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的道教-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上,符箓派道教最先在北宋进入武当山,南宋时期这里成了上清派(茅山宗)的天下。到了元代,南北方道教交流汇合,全真、清微等派都传入武当山。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道号寂然子的全真道士汪真常带了六名徒弟来到武当山开山传宗,使武当山道教重新兴旺起来。明初,全真道龙门派传人丘元清来到武当住持玉龙宫。到了清代中叶,它成了武当道教的主体。据说,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这里有四五个小派。
明代武当道教的兴旺,除了跟这里的真武大帝信仰有关外,也跟全真道有关。明成祖永乐年间,全真道士张三丰受到成祖的敬仰。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多年。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特地派人到武当山找张三丰,结果没有找到。成祖不死心,连续10年派人四处寻找,始终不见踪影。成祖曾经自称是真武神转世,加上对张三丰的敬仰,所以大修武当道观。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二十二年这12年间,每天派军民工匠30万人劳作,还选派得力的大臣督促工程。
明世宗相信内丹修炼,他宠信过属于全真道龙门派的崂山道士孙玄清。
到了明末清初之际,因满清铁骑入关,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很多人不愿意做清朝的官,于是都跑到全真道中来了。丘处机传下的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在清人入关的最初,从嵩山北上京城,取得清朝皇帝的支持,改了以前丘处机订下的单传秘授的老办法,公开发放度牒,发展信徒。他在白云观内主讲道法,有1000多人入道。后来又带领徒弟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教,当时声势很大,被称作全真道的“中兴”。
到了清末,各地全真道士很多都搞符箓斋醮这一套,靠香火收入谋生,与正一道渐渐没有多大区别。
道教与明清民间宗教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各种民间秘密宗教,这些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大多十分密切,有的直接就是道教的变种。
民间宗教的蓬勃兴起,跟宋元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以及佛教道教这些正统宗教的衰落有关。明中叶到明末,不到200年的时间,仅大的民间宗教就出现了几十种。像罗祖教、黄天教、三一教、红阳教、混元教、闻香教、西大乘教、龙天门教、圆顿教、收元教等等,都是其中比较有名的。而清代出现的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竟有200种以上,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八卦教、一炷香教、青莲教、金丹教、黄崖教、刘门教和真空教等。
道教受民间宗教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内丹修炼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明清时期,以全真道为代表的道教内丹修炼派别得不到朝廷重视,于是逐步走向民间,以求发展,这也为某些民间宗教流派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民间宗教的经典,一般叫宝卷。宝卷本来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以韵文为主,其中也有散文。明清民间宗教的宝卷中,很多内容都是讲内丹修炼的。如黄天教的《普天如来无为了义宝卷》中说:“炼金丹九转以后,……金书诏身入紫府,赴蟠桃永续长生。”意思是,修炼内丹达到第九转最后阶段,就有神仙捧着玉皇大帝的诏书降临,召你到有瑶池和蟠桃大会的上天神仙世界,你就长生不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搅了娘娘的大会。蟠桃、紫府,在这里指天上的神仙世界。
除黄天教外,三一教、红阳教、混元教、圆顿教、八卦教、一炷香教和金丹教等民间宗教的宗教活动,都以修炼内丹为重要内容。
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也表现在斋醮仪轨等方面。如黄天教做道场要念咒净口、净心,还要请包括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在内的神灵赐福等等。
明清统治者对民间宗教都十分害怕,称它们为“邪教”或“匪类”,一经发现,即予以严厉镇压。特别是在清代,所谓“邪教案”不断发生,使清统治者十分头痛。
第五节 道教的衰落
历史地看,从元中后期起,道教就开始江河日下了。两次焚毁道经的打击,虽说主要针对北方的全真道,并没有使整个道教从此一蹶不振,但已使它元气大伤。全真道讲清心寡欲,养性全命,用这一套来劝诱和化导俗人,给人的感觉比较高雅超逸,有理论色彩,适合士大夫阶层的口味。元中后期,因为跟佛教论争失败,并经受焚经打击,其社会地位和影响日趋衰微。
正一道历史上一直很得统治者的宠信,全真倒霉,但龙虎山天师还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但在社会上的印象中,正一天师们好像只会搞斋醮符箓、请神捉鬼这一套。元代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讲月中桂花仙子与秀才陈世英相爱,因一时不能相聚,陈世英相思成疾,他的叔父请龙虎山37代天师张道玄帮忙,张天师使用符咒印剑全部看家本领,终于请出神将,捉了桂花仙子。巫术祈禳这一套,利用的是人们的迷信心理,在社会下层特别有市场,因而也就上不了高档次。道教光靠正一道勉强支撑局面,怎能长久!
到了明清时期,道教更是每况愈下。虽然由于个别皇帝的特别喜好或个别杰出道教领袖的出现,道教有过有如回光返照般的光彩时日,但多好景不长。
道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逐渐衰落,首先表现在,这时的道教在教理教义方面全然没有新的发展。明清时期也有一些道教著作谈仙佛合宗,谈修炼丹道,注释前人理论著作等等,但多是重复前人思想,没有新东西。其次,在宗教实践活动上也是老套套,没有创新。再次,著名道教人物寥若晨星,可说也是道教衰微的表征之一。
这时社会上对道教的一般看法,同样反映了它的衰落。《明史·方伎传》记载:“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世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还有的人说,这些法术即使偶尔灵验,也只是天师府祖传的符箓剑印的余威,不是天师后代有什么神通。更不客气的则直接斥责道教法术这一套“邪僻”,“非老子清静本旨”,“徒滋益人心之惑,而重为世之害”。所有这些看法都表明,明清社会对道教的信仰的确远不如昔。
清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更使它的处境有如雪上加霜。乾隆皇帝即位才几天,就让为雍正炼丹的道士卷了铺盖,并且说,雍正爷知道道教所谓炉火修炼这一套,都是不可相信的。之所以找了几个道士来,让他们在西苑空闲场所炼丹,也就是想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能耐,能弄出个什么结果来。这几个人都是些市井无赖,养着他们也就跟养几名戏子差不多,不过是当作消遣游戏的玩艺儿罢了(见《清高宗实录》卷一)。乾隆年间,有大臣上奏,说“道流卑贱,不宜滥侧朝班”,于是就将已失去“天师”头衔的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进京朝见皇帝的资格给取消了,连他们的官品也再次从正三品降到正五品。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清高宗(乾隆)时有官员上书,请求整顿佛道二教,高宗说,整顿它们容易得很,即使是全部禁止,让所有的和尚道士都还俗,也不过是一纸命令的事情,天下有谁敢不服从!但今天的僧道,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横行霸道,必须依靠提倡儒教来控制它们。因为它们已经衰落了。另外,留着它们还可以安置流民,毕竟我没有那么多公田来养这数千百万游手好闲的人。高宗还写了一首诗:
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自可哀。
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①
意思是说佛道二教的衰落已经不可挽回,虽然它们很荒唐,也用不着去管了。留着还是一种点缀,写诗作画多了素材。
明清时期佛道二教虽然都在走向衰落,但一般人认为佛要高道一筹。翻翻明清小说,有不少是调侃道士,揭露道教法术和修炼的荒唐的。如《三宝西洋记》写由燃灯佛祖转世的国师金碧峰和张天师斗法,天师总是输给他。《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像是真的神仙佛祖,和平相处,一同进退。但其中贾敬迷信服丹,马道婆不干好事,都不是好形象。
道教衰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很复杂的。嘉靖时期那几个围着皇帝转的道士,一派乌烟瘴气,在士大夫心目中成了骗子无赖;龙虎山天师们的腐化堕落,又使它的社会声誉一落千丈;加上此时道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又“内囊”已尽,不能吸引民众。这些固然都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恐怕还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明末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他拜谒孔庙时的所见所闻:“庙中凡明朝封号俱不用,总以见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这位“孔家人”狂妄自大的浅薄,且不说它;倒是“天下三家”的说法有点意思。曲阜孔家代表儒教,江西张家代表道教,它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凤阳,所以凤阳朱家则可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表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整个封建文化包括佛教在内,都在走向衰落。儒家文化如此,道教也不例外。儒道和皇帝老儿三家同根,一损俱损,一枯俱枯,实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道教盛衰荣枯的生命历程已长达近2000年。在历史上,它常常能及时调整自己,抓住时代机遇,取得新的发展。但这一次,为什么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微?这是一个与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相关联的问题,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
注释:
①《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载此诗为康熙所作。
第七章 结语
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叶,经魏晋南北朝成熟而定型,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兴盛顶点,至宋元两代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进入明清后逐渐停滞以致衰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它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始终与儒、佛二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与它们鼎足而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因为势力不大,就利用道教为自己开路。道教也从佛教的礼拜、诵经等科仪戒律和经典教义方面吸取过不少东西。佛教也吸收道教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没有道教吸收它的多。道教在同佛教争论的时候,总打着华夏正统文化的旗帜,说佛教是外来的,跟它争夺宗教阵地。面对道教的进攻,佛教为了站稳脚跟,不断加快中国化过程,从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道教对佛教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道教从一开始就援引忠孝仁义这一套儒家学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大力提倡忠君孝亲,晋代葛洪主张求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认为修炼仙道的人应能实践儒家礼教,治国致太平。南北朝时期的寇谦之整顿旧天师道,主要是用儒家道德规范的所谓“礼度”来进行改造。唐以后,儒、道、佛三教合流已成为总的历史趋势。宋代理学(又叫新儒学)兴起,理学家们吸收佛道二教关于心性修炼的理论,接过心性问题的话头大做文章,大讲“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心性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形成完备的儒教思想体系,并取得主要地位。佛教和道教都不得不向它靠拢。宋元明清时期道教一直是在这种总趋势中发展、存在的。像属于符箓派的净明道,把忠孝作为立教宗旨,说修炼仙道的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不用修炼,自然道成”(《净明忠孝全书》卷二),与儒教已经相差无几。金元时期的全真道提倡把出家修仙与世俗的忠孝仁义相结合,以清心寡欲、含耻忍垢、明心见性为内炼“真功”,以忠君孝亲、传道济世为外修“真行”,强调二者结合才能得道成仙,亦可视为儒教的一个变种。
道教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是社会改良思潮的一面旗帜,产生过《太平经》这样的经典。它的下层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则走上了反抗封建朝廷的道路。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也经常有人利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但上层道教多依附于朝廷,从满足皇帝个人追求长生不死的精神需求和满足皇帝希望借道教神化其封建皇权以巩固其统治两方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服务。在王朝更替时,道教也常常选择新的服务对象,用编造政治谶言等办法进行投机。
在道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断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例如,中国早在公元前30世纪前后就开始出现金属冶炼技术,到了商代,已经发展出精美无比的青铜文化,秦汉之际又出现炼丹术。医药学直接与人的生老病死这些生命现象密切关联,在各门具体科学中是产生较早的。中国在商代已经懂得使用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至迟在西汉已经出现。冶金和炼丹术,还有古代医药学,成为道教服食金丹成仙不死思想的主要来源。道教也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历代道士中不少人为寻找合炼金丹的原材料,走遍名山大川,对大量矿物、植物等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十分可贵的文献记录。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既是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又是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对医药化学和中药学都有过很重要的贡献。
上古神话传说也是道教神仙思想的源泉之一。同时,大量道教作品本身也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宝库。不仅如此,它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道教的八仙传说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演变出“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道教题材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此外,如戏曲、舞蹈、音乐、建筑和造像艺术,绘画和书法艺术等等,道教思想文化的印痕也随处可见。
封建时代,不少知识分子因为不满社会现实,隐居山林,潜心修道,以求洁身自好,道教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归宿。而在社会下层,道教以符水治病,镇邪驱鬼,求福辟祸,与民间流行的卜卦算命、看风水、占星等巫术迷信相结合,在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的农村特别容易传播,以致神庙林立,什么土地、城隍、财神、灶君、关帝、玉皇等等,都成了祭拜对象。也有很多道教活动相沿成习,慢慢地转化为民间风俗,代代相传,延续到现在。民众阶层中的道教很多方面都是跟上层道教不同的。
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大概很少有人再会相信人真能永远不死,得道成仙的了。人们登武当、游崂山、贴门神、逛庙会,也常有着别样的心情和目的。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对中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了解一点道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和认识更多的社会现象。
辅文图片
八仙过海图(永乐宫壁画)
太上老君宋代石雕像(福建泉州)
玉皇大帝像(永乐宫壁画)
长春真人道行便装像
玄武铜像(武当山)
中国道教协会
张陵塑像(清城山天师洞)
门神(清乾隆年间套色木刻)
。 … 。………【gzbysh】整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