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它贯穿于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中,内容极为丰富,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论述,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等等。〃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文化工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
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决议》还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作为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地规定下来。〃活的灵魂〃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际、国际关系中的运用。可以说,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展开,因此也必须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理论,而是在深入分析中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造。这一科学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取得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第十章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
20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苏联和东欧以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得到显著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也有了深入探讨。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1。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尽管存有分歧,但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是有共识:第一,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作了科学的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第二,垄断仍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性质,相反却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一切固有矛盾。
苏联学者认为,尽管列宁直到1917年4月在《为捍卫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而发表的演讲》一文中,才第一次使用〃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术语,但在这之前,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1916年底至1917年初的一系列著作中,实际上已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形式作了周详的论述。因此,依·库兹敏诺夫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版于1955年)一书一开始就指出:〃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理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它成长自垄断,是垄断发展的结果和最高阶段〃 。
列宁没有专门撰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出论述,原因在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时尚未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其特性在初期表现得不够并不是由于它是帝国主义的特殊方面或形式,而是由于它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在初期表现得比较不明显,但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它日益渗透到了标志着帝国主义特征的每一个过程〃。尽管如此,苏联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列宁在他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著作中仍然〃全面地论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帝国主义内在的经济、社会、民族和国内、国际关系的特别复杂的综合体〃 。
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内在特性〃的普遍认识,苏联学者并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为继帝国主义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独立的阶段,更不是所谓的〃超帝国主义〃阶段。他们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他们既承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大变化,同时更强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前期在根本特征上的共性;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每一种职能以及为保证这些职能实现的各种组织形式〃都源于资本帝国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性〃 。
在苏联学者看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包含在帝国主义发展的整个时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过程,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过程。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阶段的时间划分,他们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垄断资本的积极推动和国家的干预下,国民经济实际上成为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需要的〃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工具,从而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头一度有所减弱;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的所有矛盾,政府出面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成为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困境的主要选择。结果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明显再度增强。
第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动员使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得到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和干预进一步增强。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和控制增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有了迅速的发展。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完成了把垄断组织的力量同资产阶级国家力量结合成统一结构的过程。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已由大战和危机严重时期的一种临时性的非常措施,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管理经济运行的常规机制,这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更高阶段的标志。
曼德尔还对〃后工业社会〃等理论中的〃技术理性主义〃的实质作了抨击。他认为,〃技术理性主义〃掩盖了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如掩盖了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的限制作用、〃技术理性〃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和传播等等方面的矛盾。它实质上是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
曼德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用语较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用语更为科学。尽管列宁在1917…1918年的著作中也曾经使用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用语,但是,列宁使用这一用语是为了说明1914…1919年处于战争状态中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后来的一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使用这一用语,却是为了说明战争结束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新的发展阶段中的特征。而且,这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解释这一用语时,过分强调了国家相对的自发的作用,他们试图用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作用,而不是用资本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1。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研究,以1956年苏共二十大为界限,在理论认识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初,苏联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国家作为金融寡头统治的工具的性质,决定国家和垄断组织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性质,不是垄断组织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而是相反,资产阶级国家服从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操纵在大垄断组织手中。这个原理对于正确地了解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组织和国家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这些观点,他们认为国家机构从属于垄断组织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国家机构借垄断组织和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之间〃私人联合〃使国家从属于垄断组织;二是将〃国家经济〃的管理权交给垄断组织;三是国家机构通过对国民经济〃统治〃和〃调整〃而从属于垄断组织。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的政治风向和理论氛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理论上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探讨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直到60年代初,尽管一些有影响的学者仍然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服从于垄断组织的制度,是垄断组织的经济专政和政治专政合二为一的制度,也是垄断组织利用国家机器来保证垄断高额利润和巩固其统治的制度。〃 但对此提出异议的观点也开始出现。有的学者指出,那种认为国家机构〃从属〃或完全〃服从〃于垄断组织的观点,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一种〃教条主义〃理解。他们认为,列宁用〃结合〃、〃溶合〃、〃交织〃等专门术语来说明国家和垄断资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一〃高级的辩证法范畴〃中,国家在一定时期是为垄断组织或某些垄断集团服务的。但另一方面,国家也为资产阶级,首先是金融垄断寡头服务,这时垄断组织的局部利益就要服从于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也有与某些垄断组织和资本家集团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冲突有时甚至很尖锐。国家采取的维护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长远利益的措施,也常常同某些垄断组织或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特别是多国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得国家和某些垄断资本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发生。
鉴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苏联学者认识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维护垄断组织的利益〃决不意味着〃国家必须单方面地服从垄断组织和个别金融集团狭隘利益的需要。〃实际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垄断组织和国家这两种力量的联合,并且国家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垄断组织施加影响。〃 例如,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国家所有制和国家采购等国家权力与垄断资本结合的运作方式,单方面实施对经济的干预。国家掌握的国有企业,包括亏损的企业或工业部门、能源及原材料工业以及需要花费大量投资的试验性企业等,与垄断组织之间既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在直接利益上还是在实际管理主体上,国有企业与垄断组织之间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特性。
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解上,苏联学术界50年代的国家从属垄断资本的流行观点,已逐渐转变为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观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组织和资产阶级国家权力结合,目的是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垄断组织与国家的结合突出表现在:垄断组织同国家机关的结合,即垄断组织派代表在国家机关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国家机构与垄断组织共同出面解决重大的经济问题。苏联学者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能力增强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是:其一,国家所有制。资产阶级国家成了最大的所有者,这将有助于国家垄断资本有效经济运行,为垄断组织和私人利益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其二,国家的财政调节。国家通过指定预算项目和规模,调节资本主义盲目生产造成的比例关系的失调;预算赤字又可通过税收转嫁到人民身上。其三,货币信用调节。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货币投放总量的控制、利率的调整可达到调节资本流量流向,以稳定经济的目的。其四,经济规划化。二战以后,基于经济和两大体系当中的需要,有关人口、就业、个人消费和发展的战略等,均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纳入中、长期国家规划中。其五,军事工业壮大。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先进的科技提供了实验、发展的机遇,增强资产阶级国家的军事实力,但结果是喂肥了掌握着庞大军火工业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