,我怎么能像黄兴一样贸然草率行事呢?”
曾高身子一倾,神情凝重地间道:“还要等,等什么?”
当然是等着冯国璋被袁世凯撤走,但着只是李想穿越前的历史走向,现在的李想可不敢肯定,也不敢说出来。李想支吾着问道:“黄兴在武汉怎么样了?”
曾高见李想浑身都带着别扭,心里便不痛快。李想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兜着,处处都透着一股神秘,总想要隐瞒着什么?他沉思片刻,吁了一口气,道:“黄总司令退到武昌,武昌军政府紧急开会,商讨对策。黎元洪主席,请黄总司令报告孝感战役经过。黄总司令即席演说,败退后的黄兴,怒气满胸。在会场上,他高声指责孙武等鄂系军官执行命令不力,没有贯彻作战计划。黄兴说得一点也不假,但是大败后脾气还如许大,得罪的人就多了,军政府内部不少人勃然而怒,纷纷拍案而起,不客气地指斥他指挥无能。由于每人面前都有条桌子,拍案争吵,响彻屋宇。最后,还是黎元洪出面当和事佬,婉劝大家不要伤和气。众人稍微平静后,会商如何走下一步棋。黄总司令此时不合时宜地提出说,要放弃武昌,收拾残兵,乘流而下。这样,可以会合南方革命军,尽锐进攻南京。显然,对于武昌的党人来说,黄总司令进攻南京是借口,撤退逃跑倒是真。屋内一片哗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黄兴放弃武昌的提议。参谋范腾霄愤然说:孝感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还有什么能力可以攻取南京,如果湘鄂两军尚可用,则武昌当然可守。最后,张振武一席话定下调子:武昌乃全国革命首义地,如果弃之不顾,肯定大寒各省人心,很可能使革命土崩瓦解……武昌若失,敌人盘踞上游,即使我们能攻下南京,又有什么意义,最终可能像洪秀全那样苟且待毙。说到最后,张振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拔出腰间手枪,大呼道:敢有人再言放弃武昌者,即为汉奸,杀无赦!黎元洪、孙武、刘公等人,纷纷起立鼓掌,屋内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张振武的话。处于如此被孤立的境地,黄兴面色土灰。还是黎元洪显得有人情味,他打岔说要陪黄司令休息一下,拉这位倒霉的爷们离开会场。当晚,黄总司令黯然离开武昌。他从草湖门出城,即偕李书诚、汤化龙、胡瑞霖、陈登山和黄中垲等乘轮去上海。”
黄兴如历史的重演,被武昌集团赶走,未来的老泰山大人也去了上海。黄兴这个常败将军,也势必成为千古笑谈。黄兴是否真的提出放弃武昌,败走南京的计划,李想实在是不敢相信。李想摇头道:“黄兴在孝感之战中,在众寡悬殊形势下,冒大雨夜袭冯国璋,孙武撤走之后还能坚守孝感孤城,城破之后与北洋军展开巷战,率领革命党人舍身捐躯,竭智尽力,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会提出这样不智的提议?”
曾高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上下审视李想,同时也在思索,武昌、南京相距遥远,这样的长途军事行动,既乏补给,又缺交通运输工具,又可能遇有敌人途中袭击的危险,是个不可能实现的冒险计划。那么,为什么又有黄兴建议撤军武昌的说法呢?
曾高半晌才道:“大帅的怀疑绝对有道理,我真实服了。因为这个的情报来源只是道听途说,咨议局里还没有我们的情报人员。这肯定是湖北某些军阀政客出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挑起人们对黄兴的恶感而蓄意捏造的。因为这样的流言,已经在武汉街头巷尾传得沸沸扬扬,如不是有心人的散波,军事会议的内容怎么会如此清晰的传播开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李想并没有因为看破武昌集团的阴谋而有丝毫的激动和兴奋,脸色反而更是阴沉的更甚棚屋外的淫雨。喃喃低声问道:“武昌民军的总司令一职又花落谁家?”
挤走黄兴之后形成的权力真空,势必又会使武昌集团各派系争得头破血流。如今冯国璋正对武汉三镇虎视眈眈,湖北的局势简直糜烂到了他们不敢想象的地步。
想至此,曾高长叹一声,“他们是决意不让湖南人再沾这个位子。蒋翊武和谭人凤是现武昌最有资格座这个位置的人,可惜,都是湖南人,难以过咨议局这关,革命资格越老越是不得了,黄兴不就是被闹得如此难堪的下台。孙武和黎元洪勾结,更是与虎谋皮,连鄂系的革命党人也受到排挤,刘经的堂哥刘公也被派出武昌去了襄阳。孙武的人品太差,他把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挤走了,最后他也没有坐上总司令的位置,到便宜了新军八镇二十九标标统的张景良这厮。”
说至此,曾高的心里陡然一阵发凉。他突然意识到,黎元洪自当上都督之后,他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却什么事情都做好了。革命党人,立宪派士绅,孙武,汤化龙等争来争去,谁也没有捞到好处,最大的赢家却是黎元洪。武昌革命权柄已经彻底旁落――民军总司令这么重要的位置,落在张景良这样的反动旧军官的手里,湖北局势糜烂到比他们不敢想像的还要过之。想至此,方寸已乱,呆呆地坐着不语。
“张景良?!……根本就不是个好东西,我们渡江打汉口时,他就在武昌带着旗兵造反,想要救出黎元洪。被熊秉坤收拾旗兵后,他不是一直在坐牢吗?什么时候放出来的?怎么会让他做民军总司令?武昌咨议局的人被驴踢了脑袋?”李想越说越大声,直到吼起来。也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明自事态严重,不禁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乱叫。张景良是铁杆保皇派,这在八镇官兵里面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曾高摇头苦笑道:“清廷因为党争,推出个荫昌。武昌因为党争,推出个张景良也就不足为奇。何况张景良也是出了血本,拿出妻子交给武昌为质。”
李想气得失笑,道:“张景良满脑子的忠君愚思,一副家生奴才像。革命党人就是掐着他老娘的脖子,他也敢把革命党人给卖了。”
曾高脸上的苦笑意味更浓,把目光转向漆黑的夜空,绵密的细雨不时反过一丝亮光,像是银丝,幽幽叹道:“此事已定,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我们在这里猜测,担心,还不如想想今后如何打算。黄兴已经离开湖北,我们还要和冯国璋打吗?”曾高问出口就觉得后悔莫及,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何必多此一问?
“打,只有打。我们是一直新建的军队,军心还不稳固。如今走到孝感再撤退,军心势必散落的不可收拾。”李想怎么不想输给袁世凯,不想学阎锡山。他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冯国璋,“对了!冯国璋有什么动静?武昌异将,他不可能不知道。”
北洋军的装备要比李想的民军高上一个级别,打战略防御都有些扛不住,打阵地战硬碰硬就更是扛不住。李想问起冯国璋,是想怎样打?曾高喃喃说道:“冯国璋的北洋军正加紧张地进行汉口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关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吕中秋送到。特别是冯国璋与段祺瑞在孝感会师,张景良任武昌民军总司令以后,北洋军进攻汉口的迹象日见明显。冯国璋亲自到三道桥滠河北岸视察,北洋第一军司令部设在滠口。段祺瑞坐镇孝感策应,加派兵力维持信阳到孝感的铁路运输畅通。北洋军开始封锁汉口北门户,信阳至汉口的火车跑得更勤快了,运输非常繁忙。孝感的北洋军还强征民夫,强征民粮,这些我们来的路上碰到许多。北洋军还在加大官道的路幅,增设电话线等。”
“毫无疑问,冯国璋是想拿下汉口,再换一件皇马卦穿。”李想冷笑道,“冯国璋表现的这样积极,那些汉口,那可真是大功一件,只怕袁世凯会不高兴了。袁世凯还养贼自重,以革命党人要挟清廷,以北洋军武力威摄革命党人。最后他袁世凯左右逢源,万事大吉。”
曾高摇头,道:“袁世凯趁孝感大胜时派刘承恩为代表,副以蔡廷干,同往武昌与黎元洪面议和议,自己决拟入京。谁知黎元洪此时任就勃硬,这个城下之盟,没有议成。黎元洪还给袁世凯复函,在报上还公开发表了。黎元洪这帮人大败方输后仍旧如此不硬气,袁世凯只能更加的硬气。若不挫尽黎元洪的锐气,和议固然无望,只怕他半身威名,亦将尽付东流。我猜测,袁世凯必会加紧部署冯国璋等人的进攻,派兵攻下汉口。”
李想皱起眉头,棚屋漏下的一滴雨水在他的鼻尖,接着滚落地上,他亦无所觉。曾高递上一份皱巴巴的剪报,他才回过神来,一看,正是黎元洪写给袁世凯的公开信。
慰帅执事:迩者蔡、刘两君来,备述德意,具见执事俯念汉族同胞,不忍自相残害,令我佩服。荷开四条,果能照办,则满清幸福。特汉族之受专制,已二百六十余年,自戊戌政变以还,曰改革专制,曰预备立宪,曰缩短国会期限,何一非国民之铁血威逼出来?……公之外状,佯持中立,于满汉两面,若皆无所为。实则公之自私自为之心,深固不摇,而后乃敢悍然如此,欲收渔人之利也。……半推半就,凭术弄巧,欲奋一人之私智,凭今日汉族革命之声灵,以褫胡主之骄魄,乘其震惧失措而篡取其柄,且欲存留鞑统,以为钳制中原之具,而假托于君主立宪……公果能来归乎?与吾侪共扶大义,将见四万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描基,不如待时。”全国同胞,仰望执事者久矣,请勿再以假面具示人,有失本来面目,则元洪忠告于事者也。余详蔡、刘二君口述,书不尽言,惟希垂鉴!
李想叹为观止,黎元洪实在是不简单。拒绝了袁世凯的城下之盟,又一把掀开了袁世凯的遮羞布,还向全国革命党人表明了心迹,这样的光明磊落也不像会为难黄兴的样子。可是……汉口危已。
李想摸摸额头的疤痕,这个动作几乎成了习惯,道:“袁世凯被黎元洪摆了这么一道,他有什么公开反应?清廷有什么反应?”
曾高微笑道:“袁世凯在信阳军次时应该就看到黎元洪写给他的公开信,他当时什么也没有表示。清廷也应该看到了,但还是迫于的国内外的压力无奈的发下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的上谕。袁世凯仍故作姿态,电辞不就,经清廷再三电促,始率卫队北上。他到达北京,住锡拉胡同私寓。次日入朝,谒见隆裕太后,誓言效忠清室。以后,又到东交民巷拜访帝国主义列强驻京公使,并发表政见说: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从前满汉歧视之处,自当一扫而空之。尤有重大之问题,则在保存中国,此不能不仰仗于各党爱国者牺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国之分裂及以后种种之恶果。故为中国计,须立刻设立坚固政府,迟延一天,即生一天危险。”
“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李想想要大笑,袁世凯想要自己做皇帝才真。“袁世凯的内阁组的怎么样的?”
曾高迟疑一下才道:“前被清政府免职的梁士诒、唐绍仪等人也在袁世凯进京之后先后抵京,协助袁世凯组阁。现在袁世凯已经公布了内阁名单,阁员大都是他的党羽或者朋友,如外务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度支大臣严修,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学部副大臣杨度,邮传大臣唐绍仪。同时,他又请立宪派首领张謇担任工商大臣,梁启超担任司法副大臣,以表示愿意与立宪派合作。虽然,张、梁都认为还不到携手的时候,婉言谢绝,但他这个‘友好’姿态,对已卷入革命阵营的各省立宪派和仍在日本鼓吹君主立宪的梁启超,却有巨大的影响。帝国主义者对袁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