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话孙膑兵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疲η怪贝獭U栽泼徽郊父龌睾希怠∩怼 鞍芡恕薄O暮驉糇凡簧幔芰耸嗬铮栽苹芈碓僬剑患父龌睾希≡俅巍 鞍芴印薄O暮類涌癜粒犯稀:铺嵝阉鞣缆穹暮類∷担骸 熬驼庋牡芯退闼媛穹矣峙滤裁茨兀俊毕暮類怕砑薄∽罚钟隽醣附佑φ栽平徽剑至耍骸罢饩褪锹穹谋戆。〗裉焱砩希∥也坏叫乱笆牟话毡 薄 ∷暮類兆返讲┩伦竺嫦琳卮蝗涣奖呗匀计鸫蠡穑≌馐狈缯螅彩彼拿姘朔交鸸獬逄欤盏貌芫撕奥硭唬韵嗖刑ぃ郎恕〔患破涫U栽苹芈砩崩矗暮類把掏换鸱商佣ァ2芫赝居直还赜稹ⅰ≌欧沙迳保覆荼簧栈伲负跞裁弧! ≈罡鹆撂感χ洌匀卤桨懿芫10万人马,其原因就在于他善
于利用地形布阵。原来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树林,名叫安林, 道路两边还有浓密的芦苇丛,正是设伏的火攻地形。诸葛亮又观测算定当天 必有大风,风助火势,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气。诸葛亮再命赵云、刘备连连“败 退”,使用骄兵之计,引诱曹军中计。地利、天时、人和,诸葛亮全利用了, 大获全胜也就是必然的了。 诸葛亮博望坡大胜曹军,和孙膑马陵道歼灭魏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其 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时、因地、因人,巧妙布阵用兵,真可谓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其实,不仅用兵,各行各业无不这样,一个工厂,厂长的管理水平不同, 效果大不一样。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法,则会产生不同的 效果。可见,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贵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巧妙 运用。阅读 《陈忌问垒》的关键,不在学习布阵设垒的具体办法,而在于领 会其运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运用于各自的工作。
篡 卒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 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 器也。取众者,胜囗囗囗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 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 不得众不胜。 孙子曰:胜在尽囗,明赏,选卒,乘敌之囗。是谓太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以下为散简、缺文)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 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 姓弗畏。'译文' 孙膑说: “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军纪严明, 士兵的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士兵的战斗力强在于将领的信用,士兵的品 德在于教导。军需充足在于速战速决,军队的强大在于百姓休养生息,军队 受损伤在于作战过多。” 孙膑说: “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础。讲信用,就是要对士兵明确颁 示奖赏。能够进行殊死战斗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孙膑说: “常胜办法有五条:将领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权指挥军 队时,可以取胜;将领懂得用兵规律,可以取胜;将领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 可以取胜;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胜;将领能够充分了解敌情,并 能利用地形,可以取胜!” 孙膑说: “常败的原因也有五条:将领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独立指挥,不 能取胜;将领不懂用兵规律,不能取胜:将领不和,不能取胜;将领不能得 到广大士兵拥护,不能取胜。” 孙膑说: “取胜在于……明确赏格,选拔士兵,趁敌军……这是用兵取 胜建立奇功的法宝。” 孙膑说, “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无法统兵作战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么是忠?就是忠于君王。什么是信? 就是对悬赏讲信用。什么是敢?就是敢于抛弃不正确的东西。如果不忠于君 王,就不敢领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对奖赏不讲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拥护。 如果不能抛弃错误的东西,士兵就不会敬服。 '解析' 这篇文章不长,子数不多,但内容十分丰富,论述了带兵用兵的一系列 十分重要的问题,可谓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该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观点,在进行了一系列 论述之后,孙膑又突出强调 “明赏、选卒……是谓太武之葆”。孙膑在两于 多年前就提出这一主张,并将其突出为用兵取胜的法宝,这确实了不起,十 分难能可贵。那时,虽然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像汉朝开始 独尊儒术以后那样,把人严格分成 “治人”和“治于人”两大类,突出少数
统领人物的决定作用,但毕竟还不是都能认识和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作 用,一般的认识和主张还是君王、将帅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当时 武器装备水平低,更容易突出武艺高强的将领的作用。而孙膑却能独树一帜, 旗帜鲜明地提出选拔士兵是用兵取胜的关键,说明他是一位高明的军事家, 他的这种主张,为后代许多卓越的军事家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用兵作战。 在这里,我们首先想到了诸葛亮,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文章专门 论述军兵的训练问题。把选拔和训练士兵作为他出任刘备的军师后抓的第一 项工作。那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有一天,诸葛亮问刘备: “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刘备说:“不如也。”诸葛亮说:“明公之众, 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刘备说,“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诸葛亮说, “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随后,刘备立即召了 三千民兵,诸葛亮天天从早到晚训练这三千新兵。不久,十万曹兵果然来犯, 诸葛亮训练的新兵派上了用场,在战败曹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 史上可说是出类拔萃的。前面已提到,他就亲自挑选两千精兵,组成敢死队, 每当战斗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带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克敌致胜。至于 他亲自在宫廷中训练军士射箭,那更是传为佳话了。 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其群众观点当然是历代军事家所不能相比的 了。他提出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同一主张的继承 和发展,也是马列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至于兵民在我国革 命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可说是前无古人的。 从古至今的无数事例,一次次证明孙膑的“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主张, 确确实实是 “太武之葆”。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民本思想理当为各级领导所信奉,所身体力行。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我们不少领导说起群众路线,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 滔不绝,但实际上他们未必真把群众当回事,却往往认为可以随意摆布或者 可有可无。考察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术水平低不能不 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该像孙膑提的那样 “选卒”,像诸葛亮论述的那 样 “习练”呢?须知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绝不应是一句空话,连西方资本家都 那么重视职工全员培训,重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领导又该 如何认识,我们的企业家又该如何做呢? “兵之胜在于选卒”或许能开阔一 下我们的思路。 这篇文章的另一认识也十分重要,这就是 “其强在于休民”,就是说一 个国家在军事上要强大,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 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民富才能国强,百姓是源头。 唐太宗登基后,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仅仅几年就医 治好连年战争的创伤,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强盛了,贞观盛世是我国历史 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这个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 领导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实证。 这篇文章除以上两点外,还论述了军纪、指挥、军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 问题,孙膑将这些问题列为用兵胜败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 “五常胜”与 “五常败”,即是做好五个方面,可以保证军队常胜,做不好军队就会常败。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统兵将领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权,将领是否懂得 用兵规律,将领能否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全军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协力,将
领是否了解敌情及会否利用地形。作者以对比的形式列出这五项,显得十分 突出,十分重要。这五个问题,有的后面还有专文论述,这里只就两点作些 概括的分析。 关于军队的指挥问题,这包括将领是否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和授权以及将 领本身是否善于指挥,可用一个事例恰当地予以说明。魏主曹丕病死之后, 曹真等大臣拥立曹睿继位,当时曹睿年幼,朝政实际靠曹真,曹休、陈群和 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支掌。诸葛亮想趁魏主曹睿年幼,司马懿训练兵马尚未 成功之际,进兵伐魏,完成他统一中原的心愿。但诸葛亮仍然担心司马懿领 兵作战,难于取胜。这时,马谡建议乘魏国新丧,曹睿刚登基,年龄又小, 朝臣争权之机,用反间计除去司马懿。诸葛亮采纳马谡意见,派人去散布流 言,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谋反,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曹睿信以为真,太尉 华韶和司徒王朗又乘机进言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被罢去官职,回归故里,他 所统领的雍,凉兵马,改由曹休统领。 诸葛亮得报高兴极了,当即上 《出师表》,请求出兵伐魏。后主当然批 准。诸葛亮带领战将数十员,大军30万,屯驻汉中。赵云自愿请战,担任先 锋,由邓芝随同,带领副将十员,精兵五千,先行进入魏国境内。魏主得报, 大吃一惊,慌忙向群臣问计,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惇愿意前去抵敌,曹睿就任 命他为大都督,统领关西兵马前去迎敌。蜀魏两军在凤鸣山相遇,魏军先锋 韩德的四个儿子很快败在赵云手下,死的、伤的、被活捉的,无一幸免。韩 德吓破了胆,抢先逃跑,八万军兵溃不成军。韩德回报,夏侯惇亲自出战, 又是大败而回。后来诸葛亮领军到来,施用巧计,连破魏军几座城池,大军 直出祁山,兵临渭水西岸,魏军的大都督夏侯惇早已成了蜀军俘虏。 魏主曹睿得到警报,吓得要命,忙问: “谁能给我打退蜀兵?”魏国朝 臣互相推诿,最后由曹真任大都督,王朗任军师,调集20万大军前去迎战蜀 军。结果,第一次对阵,诸葛亮就在阵前骂死了王朗,接着又将计就计,利 用魏军前来劫寨的机会,大败魏军。以后又经几番较量,诸葛亮指挥蜀军兵 将,连败魏军及魏军千方百计请来的15万羌兵。曹真一筹莫展,赶忙派人回 朝求援。 曹睿得报,毫无主意,还是太傅钟繇奏请重新起用司马懿,才算有了转 机。司马懿受封平西都督后,一面调集南阳军马赶赴长安,一面先斩后奏, 及时处理了孟达谋反事变,避免了孟达归降蜀国抄魏军后路的严重局面。曹 睿得报,又对司马懿表示一番歉意,并授予见机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权。不久, 司马懿利用诸葛亮误用马谡的错误,攻下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军。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权以及将领指挥的关键作用,当司马 懿被罢官后,魏军统帅不善指挥,接连吃败仗,而司马懿复出后,马上扭转 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进一步恶化,而且退了蜀军。这不仅有司马懿善用 兵,指挥得当的因素,还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权问题。试想,如果司马懿不敢 先斩后奏,及时平息盂达谋反,那将会出现如下局面:等孟达直接插入魏国 都城时,恐怕司马懿也无回天之力了。由此可见,军队的指挥权是多么重要。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我国许多国营企业的危机问题,其原因固然多种 多样,但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和军队的指挥权问 题,在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 二是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问题,其中将领之间的团结和谐更加重 要。国家也是如此。人们都知道历史故事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消除误
解和隔阂,同心协力辅佐赵王,才使赵国这样一个弱国能抗住强秦的各种压 力,粉碎秦国的各种阴谋,保卫国家的独立完整。至于领军将领因同心协力 而战胜强敌,或因不和因而败给弱敌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见。而在这里, 人们还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团结同心或不和的现象 呢?鄙人以为,关键是当事者以什么为重。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的歧视侮辱 一忍再忍,是为了国家利益;廉颇之所以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也是出于对 蔺相如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样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同为国家利 益,自然就和了。再看当今我国的一些单位、企业,往往也由于领导不团结 而使得工作无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个人利益的纠缠。 本文附录的残简中论述了 “信”、“忠”和“敢”三个字,说明这三条 也是带兵中极其重要的。文章说,做不到这三条就不能得到广大军兵的敬畏、 信任和拥护,那结果将是统兵将领的灾难。这三条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 和 “忠”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本书其他篇章也谈到。而 “敢”字,孙膑将其 界定为 “敢去不善”,值得作点分析。“敢”的含义很广,且都和统兵用兵 大有关系,但孙膑全不涉及,唯独提出 “去不善”,这说明孙膑确有过人的 独到见解。作为统兵将领,勇敢、敢做敢为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承认错 误、改正诸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更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在统兵中的重要, 把这一条当做一个关键因素提出来。孙膑将这一条和 “信”与“忠”并列, 值得深思。 有这样一个事例,那是曹操带兵去讨伐张绣路上发生的事。曹军进兵之 时,正当麦熟季节,但行军路上,曹操却不见百姓收麦。他了解到这是怕兵, 不敢下地收割。于是,曹操派人到远近各村传谕百姓及各处地方官员: “我 奉天子诏命,出兵讨伐叛逆,为民除害。现在正当麦子成熟的时候,我因不 得已的原因现在起兵,为保护百姓,我命令官兵凡是经过麦田,有践踏麦子 的,一律斩首!我的军法很严,众百姓不用惊疑。”百姓听了传谕,无不欢 呼称颂,遥望尘土遮天的行军道路跪拜。曹军官兵严格遵守曹操的命令,经 过麦田时,全部下马行走,用手扶住麦子,相互传递通过,无人敢践踏麦子。 当曹操骑马行进时,忽然田里一只斑鸠惊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惊窜进了麦 田,踩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当即叫来行军主簿,议处自己践踏麦田的罪。 主簿说, “怎么能议丞相的罪呢?”曹操说:“我自己制订法规,我又自己 违犯了法规,怎么能让众人心服呢?”当即抽出佩剑要自杀,众人急忙劝止。 谋士郭嘉说: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