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舍评传-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准确的艺术描写中的揭露、鞭笞和暗示,使人们确信,这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已经到了总崩溃的前夜,它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代替它的将是崭新的社会制度。《茶馆》的结尾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撒纸钱的场面。三位老人经历了三个黑暗的时代,目睹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虽然他们各自所走的人生道路大不相同,然而他们对旧中国现实社会的腐败都已经彻底看透了。在寂寞、绝望、无所依归的情绪中,他们决定“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用撒纸钱来“祭奠祭奠自己”。这个场面,悲凉、凄惨,催人泪下,同时又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他们的行动,与其说是哀叹自己的悲惨的一生,毋宁说是为旧社会送终。随着三位老人的呼喊,在阴冷、单调、令人窒息的气氛中,读者和观众对旧社会的憎恶之情,油然而生。周恩来同志在看了《茶馆》的演出之后说:“这个戏应该演,让我们的青年们看一看人吃人的旧社会是多么可怕!”(注:转引自胡洁青:《关于老舍的〈茶馆〉》,《〈茶馆〉的舞台艺术》。)明白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可憎,也就自然地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正是《茶馆》的创作意图,也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在短短的三幕戏中,逼真地描绘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没有独到的塑造艺术典型的功力是难以胜任的。因为文艺作品总是要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广概括,并进而教育和影响读者。象《茶馆》这样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出场人物又非常多,作家又必须通过广阔的群众场面,勾勒时代的风俗画,这就更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加了难度。在困难的课题面前,老舍有他的办法。这些办法是什么呢?把老舍在不同的文章中所讲述的关于人物描写的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这样三条:第一,写自己熟悉的人物,而且必须熟悉“人物的全部生活”(注:老舍:《戏剧语言》,《出口成章》。);第二,眼睛要老盯住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注:老舍:《戏剧语言》,《出口成章》。);第三,“话到人到”(注:老舍:《对话浅论》,《出口成章》。),人物的对话必须是性格化的语言,“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注:老舍:《对话浅论》,《出口成章》。)。《茶馆》是完美体现老舍这些主张的杰作,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尤其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王利发的形象塑造,更是真实生动,血肉丰满。作家对人物的熟悉,对人物性格把握的准确,以及技巧的纯熟、精切、自然,不能不令人浩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接续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生意,也承继了父亲的经营办法和处世哲学。在第一幕里,他才二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时的裕泰茶馆,顾客盈门,生意兴旺。上至宫廷太监总管、吃洋教的恶霸、社会上的流氓头目,下至吃官饷钱粮(俗称“铁杆庄稼”)的清闲市民、卖儿卖女的贫苦百姓,都是王利发的应酬对象。他在嘈杂、混乱、充满各类奇异纠葛的社会环境中,把个小茶馆经营得井井有条,买卖兴隆。我们看到,在不同身份的茶客面前,王利发巧妙地采用互不相同的应酬态度与方式。或卑躬屈膝、奉承施礼;或善意相待,多说好话;或冷漠处之,不屑一顾,甚至连对茶客的迎送,都做得极有分寸,恰到好处。他的谈吐、作派,既不失买卖人的身份,又顾全了自己的得失,充分显示了一个小商人的精明、干练、巧于处世的特点。作家对他的性格把握,是十分准确的,艺术处理也是十分自然而含蓄的。有钱有势的阔少爷、维新资本家秦仲义来茶馆看房子,王利发又是叫跑堂的沏高茶,又是请安问好,甚至说:“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当秦仲义提出要长他的房租时,他不仅毫不争辩,而且顺水推舟,进行奉承:“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这一个细节,这一番滴水不漏的话,既表现了他的圆滑、玲珑,同时也显示出,他是一个守本份的市民,他胆小怕事,从来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物,甚至与茅盾笔下的林老板比较起来,他也多一些善良的心地,而并未见多少损人利己的习气。当然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毕竟是商人,譬如他对于贫苦百姓的同情,就是有限度的。一位乡妇领着头上插着一根草标的小妞进了茶馆,秦仲义让王利发把他们轰出去,王利发立即照办,正直的常四爷看不下去,要了两碗烂肉面给他们吃,王利发对常四爷说:“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他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又对秦仲义说:“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他肯定常四爷“积德行好”,表现了他的善良;他认为这路事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一方面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黑暗也有不满,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这路事儿是冷淡的,他自己不想管,也希望常四爷不管。至于最后对秦仲义讲的那句话,完全是一种讨好的口气,以示在常四爷与秦仲义的分歧中,他是站在秦仲义一边的。在这里,他的冷淡,他的圆滑,又分明反映出他的思想意识的另一面:剥削阶级的影响与烙印。

老舍不仅准确地把握和刻划了王利发的复杂性格,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在谈到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时,老舍说:“写人物要‘留有余地’,不要一下笔就全倾倒出来。要使人物有发展。”(注:《语言、人物、戏剧》。)在《茶馆》后两幕中,王利发的性格就是有发展的,而且老舍把人物性格的发展写得很自然,很有说服力。他写王利发性格的发展,是紧扣着“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的,是和社会的变迁、人物命运的变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民国取代了清朝,军阀混战代替了封建专制统治,此时的王利发,已人到中年。为了避免生意被淘汰,他顺应时代潮流的演化,不断进行“改良”,卖茶的同时,兼开公寓,连墙上的“醉八仙”大画,也已为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所代替,茶座的布置也尽力追求所谓“文明”、“体面”,王利发振兴生意、发财致富的雄心依然故在。然而他不过空有此愿而已,他的“改良”不仅未见成效,而且生意日渐衰败,借用跑堂的李三的话说,就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如果说前清时,王利发凭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尚可应付各等各色有势力的人物的挤压的话,那么,在天天打仗的军阀混战时期,他的祖传的处世哲学也显得大不灵验了。你看,他刚刚为了免交八十斤大饼递给巡警一把钞票,几个大兵又来敲他的竹杠了,好容易把巡警和大兵支应走,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又逼迫他按月孝敬“那点意思”,他的油水几乎被榨干了。他开公寓,但又给房客开不了饭,只好让大家吃咸菜。他的被动与尴尬,已经到了十分难堪的地步。作家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中国社会日趋殖民地化的客观条件下,象王利发这样的小商人,他们的处境只能越来越坏,他们没有能力应付各种反动势力的敲诈勒索,也无法摆脱日渐破产的悲剧命运。正是这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促使王利发的思想性格有了新的发展。我们看到,尽管他依然是谨小慎微的,依然竭力以左右逢源的办法处理各种事变,甚至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了,但是,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显然已经日益强烈。甚至他自己也不时谈起“国事”了。第二幕里,就有这样两处细节:一是唐铁嘴进茶馆之后,王利发说:“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唐说:“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王利发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二是报童对王利发说:“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王利发反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老舍写这两个细节,自然包含着对旧时代的辛辣的讽刺,然而就王利发的性格讲,显然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从一味请安、作揖,到对黑暗现实进行讽刺、奚落,王利发的性格中,的确注入了一些新的内容。王利发的牢骚,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是“绕着脖子骂人的”,十分含蓄。唯其含蓄,才和王利发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十分合拍,同时也显示出独有的锋芒,能启发读者和观众体验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

我们在第三幕里再次和王利发相见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裕泰茶馆也已经破烂不堪。然而为了全家能够活下去,他又准备试用新的“改良”——添女招待。可怜的王掌柜,他似乎至今还不明白,他的生意的破败,并不在于经营方式的陈旧。可是,沉重的打击终究教训了他。不仅女招待没有添成,连他的全部产业,也被沈处长等一帮国民党官僚、地痞流氓给霸占了去。王利发彻底破产了,彻底绝望了。他已经认清,国民党统治下的旧北京,已如人间地狱,他一家在这里没有任何生存之地了,他果断地让儿子、儿媳、孙女投奔解放区,他自己则决定以自杀来控诉和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旧时代。自缢之前,他有幸见到老房东秦仲义,好友常四爷,三个老人撒起纸钱,“祭奠自己”。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王利发才能清醒地对自己的一生经历进行深刻的总结。请看他这时的两段独白:

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哈哈,哈哈,哈哈!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这里,既有自我哀叹与谴责,又有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控诉与抗议。扮演王利发的著名演员于是之曾经对人物此时的心情,进行过细致而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王利发此时此刻,“有一个隐藏着的感情,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他一辈子思想最解放的时刻”,“这时候,他感到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过的痛快”(注:于是之:《演王利发小记》,《〈茶馆〉的舞台艺术》。)。老舍写的这两段独白,确实真实地体现了此时此刻人物的复杂感情:惨痛,但并不压抑;“悲”与“愤”是紧密地交织为一体的。这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巧于混世到为无情的世道逼上绝路,王利发的悲剧一生,是旧社会广大小商人、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老舍通过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真实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残酷、黑暗、不合理。作家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既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又融合着时代的变迁,细腻地描绘了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使这一形象在概括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毫无疑问,王利发的形象,应当列入我国现代作家所创造的一系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它的艺术价值,将是不朽的。

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以伦比的美妙境界。

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龙须沟》一样,《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我们先看戏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

松二爷 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这是一场小小的冲突,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是三个人的语言,彼此有极为鲜明的差异。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硬梆,有一股倔劲儿;二德子的话难听,又臭又硬,带有无赖气。他们讲的话,都是各自应该说的语言,因而鲜明地显示着三个人的不同性格:松二爷软弱,胆小怕事;常四爷刚强,正直不屈;二德子霸道,蛮横不讲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茶馆》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只表达思想的、静止而又刻板的念白。而是来源于动作,显示着动作的,可以说,剧作家把刻划人物性格的两个基本手段一一对话与动作,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了。我们这里说的动作,不单是指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包括人物的内心动作。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内在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从这一角度说,对话所显示的动作性,主要还是人物的内心动作。我们来看第一幕里的一个片断。农民康六为生活所迫,要把女儿卖掉,他正和人贩子刘麻子展开一场揪心的“谈判”。刘麻子先开口:“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刘麻子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把价码提出来了,因为在他看来,和这个破产农民打交道,用不着绕弯子。他逼迫康六快成交,而且用“没工夫伺候你”相威胁,是因为他深知康六的处境与弱点。康六说:“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康六的话,比较平静,他似乎只愿多得到一些银子,并无他念。其实,可以想见,作为一个老实农民,他忍心卖女,必是经过了激烈的内心痛苦,生活逼得他走投无路了,他也只好以表面上的淡然压制住内心的痛苦。刘麻子接着说:“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此言可见刘麻子的狠毒。他的狠毒不只表现在用这样刺人伤痛的话反驳老实的康六,还在于他非常自信于自己所讲的“理”,因而可以想象出,他的神情是很得意的。康六的回答是:“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刘麻子的话,确实刺痛了康六的心,他不象开始那样平静了,他似乎想哭诉自己的遭遇,但是又控制了自己的感情。作家让他欲言又止,实是以静显动,更可显示康六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涛。心狠手辣的刘麻子进一步追逼:“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康六经不起刘麻子的再三戳刺了,他说:“那不是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