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丞相。”
陈平心计过人,口才便给,身段柔软,手腕灵活,政治经验也早已炉火纯青。陈丞相游弋政坛,真可谓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六。三朝元老

汉12年(前195年)4月,刘季抛却他一手挣下的无限江山,腿一伸脖子一梗与世长辞。太子刘盈即位,称为惠帝,实权掌握在他的母后亦即大行皇帝的正妻吕雉手中。7年后,惠帝去世,吕雉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继续统治天下8年,直至病逝。也就是说,大汉帝国由吕后秉持操纵的时间,居然达15年之久,几乎占了汉初历史的四分之一时间。对阿雉的来历与手段,前文已陆续作过一些介绍,现在轮到她当家作主了。
吕后当政的这些年头,在内政外交、重要人事安排等关键问题上,基本上是按既定方针办,执行和发展了刘邦的路线,为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经济、提升国力作出了显著贡献,平息干戈、与民休息的国策实际上一直到吕后秉政时才开始成为现实。这是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的前奏。司马迁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兹滋殖。”允称史家持平之论。
另一方面,吕后的见识和性格又存在严重缺陷。她是一个阴沉狭隘、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宣泄怨愤,在刘邦身后,她对情敌戚夫人进行了惨无人道无所不用其极的报复:那个温柔美丽的年轻山东女人被她令人砍断手脚,挖去眼睛,烧聋耳朵,浇灌哑药,改称“人彘(彘就是猪)”,丢进厕所。她还得意洋洋地让儿子惠帝去参观这个新奇的动物。不料惠帝性情仁慈,心肠远不似乃母那般残忍歹毒报复心极强,他看后问明这就是庶母戚夫人后,受到强烈刺激,放声大哭,由此得病,一年多不能起来。惠帝派人去对母后说:“这实在不是人干的事啊!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治理不了这个天下。”这位青年皇帝从此心灰意冷,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没几年时间就一命呜呼。可以说,吕雉害人害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惠帝的意外早逝没有后裔,使皇位的合法继承出现空前危机,导致各种矛盾集中尖锐一并爆发,成为她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最终却心劳日拙种瓜得果始料不及地使吕氏遭遇灭族惨祸的根本原因。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构筑她所需要的安全感,早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就预先动手进行清洗,直接或间接干掉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几个主要的强力异姓诸侯王。史公明言:“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异姓诸王收拾得差不多了,她的目光由外转内,开始清理门户,拿亡夫另外那几个不是自己所生的儿子开刀,对他们进行了耸人听闻的残害(具体内容,可参看第五章《随何》之第3节《众王的末日(下)》)。她觉得最靠得住的还是娘家人,于是大封诸吕,进一步破坏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现存格局和权力平衡。
吕雉可不是什么好侍候的主,这个女人不寻常。在当时波诡云谲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绕你是老奸巨滑的斫轮老手,稍不小心,也很容易动辄得咎里外不是人,甚至身首异处身败名裂。端的好个陈平,无论如何波涛汹涌风云变幻,他总是能够稳坐钓鱼船,屈伸随时与时俯仰履险如夷游刃有余,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由于陈平逮捕过樊哙,吕须心头始终咽不下去这口气,她多次在阿姐面前搬弄口舌撩拨是非说陈平的坏话。诸如:“陈平身为丞相,却不打理政事,天天只管胡吃海喝,玩弄女人”之类。消息传到陈平的耳朵后,他不以为意若无其事,反而更加放肆地饮酒作乐。吕后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心里还暗暗高兴。有一次,她当着吕须的面抚慰陈平说:“俗话说得好,娘们儿小孩子嘴里的话信不得。只要你一如既往听我的保持政治正确,其余一切都没得问题,尽可自便。不要害怕吕须讲你的坏话,我才不会信她的呢。”
吕后打算立吕氏子弟为王。陈平审时度势,知道不可以力争,就先假意顺从。吕后去世后,在陆贾的串联下,右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联手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安定了大汉社稷(具体内容,可参看第六章《陆贾》之第3节《将相安刘》)。拥立文帝,也是陈平定的盘子。这时,陈丞相的威望声誉如日方中。左丞相审食其则被免去职务,以列侯就第,后来更被声称为母复仇的淮南王刘长寻衅击杀,死于非命。
现在,轮到汉高祖刘邦的真正继承人、文景之治的主角汉文帝刘恒闪亮登场了。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呢?要说,原因非常简单,甚至不无荒唐,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偶然性。
刘季共有8个儿子,刘恒即为其一,而且是中不溜秋颇不起眼的一个,他的生母是高祖的妃子薄姬。刘恒荣登大宝后,母以子贵,薄氏也被封为太后,称为薄太后。薄太后是一个阅尽沧桑经历奇特终成正果晚景不错的女人。
薄姬的父亲是吴郡人,生性风流。在秦时,他跟从前魏王宗室的女子魏媪有了一腿,生下薄姬。后来逃难死在山里面,随地埋掉了事。
当群雄并起反叛秦朝的时候,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的老筒子魏豹继其兄魏咎之后立为魏王,魏媪便将她的女儿献入魏宫。她找到神相许负,请其为女儿算命。许负说:将来会生下天子。当时项羽与刘邦正在荥阳苦战,胜负未卜。魏豹最初是附汉攻楚,听到魏媪转述许负所说的话,心中窃喜,便背叛汉王宣布中立,暗中更与霸王勾勾搭搭。汉王派曹参等率军伐魏,生擒魏豹,把魏国改置为郡县。薄姬则作为战利品之一,被送入汉宫的织布房中干活。魏豹死后,有一次汉王偶然到织布房去,看到薄姬薄有姿色楚楚可怜,一时心动,于是下诏将她纳入后宫。前线战事紧张,后院姹紫嫣红,整整一年多时间,薄姬那儿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天干地旱,无从沾溉雨露春风。
薄姬年少时,跟管夫人、赵子儿结为好友,相亲相爱。三个女孩子曾经盟誓说:“谁先显贵了,别忘了好友。”后来,他们都进入汉宫,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得到汉王的宠幸,晕潮莲脸,容光焕发。一天,汉王坐在河南宫成皋台上休闲,听到陪侍的管、赵两位美人叽叽喳喳提起以前跟薄姬盟誓的事而发笑。刘季听了,问她们笑什么,两人便把事情的原委如实相告。汉王是个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心里感到怃然,非常同情薄姬,当晚就跟她睡了。薄姬大喜过望,极力趋承。她说:“难怪昨晚我梦见苍龙盘踞在腹中,原来是大王垂怜。”刘季一脸坏笑,说:“是吗?这可是显贵的征兆。我来帮你完成这桩事吧。”这是一个风狂雨骤的狂欢之夜。
春风一度,果真得一麟子:这便是后来的文帝刘恒。其后,薄姬很少有机会见到汉王。
高祖驾崩后,那些曾经得宠过的妃子都成为吕后的出气包,一个个都被幽禁,不得出宫,受尽折磨,有的更被残害至死。薄姬向来遭受冷遇,为人又一贯低调,安分守己,终算因祸得福免遭毒手。刘恒8岁时被封为代王,之国以后,薄姬被特准出宫,随儿子前往代国,为代王太后。她的弟弟薄昭也跟着一起到代国,照顾姐姐和外甥。因为这些独特的切身经历,薄太后特别服膺宣扬“祸福相倚”的黄老学说,言传身教,不断向儿子刘恒和媳妇窦姬进行灌输,使他们也深受影响。吕后曾想改立刘恒为赵王,代王认为一动不如一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称愿守代地边境,婉言谢绝。吕后也就算了。
代王被封立17年后,吕后去世。陈平、周勃等元老重臣发动政变,诛灭了吕氏三族。大臣们商议拥立新君时,对外戚吕家的强横霸道犹存愤惮。于是,不是本人的条件素质,而是刘氏诸王母家外戚的力量和为人,成为被大家广泛认可一致接受的最重要的考量指标:这样,代王刘恒才得以以黑马的姿态胜出,后来居上。
有人提议齐王刘襄(刘肥的儿子)适合继承皇位,因为他是高祖的长孙,又首先起兵反抗诸吕作乱。但是,琅邪王刘泽随即提出反对意见,他的主要理由是:齐王的母亲“恶戾”,舅舅驷钧更是横暴恣肆,好像戴着帽子的老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应该吸取诸吕祸乱天下的教训。
刘泽是高祖的远房堂弟、樊哙的女婿,在刘氏宗室中年龄最长,资格最老,关系最广,说话很有分量。于是刘襄出局。其实,刘泽很可能还有一层隐秘的担心没有说出来:刘襄的胞弟刘章,年轻有为,勇武强悍,刚刚为诛灭诸吕立下大功,刻下又与其弟刘兴居掌握了禁军,如果他们三兄弟联起手来,那可真是“一股独大”、“三人成虎”,没旁人什么事了,势必引发新的政治生态失衡。
刘泽和一些大臣认为,代王刘恒的母家薄氏乃“君子长者”,谨慎温良;代王是高祖亲子,而且是在世诸子中的老大,为人仁孝宽厚,实为继承大统的理想人选。最后,由右丞相陈平经过反复考量后一锤定音:迎立代王刘恒。随即暗中派人召代王入京。
运气一来,顶门杠都抵不住。事发过于突然,超乎想象,面对如此好彩,刘恒一时竟有些手足无措,他马上召集左右亲信大臣,征询他们的意见。
郎中令张武等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年高祖开国时的大将和智囊,精通军事,多有诡诈奇计。这些人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权位,只是畏惧高祖、吕太后的威严罢了。不久前,他们喋血京都,诛灭诸吕,现在情势并不明朗。这个时候秘密派人来迎接大王,不可轻信。大王不如自称有病,不要前去长安,留在代国静观政局变化,等待尘埃落定。”
中尉宋昌却有不同意见。他说:“各位的意见过于保守,是错误的。第一,当年,秦朝江山风雨飘摇,诸侯豪杰蜂拥而起,自以为可以得天下的人,数以万计。但最后登上天子宝座的,是我大汉高祖,天下人从此不敢再有此奢望。第二,高祖广封子弟为诸侯王,封地遍布全国,犬牙交错,可以控制天下。刘氏宗族根深蒂固,稳如磐石,普天下恐怕没有人不信服它的强大。第三,大汉开国之后,废除前秦暴政,减省法令,推行德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归心,很难动摇。”大家都听得很入神,鸦雀无声。
宋昌继续说:“以吕太后的威势,封立吕氏三人为王,独掌大权专制朝政。然而,高后刚刚去世,太尉仅凭一个符节,进入北军,登高一呼,全军左袒,拥护刘氏,背叛诸吕,终于安定了社稷。刘氏的帝位,出于天授,非人力可以争得。现在,即令大臣们另有谋算,百姓也不会为其所用,他们的党羽也很难齐心协力。再说,朝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样有力量的宗室大臣,朝外有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强大的宗室诸国,审时度势度德量力,若非至愚,大臣们谅必不敢另生妄念。高帝诸子,现在只有淮南王与大王硕果仅存,而大王又居长,天下人都知道你圣明仁慈,所以群臣拥立,实为应天顺人之举。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臣以为应该立即决断进京,不必多疑!”这番话合情合理丝丝入扣,听者无不动容。
刘恒向来持重。与母亲商量过后,决定还是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探看虚实。薄昭回来后据实汇报,代王才放下心来。他带领宋昌、张武等6名得力臣僚,轻骑进京。经过一番试探磨合谦逊推让,刘恒在群臣拥戴下终于即皇帝位,是为汉文帝。
文帝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他固然把握住了难得的机会,荣登大宝;同时面临的局势也相当严峻,危机重重:宗室诸王势力不断膨胀,日益骄横;朝政为元老们掌控;漠北岭南各有麻烦;国家财政困难也亟待解决。但刘恒是个智深勇沉、善于韬晦、以黄老之术安身立命的牛人,历史的发展证明,他较好地完成了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人。
文帝即位后,陈平认为周勃亲自带兵诛灭吕氏,功劳大过自己,想将首相的位置推让给周勃,便称病不朝。文帝感到奇怪,亲自去相府探问究竟。陈平说:“高帝时,周勃的功劳或许不如我。这次诛灭吕氏,我的功劳则不如周勃。论功行赏嘛,我希望让出右丞相给周勃担任。”其他人都是嫌自己官小,这种主动推让倒还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文帝俯允所请,让周勃担任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回任左丞相,位次第二,并赐给德高望重而又沉静谦退的陈丞相黄金一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另为,任命大将灌婴继任太尉一职。
当朝首相绛侯周勃战功显赫,新功更加辉煌。他散朝时总是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神情骄矜。文帝对这位大功臣以礼相待,很是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郎中袁盎看不过眼,进言谏阻道:“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群策群力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天缘凑巧才成就了这番功业。现在,丞相好像已在皇上面前有骄倨的表现,陛下却不以为意一再谦让,臣下和主上都礼节不合有失分寸,窃以为陛下不该如此,而且这对丞相也没啥好处。”文帝点点头,沉吟不语。以后朝会时,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周勃不由自举地也就越来越敬畏恭谨。
过了一段时间,文帝逐渐明习了朝政,牢牢掌控了局面。一次朝会时,他询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之间审理和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收入和支出的钱粮各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文帝淡淡地说:“哦。就不再问你什么了,以免一问三不知。”周勃既紧张,又惭愧,满面通红,汗流浃背。文帝又侧过头来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些各有主管的人。”文帝追问:“由谁主管?”陈平说:“陛下如果要了解审理和判决的案件,可以询问廷尉。至于钱粮的收支情况,则由治粟内史负责。”文帝不看陈平,语气平淡地诘问;“既然这些事情各有主管,那么你又主管什么事情呢?”这一问貌似平常,内带机锋,非常厉害,相当不好回答。
陈平可不是周勃。他早就发现文帝不动声色大智若愚英华内敛气静神闲,实则是个比高祖、吕后更难对付的角色,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何况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本来就是超强的。当下,陈丞相不紧不慢不卑不亢地答道:“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我才智平庸,让我待罪于丞相的职位。依我理解,作为丞相,就应对上辅佐天子,燮和阴阳,顺应四时变化;对下调节万物,使之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并协调好各家诸侯与朝廷的利益分配;对内亲附百姓,使文武百官各展所长各尽其职。”
文帝慢慢抬起头来,露出笑容,表示满意。
散朝之后,周勃极为惭愧,埋怨陈平说:“你说得真好,佩服!佩服!平常为什么不把这些话教给我啊!”陈平笑着说:“你备位丞相,难道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吗?假使陛下要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你也要勉强回答吗?”自信满满的大老粗周勃这才有了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较诸陈平不可以道里计。又过了些天,有人劝周勃说:“你诛灭诸吕,扶立代王为新君,威名震动天下。现在你既接受朝廷的厚赏,又担任地位崇高的右相,时间一长,难免大祸临头,该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周勃认为言之有理,就借口有病请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