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度量有深浅,志气有大小  ,子文、谢安、毛义的欣喜与窦王孙、子路的沾沾自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者含蓄、宽容、恢宏广大,是君子的品格;而后者的见识短小  ,气量偏狭,容易满足,乃是小人之腹。
许公感叹:噫,人逢喜事精神爽,从对待喜事的态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胸襟,面对喜事,你能否忍住自己的过分得意呢!
怒之忍第二十六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怒是七情六欲之一种,阴阳家称为“东方之情“。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行阴险盗窃之气。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内心的怒气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不能去扑灭它。
大怒会引起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引起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谄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唐太宗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好在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怒气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自比桀纣。
西汉的高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来使,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以季布劝说,高后改变主意,以礼待人,结果冒顿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在上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位之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发怒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有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日后有患难而抑制自己的愤怒,以免日后带来灾祸。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孝经》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由此可见,怒气伤和气,生怨气,大则害国,小则害己。
许公感叹:噫,怒有如此多的恶果,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疾之忍第二十七
<原文>
六气之淫,是生六疾。慎于末萌,乃真药石。
曾调摄之不谨,致寒署之为衅。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圣贤之训。
故有病则学乖崖移心之法,末病则守嵇康养生之论。
勿待二竖之膏肓,当恩爱我之疾痰。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秦国医和曰:“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过是为菑,阴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淫是过多的意思。人生的疾病可谓五花八门,草药和砭石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但真正的药石却是在无病之时谨慎预防。
如果衣食调理不当,持身不谨,以致风寒暑热侵入体内而生疾。药是圣贤制造出来专治病的,但愚昧的人不信医药而信巫术,结果冤枉送命,这是违背了圣贤的教训。
虽有药石治病,但扁鹊认为:“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难治也。“
所以有病的时候要学习张咏的移心之法,移心之法是:“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对君父,畏之慎之,静久自愈。“而在无病的时候则要遵守嵇康的养生之法,养生之法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去医治,要在无病的时候就谨慎预防,还应当常常想到别人对我的宠爱也好比是危及健康的疾病。
疾病尚有药石可治,心疾只有依靠自己了。身体疾病的发生是“六气“太过,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思虑“太过。嵇康《养生论》说:“用始终如一来自守,用和和气气来养生。“看来这确实是保证身心健康的法宝。
许公感叹:噫,疾病危及健康,对哪些导致疾病的事怎能不忍一忍呢!
变之忍第二十八
<原文>
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
勇者能搏猛兽,遇蜂虿而却走;怒者能破和壁,闻釜破而失色。
桓温一来,坦之手板颠倒;爱有谢安,从容与之谈笑。
郭晞一动,孝德彷徨无措;亦有秀实,单骑入其部伍。
中书失印,裴度端坐;三军山呼,张泳下马。噫,可不忍欤!
<解说>
意志坚定,不轻易动摇,是因为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而那些胆量容易丧失的人,在突然来临的变故面前只能惊慌失措。有勇之人能够和猛兽相斗,但遇到蜂蝎而逃跑;蔺相如有勇气让自己的头与和氏壁同碎,却在锅被打破的时候吃惊不小。这说明充分的心理准备能使人勇气倍增,而意外的变故会使人胆小如鼠,风度尽失。
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帝,孝武帝下令谢安与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市面流言汹汹,说桓温这一来,就会杀王坦之、谢安。因此王坦之害怕极了,见桓温时吓得汗流浃背,连上朝的手板也拿倒了。而谢安态度从容,言语机智,令桓温大为敬佩。
唐朝元帅郭子仪的儿子郭晞在邠州纵士卒为暴,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都虞侯段秀实捕捉了为恶士兵,单骑前往郭晞军营痛陈利害,最后郭晞请求谢罪改过。
唐代裴度听说官印丢失,安坐不动,照样喝酒,一会儿有人报告官印复得,裴度依旧如故。别人为他为什么不着急,他说:“官印必定是手下吏僚拿去盗印书券,追急了他会把官印销毁,追查不紧他就会把官印还回来。“裴度的胸怀、度量和冷静令人佩服。宋朝张泳阅兵时,军士大声起哄,三次高呼。张泳下马,也同样高呼三声,再骑马阅兵,起哄的军士被镇住了。
面对变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聪明的智慧、沉着的心态去应付,否则就会措手不及。
许公感叹:噫;当意外变故来临时,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胆怯和惊慌呢!
侮之忍第二十九
<原文>
富侮贫,贵侮贱,强侮弱,恶侮善,壮侮老,勇侮懦,邪侮正,众侮寡,世之常情,人之通患。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是谓忍侮于小。太王事匈奴,勾践事吴,是谓忍侮于大。忍侮于大者无忧,忍侮于小者不败。当屏气于侵杀,无动色于睚眦。噫,可不忍欤!
<解说>
有钱则富,无钱则贫。有官则贵,无官则贱。富贵者常欺负贫贱者,强壮和凶残者常欺负柔弱善良者,年壮者欺负年老者,有勇者欺负懦弱者,邪僻者欺负正义者,势众者欺负势弱者,这是世之常情,人之通病。然而富贵贫贱、强盛衰弱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不要欺负别人以结怨,也不要对抗他人的欺侮以惹祸。
孟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以大待小,只有智者才能以小待大。以大待小的人,是乐天的人;以小待大的人,是敬天的人。乐天的,能保天下;敬天的,能保封国。当时商汤王不计较葛国的不恭,还送给牛羊,派人帮助耕种;周文王以修养自己的道德来感化匈奴的侵略。这是他们以大国侍小国,心怀宽大仁慈,不欺负小国,终于能安抚四方,统一天下,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古公禀父礼遇入侵的匈奴,越王忍侮作吴国的奴隶,禀父使他的后代掌握了天下,越王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禀父和吴王是智者,他们审时度势,忍受欺侮,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胡寅《管见论》说:“无言不答,无德不报,这是君子的美德。一顿饭也要酬谢,一个眼神也要回击,这是小人的心眼。“以德报德,是善人之行,以怨报德是庸人之行,以怨报怨则是愚人之行,以德报怨才是仁人之行。面对大大小小的欺侮,我的心里必须明白一条:审时度势以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许公感叹:噫,为了自己不结怨,为了国家不惹祸,面对欺侮,怎能不忍一忍呢!
谤之忍第三十
<原文>
谤生于*,亦生于忌。求孔子于武叔之咳唾,则孔子非圣人;问孟轲于臧仓之齿颊,则孟子非仁义。
黄金,王吉之衣囊;明珠,马援之薏苡。以盗嫂污无兄之人,以笞舅诬娶孤女之士。
彼何人斯,面人心狗。荆*满怀,毒蛇出口。投畀豹虎,豹虎不受。人祸天刑,彼将自取。我无愧怍,何慊之有。噫,可不忍欤!
<解说>
诽谤来自仇敌,也来自忌妒。《鲁论》载: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仲尼是无可指责的,他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没有谁能达到他的高度。人虽然想自绝生命,又怎么能够伤害得到太阳和月亮呢?“子贡语气委碗,表示圣贤不以尖刻的语言责备人。《孟子》载,鲁平公出来接见孟子,其心腹臧仓说孟子坏话,从中作梗,没有见成。后来孟子知道了实情说:“我不能见到鲁平公,这是天意,臧仓怎能使我见不到鲁平公呢?“孟子如此谅解臧仓,表明圣贤待人多么仁慈温厚。
西汉王吉祖孙三代都以清廉著称,每当搬家时只有一袋衣服,却喜欢车马衣服,极为时髦艳丽,所以有人传谣他能造黄金;东汉马援征讨交趾时,带回了一车能强身健体的薏苡,但有人诬谄说他带回的是一车明珠文犀。西汉直不疑连兄长都没有,却有人说与嫂子私通;东汉第五伦三次娶子都是孤女,却有人说他殴打岳父。
这些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的人,真是人面狗心。孟郊诗云:“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末必和,虽哭末必戚。唯结口头交,肚里生荆*。好人常直德,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最典型的例子是陈朝司马申,三朝为官,掌握朝廷机密,他常无中生有,诋毁正人君子,提拔阿谀奉承的小人。有一天他在尚书省公衙睡觉,被飞鸟啄破嘴巴,血流满地,当时人都说这是司马申诬谄好人的报应。正如《诗经、小雅》中所说,如果把他们扔到豺狼虎豹都不愿吃他们。他们作恶多端,上天必定惩罚他们。孟子说,上不负天,下不负人,那么就会心底坦荡,有什么可遗憾呢!
许公感叹:噫,诽谤者自有上天惩罚,那么再恶毒的诽谤,也得忍一忍了。
誉之忍第三十一
<原文>
好誉人者谀,好人誉者愚。夸燕石为瑾瑜,诧鱼目为骊珠。
尊桀为尧,誉跖为柳。爱憎夺其志,是非乱其口。
世有伯乐,能品题于良马;岂伊庸人,能定驽骥之价。
古之君子,闻过则喜。好面誉人,必好背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子思对公丘懿子说:“不明察是非而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是最愚蠢的人;不遵礼义而一味地讨好奉承别人,是最谄媚的人。“只有宋国的傻子把普通的燕石当作美玉来夸奖,也只有河上公的儿子把鱼目当骊珠来赞美。
尧是一代明君,史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而桀是一代暴君,史称其贪虐,琼宫瑶台,殚竭民财。柳下惠,是一名谦谦君子,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而盗跖是秦国大盗。如果把桀夸赞成尧,把盗跖誉为柳下惠,这难道不是爱憎不分颠倒是非了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惟有伯乐,能辨别其好坏,判定其高下,岂能允许那些平庸之人随意去评价马之优劣?古代圣人闻过则喜,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只要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他就高兴,大禹听到得益的话就给别人敬礼,他们比起那些专喜欢听奉承话的人真是天壤之别。
有人喜欢听奉承话,听不实之誉,那么就一定有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去投其所好,殊不知那些专门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也一定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许公感叹:噫,自己赞美别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别人赞美自己,一定要格外小心。所以在赞誉面前怎能不忍一忍,再三思而行呢!
谄之忍第三十二
<原文>
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百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节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解说>
何谓谄?《庄子;渔父》说:“揣摸别人的意思说话就是谄。“君子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气凌人。那些会说漂亮话善于装扮自己的人实际是放纵本能,丧失仁德。
西汉公孙弘对九十多岁的辕固十分敬畏,辕固教导他说:“你要用正直的道理来说话,不要学歪门邪道来欺世盗名。“西汉汲黯,字长孺,性情倨傲,很少讲情面,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汉武帝,汉武帝大怒,汲黯说:“天子安置公卿辅弼之臣,难道是要他们揣摸君主的意思说话,来奉承君主,以至把君主引导到不义之道上去吗?“唐代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关系都好,严挺之讨厌萧诚的谄佞,劝张九龄不与他来往。张九龄却说严挺之太刚直,你反倒喜欢圆滑的人吗?“张九龄大惊失色,马上疏远了萧诚。
辕固的正学、汲黯和张九龄的正直,成为后世的榜样,真令哪些谄媚者汗颜。
唐代郭弘霸最善阿谀奉承,当时御史中丞魏元忠生病,郭弘霸去探视,自动请求看一看魏的大小便,并用手指蘸来放在口里尝,以判断病势轻重,魏元忠很讨厌他的谄媚。
唐代宋之问在武则天时做尚方监丞,极力巴结武则天的相好张易之,以至于张易之大小便时,宋之问都给他端便器,后来张易之失势,宋之问也遭贬。
唐代赵履温,奉承谄媚安乐公主,曾把自己的朝服脱下来挂在脖子上,用衣服将自己的身体和公主的车子连结起来。结果父子同刑,百姓割下他的肉。
宋代的丁渭在真宗时做参政,寇准为宰相,曾一起在中书省吃饭。汤洒在寇准的胡子上,丁渭起来轻轻为寇准抹去胡子上的汤。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大臣,怎能为上司抹胡须。“后两人一同被贬。丁渭就是“溜须拍马“之始作俑者。
以上几个人谄媚之态,都载之于史册,真是千古有愧。
许公感叹:噫,谄媚之人遭世人唾弃,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谄媚之心而以此为戒呢!
笑之忍第三十三
<原文>
乐然后笑,人乃不厌。笑不可测,腹中有剑。
虽一笑之至微,能召祸而遗患。齐妃嗤跛而郤克师兴,赵妾笑*而平原客散。
蔡谟结怨于王导,以犊车之轻诋;子仪屏去左右,防鬼貌之卢杞。
人世碌碌,准无可鄙。冯道兔园策,师德田舍子。噫,可不忍欤!
<解说>
快乐然后发笑,此乃人之常情,谁也不会讨厌。然而唐代卢杞的笑,就让人莫测。卢杞在德宗朝为相,当时人说他:“口内有蜜,腹中有剑,阴险奸邪,因其口甜,莫测其笑。
笑一笑是一件很小的事,却能招致灾祸留下隐患。《左传》载,晋派郤克会盟于齐,郤克进宫,妇人在后房笑,郤克回去后请求伐齐,齐国大败。齐侯到晋国朝拜,郤克说:“你们这次前来,是为了妇人的那一笑。“《战国策》记载;平原君的美人在楼上看见邻居有个跛子一蹶一拐地去打水,大笑。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家里来说:“我听说你爱士,士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您以士为贵,以女人为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