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呼吸之间可以决定生死,在片刻之际可以决定胜负,其关键是要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以权变灵活的方式处理,才能绝处逢生或者赢得胜利。这就如蝮蛇咬手,应马上砍掉手腕一样。斯斯文文无法扑灭火灾,慢慢吞吞也不能拯救落水之人,在紧急状态下不知改变思路迅速决断,真是令人叹息。
许公感叹:急中生智,方能化险为夷,危急之时,怎能容忍哪些不知应变的行为呢?
死之忍第五十六
<原文>
人谁不欲生,罔之生也,幸而免;自古皆有死,死得其所,道之善。
岩墙桎梏,皆非正命;体受归全,易箦得正。
召忽死纠,管仲不死,三衅三浴,民受其赐。
陈蔡之厄,回可敢死!仲由死卫,末安于义。百金之子不骑衡,千金之子不垂堂。非恶死而然矣,盖亦戒夫轻生。噫,可不忍欤!
<解说>
哪个人不想活着?但活着却不遵天理,只能算侥幸地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这才符合正道。
一个顺应而知命的人绝不会站立在危墙之下,也不会去犯罪而死于非命。孔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父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所以对于个人的生命,自己是无权去随意毁灭它的,但是在道义面前,即使死亦无憾。《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重的时候,睡在床上,挣扎着坐起来,换下了季孙送给他的席子,然后说:“我可以正正当当地死了。“
《春秋》记载,齐襄公昏庸无道,鲍叔牙保护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到无知杀襄公时,管仲和召忽又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派军队送公子纠回国为王没有成功,而公子小白回国做了齐桓公。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也死了。齐桓公却三次洗澡三次薰香后前往迎接管仲回国做宰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这是孔子回答子员所问管仲为何不死时所说的话,大概孔子认为召忽跟着公子纠死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节操。管仲不跟着公子纠死,是因为公子小白是兄长,理应由他做诸侯,当然也应为他服务。公子纠是弟弟,不应辅佐他来争夺政权,所以圣人并不责备管仲为什么不死,反而称赞管仲的功德。
孔子在陈蔡被人围困,颜渊后来才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在,我怎么敢死呢!“孔子的弟子仲由,在孔辄手下做官,由于参与宫廷斗争而死在卫国,孔子认为他死得没有意义。朱熹也认为:“子路仅仅因为吃了别人的饭就不能逃避别人的艰难是义,却不知道吃孔辄的饭本身就不是义。“
西汉文帝在霸陵游玩,想纵马向西边一个陡坡冲去。随行的中郎将袁盎连忙拉住文帝的马缰。文帝问道:“你害怕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千金之家的子弟,不坐在房子边缘;百金之家的子弟,不骑在栏杆上玩。圣明之主不去危险之地,不凭侥幸心理做事。现在陛下坐着六匹马拉的车子,飞快地从陡坡上跑下去,万一马惊了,车坏了,怎么向高祖的在天之灵和太后交待呢?“袁盎的劝谏并非是自己害怕死亡,实在是避免拿生命当儿戏作无谓的牺牲啊!
管仲不死,是为了义;仲由死了,却末安于义。舍身取义,是死而无憾,但没有意义的轻生,却是不可取的。许公感叹:噫,生命是宝贵的,在生死面前,还得三思而后行呀!
生之忍第五十七
<原文>
所欲有甚于生,宁舍生而取义。
故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
元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死为忠鬼。天下后世,称为烈士。读史至此,凛然生风。
苏武生还于大汉,李陵生没于沙漠,均为之生,而不得并记于麟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人喜欢活着而讨厌死去,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碰上变故,想保全生命,就会损害道义,为了成全道义就只好死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
东汉陈容看到袁绍违背天意,杀害了汉室忠臣臧洪,义愤填膺,对袁绍说:“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也不与你同日而生。“于是被杀。北魏元显和说:“我宁死为忠鬼,不能生为叛臣。“结果被叛臣元法僧所杀。
陈容、臧洪、元显和等人如此忠烈,载入史册,使普天之下,百世之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凛然正气,他们的英风忠义,却万世永存。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保持节操不肯屈服,等到回到汉朝时,头发都已白了;而李陵变节投敌,客死沙漠,而苏武不失节操,生还长安,他的画像供在麒麟阁上受人敬仰。
许公感叹:生命诚可贵,但为了道义,又怎能乞求苟且活着呢?
满之忍第五十八
<原文>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一盈一亏,鬼被祸福。
昔刘敬宣不敢逾分,常惧福过灾生,实思避盈居损。三复斯言,守身之本。噫,可不忍欤!
<解说>
《尚书;大禹谟》记载,伯益赞扬大禹誓师攻伐有苗时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仲虺之诰》也说:“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禹和商汤都是有高尚道德的贤人,但依然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
月亮到了圆时,就会渐缺;器具装满了东西,就会倾覆。盈亏祸福,都是由鬼神的意志主宰着。
晋人刘敬宣,晋安帝时为冀州刺史。有人要求和他一同求富贵,刘敬宣回信说:“我常常恐惧福太多而招致灾祸,总想着如何避开富足而处于不足之中。“
谦受益,满招损,大家如果能够经常玩味其中的道理,就足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了。
许公感叹:噫,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自满之心呢!
快之忍第五十九
<原文>
自古快心之事,闻之者足以戒。秦皇快心于刑法,而扶苏婴矫制之害;汉武快心于征伐,而轮台有晚年之悔。
人生世间,每事欲快。快驰骋者,人马俱疲;快酒色者,膏肓不医;快言语者,驷不可追;快斗讼者,家破身危;快然诺者,多悔;快应对者,少思;快喜怒者,无量;快许可者,售欺。与其快性而蹈失,孰若徐思而慎微。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以来,追求心中痛快的人很多,听到此类事情的结果后人们就会引以为戒。秦始皇以推行刑法为快事,焚书坑儒,废除法度,导致扶苏遇害;汉武帝以征伐为快事,穷兵黩武,四面出击,劳扰天下,到了晚年才幡然悔悟,下诏否定了屯兵轮台的建议。
人世间,快心快意的事是人们往往乐意做的,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以骑在马上驰骋为乐事的,往往人马俱疲;以享用美酒和美女为乐事的,往往病入膏肓;以多说话为乐事的,往往言多必失;以打架斗殴为乐事的,往往家破身危;以许诺他人为乐事的,往往后悔不迭;以轻率回答为快事的,往往缺乏思考;喜怒无常变脸快的人,往往缺少度量;轻易许诺别人的人,往往有欺骗之嫌。与其因一时之快而陷入不利境地,还不如谨小慎微。
许公感叹:噫,“快“则闯祸,怎能不忍耐追求快意之心呢!
取之忍第六十
<原文>
取戒伤廉,有可不可。齐薛馈金,辞受在我。
胡奴之米不入修龄之甑釜,袁毅之丝不充巨源之机杼。计日之俸何惭,暮夜之金必拒。
幼廉不受徐乾金锭之路,钟意不拜张恢赃物之赐。彦回却求官金饼之袖,张奂绝先零金*之遗。千古清名,照耀金匮。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说:“获取东西,力戒有伤廉洁,有时候可以取,有时候不可以取。齐国、薛国都曾馈赠金子给我,接受不接受在我,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其实,孟子接受了薛国的五十金,是因为薛国有兵难,要为之考虑设防之事,义所当受;而孟子拒绝接受齐国的一百金,是因为齐国无事送金有收买之心。看来孟子不取不义之财。
晋人王修龄曾住在东山,非常贫穷,但拒收陶胡奴送给他的一船米。又晋人山涛很节俭,曾任尚书,陈郡袁毅曾经担任鬲令,既喜欢贪污也喜欢贿赂,曾送给山涛一百匹丝,山涛接受了,把丝藏在楼上,后来袁毅东窗事发,牵连的人都受到审查,而山涛就从楼上取下丝送给审查官,由于时间太久,丝上布满灰尘。东汉杨震的儿子按工作时间来接受俸禄,余下的交公。而杨震则更是不取不义之财。王密是杨震所举荐的官员,王密乘夜晚送金给杨震,且说天黑无人看见,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去。
北齐李幼廉没有接受徐乾黄金百锭和二十名美女,且依法判处其死刑;钟离意拒绝接受皇帝所赐的珠玑,乃是因为那些珠玑是赃物。南宋人褚渊拒绝接受求官人所送黄金。东汉人张奂率兵打败了侵略美稷、东羌的匈奴,东羌人送给他黄金和马匹,但张奂都还给他们。
这些清廉之士,可以说是千古美名,垂于史册,那些贪官污吏怎能与他们相比。
许公感叹,噫,取与不取,也有义与不义之分,关键是要忍住自己的贪欲啊!
与之忍第六十一
<原文>
富视所与,达视所举。不程其义之当否,而轻于赐予者,是损金帛于粪土;不择其人之贤不肖,而滥于许与者,是委华背衮于狐鼠。
《春秋》不与卫人以繁缨,戒假人以名器。孔子周公西之急,而以五秉之与责冉子。噫,可不忍欤!
<解说>
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妥当,并符合情理,要看他富贵时把东西送给什么样的人,当大官时又举荐什么人为官。将东西随便乱给,而不考虑该不该给,这就如同把金银布帛等物放在粪土之中了;随便举荐官员而不考虑其贤与不贤,就犹如把华贵的衣服穿在动物的身上。
《左传》载,卫国孙良夫攻打齐国被围困在新,仲叔于奚帮助孙良夫逃跑了。卫国拿城池赏赐给于奚,于奚不要,要求赐给他繁缨(注;诸侯凭借它来朝拜天子)来参加朝会,卫国同意了。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也,不如再多给他些城邑,唯名与器不可以给人的。“《鲁论》载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了华的母亲申请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子要求增加,孔子同意了,但冉子在此基础上又私自添了不少,孔子责备冉子说:“公西出使齐国,乘肥壮之马,服轻美之皮*。“又说:“我听说君子只接济不足而不该续有余。“
施与别人东西,也有当与不当之分,该给就给,不该给就不给,要防止乱给而没有原则。
许公感叹:噫,送人东西也要考虑是否妥当,要忍住自己随便施与的行为啊!
乞之忍第六十二
<原文>
箪食羹,不得则死,乞人不屑,恶其蹴尔。
晚菘早韭,赤米白盐,取足而已,安贫养恬。
巧于钻刺,郭尖李锥,有道之士,耻而不为。
古之君子,有平生不肯道一乞字者;后之君子,诈贫匿富以乞为利者矣。故《陆鲁望之歌》曰:“人间所谓好男子,我见妇人留须眉。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蹴尔与之,乞之不屑也。“这是说一个人在最感饥渴的时候,如果有人把弄脏的食物给他,哪怕他是乞丐也会对此不屑一顾。
南宋隐居钟山,日常生活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他什么菜最可口,周*回答是“早春的韭菜,秋来的菘菜。“周*安贫乐道,潜心修养,对事物有深刻的领悟又能够泰然处之,这样的贤人远离名利,绝不会为了什么东西而乞求于人。
北魏郭景尚善于给当权者拍马屁而得到提升,人称“郭尖;“北魏李世哲善于给当权者行贿而做了高官,人称“李锥“。有修养的人不会干这种投机钻营、摇尾乞怜的勾当,正直的人们都以此为耻。
古代的君子,一生最不愿说的就是一个“乞“字;而后来的君子,假称清贫隐匿财富是为了乞求更大的名利。所以《陆鲁望之歌》唱道:“世上哪有什么好男子,不 过是些留着胡须的妇人。他们奴颜婢膝是真正的乞丐,他们却反而说正直的人是狂痴。“
乞于食和乞于名利,同样的不耻于人,乞丐尚能讨厌那些不洁的食物,而哪些为了名利而不顾人格溜须拍马者,岂不是有爵位的乞丐吗!
许公感叹:噫,乞求可怜可耻,千万要忍住乞求名利的行为啊!
求之忍第六十三
<原文>
人有不足于我乎,求以有济无,其心休休。冯驩弹铗,三求三得。苟非长者,怒盈于色。维昔孟尝,倾心爱客,比饭弗憎,焚劵弗责。欲效冯驩之过求,世无孟尝则羞;欲效孟尝之不吝,世无冯驩则倦。羞彼倦此,为义不尽。
偿债安得惠开,给丧谁是元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心不足的时候,就应用道义加以限制,可以犹取,可以不获取,拿多余的东西来帮助缺少的人,可以心安理得。不贪求什么也就不会招致耻辱。
《战国策》载孟尝君有宾客数千人,当时有叫冯驩的,非常穷,听说孟尝君好客,就去见他。孟尝君把他安排在传舍。不久,冯驩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了就把他安排到幸舍。不久又歌:“长铗归来乎,出无*!“孟尝君听了就把他安排到代舍,出入乘车。不久歌:“长铗归来乎,无心为家!“旁边的人都讨厌他,认为他一点也不知满足,但孟尝君还是给他的家里送了钱粮,从此,冯驩不再唱了。后来孟尝君问宾客谁可以为他到薛地收债,冯驩说自己愿去。冯驩到薛地以后,看到那里人民非常贫穷,就把债券全部烧了,回去对孟尝君说:我看到你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少仁义,所以就为你买了仁义。孟尝君拍着手连声称谢。一年以后,孟尝君回到薛,还隔一百多里,老百姓就在道上迎接。孟尝君对冯驩说:“您为我买的仁义,我现在看见了。“假如当今有谁去效仿冯驩那样过分的索求,可能就遇不到像孟尝君那样的人,只能是自讨无趣,还会招来别人的讨厌;如果有谁想要效仿孟尝君的慷慨大度,也绝对遇不到像冯驩那样的贤士了,只能是灰心丧气。羞于乞求与懒得慷慨都不能做到仁至义尽。
南梁萧惠开把厩中的全部马匹用来替同僚偿还债务,唐代郭元振把家中送来的四十万钱全部送给别人办丧事。普天之下哪里还能再找到像他们一样的人?
许公感叹:噫,像冯驩和孟尝君这样的人是没有了,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过分要求呢!
失之忍第六十四
<原文>
自古达人,何心得失。子文三已,下惠三黜,二子泰然,曾无愠色。
银杯羽化,米斛雀耗,二子淡然,付之一笑。
盖有得有失者,物之常理;患得患失者,目之为鄙。塞翁失马,祸兮福倚。得丧荣辱,奚足介意。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达人知命,对于得失哪里挂在心间。春秋楚国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之官,而不喜形于外,三次被免职,而怒亦不形于外;鲁国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罢官。他们二人对于免职,泰然处之,丝毫没有怒色。
唐代柳公权家里的银杯被奴婢们偷走了,奴婢们却说不知道,对此柳公权笑着说:“银杯成了仙了。“并不追究此事。南梁张率,在新安时,派家仆运三千石米回家,运回家中时米已耗去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