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三、 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932年才正式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出版)中第一次得到公开阐述,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中第一次得到初步的系统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哲学的贫困》:科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蒲鲁东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认为〃平等是我们的唯一准绳,也是我们的理想〃。他认为,历史就是永恒理性消除不平等而达到平等的历史。他不满意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反对大资产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矛盾百出的,这种经济体系是造成贫困的根源。所以他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看做是一种制造贫困的哲学。蒲鲁东把自己写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宣传自己经济理论的著作命名为《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可笑的哲学,这种哲学的内容是极其贫乏的,只不过表明它是一种哲学的贫困。这样,马克思把原来蒲鲁东的讽刺的说法倒过来用于讽刺蒲鲁东本人,命名为《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哲学的贫困》主要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在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后来认为:当时〃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基础的过程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
首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述。蒲鲁东把平等看做是人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原则,认为经济学范畴是永恒的平等观念的体现,而现实的经济关系则是经济学范畴的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经济范畴演进的历史,是永恒理性不断克服不平等而逐步实现平等观念的过程。蒲鲁东在经济学研究中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把事物颠倒了,他认为现实关系只是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 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因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
其次,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对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马克思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就是:〃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说明,社会的经济关系及作为其抽象反映的经济范畴,并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蒲鲁东所说的那样是永恒不变的普遍理性的特性,而是历史的和暂时的。马克思说:〃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规定了它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蒲鲁东把平等或公正不仅看做是人的理性的永恒原则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看做评价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例如他从公平原则出发,抨击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奉为自然前提的财产所有权违反公平原则,提出了〃财产就是盗窃〃的口号。他猛烈攻击资产阶级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的罪恶,提倡建立小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和没有货币的公平的劳动产品交换,就是因为前者违反了公平原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蒲鲁东在其一切著作中都用'公平'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社会的、法权的、政治的、宗教的原理,他摒弃或承认这些原理是以它们是否符合他所谓的'公平'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8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蒲鲁东以公平、正义、平等为衡量历史的尺度,同以抽象的理性或善恶观念为尺度一样,都属于抽象人性论的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这是一种主观的尺度和标准。它要求历史应该符合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法权观念。它探讨的不是历史是什么,而是它应该是什么。而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平等和善恶观念虽然是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价值尺度,但衡量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应该是历史规律,核心是看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或者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种理论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二者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根据。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以各种人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共同特征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不变的人的理性或自然本性基础上,用是否符合人的理性作为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赞扬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主要尺度。
二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共产主义看做是一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现实的运动,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仅仅是原则性的,并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处于经常的变化和改革之中;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头脑中想象出一种符合人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并详细地加以规定和描述,要求现实与之相适应。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实现一方面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的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值得同情的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或者诉诸局部的共产主义实验,或者诉诸道德的呼吁,总是想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从自发向自觉的新阶段转变的标志。在这以前,工人运动只是零星的、自发的,多数是经济斗争。斗争中的无产阶级只是自在的阶级。《共产党宣言》把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武器交给了工人阶级,加速了其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政治斗争。
第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以前,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独立运动,前者局限于知识分子,后者局限于工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这两大运动的合流。社会主义运动在工人运动中找到了物质载体,工人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武器。从此,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其每一步发展都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转型。
第四,《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因为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四、 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1848…1852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心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付印,适逢1848年欧洲革命前夜。《共产党宣言》一问世就经受了这场席卷全欧、规模巨大、内容丰富多彩的欧洲革命运动的检验。
1。对革命形势、任务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对革命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唤起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决心,进而建立适应革命形势的组织、采取革命行动的依据。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革命进程中和革命失败后,总是把向群众深刻揭明革命形势当作自己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
1849年底,欧洲许多国家爆发的革命斗争已陆续被反革命力量镇压,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引起欧洲革命的社会矛盾并没有解决,阶级斗争决不会停止,新的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这是因为,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群众贫困的加深,不可避免地将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对抗;184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使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依然存在;从世界范围来说,西方殖民主义者争夺东方殖民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列强彼此之间的冲突导致的战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如印度人民起义和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会推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1…2月的第一篇《国际述评》中,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临近的征兆和新的革命迅速胜利的保证。他们分析了法国当时的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认为跟二月革命前相比,反动势力虽在加强,但革命力量也在日益壮大。工人的觉悟比以前高得多了,特别是过去一向在政治上死气沉沉的农民阶级由于税收负担沉重,遭到破产,消除了对路易·波拿巴的幻想,被卷入运动,投入了革命队伍,宣布信奉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在商业和政治方面深受大资本的压迫,也表示赞成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判断1848年的革命已经结束,革命运动已处于低潮,新的革命高潮不会迅速到来,无产阶级也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夺取政权的程度。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坚决反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的冒险主义分子关于马上夺取政权的主张,强调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员要利用暂时的休战时期,钻研革命理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加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设,为无产阶级未来的战斗作好准备。1895年,恩格斯在回顾他们当时预测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时曾深刻地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
2。对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途径的进一步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解放必须要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1848年革命验证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根本思想,证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时,充分肯定革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高度地评价〃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 ,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 。他们从1848年革命〃到处都是工人阶级干的〃这一事实中进一步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认为今后的历史发展都要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为转移。
3。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基本条件的科学论证
在1848年革命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就阐述过工农联盟的思想,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他们又在前述一系列著作中,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工农联盟的思想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
第一,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必要性。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革命,充分证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总是想方设法离间工农关系,争夺农民,使无产阶级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无产阶级是否同农民结成联盟,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法国二月革命和巴黎工人六月大起义、德国民主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阶级力量,是进行有成效的革命的前提条件。〃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 ,〃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就会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建立在这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将会倒塌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856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分析德国革命问题时,再次强调了农民同盟军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他指出〃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 。
第二,工农联盟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农民虽然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但是在1848年革命中,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天然同盟军农民的背叛和出卖,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再也不可能成为农民的同盟者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同农民的小块土地的利益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后者只能日益成为大资本榨取和吞食的对象,使农民遭受的奴役和贫困日益加深,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会越来越不可调和;农民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和分散性,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农民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关系则是另一种情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 ,农民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结束他们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农民和无产阶级的境遇、地位和利益的共同性是工农联盟得以建立的可靠基础。不仅如此,随着无产阶级的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