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伊战争概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幸晾氏禄场F浯危�1982年伊朗的攻势均只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便自动退兵,然後进行外交喊话;但晓作战的攻势却持续甚久,攻击地点也不断变化。这主要是连回教僧侣们都体认到,以伊朗的军力只有进行长期消耗战才有希望让伊拉克屈服。
这些作战不管规模大小,通常没有明显的战果,战线还是停留在双方国界附近。但随著时间的推进,伊朗人力上的优势逐渐突显,伊拉克前线的压力日渐沉重;1985年的巴多鲁作战伊朗利用快艇与直升机抢渡沼泽地首次渡过底格里斯河,纵使後来遭到逐退,但这对伊拉克而言无疑是个不祥的预兆。
法奥的沦陷
1986年2月9日晚上伊朗对阿拉伯河南端的法奥进行奇袭,虽然伊拉克早已部署强大兵力,但法奥还是在一夜中陷落。伊拉克突然失去了出海口与反舰飞弹阵地,外海钻油平台上的雷达站也使通信一度中断,对伊朗的海上封锁一夜之间陷入崩溃局面。
伊拉克高层立即派军驰援,但法奥位於沼泽地带几乎难以进行道路外机动,而伊朗利用占领的阵地部署了大批陶式飞弹,使伊拉克增援部队无法前进。空军的进攻也遭到伊朗高密度防空火力网的拦截损失惨重,特别是刚部署的美制鹰式飞弹总计打下了87架伊拉克战机;伊拉克海军出口又被水雷封锁,加上伊朗空军大举支援作战,伊拉克军第一波反击败退。
3月间伊拉克集中装甲部队与空军再度反攻法奥,但结果还是相同;不过这时有一项对後来影响最大的措施,就是由伊拉克陆军精锐人员与装备组成的“共和国卫队”做为伊拉克陆军的总战略预备队使用。虽然共和国卫队并没能收复法奥,但在後来包括波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功用。有趣的是,最早的共和国卫队为保障对伊拉克与萨达姆·侯赛因的忠诚,全队均由“伊拉克什叶派人”所组成。
这次伊朗成功的主因,一部份是伊拉克军久战之後战力与士气均在降低当中,但最重要的还是美国里根政府时代出名的“伊朗门”事件,使伊朗购得大量美制兵器与维修零件,获得开战以来最强大的火力;若无这些兵器,伊朗纵使可以打下法奥,但後续要阻止伊拉克装甲部队与空袭的可能性并不高。
除此之外,从1982年起伊拉克掌握的相对空中优势,在这次法奥攻防战中没有能发挥作用,也是值得讨论之处。通常机动防炮车的位置都在装甲部队的後方5至10公里,非机动性的防空武器则会摆在更後面;但1986年时法奥的阵地固定,所以机动性不佳的区域防空飞弹可以部署在紧邻地面部队的後方,防空范围延伸到地面部队前方数十公里;低空防空火炮仰赖阵地保护,也可以伴随战斗部队存在於最前线。防御范围缩小时,各种防空武器的有效作战范围必然高度重叠,构成严密的防空火网。
伊朗虽然成功打下了法奥,但是无法一举消灭伊拉克军使得法奥伊朗守军腹背受敌,再度陷入消耗战局面;此外,伊朗的补给来源只能仰赖班达·霍梅尼港,在伊拉克空军不断的轰炸了严重影响补给品的支援速度。不过这次作战的成功可以说改变了两伊战争的均势局面。伊朗方面引进了新武器,士气正处在最高状态;伊拉克军则从上到下都弥漫了悲观气氛,而且与伊朗相比伊拉克人力动员已近极限,战局似乎是已经注定了。
卡巴拉作战
紧接著伊朗以1987年3月结束战争为目标,展开以圣地为名的“卡巴拉作战”。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伊朗仗著AH…1J、陶式飞弹等美制武器加上4倍於伊拉克的兵员,在梅黑兰重创伊拉克装甲部队,但在伊拉克空中支援与共和卫队反击下还是没能扩大战果,战局再度僵持。1986年底伊朗展开了一连串针对巴士拉进行的卡巴拉4号、5号与8号作战,伊拉克的杀戮阵地并一度遭到突破,让人以为战争即将结束:但此时的伊朗其实已是强弩之末。
伊朗门事件得到的大量武器後勤不继、出勤率减少,2008枚陶式与235枚鹰式飞弹也已经消耗殆尽,更糟的是人海战术所造成的持续性消耗使伊朗经济濒临崩溃。同时,回教革命後伊朗执行严苛的回教戒律使一般人难以接受,加上革命卫队的横行霸道和战争造成的剧烈通货膨胀均使得伊朗人民普遍厌战。对此伊朗开始进行大规模反美宣传,宣称是美国在背後支持伊拉克作战,但这弥补不了伊朗物质战力已经严重不足的事实,战争的潮流开始逆转。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给了世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1.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美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这种靠钱买“现代化”的做法,非但没有改变他们对现代战争“外行”的状况,反而导致“消化不良”。以致作战中新式武器的作用都离不开外国顾问和专家,士兵不能熟练地按照标准规范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这样不仅不能使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得以正确运用和充分发挥其效能,而且容易丧失主动,受制于人。由此可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必须与自己国内的工业基础,军官和士兵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以及本国的战争传统相适应。否则,花很多钱去买自己消化不了、驾驭不了的东西,不仅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累赘。武器装备先进的程度不能代表军队现代化的程度,先进的技术装备本身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善于运用武器装备,有很高军事素质,有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相适应的战略战术思想,才能充分发挥武器效能,赢得作战的胜利。
2.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在持久中消耗对方的实力,磨垮对方的意志,从而一举将伊拉克军队逐出国境,取得了重大胜利。诚然,战略上的速战速决,往往从突然袭击开始,确可收到先机之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国力、军力,不分作战对象,把速战速决的战略看成取胜的唯一法宝,而不进行长期作战的思想、物资准备,则可能会欲速而不达,由主动变被动,甚至在战争中失利。
3.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战争初期,伊拉克进攻矛头几乎全部指向对方边境的一些城镇,不重视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歼灭敌人。
伊朗在初期的防御反击作战中,也是以城市为目标部署兵力,以收复城市失地为胜利。由于均未发动以大量歼敌为目的的战略性战役,因此双方军队都没有受到重创,使战争得以久拖不决,形成“拉锯战”。这就说明,尽管攻城夺地是战争中的重要作战行动,但若不歼灭对方有生力量,就可能使敌人获得喘息之后再次组织反扑,从而使自己前功尽弃,甚至会导致局势的逆转。因此,在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必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4.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
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仅军费开支一项,双方共耗资2000多亿美元。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的消耗相当可观。战争头两个月伊拉克击毁和缴获伊朗200多辆坦克,己方也损失近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两伊的弹药消耗量也很大。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战争初期,伊拉克本来希望速战速决,但因作战物资供应不上,等待补给,进攻势头被迫减弱。
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二、马岛上空的烈焰
1982年4月5日.英国国会.
"铁女人"撒切尔夫人在慷慨激昂的演说中痛哭流涕:"大英
帝国的旗帜一定要在马岛重新升起!"整个国会此时群情激愤,以
反对票为零的奇迹全体通过,立即对阿根廷宣战,收复马岛.
三天后,一支以两艘航空母舰为首,由100多舰船组成的庞
大远征队,浩浩荡荡开赴到地球的另一端,直到将马岛收复.
"铁女人"向全世界宣称,自二战保卫伦敦空战以来,我们伟
大的空军再次为英国立下了新功!
这场战争已过去十五年了,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至今众说纷纭.
但战争中精彩卓绝的空战,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引子
马尔维纳斯(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与阿
根廷海岸线相距510公里,而与英国则相隔万里之遥.由于历史
原因,岛上2万多人口的80%是英国人,英国始终视其为本国领
土.
1982年4月1日.
英阿双方对该岛归属问题谈判破裂后,阿根廷派出以仅有的一
艘航空母舰"5月25日号"为核心的舰队,运载4000多名陆
战官兵向马岛出发.4月2日晨,阿军在马岛突然登陆,仅有82
名海军陆战队的英国守岛部队稍示抵抗后即告投降.4月3日,阿
军一鼓作气,占领600公里外英属南乔治亚岛.
一时间,世界震动,不列颠举国哗然.
4月5日.
撒切尔夫人代表英国向世界宣布:英国将出兵远征,收复失地.
反潜直升机逞威
南乔治亚岛.4月26日上午10时.
该岛南面海域寒风凛冽,浪翻水涌.云层稀疏的空中,英国海
军航空兵少尉彼得.里德尔正驾驶着"大山猫"式直升机进行战术
巡逻.4月2日那天,他还在伦敦为女友要离开他去印度旅游而沮
丧不已,但3天后,他还来不及与女友见面告别,便随机登上了以
"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轻型航空母舰为首,由近100艘舰船
组成的英国远征特遣舰队,远航万里,来到了气候寒冷的大西洋南
部海域.途中,在距南乔治亚岛3000公里处,他同由导弹驱逐
舰"安曲林号"带领的小分队离开舰队主力,悄悄奔袭南乔治亚岛.
昨天凌晨,奇袭成功,150名守岛阿军甚至没来得及向总部报告
消息,便束手就擒.
看起来,战争真的如同游戏.直到现在,彼得还有像是在参加
实战演习的感觉.突然机载雷达小小的荧光屏上有目标在移动.彼
得兴奋起来.他驾驶的"大山猫"直升机装备有四枚"海鸥"式反
舰导弹及集束火箭筒和一门机炮.这些玩艺足以把两艘潜艇炸飞.
他赶紧向目标驶去.马上,根据识别标志,彼得就确认这是阿根廷
的潜艇.彼得立即俯冲下去.这时机载雷达上的计算机早已将目标
数据传输给了导弹引导系统.他揿下按钮,导弹"呼"的脱离机身,
喷着长长的火舌向目标飞去.
这艘潜艇"圣菲号"尚不知道南乔治亚岛失守,所以载着给岛
上的物资大模大样的浮在水面上航行.猛然,艇上的了望兵发现了
直升机,并看见尾部喷火的导弹飞驰而来."有导弹攻击我艇!"
了望兵惊慌的叫道.艇长马上命令紧急下潜.潜艇刚刚没入水中,
导弹便在海面触水爆炸.但彼得这时已飞到潜艇上空,他向旋着水
涡的海中猛烈的发射集束火箭,火箭击中了潜艇,一次次爆炸使海
水翻起了浪花.同时,他还呼叫岛上的"海王"式反潜直升机来跟
踪轰炸.
几分钟后,两架"海王"式直升机赶来.反潜直升机的雷达装
在机腹下面,通过对水下扫描发现目标.在接近南乔治亚岛时,彼
得和"海王"式直升机重新发现了"圣菲号"."海王"式直升机
立即投放深水炸弹,瞬间水下便传来沉闷的爆炸声.一会儿,被炸
得船体凹陷,四处进水的潜艇浮出水面,在近岛浅水处搁浅.艇上
的窗口伸出了投降的白旗.
"超级军旗"一鸣惊人
马岛海面.5月4日.
福克兰海峡以北宽广的洋面上,英国特遣舰队近百艘舰船呈扇
形散开.由于舰队的轻型航空母舰不能起降预警机和远程侦察机,
所以,屏护舰队核心的任务由装备雷达的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承担.
但舰载雷达的发射距离不足50公里,自身护卫预警的时间极短.
阿根廷海军舰艇力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