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炸药大王诺贝尔
12月注定是科学的节日。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都相继在这个月份评出。诺贝尔,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发明了威力巨大的胶质炸药和无烟炸药。他拥有355项发明。他以毕生的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励基金。诺贝尔奖以其真正的国际性和评选的严密性为世人瞩目,自1901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间断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诺贝尔的生命也因诺贝尔奖的存在而延续至今。
阿·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841年至1842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可比教会学校学习。1843年至1850年间,在俄国首都彼得堡跟俄罗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师学习。1850年至1852年,诺贝尔先后到欧美诸国进行广泛的旅游、学习,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年仅16岁的他,就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很早就参加了父亲的一系列发明试验,在此过程中,他对硝化甘油的巨大爆炸威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暗暗决定,一定要认真研究这种炸药,将它用于矿山开凿和运河挖掘等工程建设上去。从此,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一生,就与不断的爆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须发明引发装置。经过研究,诺贝尔发现要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击发。1862年,诺贝尔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获得成功。诺贝尔把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再把装满火药的锡管放入,然后装进火药引爆。
诺贝尔终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还弥漫着白茫茫的雾气,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小河边,由诺贝尔点燃导火线,然后丢入水中。猛然间,传来了一声刺耳的金属爆裂声。显然它的轰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成功使诺贝尔坚定了研制烈性炸药的决心。可是,随后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们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并且被迫迁移到湖中小船上进行实验。
这时,诺贝尔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经打击或震动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制成了引爆装置——雷管。一天,诺贝尔在马拉湖岸边进行引爆实验,远处观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诺贝尔从死神手中挣脱的情景:敏捷的诺贝尔刚刚轻手轻脚地将实验装置安装完毕,转回身走,还没有走开多远,就听到“轰”的一声冲天巨响,炸药卷起了浓重的黑烟、尘土,人们都以为这回诺贝尔肯定完了,谁知满脸血污的诺贝尔却出人意料地从硝烟中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我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药的雷管,诺贝尔开始生产硝化甘油。社会迫切需要烈性炸药,诺贝尔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然而,一连串的大爆炸,又使诺贝尔面临绝境。硝化甘油遇到剧烈震动,就会引起爆炸,当时人们对炸药的危险性一无所知,随意处理硝化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随自己。不久,报警的信函如雪片一般涌向诺贝尔。
人们恐慌、怀疑、抵制和咒骂的话语向诺贝尔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坚毅的诺贝尔也为之焦虑不安。但是他没有像发现硝化甘油的索布莱洛那样痛悔不已、手足无措,只去向上帝祈祷宽恕。他坚信新炸药的优越性一定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怎样才能解决烈性炸药的安全性问题呢?经过日夜奋战,诺贝尔想出了两种安全措施,最终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问题。运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诺贝尔制成了固体炸药。试制成功以后,诺贝尔亲自去各处表演,用铁的事实证明新炸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们的疑虑,挽回不良影响。
新炸药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为使用诺贝尔的炸药的用户解除了疑虑。从此以后,诺贝尔的炸药又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矿业、交通业之中,全世界到处都响着诺贝尔炸药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由于发明了安全炸药,诺贝尔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并使自己成为了百万富翁。他希望他的这项发明能够为促进人类生活的繁荣作出贡献,但事与愿违,炸药被广泛地使用于战争。这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个“贩卖死亡的商人”,为此,他深感失望和痛苦。1896年12月10日,孤独的诺贝尔在意大利西部的疗养圣地悄然死去。诺贝尔在逝世前立下遗嘱,把遗产的一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约20万美元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此,瑞典于1900年6月29日专门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由其董事会管理和发放奖金。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
在化学教科书中,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7日诞生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家境一下子困顿起来了。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去上学,经过2000公里以上艰辛的马车旅行来到莫斯科。因他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来自边远的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的一些大学拒绝他入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观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只好改变志愿,通过父亲的同学的帮忙,进入了亡父的母校——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数学系。母亲看到门捷列夫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不久便带着对他的祝福与世长辞了。举目无亲又无财产的门捷列夫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发奋地学习,185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化学学位的答辩。他刻苦学习的态度、钻研的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彼得堡大学破格地任命他为化学讲师,当时他仅22岁。
1867年,俄国彼得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会场上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眼看讨论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从口袋里取出一副纸牌甩在了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已早有所闻,但总不至于闹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都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着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他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随着周期律广泛被承认,门捷列夫成为闻名于世的卓越化学家。各国的科学院、学会、大学纷纷授予他荣誉称号、名誉学位以及金质奖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882年英国皇家学会就授予门捷列夫以戴维金质奖章。1889年英国化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法拉第奖章。相反地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在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傲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由于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由于气恼,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从而出现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反倒不是俄国科学院成员的怪事。
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
人们知道,动物仅有第一信号系统高级神经活动,也就是由现实的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而人类则兼具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两种形式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谁最先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呢?他就是“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这位俄罗斯生理学家有句名言:“要做科学的苦工!”因此,人们又充满敬意地称他为“科学的苦工”。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于俄国中部梁赞城的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个传教士。1870年,21岁的巴甫洛夫带着一张“贫困证明书”,进入了彼得堡大学攻读生理学。他刻苦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大学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后来,又转到军医学院深造,并在这所学院中度过了40多个年头。
巴甫洛夫生活的年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对于自身各个部分的构造已经相当清楚。不过,统一指挥协调躯体各部位运动的“司令部”——大脑,却仍像一个谜团,人们急于知道人体内的大脑和内脏器官的工作原理,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却苦于无从观察而进展甚微。
如何才能透过体表,直视内脏器官的活动呢?一次偶发的事件,让巴甫洛夫大受启发。原来,有个猎人枪支走火,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腹部。医生救了猎人一命,但令人遗憾的是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只好用消毒纱布盖着腹部,留下一个通向胃部的小洞,透过这个瘘管,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猎人胃的活动情况。为什么不通过瘘管来观察动物的器官活动呢?巴甫洛夫开始了生理学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实验。
首先,他将狗的胃切开,做成一个通向体外的胃瘘管。接着,又在狗的脖子上开一个口子,将食管切断,然后把两个断头都接到体外。实验开始后,饥饿的狗像往常那样狼吞虎咽起来,可是咽下去的食物却从食管切口处掉出来。狗不停地吃着,可胃却始终空空如也。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食物虽然没有进入这只带瘘管的狗胃里,但狗的嘴巴一咀嚼食物,胃就开始分泌胃液。由于胃里没有杂物,胃部瘘管中就一滴一滴地滴下透明的胃液,流入预先备好的试管中。这个被称做“假饲”的实验结果显示:食物虽然没有到胃里,但胃已开始分泌胃液。说明胃液的分泌是大脑通过神经所下的命令,而不是食物直接刺激胃的结果。原来,大脑是指挥全身各器官协调工作的司令部,它控制着胃的消化活动。于是,巴甫洛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研究大脑活动规律,认识人体的“司令部”。
为了更加方便地观察研究狗的神经活动,巴甫洛夫在狗的面颊上切开一个小口,用导管将唾液腺分泌出的唾液引到体外,流到挂在面颊上的漏斗中,再滴入试验用的量杯里。在给狗喂食之前,巴甫洛夫先打开电灯。因为灯光与食物没有任何联系,狗根本没有理会,也没有唾液流出来。开灯后立即给狗喂食,狗的唾液就流了出来。以后,给狗喂食时总是打开电灯。经过多次重复,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只要灯光一亮,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流口水。由此可见,灯光已经和食物一起成为固定的信号出现在狗的大脑中,因此狗一见灯光,就做出消化食物的反应,流出唾液。
巴甫洛夫将他发现的这种实验现象称作“条件反射”。后来的实验证明,动物的条件反射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对于在实验室里对灯光与食物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狗来说,一旦只有灯光而不喂食物,狗的唾液就会渐次减少,直到完全不分泌,暂时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也逐渐消失。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创立了非凡的学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高级神经活动做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并由此开启了探索神经活动的一扇“窗口”,为研究人类大脑皮层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开拓了全新的思路。1904年,诺贝尔奖基金会将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授予了巴甫洛夫教授,以奖励他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果。要知道,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
发明大王爱迪生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也是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科学在这个世纪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起云涌的伟大创新转变成为技术科学的巨大威力。这个世纪的一些科技巨匠继续活跃于20世纪。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活》周刊在1999年评出的过去1000年中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母亲亲自教育。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亲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中自己建了一个小实验室。为筹措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最后用积攒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作化学实验研究。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这个车厢烧掉。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爱迪生因此终生耳聋。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