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翔-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牡匚皇翟谔匾恕R蛭恢河胪罗乩炊源笏蔚奈髂狭焱粱秤幸靶模⑹禹耥瘢皇潜淮罄矸指羁薹ㄐ纬捎行У牧恕R坏未罄肀桓呓剂欤偷扔谑墙е河胪罗尤溃苡锌赡苄纬芍е骸⒋罄怼⑼罗娜耍踔潦腔箍梢约由衔飨牡乃墓耍茄焕创笏蔚奈鹘牢弈铡
而高建铭虽然占居大理,但毕竟立足未稳,而且手下人马不多,只是一帮乌合之众,并不足为惧。大宋还有帮助大理复国的大义名份,又有刘仁先为向导,而且打退金军之后,宋军士气正盛,出川的人马,大部份也要回川驻守。因此杨炎认为,只用从回川的军队中,选拔出四五万精锐人马,可以在三五个月之内平定高建铭,恢复大理。
大宋虽然刚刚复国,但目前有广东沿海的市泊司关税收入支持,钱财暂时到并不缺乏,而且大理靠近四川,粮草供应也可以甴四川供给,也能减少路途消耗。同时现在出兵,正好可从避开炎夏,天时上也有利于大宋。
交趾这一次只是暗助高建铭,并没有直接出兵,可见是因为上一战交趾败得大惨,对大宋尚有恐惧,因此不敢名目张胆出兵大理,如果大宋出兵,交趾未必敢援救高建铭。因此大宋这时应该立刻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击败高建铭,以震慑交趾、吐蕃两国。
相反如果等到一二年之后,高建铭必会在大理站稳脚跟,而且也很有可能与交趾、吐蕃结成连盟,那时再出兵,可就来不及了。虽然现在大宋百废侍兴,但这样规模的用兵,还是支持得住的。因此那怕现在咬一咬牙,坚持再打一战,虽然苦于一时,却可以保证西南边境十数年的平安,也是值得的。
因为杨炎是第一次援助大理的主将,也曾与交趾人马交过战,因此众臣对他的意见都不敢轻视。听了杨炎的分晰之后,韩彦直和刘珙两位懂军事的正副枢密使,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赞同杨炎的决定。陈俊卿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也赞同了出兵。因此赵忱也立刻下旨,出兵帮助大理复国。
在出兵的主将人选,杨炎本来决定还是由自已亲自领军,去帮大理复国。但现在大宋刚刚安定,赵忱毕竟还年轻,也需要杨炎在身边才能安心。而杨沂中也认为,杨炎在复宋之战中,立下的战功太大,短期内还是留在建康府为好,不宜再领军出战。
同时杨炎还要和赵月如完婚,两人的婚事早己定下,只是因为金军入侵一拖再抢,如今赵月如已经年过二十四岁,在大宋来说,早己过了女子该成婚的年纪,实在不能再拖了。因此只能做罢。最后经过杨炎推荐,由毕再遇为主将,在溧水一战中受重伤伤愈的曹勋为副将,出兵大理。
这一次大战,川军一共调集了十二万大军,除去战死和留在江淮驻守的之外,返川的士兵共有约七万人,从中精选出四万五千人马,毕再遇原来的部将,刘仁先、章循、谢东明等人都随军出战。杨炎又将刘复武带领两千俱甲骑军随毕再遇出战,同时又拔调给他两百头象军,一起出征大理。
第六百六十一章 变法图治(一)
而这时,刚刚登位一年多的年轻皇帝正在建康皇宫的金殿上,用有略带一点稚气的声音,坚定道:“南渡近五十年,我大宋偏安一隅,积弊以久,朕意以决,为了收复失地,中兴大宋,必须兴利除弊,推成出新。诸卿有什么格除弊政,富国强兵,凡有利于大宋的好办法,都可以向朕上书,朕必然酌情考虑。”
此言一出,大殿上立刻响起了一片小声议论的声音,每一个大臣心中都不禁想到:“兴利除弊,推成出新”皇帝莫非是要实施变法吗?
“变法”在大宋己以是一件十分忌讳的事件。因为在宋神宗的熙宁年间,曾经由王安石主持过一次长达十数年的变法,对大宋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那一次变法,引发了大宋后来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新旧两党之争,以至国力民心在新党旧党之间的争斗中不断耗尽。
尽管那一次变法的主导者王安石因为其出众的文才和毫无指责的个人德得操守,才免强保持住个人的湥欢斡肽且淮伪浞ǖ钠渌蟪迹缏阑萸洹⒃肌⒑⒄聬热耍抟徊槐淮蛏霞橥拿疲涞蒙戆苊训南鲁 6炊员浞ê笏韭砉狻⒎洞咳实热耍炊际呛笫拦险敝倚牡拇蟪肌
而徽宗时期的权相蔡京也正是借变法之机上位,得以执掌朝政,擅权祸国,至使朝政败坏,使金国有可趁之机,才有后来的靖康之乱,二帝北狩,朝廷南渡,损失半壁江山。
尽管这其中更多是徽宗皇帝个人的昏庸无能,用人不当以及一系列施政错误所至,与当年的变法并不多大关系。但对于朝廷来说,皇帝是不能有错,只能够把当年大宋败亡的一系列错误源头推给了那一次变法。以至于南渡之后的朝廷,大有谈变法而色变的地步。然而现在新皇帝竟似又要重开变法之途,许多大臣不禁忧心匆匆。不过几位执政大臣这时都还能够沉得住气,在心里揣摩皇帝的心恩,并没有抢着发言。
不过陈俊卿却立刻想到了三个月以前那一次朝会。
当时正值大宋全境平定不久,赵忱在建康府祭天登基,正式穿上龙袍,坐上皇位,对几位辅弼大臣提出:“朕虽以冠弱之年,登基大宝,然而不愿孤守半壁江山,坐以待毙,如果想恢复故疆,中兴大宋,为祖宗雪耻,成就汉唐功业。众卿认为该如何行政呢?”
枢密副使刘珙当即回奏,道:“复仇雪耻,诚仍当务之要,然臣以为,若非积十年之功,内修政事,外修兵革,恐怕不可轻动。”
赵忱不禁有些不解,道:“昔日汉之高祖、光武二帝。起于匹夫而有天下,不过数年功夫,唐之高祖、太宗也不过也是以一郡之守而取天下,也不过数年功夫。今大宋虽只剩这半壁江山,但尚有江南之地方万里,民计千万,带甲五十余万,为什么非积十年之功不可。”
刘珙答道:“正是因为汉之高祖、光武起于匹夫,唐之高祖、太宗只为一郡之守,因此才能无所顾忌,而陛下受宗嗣社稷之重,其轻重程度,岂非彼四君相比。何况秦、隋之末,在于二世、隋炀昏庸失德,群雄逐鹿,故此汉唐蹬高一呼,天下百应,而今金国国内稳定,尚无大乱,岂能轻易取之。”
这时辛弃疾也出列禀道:“陛下,臣闻凡事古之英雄拨乱之君,必先内有整作三军之气,外有以破敌人之心,故曰:‘未战,光养其气。’又曰:‘先人有夺人之心’。然自大宋南渡以来,太上皇帝用秦桧执政一十九年,皆以和好为可以安,待敌则恃欢好于金帛之间,立国则借形势于山湖之险,不思进取,莫此为甚。以至岳飞惨死,韩世忠、刘琦闲置,至使路人皆知。而身居上位之人畏敌退避之如此,以为夷狄必不可敌,战守必不可恃,遂使军心士气丧失殆尽,虽有刚心勇气,亦销铄委靡而不振。其后虽得孝宗皇帝稍有振作,然积弊以久,非一时一刻可变,假使立战,其能有必胜乎?愿陛下先养必胜之气,然后而战,方可一鼓破之。”
赵汝愚也道:“陛下,恢复大事,岂能是一战而胜乎,必为旷日持久之战,然后才决胜负也。而旷日持久之费用,缓急必用之则度,皆取之于民,若民无余力,则官无遗利,国亦不可得而富矣。古之人君,外拒其敌,必先内厚其民,其本末先后之序莫不如此者。不然,事方集而财已竭,财已竭而民不堪,虽有小有成功而不能为以继也。故此当务之急,莫过于修德立政,用贤任能,除弊兴利,收蓄钱粮,爱民养士,陛下亦次第而行之,臣不能悉举也。”
……
当时赵忱听了这几位大臣的发言之后,虽然点头称是,但也并没有深问,陈俊卿也当那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次泛泛而问而矣,因此也都没有细想。现在陈俊卿不禁想到,也许就是那那个时候,皇帝就开始有要变法改制的想法了吧。
正在陈俊卿思考的时侯,谏议大夫陈良祐出列,道:“陛下,臣闻变法革新岂是易事,祖宗法制非可轻变,稍有不甚,必将动摇人心而乱天下,还望陛下三思。”
赵忱皱了皱眉头,道:“朕并未说要一定要变革祖制,而是兴利除弊,祖法旧制,固然不可轻废,然而因循苟简,却不能不除。若法定而子孙世世守之,则何故祖宗屡自更改之。何况太祖太宗所定之法,也以是两百年前的事了,当时之法未必适用于现在,因此朕才想对先帝之法做以修正。正因为兴利除弊并非易事,是以才向众卿询问,还望众卿能够不隶赐教。”
皇帝刚才那一番话说得也无懈可击,而且皇帝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只是在向众大臣询问,陈良祐也觉得一时难以反驳,只好施了一礼,退回到班列之中。
赵忱接着又道:“凡众卿认为,可以使朝廷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革故鼎新、兴致太平,皆可上言。”
赵忱提出的这十条举措到也是谈不上什么革新,无论是放在任何时候,也都是站得住脚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十条举措是庆历年间,范仲淹所主持的新政内容。
庆历年间的那次新政和熙宁年间的变法相比,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差得许多。而且维持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年多,甚至有许多章程都还没有制定出来,就以告结束。然而与熙宁变法截然相反的是,无论是主导这场新政的范仲淹,还是参加这场新政的富弼、韩琦、欧阳修、石介等人都是被公认的贤良忠正的大臣,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楷模。后世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当时范仲淹主持的新政能够坚持下来,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熙宁变法了。
其他大臣听了赵忱这番话之后,才稍稍有些放心,原来皇帝是想釆用范仲淹的那一套新政,不过总也好过用王安石的那套新法。一时也都无言,但必竟现在皇帝只是才刚提出革新变法,十条举措也仅仅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提法,又没有见到一条完整的新定俱体法案,也无从说得上是坏是好,因此人人都在思考皇帝的话,一时无人再发言。
赵忱见众臣都不发言,知道暂时无人反对,他也没有指望马上有人能够提出好的意见来,因此正要宣布散朝,这时一个值日官走进大殿,兴冲冲道:“陛下大喜,我大宋西南大捷,已经攻到大理城下。”
大殿上又是一阵议论,不过这一次都是欢喜的声音。
果然不出杨炎所料,高建铭虽然与黄琪善、钱之乔、邹平渚勾结,发动突然袭击,夺回了大理君位,但毕竟时间大短,立足未稳,手下的可用之兵虽然有一万多人,但都是刚招募的新军,加上高建铭占领大理之后,对段氏一族,以及忠于段氏的大臣全族斩尽杀绝,做得实太过份了,也引起了不少其他大理各部族的恐惧,不敢信任高建铭。一听宋军再度出兵,立刻纷纷响应大宋,讨伐高建铭。
而宋军经过了对抗金之战的垂练之后,已经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加上又有刘仁先指引,高建铭根本不是对手。毕再遇率领宋军十二月中旬进入大理,一连五战,都取得了全胜,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大理城下。而交趾也没想到大宋会马上出兵大理,也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加上毕再遇在进军大理之前,在自杞的宋交边境驻扎了五千人马,做为疑兵,使交趾国中更是疑神疑鬼,更不敢轻易出兵。
这时高建铭手下可战之兵以不足五千人,宋军攻克大理城,帮助大理复国,已经是指曰可待了。
第六百六十二章 变法图治(二)
赵忱也兴奋道:“幸好当初听了姐夫的话,出兵大理,如果等到一二年后再出兵,那里会有这么顺利的进程。”
杨炎微微一笑,道:“中书的相公们所言,也都是持重之见,未必没有道理。只是有些时候需要权衡利弊轻重缓急,不可一概而论。昔日曹操远征乌桓,得胜而归之后,却重奖那些劝他不出兵的大臣,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官家彻不可因为有这些反对的意见,就从此不听众臣之言,而独断专行。有时候从反对的意见中看到自己决策的不足,弥补和完善决策的计划,才是最重要的。”
赵忱听了,也若有所思,道:“姐夫说得是。”
大宋安定下来之后,封赏百官。杨炎虽然增加了不少虚衔,但实际的官阶并没有明显的晋升。相对于杨炎所立下的战功,这样的封赏到是有些稍显不足。普遍的认为,杨炎至少也该受任两镇节度使,戓加级晋升为太尉才对,甚至是入职枢密院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杨炎所封的,全都是官职,官阶,或虚衔,并没有受任实际的职务任命。就连以前受任的江南东、西路招抚使也因为战事的结束,而自动取消了。
这样对杨炎的封赏一颁布,使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意外。因此有不少人甚至在私下揣摩,是不是因为杨炎功劳太大,以至功高震主,皇帝才有意压制一下他,暂时将他闲置起来。或者是已经失宠了呢?
其实这样的封赏,是杨炎自已主动要求的。他对官职高低并不太在意,而赵倩如也认为,以杨炎现在的年纪,官职到了这一步,已经是极为罕见了,这个时没有必要再晋升。
连赵忱看到杨炎要求的封赏之后,也大惊讫,道:“以姐夫功劳,才受这样的封赏,也未免太低了吧!”
赵倩如却笑道:“你姐夫还年轻得很,日后还怕没有晋封的机会吗?这一次就这么样吧。”
因此赵忱对杨炎的封赏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弥补,才会追赠杨炎的父母,增加杨炎的食邑,以及加封杨炎的妻妾等等。
在另一方面,在去年十月,流苏产下一个活沷可爱的女婴,在十二月,杨炎正式和赵月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两人经过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完婚,并且同时也正式纳林姹紫和林嫣红为妾。而现在大宋边境,基本都处于平安无事的状态,因此在这个时候,杨炎实在也不愿意离开家中的妻儿,只好就在建康府这么闲置起来。
而尽管赵忱已经坐稳了君位,但到底还是一个少年,虽然想要一展拳脚,励精图治,但有心理上,也十分需要有所倚仗。而杨炎和赵倩如两人,不仅是赵忱的至亲,同时也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留在身边,赵忱心理也安定一些,同时有事时,也好商议。因此赵忱也不希望杨炎立刻就离开建康,去戎卫边防。
尽管按照祖制,杨炎和赵倩如都是不能参与朝政的。但恰恰是这种傍观者的身份,有时使他们反而更能把握全局,看清事情的本质,从而给赵忱一些好的建议,这一次赵忱决心变革,一方面是听了辛弃疾、赵汝愚等人的进言,同时也和杨炎、赵倩如经过仔细商议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胜利的消息总是能够令人感到鼓舞的,赵忱又说起在今天朝会上谈到变法革新的经过。杨炎听完之后,道:“很好,今天能有这样的结果很不错了,至少所有的大臣都没有明确反对。”
赵忱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但我看得出来,大多数人心里都不赞同,只不过是没有说出来罢了。这些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在看当年王荆公留下的新法,我看每一条都是利国利民的良法,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
这时赵倩如开囗道:“其实在王荆公变法之初,并不所有人都反对新法,至少司马相公和苏大学士还有二程,在一开始都并没有明确反对新法,只是王荆公为政过于偏执,只要是反对新法,便无一例外排挤出朝局,这样的做法,自然会招人反感,如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