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现代战争-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一战刚刚爆发不久,飞机的性能还很脆弱,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光临。当时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而且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唯一能够阻止这些德国空中巨物去英国串门的,就是海上变化无常的天气。
1915年1月19日,德国林纳茨上尉驾驶齐柏林飞艇首次飞临英国上空,但仅从飞艇上投下一些传单,上面写着:“你们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会再来,不投降就是死。”传单署名“德国人”。
1915年5月30日,林纳茨驾驶飞艇再次飞临伦敦上空。他随手操起吊舱里的炸弹,故意向人群密集的地方投去,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伤。这一次空袭引起了伦敦的“齐柏林大恐慌”,齐柏林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
在齐柏林飞艇空袭伦敦之后不久,一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机在比利时上空拦截住德军的一艘飞艇,攀升到飞艇之上,并用炸弹将其击落。这造就了齐柏林飞艇的首败记录。
在这之后英国战机多次迎击齐柏林飞艇,虽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达成目标,但是1916年之后这种成功率的确大大增加,这要归功于几种新型航空机枪子弹的问世。
1915年,德国潜水艇袭击商船的事件频频发生。英国海军部研制出了反潜飞艇以对付德国潜艇。这种飞艇使用了劳斯莱斯鹰牌发动机,时速可达到每小时74公里。螺旋桨上方升出的管子可以使螺旋桨引发的气流能传入气囊,保持内部的压力。这种飞艇在飞行过程中灵活性极高。
1918年8月5日,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亲自率领齐柏林飞艇最后一次空袭伦敦,结果他被英军击中阵亡,而齐柏林空袭也就此结束。
自1915年1月19日至1918年8月5日,德国出动飞艇208艘次、飞机435架次对英国实施空袭,其中飞机空袭52次,飞艇空袭5l次,投弹约300吨,造成约1300人死亡,3000人负伤。约有80艘飞艇毁于协约国的炮火和恶劣天气。
战后,飞艇和飞机一样被用于民用航空。
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难,97名乘客和乘务人员中至少有23人死亡。从此,人们普遍对民用飞艇失去了信心,飞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军事敏锐感
翻阅一下世界发明史,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发明都首先用于军事,当军队把它们玩熟了之后才民用。因为,很多发明在发明之初都不完善,实用价值低、价格昂贵、后续研究投入巨大、安全性低和舒适性差等原因都是它们民用的障碍。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只能飞行12秒,毫无实用价值。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庞大笨重且操作困难,那个富翁愿意花钱买这个“无用”的东西呢?一战时,航空技术不成熟,飞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机毁人亡。只有勇敢的士兵不会嫌弃这些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家伙,平民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坐飞机的。潜艇空间狭小,与豪华游轮相比,无任何舒适性可言,时至今日,潜艇也不是民用交通工具。
对于军队来说,只要有用就行,或者未来有用都可以。将军们很少考虑费用问题,只要军费能承受就行。1亿美元一架的飞机,军队也不会嫌贵,军队首先要做的是申请更多的军费,以购买更多的飞机,其次才是讨价还价和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安全性,只要可以忍受就能上战场。舒适性往往是最后考虑的问题甚至是被忽略的问题。
军事家们总是保有军事敏锐感,新发明出现后,他们总是试图挖掘出它的军事价值。但这是不够的,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试图挖掘出每一件东西的军事价值。把灵感式的军事敏锐感变成长久的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的前身
1910年11月,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成功地驾驶柯蒂斯双翼机飞离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平台,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上飞机首先被用于海上侦察。各国海军喜欢使用这种飞机,它的降落和起飞能在水面上进行。但是水上飞机的装载和运输问题仍待解决。刚开始,水上飞机只能被置于船后,由船只来牵引。但是这种方法受天气影响很大。
1912年,英国海军把一艘老巡洋舰改装它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由于船上的飞机库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英国人把机翼设计成可折叠的。可折叠机翼是一个非凡的进步。后来,英国海军征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峡营运的渡轮,并把它们改装成装载水上飞机的军舰。它们是“女皇号”、“恩加丹号”和“里维埃拉号”。
水上飞机母舰的出现让战舰的侦察能力大大提高了。武装后的水上飞机还可以用于袭击潜水艇和轰炸潜水艇基地。
1914年秋,英国皇家空军用水上飞机在安特卫普轰炸了一个可疑的德国潜水艇基地。
水上飞机母舰没有足够的空间让飞机直接在船上起飞。因此,在执行任务前,首先要把飞机送到水面上。返回时,水上飞机先停在船只旁边,然后再由人用吊杆把飞机吊上船。这是费时费力的。因此,水上飞机母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1916年底,小型陆地战斗机索普维斯海豹问世了。索普维斯海豹可以在两个炮塔之间铺设的临时木板跑道上起飞,而且临时跑道拆装都很简便,费时很少。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和巡洋舰都可以成为索普维斯海豹的起飞平台。但是,索普维斯海豹无法在临时跑道上降落。军舰设计上的不足使飞机着舰成了飞行员们的禁区。
1917年8月2日,英国海军少校欧内斯特·邓宁利用侧滑着舰的方式,成功地将一架索普维斯海豹飞机降落在“暴怒号”巡洋舰上,成为第一个在航行中的军舰上降落的飞行员。
邓宁少校是“暴怒号”上的海军航空兵指挥官,领导着14名军官和70名水兵。邓宁少校凭借高超的飞行技艺打破了飞机着舰的禁区。但是,仅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
1917年8月7日,邓宁又一次驾机升空,进行同样的试验。但是,飞机降落时发动机熄火,一个机轮撞在飞行甲板上,整个飞机翻过右舷落入海中。邓宁少校被挤在飞机残骸中,溺水身亡。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
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改装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米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1918年5月,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终于被改造成功。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但是它的出现为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础。
移动飞机场
水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都是移动的飞机场。由于航空母舰庞大且昂贵,所以把大型货轮改装成可以让飞机起降的航空平台舰将是十分有用的。组合航母的前景可能更好。两艘或更多军舰的可伸缩甲板连在一起,构成组合航母。飞机起飞后,军舰分开独立作战。飞机降落时再次组合。
在海上有移动的机场,在陆地上也可以有。与装甲架桥车类似,几辆头顶可折叠的装甲跑道的车辆可以组成一条临时的短距装甲跑道供飞机起降,特别是在机场被袭,陆地跑道无法使用时。地面效应航空母舰是陆海空通吃的移动飞机场。
必须指出,移动飞机场不如移动导弹基地。航空母舰不如导弹母舰。因为,直接摧毁目标的是导弹,而不是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硝烟散尽
1918年9月26日,正当美法联军向阿尔贡发动进攻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两天后,鲁登道夫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建议求和。兴登堡同意了,并告知德皇,“形势要求立即停战以避免一场更大的灾难。”交战双方开始了秘密的停战谈判。
与此同时,英军也对似乎坚不可摧的兴登堡防线发动了进攻。激战四天后,休战片刻,双方部队稍事休整。
1918年10月5日,兴登堡防线终于被攻破,德军被俘3。6万人。这场战役瓦解了德国防线最重要的基石。
德军在缓慢而有组织地撤退。协约国的前进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在德国后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德军是否有能力将战争进行到底。协约国的封锁曾经一度相当严密,导致德军海上贸易停滞,食物极度匮乏。平民百姓无疑受苦最深。到了1918年后期,即使前线的战士也只能靠黑面包、橡子咖啡、烂土豆和马肉充饥。德军也开始面临人员匮乏的问题,十六七岁的青年就被征入伍。
自8月协约国削平亚眠突出部的以来,除了大量的伤亡,还有30万德军被俘,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从陆军名册上勾销了三十二个师。鲁登道夫的权威在逐渐消失。
1918年10月16日,威尔逊在没有通知协约国的情况下,突然停止停战谈判,坚持由军事指挥官来制定停战条款。将军们坚持认为,停战条款应当使德国再也无力挑起战争。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投降。这使一直希望能实现体面和平的柏林当局陷入了混乱。
与此同时,协约国仍在西线发起不屈不挠的进攻。作战双方都对高层进行的停战谈判一无所知。大部分士兵都认为战争会持续整个冬天。但鲁登道夫担心德军内部将出现了裂痕。
1918年10月28日,威廉港爆发了海军起义,并蔓延到公海舰队。到11月4日,起义已席卷整个德国的北部,并迅速发展到南部和西部,莱茵河上所有的渡口都被起义者占领。
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国已经开始陆续投降了。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4日,奥匈帝国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美军终于把令人生畏的阿尔贡森林抛到了背后。从此,美军以席卷之势飞跃向前,到11月11日止,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准将指挥的彩虹师已挺进至色当正面。
在德国崩溃时,将军们隐退了,避免在屈辱的投降中扮演任何角色。鲁登道夫辞职并离开德国前往瑞典。孤立无援的德国政府迫于人民强大的压力,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德皇威廉被流放到中立国荷兰,并将在那里度过余生。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6个小时后,战火缓慢地熄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国成为了共和国,但前途未卜。
崩溃的反攻
在战争中,常常出现“攻方势如破竹,守方一溃千里”的情况。在战争开始时,攻方锐不可挡,守方要么战略撤退避其锐气,要么一溃千里。在战争快结束时,即将战败的一方往往会崩溃。这里提出一个公式:进攻冲量=进攻力度X进攻时间,进攻时间就是抵抗时间。
进攻冲量由攻方进攻前的军事准备决定,进攻时间(即抵抗时间)由攻守双方决定,在进攻冲量和进攻时间确定后,进攻力度就确定了。在攻方发动进攻的初期,进攻冲量一定,进攻时间短,进攻力度大。这就是攻方的锐气,在攻方发动进攻的后期,进攻冲量一定,进攻时间长,进攻力度小。所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方希望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进攻力度,攻破守方的防线。守方希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进攻冲量=进攻力度X交战时间
防守冲量=防守力度X交战时间
战争的实践表明,攻方的进攻力度往往随时间的推延而减弱。守方的防守力度往往随时间的推延而增强。攻方缩短交战时间,加大进攻力度,力求在进攻力度减弱到小于守方的防守力度之前攻破防线。只要进攻力度大于防守力度,守方的防线就会被攻破。因此,进攻方往往会在进攻初期推进得比较顺利。守方拖延交战时间,增强防守力度,力求防守力度在防线被完全攻破前大于攻方的进攻力度。只要在交战结束时,守方的防守力度大于攻方的进攻力度,防线就可以守住。
在战争过程中,双方不断增加军事投入以改变攻防冲量和力度。守方拖延交战时间以待援兵,增强防守力度。当进攻力度远远大于防守力度时,守方就会来不及增强任何一条防线的防守力度,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当进攻力度与防守力度相当时,战争就会出现相持或胶着状态。当守方的防守力度大于进攻力度时,守方就可以发动反攻。当守方的反攻力度远远大于攻方的防守力度时,攻方也会来不及增强任何一条防线,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
守方的防御可以是纵深钢丝网式防御,拖延交战时间,加强防守,守住最后一条防线就是胜利。因此,对于守方来说,在战争初期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并不意味着灭顶之灾。攻方则不同,攻方往往在进攻时投入了很多,后方防守力量薄弱,一旦进攻失利,守方发动迅猛反攻,攻方就会崩溃。攻方在战争后期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攻方的防御不应该是纵深的钢丝网式防御。对于守方来说,每根“钢丝”可以拖延一点时间,迟滞攻方的进攻。然而,攻方的进攻和守方的反攻是不同的。守方反攻时,战争或战斗的形式已经逆转,攻方的“钢丝”往往就像“蜘蛛丝”一样不堪一击。
因此,攻方可以采用纵深阶梯式防御,减少防线,加强防守力度,且在发动进攻前就布置好防御。因为,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在守方反攻时,再拼凑防御力量为时已晚。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期都出现了“一溃千里”的情况。但现代战争中,纵深阶梯式防御对敌后空降也没有什么作用。对于飞机和导弹来说,没有什么纵深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停战协议规定德国从所有侵入的领土撤出,包括1871年从法国夺取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并遣返所有协约国的军人和平民俘虏,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德国公海舰队及其全部潜艇都被扣留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但是,1919年6月德国水手把他们的战舰全部凿沉了。
停战协议签订后,双方士兵和平民都以各自的方式庆祝战争结束。士兵从堑壕中爬出来,有的祈祷,有的向原先的敌人讨要香烟。巴黎、伦敦和纽约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狂欢庆祝整整持续了一夜。停战协议生效后德军就开始向国内撤军。但大部分第一线的德国士兵在为战争结束感到高兴的同时,并没有感到他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德国士兵发现德方的停战代表都是文官,于是德国士兵生产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
1919年1月,32个国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