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适欠植豢模魑桓雠耍芟M衲腥艘谎偬煜隆L笳飧錾矸葑苋盟醯糜兴焙叮庑魉淙皇枪汤吹模芟M夂⒆影炎约旱背墒歉富剩皇悄负蟆
儿子当上皇帝后,醇亲王是非常担心的。慈禧跟自己亲儿子同治之间的剑拔弩张他是看在眼里,他很担心这样的命运将来会出现在自己儿子身上。在载湉刚刚出生时,醇亲王曾经为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有当皇帝的命,可惜一生充满坎坷啊!
当时,醇亲王不信,心想我不过是一个王爷,儿子怎么可能当上皇帝。现在儿子真当上了皇帝,他才知道算命先生所说不虚啊,现在最让他提心吊胆的是“一生坎坷”。醇亲王总觉得,与其做一个命运坎坷的皇帝,倒不如安享平凡的幸福。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操再多的心也不管用,儿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绪现在还小,什么都会听他这个“亲爸爸”的,但是将来这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还这样听话呢?慈禧可不敢保证,所以必须在他年幼的时候,把他塑造成自己需要的傀儡。
进宫之后,光绪接连失去了父爱母爱,整天要面对的是一个冰冷的“亲爸爸”。尽管年纪很小,他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亲爸爸”手中。“亲爸爸”一个不高兴,可以随意处置自己。
连梁启超都说,中国皇帝中最苦的莫过于光绪帝,一般人都有父母之爱,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只有光绪帝孤零零地面对着威严的“亲爸爸”,其他人哪敢亲近这个皇帝啊,这个“亲爸爸”呢,满脑子想的都是权力,怎么可能会给光绪母爱或是父爱呢?再说了,慈禧骄奢淫逸,心思怎么会放在光绪身上。慈禧在光绪心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威权,这让年幼的光绪倍感压抑。
真正给了光绪帝父爱的倒是他的老师翁同和,在光绪六岁时,慈禧为他挑选了一个老师,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师翁同和。翁同和中过状元,学问精深,为人严谨,是最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
翁同和对学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是这对师生关系还是比较好的。慈禧也经常过问光绪的读书情况,翁同和也不隐瞒,实话告诉她,有时候光绪读书走神,心不专一。慈禧听说后,晚上回去必定责骂光绪,光绪是个心灵比较敏感脆弱的孩子,慈禧一责骂,他往往整个晚上都在伤心哭泣。
到了第二天,翁同和给他授课时,光绪居然凄然落泪。翁同和大惊,他没想到光绪心里会有这么多的悲伤,小小年纪居然如此伤感,他从心里十分可怜这个小皇帝。每每这时,翁同和不会勉强光绪读书,而是抚摸他的脑袋,安抚他,让他不要伤心,不要想太多,说太后也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翁同和与光绪的交往长达二十三年,期间,如无要紧事,翁同和一般每天都会见光绪,君臣关系宛若父子。可以说,光绪帝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翁同和的影响,在光绪帝的童年和青少年,皇宫中他唯一信任的人也是翁同和。
翁同和也知道,光绪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是个没人疼的可怜孩子,自己既然当了他的老师,除了教他学问之外,也应该多给他一些关爱。翁同和自己没有儿子,在心里他也确实是把光绪当成自己的儿子。
光绪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最怕打雷,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打雷,都会吓得跳进老师的怀里。翁同和就抱着他,安抚说:“别怕别怕,很快就过去的。”
翁同和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他给光绪慈爱是好的,但没想到让光绪在心里对他形成了一种依赖,这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更何况是一个帝王。一个帝王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很难做成大事的。
这说明翁同和在教育上出了问题,他教给光绪知识和学问,却没有教他如何独立,成为一个刚强的君主。慈爱过多有时候反而不好,一旦翁同和生病了,不能过来,光绪就思念深切,还派人去问他病情,说自己特别想念老师。翁同和看到皇帝如此重感情,抱病前去上课,看到翁老师来了,光绪才感觉心情好转。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光绪心里极度缺乏关爱和安全感,翁同和善良可亲,为人正直,让他感觉很安全,值得信赖。师生之情逐渐被一种类似于父子之情替代,这是一个离开父亲的孩子正常的心理诉求。
在光绪童年和少年时,几乎是一天也离不开翁同和。有一次,翁同和要回乡扫墓,安慰了好半天才说服光绪,让他不要难过,老师很快就回来。光绪流着眼泪说:“你一定要早点回来啊!”
光绪十二岁时,慈禧任命翁同和为军机大臣,翁同和显得更忙一些。除了要教光绪课程,还得去军机处上班,参与国家大事。翁同和经常教光绪如何审阅奏折,如何处理政事,日积月累,光绪对政治有了更深的了解,更让他揪心的是,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需要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光绪的使命感就是在这时创建的。
光绪十年(1884年),翁同和将光绪两年来写的四篇政论裱煳起来,作为收礼献给慈禧。慈禧认真地看了论文,颇为自豪,这些政论虽然文笔幼稚,但其中不乏一股励志图强的精神。
亲政以后,光绪也时时不忘去上书房向翁老师请教。翁同和虽然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但是思想并不保守,甲午战争之后,他清楚地看到,如果不学习西方,中国必定会落后。
戊戌变法时,翁同和在背后力挺光绪,但这场变法最终胎死腹中。光绪的势力还远远不足以和慈禧抗衡,变法流产之后,翁同和也被罢官。
翁同和回乡前,光绪为他送行,师生二人热泪盈眶,相拥大哭。翁同和回乡后,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一旦慈禧从京城发出自裁的谕旨,他便立即自杀。幸好慈禧倒也没有除掉他的意思,1904年7月3日,翁同和在老家常熟病逝。
临终前,翁同和口占一首诗,希望光绪能发愤图强,将来振兴中国: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权术太监李莲英
光绪进宫后,贴身太监是王商,在我们印象里,太监都是一群心理阴暗的小人。其实不然,太监中也有很多好人,这个王商就是一个不错的太监。
他对光绪照顾得很周到,当然他不可能进入光绪的心灵,像翁同和那样照顾光绪,他的身份毕竟是奴才,不可能跟主子的关系过于亲近。王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光绪的饮食起居,甚至比光绪的乳母还要周到。
但是,在这个宫里有一个太监权势熏天,这便是总管太监李莲英。安德海死后,李莲英善于揣摩圣意,很快就取代安德海成为总管太监。
李莲英这个人阴险刻毒,长相猥琐,但很会做人,他知道在这宫里只有慈禧太后才拥有绝对权威,只要靠紧了这棵大树,自己就可以为非作歹。
光绪刚进宫就跟李莲英不和,那时候光绪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怕李莲英,光绪很直接对李莲英说:“你这个人怎么长得这么丑?难看死了,你快别出现在我面前,我很怕你这长相。”
李莲英一听,表情凝固了,虽然对方是个小孩子,但毕竟是皇帝啊,皇帝讨厌自己,将来长大了可要修理自己了。像李莲英这样阴险的小人,宫里没人敢得罪他,光绪一个小孩得罪了他,他都要报复,何况是其他人。
李莲英的报复方式也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在慈禧面前说光绪这不好那不好,让慈禧责备光绪。李莲英还经常指责翁同和和光绪师生,说翁同和不好好教书,光绪也不好好学,实在有负老佛爷的厚望。
很多时候,光绪受到慈禧的责骂,其实是李莲英挑拨的,当时光绪年幼,怎么知道人心这么险恶。
从此以后,李莲英就是光绪的死对头,光绪真没想到,一个太监居然能让自己这个皇帝不得安宁。后来慈禧发动政变,废掉光绪,也有李莲英的参与。
李莲英是一个权术高手,他就像慈禧的一个影子,他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反映了慈禧的利益。作为一个奴才,李莲英对慈禧忠心不二,慈禧也对他极为放心。随着李莲英权势膨胀,朝野上下开始不安,大臣们担心宦官干政的事情会出现在大清朝,纷纷上疏,请求慈禧能够抑制李莲英。
李莲英是慈禧的一把利器,她怎么可能因为大臣们的一番话舍弃这个利器。事实上,随着光绪的成长,他已经感觉到李莲英就像一个难缠的梦魇,感觉到这个李莲英比“亲爸爸”还难对付。
但李莲英毕竟是一个聪明人,他第一原则是绝对效忠慈禧太后,在不违背第一原则之下,他还是愿意做一些事情讨好光绪的。毕竟光绪是皇帝,万一哪天慈禧真的放权,自己的生死就取决于光绪,所以自光绪亲政后,李莲英对光绪还是非常巴结讨好的。凭着这些左右逢源的生存技巧,李莲英在宫中稳坐太监第一宝座。
光绪被囚禁瀛台时,李莲英还经常去看他,李莲英相当精明,他知道政治就像潮流,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朝光绪复出,一定会感念自己在他失势时去看他。
光绪最终没有机会复出就死去了。李莲英后来离开了宫里,回到老家北京棉花胡同,终日吃斋念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李莲英病死在家中。当然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被人谋杀的,不过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慈安离奇暴毙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生了大病,躺在床上几个月不能起来。
御医对慈禧的病束手无策,后来浙江巡抚谭钟麟推荐了一个民间医生治好了慈禧的病。这个医生名叫薛宝田,是江苏如皋人,医术高超,有妙手回春的本领。
根据这位民间医生的记载,他在为慈禧诊治的时候,也顺便为慈安太后把脉,发现慈安太后脉象正常,身体也还好。
没想到,慈禧的病刚好不久,慈安太后就离奇去世。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晚上七八点左右,宫里忽然传来慈安太后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自然引起了种种猜测。
我们先来看官方发布的文告:初九,慈安太后身体不舒服,请了御医诊治,以为不是大病,很快就可以好,没想到第二天病情就加重,御医前来诊治,束手无策,没想到这一病竟然无药可医,慈安太后就此离世。
这个报告可信吗?说实话,没几个人相信,初九生病,初十就死了,这简直就是暴毙啊,慈安是一个心地比较淡泊的女人,说她暴毙真不可信。
还有一个说法是她是被人毒死的,这个说法主要是记载在野史中,尽管是野史的说法,但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人都持这种看法。如果说慈安是被毒死的,凶手就不言自明了。
慈禧有毒死慈安的动机吗?
确实有,在咸丰的遗诏里,咸丰给予了两宫太后不一样权力,给予慈安的权力更大,他曾经密令慈安,如果慈禧擅权的话,可以采取非常手段。慈禧后来逐渐控制了大权,慈安的权力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她还是有一定权力,对于慈禧的一些行为她多少还是可以提出意见和批评的。慈禧毒死她,等于是除掉一个对手,除掉一个威胁。
我们知道,慈禧是非常重视太监李莲英的,而李莲英呢也为虎作伥,骄纵不法,弄权乱纲。对于这种行为,慈安是非常看不惯的,禁止宦官干政是清朝的祖制,慈安作为一个正宫太后,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当年,她支持同治除掉安德海就证明了她绝非一个不问世事的太后。李莲英的眼里只有慈禧,对慈安很不尊重,有一次慈安经过时,李莲英居然跟其他太监在玩耍,对慈安视而不见,慈安非常生气,就找到慈禧,对慈禧一顿批评。慈禧很不服,心想我现在才是手握实权的太后啊,你凭什么批评我啊!就这样,两人关系日渐冷漠。
还有,光绪六年到东陵祭奠时,慈安认为是正宫太后,要求在典礼中把自己排在慈禧的前面。慈禧哪里肯作罢,最后经人调停,两个太后排名不分先后,这才化解了一场风波。不过,慈禧心里已然种下了恨的种子,她觉得慈安不除掉,始终是一个麻烦。
最后,慈禧曾经将一个姓金的优伶弄到自己的床上,慈安对这种行为很不齿,对慈禧进行了一顿严厉批评。慈禧当时虽然认错了,还赐死了这个优伶,但也下定决心要除掉慈安。
除了野史的记载外,光绪的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也认为是慈禧毒死了慈安。他说那天慈安在花园里玩金鱼,慈禧让太监给慈安送了一盒糕点,慈安尝了一口,然后就病倒了。
考虑到恽毓鼎是光绪的臣子,而光绪又跟慈禧是对头,所以他的说法也未必可信。
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慈禧毒死了慈安,其实在宫廷里,有很多无头案件,根本不可能查出来。当时有很多人跟我们现在的想法一样,都怀疑是慈禧干的,但是又没有什么证据。
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左宗棠听说慈安死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昨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呢?”
说句公道话,以慈安的水平,对慈禧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但终究是一个束手束脚的羁绊。慈安死后,慈禧的日子确实舒坦不少,再也没有人敢对她说三道四了。
不管慈安是不是慈禧杀的,慈禧很清楚自己是逃脱不了嫌疑的。如何洗刷自己的嫌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慈安的丧事,坦然面对别人的怀疑,慈安的丧事虽然谈不上有多隆重,但也符合清朝的礼制,换句话说,慈禧并没有怠慢慈安的丧事。也没有过分抬高,过分抬高的话反而容易被人认为是心虚。
军机处大换血
慈安太后去世后,恭亲王奕更加孤掌难鸣。
长期的政治斗争已经挫伤了奕的锐气,这正是慈禧希望看到的。随着光绪一天天地长大,如果奕仍然野心不死,力挺光绪反对自己,那还真不好招架。幸运的是,奕这头昔日的老虎已经变成了病猫,那么,事态的发展应该可以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根据清朝的祖制,小皇帝到了十四岁就应该亲政了,这是自顺治以来便一直沿袭的规矩。慈禧第一个打破这个规矩,同治直到十八岁才亲政,当然慈禧有很多借口,说同治这个孩子顽劣不堪、朽木难雕等等。
光绪马上就到十四岁了,慈禧又会找什么样的借口阻止他亲政呢?
这次,慈禧什么借口也没找,闭口不提皇帝亲政的事。大臣们早已窥破慈禧的心理,也没人敢提此事。曾经犀利的恭亲王这时候也一副与世沉浮的样子,不敢跟慈禧作对。就这样,光绪的十四岁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同时用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清廷答应他们的条件。全国上下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朝野上下又开始了主战主和的讨论,李鸿藻、左宗棠等人主张一战较高低,认为法国侵吞越南的真实目的是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入侵中国。主和派的代表李鸿章则认为法国军事力量远胜清军,如果开战的话,得不偿失,请求奕跟法国和谈。李鸿章还说实在要打的话也只能采取游击战,派遣军队入越南伏击法军,千万不能跟他们正面对碰。
面对这两种态度,慈禧也没有定见,她很清楚自己玩弄权术很高明,但说到军事大事就是外行了。所以,慈禧让李鸿章全权处理此事。慈禧的态度不明朗,奕的态度也很模煳。
奕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大臣们很不解,危急关头,当断不断最是失策。但我们也不能苛责奕,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恭亲王早已死在慈禧的手中了,现在的奕心如死灰。他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做,也不管是做好做坏,最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奕很清楚,自己是慈禧的眼中钉,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