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月,梁琅邪人王万寿聚众起事,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占领朐山,投靠北魏,并请求北魏派兵接管。北魏徐州刺史卢昶派郯城戍副张天惠、琅邪戍主傅文骥相继率兵赴朐山增援。梁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派兵阻击,未果。四月,傅文骥等进据朐山,梁武帝萧衍即派振远将军马仙埤率军攻击。魏宣武帝元恪又派代理安南将军萧宝寅和代理平东将军赵遐领兵增援朐山,隶属卢昶指挥。五月,梁将马仙埤等包围朐山,张稷等暂驻距朐山6里外督运粮草,保障马仙埤军的进攻。梁帝又数次派兵增援。卢昶上表朝廷,请求增兵6000人,大米10万石,魏帝仅派400人增援。十一月,魏帝诏扬州刺史李崇于寿阳(今安徽寿县)集结军队,以牵制梁军的进攻,减轻朐山的压力。统率魏军的卢昶本是书生出身,不懂军事,加之朐山城内柴粮俱尽,守城将领傅文骥在关键时刻献城降梁,卢昶遂于十二月率军逃走,其余魏军相继溃败。时值天降大雪,北魏军冻死、冻残者约三分之二。马仙埤率军追击,大破之。200里之间,魏军尸体随处可见,幸免于难的仅十之一二。卢昶单骑逃走,连皇帝赐给的符节都丢掉了。唯萧宝寅率军返营。
点评:此战,魏军长途奔袭,因指挥无能,粮草不足,加之守军叛变,导致战败。梁军则指挥得力,适时增援,取得争夺战的胜利。
中国战争 沙苑之战
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西魏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伏击东魏的著名作战。
西魏大统三年八月,西魏丞相宇文泰率李弼等12名将领进攻东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谨为前锋,连克盘豆(今河南灵宝西)、桓农(今河南灵宝),俘东魏军8000人。闰九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兵20万还击西魏军,直攻蒲津(今陕西大荔朝邑东黄河渡口),进驻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另以司徒高敖曹率军3万进攻河南。当时,宇文泰驻军渭南(今陕西渭水之南)。与诸将商议对策,决定乘东魏军新来之际,予以攻击。随即在渭水架设浮桥,命士卒携带3日粮秣,率轻骑北渡渭水。十月初,宇文泰领西魏军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南)设伏,大败东魏军。高欢领残兵渡河北逃,亡失士卒8万余人。战后,宇文泰晋为柱国大将军。
战评:此战,宇文泰料敌准确,根据地点从容设伏歼敌、以少胜多,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伏击战。
中国战争 陕城之战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宋军攻克北魏重镇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的作战。
七月,宋文帝刘义隆因北魏不断派兵南犯,遣大军伐北魏。闰十月,中兵参军柳元景、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等率部先后攻拔卢氏(今属河南)、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等地,即向陕城挺进。十一月,柳元景被任为弘农太守,于军后督租备粮。陕城地势险固,宋军一时未能攻破。魏洛州刺吏张是连提率众2万度崤山援救陕城,薛安都等与之战于城南。魏军突骑冲击宋军难于抵挡。薛安都脱盔解甲,战马亦去具装,单骑突阵,所向无前,杀敌甚多。日暮,宋将鲁元保引兵自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赶到,魏兵乃退。当夜,柳元景遣副将柳元怙率2000步骑救兵已至,魏军尚未发觉。翌日,薛安都等在城西南列阵,交战前,鲁方平与薛安都计议,决心死战。柳元怙引兵自南门出击,魏军无备,惊骇不已。宋诸军奋进,激战整日,魏军大溃,张是连提及将卒3000余被斩,赴河溺死者甚众,被俘2000余人。柳元景对降者尽释而遣之。遂克陕城。
点评:此战,宋统军将领柳元景筹划有方,战前督租备粮,战中及时发兵增援,战后释俘争取民心;参战将士同心协力,英勇奋战,终至获胜。
中国战争 沈攸之反萧道成郢城之战
宋异明元年(477年)至次年,宋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录尚书事萧道成,在郢城(今武汉市武昌)等地被击灭的作战。
是年十二月,宋荆州刺史沈攸之以宋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萧道成杀君另立为由,举兵反,遣辅国将军孙同等率兵相继东下。萧道成得报,命侍中萧嶷代镇东府,抚军行参军萧映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另以右卫将军黄回为郢州刺史,督前锋诸军反击沈攸之。闰十二月,沈攸之遣中兵参军孙同等5将带3万人为前驱,司马刘攘兵等5将率2万人为后继;又遣中兵参军王灵秀等4将分兵出夏口(今武汉市内),据鲁山(今武汉市汉阳东北隅)。沈攸之到达夏口,自恃兵强,以为郢城弱小,不值一攻。宋将柳世隆据守郢城,遣人于西渚(今武汉鹦鹉洲之西)挑战,前军中兵参军焦度亦于城楼肆意辱骂。沈攸之被激怒,改变了预定长驱东下的计划,命诸军登岸点火烧其外城,筑长围,昼夜攻战。柳世隆尽力防守,沈攸之不能克。次年正月,沈攸之倾全力猛攻郢城,屡为柳世隆所破。前后30余日,郢城仍不能拔,逃散者渐多。刘攘兵射书入城请降,柳世隆开门接纳,入夜后,刘攘兵烧营而去。军中突见火起,争相弃甲而走。沈攸之闻讯大怒,斩刘攘兵侄儿刘天赐等人。接着率众过江,至鲁山,士兵溃散,诸将皆走。沈攸之仅有数十骑跟随,败还江陵(今属湖北),沿途收容散兵约2万,至距江陵百余里时,江陵已被宋将张敬儿占领,所率官兵闻之皆散,沈攸之走投无路,与其子沈文和逃至华容界(今湖北监利县北),自缢于林中。
中国战争 始州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月,在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行军元帅梁睿率军在始州(治今四川剑阁)地区连续进攻益州总管王谦军的作战。
八月,梁睿率军20万人,由利州(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南下,进攻始州,企图打开入蜀通道,直趋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始州北有大、小剑山屏障,东有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一——剑阁道,由该区通过,为古代南下入蜀必经之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王谦为阻梁睿军入蜀,令其部将敬豪、梁岩率军固守始州城;赵俨、李三王等率军l0余万人,据险设营,守御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龙门(即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等地,以确保剑阁道及始州无虞。梁睿军进至通谷,李三王等以劲兵拒守,闭垒不战。梁睿以总管张威为先锋,率部出战。张威先令人临阵大骂,激怒李三王出阵,然后派精兵奋力攻击,一举击溃李三王军;梁睿军主力赶到,擒斩敌7000余人,遂即前进到龙门,遇赵俨、秦会等率军10万据险抗拒。梁睿令将士由山间隐蔽小道,衔枚开进,四面奋击,大破赵俨等军营垒,迫使始州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投降。王谦又令部将高阿那肱,达悉慕等据守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险要之地,阻遏梁睿军。梁睿为出其不意击破守军,遂命上开府拓跋宗率部直取始州;又命大将军宇文复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大将军赵达率水军入嘉陵江,从两翼威胁敌军侧后;并派部将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各自率部,从正面分路攻击,经过半天激战,终于击破开远守军,达悉基等败逃益州。梁睿遂即长驱疾进,直逼益州,为最后消灭王谦势力奠定了基础。
中国战争 宋攻魏河南之战
宋元嘉七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三月至次年二月,南朝宋为收复河南失地,派兵攻北魏终被击败的作战。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收复北魏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元嘉七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魏太武帝拓跋焘: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
魏太武帝闻宋军来攻,命冀、定、相3州造船3000艘分布河津,并将幽州以南戍兵集中于黄河一带进行防御。六月,魏太武帝使平南大将军大毗屯河上,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屯颍川(今河南漯河市东北)以防宋。到彦之率军自淮水入泅水,因水浅,日行仅l0里,自四月至七月,始抵?昌(今山东东平西北),随后溯黄河西上。魏太武帝在河南诸镇兵少,难以抵御宋军,遂命主动撤离,北渡黄河。又以阳平公杜超为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镇守邺城(今河南临漳西南),节度诸军。宋军未经交战,即占领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金墉(今洛阳东北)等城。到彦之各留兵镇守,并将诸军推至黄河南岸,西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兵力分散。八月,魏太武帝派遣冠军将军安颉督护诸军击到彦之。彦之部将姚耸夫渡河攻冶坂(今河南孟县西黄河北岸),被安颉部击败,死者甚众。不久,魏帝又遣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会同拓跋大毗屯兵黄河北岸以御到彦之。十月,北魏军渡河展开全面进攻。连克金墉、洛阳、虎牢。十一月,宋文帝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吓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认为,北魏军离此尚有千里之远,滑台驻有强兵,不应舍舟而去。到彦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济水,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北魏军攻济南(郡治历城)不下,转而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冻南)。魏将安颉继又督诸军攻滑台。
次年(元嘉八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击败魏安平公乙旃眷,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因粮秣遭魏军焚烧而乏食,不能前进。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帝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往助。宋守将朱惰之坚守数月,粮尽,滑台被魏军攻破,惰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被擒。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魏军获悉,随即追击。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道济命军士皆披甲,自己着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
点评:此战,宋文帝不顾及朝内人事未洽,水浅舟行不便,贸然伐魏,导致失败。而所命之统帅缺勇少谋,作战指导失策,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战争 宋攻魏河南、淮南、陕城之战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七月至次年二月,宋文帝派兵大举攻魏,在黄淮及江淮地区的作战。
宋文帝见魏不断派兵南犯,欲伺机北伐。得悉魏诛杀崔浩,又见河道通畅,柔然遣使远来,誓为犄角,遂不顾多数大臣反对,于宋元嘉二十七年七月遣大军伐北魏。以青、冀二州刺史萧斌督宁朔将军王玄谟、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胳议参军申坦等水军入黄河西进;太子左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直捣许昌、洛阳(今属河南);除、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各率所部,从东西两翼同时北上;梁州、南秦、北秦三州刺史刘秀之进击汧、陇(陇东一带);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出驻彭城(今江苏徐州),节度诸军。由于兵力不足,宋廷又征发青、冀、徐、豫、南兖、北兖6州的民丁,从中三丁抽一,五丁征二,并赏募有武艺的壮士;因军费不足,一面发动臣民捐献金帛,一面又下令向富民、僧尼借贷。时建武司马申元吉引兵趋础x(今山东茌平西南),魏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逃走;萧斌遣将军崔猛倾兵攻乐安(今山东广饶北),魏青州刺史张淮之也弃城而去。萧斌与沈庆之留守稿礅,王玄谟部进围滑台(今河南滑县东)。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中兵参军柳元景、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率兵趋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遣中兵参军胡盛之趋汝南(今属河南),另一路由中兵参军梁坦率部向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长社守将魏荆州刺史鲁爽弃城逃走。幢主王阳儿击破魏豫州刺史拓跋仆兰,仆兰败逃豫州治所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刘铄又遣安蛮司马刘康祖率部助梁坦,进逼虎牢。面对宋军进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需宽延至十月方可反击。九月,魏太武帝引兵南下救滑台,同时命太子拓跋晃屯漠南以防备柔然,吴王拓跋余镇守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随后征发州郡兵5万分发给诸军。
十月,魏太武帝率大军渡黄河,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撤滑台之围逃走,遭魏军追击,死万余人,部众溃散几尽,丢弃军资器械无数。萧斌欲固守稿澈,遭沈庆之反对,认为今青、冀二州虚弱,坐守孤城,难免失败。萧斌乃命刚从滑台退还的王玄谟守础x,申坦、垣护之据清口(清水入黄河之口处),自率诸军还历城(今济南)。闰十月,庞法起等诸军攻入卢氏(今属河南),又攻克弘农,进逼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魏太武帝下令全面反攻,诸将分道进击。永昌王拓跋仁率部自洛阳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尚书长孙真率部趋马头(今安徽怀远县),楚王拓跋建率部趋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高凉王拓跋那率部自青州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魏太武帝自东平趋邹山(即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十一月,柳元景督军攻克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庞法起等攻克潼关。关中豪绅和羌胡民众纷纷前来依附。宋文帝以王玄谟败退,魏兵深入,柳元景等不宜孤军独进为由,召还诸军。
魏永昌王拓跋仁先后攻克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宋文帝恐魏军进至寿阳,急召刘康祖还军。拓跋仁率8万骑于寿阳北数十里的尉武追及刘康祖。康祖率众8000结车营与之激战,因寡不敌众,中矢而亡,所部多战死。魏军损失亦重,死万余人,进而攻占尉武。拓跋仁进逼寿阳,焚掠马头、钟离,刘铄据寿阳城固守。魏太武帝率军占领萧城,攻彭城未克;十二月,引兵南下,使中书郎鲁秀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拓跋那趋山阳(今江苏淮安)、拓跋仁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所过肆意残杀,城邑望风奔溃。时辅国将军臧质部遭魏攻击,败溃,弃辎重器械,仅率700人退入盱眙城。盱眙太守沈璞以郡当冲要,已早有备,魏军来攻,即与臧质率兵抗击。魏太武帝见城坚难克,即留将围守,自率大军进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直捣建康(今南京)。建康城内外戒严。凡户见丁,悉征入伍,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为防魏军南渡,宋文帝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沿江巡逻;太子刘劭镇石头城(今南京西),统领水军;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将军,处理一切军务。
次年正月,魏帝求和亲不成,又因宋沿江防备,难于突破防线,遂于次年正月从瓜步山北撤。魏军途中进攻盱眙,制钩堞车、冲车等攻具,轮番攻城,短兵肉搏,三旬未克。由于军中多染疾疫,又闻宋遣水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