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拉圭第一军团在埃斯蒂加里维亚的指挥下,继续对玻利维亚其他部队发起攻击。玻军不得不收缩兵力,将兵力集中在查科地区的集散中心阿尔塞要塞。巴拉圭第一军团随即包围并攻陷了这个要塞,要塞中1400多名玻利维亚军人非死即降。
1932年9月14日,5个美洲国家再次要求双方立刻停止军事行动,建立20公里非军事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玻利维亚在相继丢掉12座要塞后,不得不接受国际社会的提议,在10月25日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双方仍未能达成任何协议。紧接着,巴拉圭第一军团继续向阿尔塞西面和南面发起进攻。巴拉圭军向西方的进攻较为顺利,前进了80公里,但是在南方的行动却出现了差错。11月末,玻利维亚军队前进到萨维德拉,此后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巴拉圭第一军团本可以用少量兵力围困博克龙堡垒,趁机横扫这一地区的全部玻利维亚据点,但是他们错过了这一机会。
虽然反击计划受挫,但是,巴拉圭军队毕竟击败了强大的玻利维亚人。此举仍然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和国民的士气。阿亚拉总统飞抵前线,给埃斯蒂加里维亚授勋,晋升他为上校,并且鼓励他说:“你指挥巴拉圭战士是胜任和愉快的。”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5)
巴军围困博克龙后,玻利维亚国内群情激奋。各政党要求重新夺回博克龙的呼声非常强烈,以致总统府门前一片混乱。萨拉曼克总统把一连串的失败归咎于玻利维亚军总司令奥索里奥将军,将他撤职,换上了兰萨将军。此命令一出,议会和军方就有人向总统建议,起用另一个人来出任总司令一职。这个人就是曾负责玻利维亚军队训练的德国人汉斯…孔特将军。萨拉曼卡总统考虑了这个建议,不久后就以“军队决不可以搞奉承吹捧”为由将兰萨撤职,转而任命孔特指挥玻利维亚军队。此消息一出,玻利维亚国内立即兴奋起来。很多人认为,这位德国将军一定会带领玻利维亚军队走向胜利。萨拉曼卡总统的挚友、玻利维亚文坛红人弗兰斯…塔马约创造了一句气势豪壮的名言:“我们将以萨拉曼卡的头脑和孔特的宝剑战胜一切敌人。”
接到任命的汉斯…孔特于1932年11月7日离开纽约,前往拉巴斯,12月6日抵达。他到任后迅速在穆尼奥斯设立指挥部,迎战气势汹汹的巴拉圭人。汉斯…孔特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玻利维亚军的士气。全军士气高昂,迅速拿下了北部地区的几个据点,威胁巴拉圭的纳纳瓦根据地。12月10日,巴拉圭军队继续向玻利维亚阵地发动进攻。双方在阿利瓦塔小道展开混战。这次战斗双方共投入2万余人。依靠战壕、重炮和空中力量,玻利维亚军队终于挡住了巴拉圭军队的进攻。
12月13日,孔特草率地下令部队转入反击。这个命令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两个师被消灭。由于缺少地图与准备,反击的玻利维亚部队陷入困境,很多小分队在丛林中迷路,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有一支100多人的玻利维亚分队的遭遇颇为典型:这个分队在进攻中迷路,连指南针都没有,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回去的道路。分队指挥官意识到,他们已经被巴拉圭军人四面包围,只好从丛林中砍出一条路来。在向导的带领下,玻利维亚军人挥舞着砍刀,试图在3米高的灌木丛中开出一条路。他们辛苦了两天,结果还是碰上了巴拉圭巡逻队。一番激战后,玻利维亚人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另开道路,可是又碰上了巴拉圭人。在缺水少药的环境下,玻利维亚人渐渐消耗了体能和毅力,一个又一个倒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剩下的人抛弃了一切可以扔掉的东西——枪支、弹药、背包、炊具,咒骂着“鲁莽的德国佬”,在丛林里走来走去。几经反复,最后,100多人的队伍只有7人返回了萨维德拉。
到1932年年底,巴军在查科地区共拿下了30个据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半年的战斗中,双方伤亡加起来有3万人左右。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1)
1933年的战斗
萨拉曼卡总统结束战争的计划很简单:收复博克龙。大人物们从不缺乏雄心壮志,可谁又能看到雄心壮志下的累累白骨?
为了完成总统的计划,玻利维亚军方调兵遣将,北部局势较为稳定,大批部队南下与其他部队会合。玻利维亚军方的计划很明确:首先拿下科拉莱斯和托莱多,威胁伊斯拉·波伊,进而从侧面夺取博克龙。
可是,再完美的计划也要由人来完成。1932年12月31日,玻利维亚的进攻如期开始。南半球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茂密的灌木丛中空气如沸水一般。刚刚从北线急行军而来的玻利维亚军人还没有得到休息,就拖着疲惫的身体投入新一轮的进攻。高温缺水成为这些士兵最大的敌人,很多玻利维亚军人还没有看到敌人就已倒在阳光下,死在丛林中,“就像蝎子被炙热的炭火围住一样”。
面对波军的攻势,巴拉圭守军奋起抵抗。首当其冲的是科拉莱斯堡垒,驻守该堡垒的是卡夫雷拉上校率领的300名士兵。经过激烈的战斗,面对强劲的玻利维亚军队,卡夫雷拉决定率部突围,前往科拉莱斯以北25英里的托莱多,集中力量防御该要塞。1933年新年的第一天黄昏,巴拉圭部队撤出科拉莱斯,玻利维亚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新年礼物。
在玻利维亚人庆祝胜利的时候,对方正在抓紧时间构筑工事。在托莱多,防御工事基本完成,巴拉圭军人在短时间内挖掘了大量的战壕,构筑了众多的火力点,火炮也被拉入发射阵地。巴拉圭军人严阵以待,等待着玻军的进攻。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2)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巴拉圭人用机枪封锁了道路,进攻的玻军只能趴在地上慢慢地向前爬,想办法穿越茂密的灌木丛。然而灌木丛也被巴军火力控制了,进攻的玻军连队只好在高温且密不透风的灌木丛里匍匐前进。终于接近巴军防线了,玻军士兵刚刚爬起来,准备冲锋,就被巴军密集的火力打倒。侥幸活下来的士兵刚刚退下来,就被挥舞着手枪的督战军官赶回去,迎接他们的还是巴军密集的子弹。弹药打光了,水也没有了,可是进攻不能停止。玻利维亚炮兵试图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但是没什么效果,巴军致命的机枪仍在射击。
在这样的反复冲锋中,一个又一个玻军连队被打垮、消灭。1933年1月2日晚,玻军指挥官决定放弃攻打托莱多,撤回科拉莱斯。第二天,天空中出现了成群成群的秃鹫。那些无人掩埋的玻利维亚人尸体成了它们的美餐。
玻军在其他战线的进攻行动较为顺利。他们在北部的推进让巴拉圭国内出现了一些恐慌,巴方赶紧调集部队守卫通往康赛普西翁的铁路。北线胜利的消息传来,玻利维亚一片欢腾。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在年内就能结束,玻利维亚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北线的形势喜人,南线的巴军也被削弱,南线的玻利维亚军人也打算乘胜追击。汉斯·孔特下令玻军向战略要地纳纳瓦前进,攻占它!就在玻利维亚军人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玻军只好暂停进攻。1月8日,玻军拿下了纳纳瓦外围的一个据点。不过,中部战线传来了坏消息,玻军攻打博克龙和阿尔塞的行动相继受挫。玻军希望尽快在纳纳瓦取得进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在巴军顽强的阻击下,攻势停滞了。1月28日,又一场大雨来临,玻军不得不停下来休整疲惫的部队。
纳纳瓦要塞的主阵地建在一片丛林和灌木中,如同绿色海洋中的一片小岛,由数座碉堡构成,中间由战壕连接。巴军在主阵地上部署了足够的自动武器与火炮。距离主阵地100米远的地方,巴军还修筑了一个坚固的机枪碉堡,称为“要塞岛”。在突袭纳纳瓦失败后,玻军决定围困整个要塞。他们在主阵地外挖掘了一条20公里长的半圆形战壕,同时在战壕的掩护下进行土工作业,其战壕距离巴军主阵地只有100米远。在要塞岛机枪碉堡外80米处,玻军在它的对面同样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阵地。这两个阵地在几个月里相互射击,激烈交火。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3)
在纳纳瓦要塞,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军人上演了一出堑壕战的好戏。由于巴军阵地处于丛林之中,加上巴军对阵地进行了加固,阵地上部署了大量自动火器,玻军的冲锋一次次被打退。两军只好打起了堑壕战,以至于纳纳瓦地区的战斗被记者称为“南美的凡尔登”。1933年3月,玻军夺取了阿利瓦塔、萨维德拉和血腥的“七千米”,但是纳纳瓦仍在巴拉圭人手中。这时,巴拉圭守军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幸好大雨又一次帮了巴拉圭人,玻军只好中止了进攻。
1933年的前几个月,玻利维亚军的攻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能鼓舞人心的胜利并不多,这种投入大于产出的战斗极大地消耗了玻利维亚的后备力量。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玻军还是取得了一些能拿得出手的胜利。在安赫尔·罗德里格斯和贝纳迪诺·里奥哈将军的指挥下,玻军在斯特伦赫斯特山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78名巴拉圭军官和1500名士兵向玻利维亚人投降。
战事愈发激烈,巴拉圭方面终于决定向玻利维亚宣战。1933年3月,巴拉圭议会授权阿亚拉总统向玻利维亚宣战。5月10日,阿亚拉总统正式向玻利维亚宣战,此时距离战争爆发时的第一枪(丘基萨卡咸水湖冲突)已经几乎过去了一年。
撇去感情因素来看,这两个国家选择宣战的时机是一个有趣的话题。1933年初,巴拉圭发现,查科前线的玻利维亚军队在急剧增加,这种增长让巴拉圭大为震惊。玻利维亚正通过中立国智利、秘鲁、阿根廷的港口输入大量的军火。巴拉圭政府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掐断玻利维亚的武器供应,因此决定向玻利维亚宣战,以阻断其军火进口通道。巴拉圭宣战后,各国马上做出反应,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相继发表声明,表示中立。不过,智利和秘鲁的态度比较暧昧:两国宣布中立,但是并不认为他们有义务制止军火过境。与巴拉圭关系密切的阿根廷倒是痛快,马上中止对外输出战争物资,同时停止了粮食的输出。阿根廷的这个决定对玻利维亚影响比较大,由于玻利维亚的南翼部队长时间依靠阿根廷的粮食来维持,因此,粮食的禁运将严重影响玻利维亚军队的行动。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4)
玻利维亚也利用巴拉圭的宣战展开了外交攻势。玻利维亚代表在国联提出,巴拉圭的宣战意味着这场战争是巴拉圭挑起的,既然如此,国联就有义务依据盟约第十六条对其实施制裁。玻利维亚的想法不免有些天真,虽然是巴拉圭向玻利维亚宣战,可是人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对已经进行了一年的战争加以确认而已。对于双方来说,它们都是违背国联盟约在先,两国都没有履行义务,把争端提交给国联用和平方式解决。因此,两国对局势恶化导致战争爆发都有很大的责任。现在再想分清是谁引起了战争,谁应该受制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于国联行政院来说,即使分清两国之间的责任,继而进行制裁,也得等双方停战才行。要不怎么说得清到底是挑起战争的国家责任大、还是继续战争的国家责任大呢?
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战争进行了一年后,国联才第一次认真地处理两国之间日益严重的局势。1933年5月20日,国联召开会议,提出了解决查科战争的方法:首先必须让两国先停战。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通过提交仲裁的方法来解决,要想完成这个计划,必须派一个国联委员会前往出事地点调查。
对于国联的建议,巴拉圭很痛快地接受了。此时停战对巴拉圭是有利的,至少可给巴军以喘息的机会。巴拉圭方面提出了一个条件:首先必须停止战争,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战争再起。玻利维亚下这种决心就比较困难了。此时,玻利维亚军的主力在距离本土几百英里的地方浴血奋战,而且供给前线的补给线又不稳定,玻军此时好不容易取得了优势,而且胜利在望,如果此时接受国联的建议,对玻利维亚来说变数太大。可是对玻利维亚来说,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其国力势必难以承受,如果能尽早结束战争也是好事。几经权衡,玻利维亚勉强同意了国联的建议,但是也提出了附加条件:仲裁的范围仅仅适用于目前没被玻军控制的查科地区,而且在仲裁开始前,玻方不会停止战斗。
国联对交战双方的态度进行了评估。两国态度看似坚决,但是双方的国力、前线的现实、战争的残酷以及后方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双方的军队和国民都愿意尽早结束战争。最终,国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两国接受委员会的建议。7月,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外交和军事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前往南美。这个委员会由西班牙人阿尔瓦雷斯·德耳巴约任主席,国联秘书厅法律科科长布埃罗(前乌拉圭外长)任秘书。但是,就在委员会启程前,国联突然接到两国措辞相同的要求:委员会暂停启程!两国决定继续打下去。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5)
1933年6月,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战局依然呈胶着状态。而此时,玻利维亚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但是,纳纳瓦要塞依然控制在巴拉圭人手里。一年的激烈战斗让玻利维亚方面出现了巨大伤亡,玻军数量已经降至大约3万人。为了补充前线的缺口,玻利维亚下令进行更大规模的动员,30岁以上的男子也奉命入伍,奔赴前线。
国联的武器禁运政策首先让玻利维亚尝到了苦头。由于阿根廷封锁了皮科马约河,大批军火被扣留,玻利维亚军队的日子开始不好过。而巴拉圭方面情况则要好一些。他们在战前就订购了大批军火,此时一批从阿根廷购买的军用飞机也加入了巴拉圭武装序列,不久,巴拉圭就用这批飞机轰炸了玻利维亚的战线。
进入1933年夏天后,查科地区变得如同地狱一般。毒辣的阳光烤着大地,湖泊干涸,河流断流,要想解决饮用水,只能期待老天开眼来一场大雨,或者不惜代价去挖一口深井。然而挖井也是个技术活,要想挖出水来也要点运气,因此,围绕着水源的争夺战往往格外残酷。玻利维亚的一个小分队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决定挖一口深井。工程进行了7个月,井的深度由10米变成20米,最终达到了50米,却仍然没有出水。
玻利维亚人打井的消息传到了巴拉圭方面。巴拉圭人认为玻军一定打出了水,不然不会坚持这么久,于是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偷袭这口井。挖井的玻军和抢井的巴军围绕这个没有一滴水的井眼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谁都不愿退让,直到这口干涸的井眼中填满了双方战死者的尸体。
查科战争中没有出现什么战争天才,受制于地形、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因素,更像是一场小规模的堑壕战。不过,这种堑壕战也是打了折扣的。在双方的据点攻防战中,战斗形式和“一战”时欧洲战场的情形一样,防御方大挖堑壕,用自动武器作为支撑,用炮火为防御方提供支援。进攻方更多依靠的是士兵的英勇无畏,依靠炮兵、炸药、手榴弹突破敌方阵地。一旦防御方对工事进行认真加固,做好与炮兵的协同,进攻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