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助船只多艘和作战飞机约600架。日军当面之敌为珀西瓦尔中将指挥的英军3个师和一些独立部队(10万人),并由东方舰队(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9艘)和海岸航空兵飞机约250架担任支援。此外,英军统帅部在战役进程中又向新加坡增派援军4。5万人和飞机141架。

    1941年12月4日;山下奉文上将指挥的日军第25军从中国海南岛三亚港出发,在南遣舰队(舰艇46艘)、陆军第3飞行集团(飞机450架)掩护下驶向马来半岛。1941年12月7日夜,日军先遣部队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两地域开始登陆。迅速占领当地机场和克拉地峡,随后分兵三路南下,英军仅在哥打巴鲁稍加抵抗。英军首战失利,节节败退,企图凭借隘路、河流迟滞日军进攻,以争取时间加强南部防御。日海军第22航空战队和陆军第3飞行集团轰炸新加坡及关丹等英军基地和机场,重创英空军力量。12月8日傍晚,为对登陆日军作战,英国远东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4艘驱逐舰护卫下由新加坡出海。英舰航行时无空中掩护,被日军侦察机和潜艇发现。12月10日下午,在关丹东南海域被日军航空兵击沉。这样,继美国舰队在珍珠港被袭击(参见珍珠港战役)2昼夜后,英国东方舰队的核心舰只也被歼灭。日军由此夺得制海、制空权,保障了海上输送任务的顺利完成。日第25军团同时沿马来半岛东、西岸两个方向实施进攻,穿过热带丛林迅速南进。英军企图阻止日军在柔佛的进攻,但未能奏效。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于12月31日占领关丹,次年1月11日攻占吉隆坡。日军进入柔佛州开阔地后,加快进攻速度,英军迅速溃败。1月31日,日军攻占英属马来亚南端据点——柔佛巴鲁,英、马军队撤至新加坡。当时,新加坡守军拥有大量武器、弹药和粮秣,但士气低落。2月8日夜,日军分两路强渡柔佛海峡,在新加坡岛登陆,9日晚占领廷加机场,10日在武吉知马高地与英军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日军第18师师长牟田口廉也中将负伤。12日,日军推进到新加坡市郊,14日占领新加坡沿岸海军基地。15日攻占整个要塞。珀西瓦尔率驻马来亚英军8万余人投降。

    点评:此战,日军仅以伤亡约1万人的代价,毙伤俘英军14万人,可谓以少胜多。日军击败英军远东最强大的集团,并攻占东南亚重要地区。英军在马来亚的失败和新加坡的投降,严重影响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防御作战的整个进程。泰国被占,马来半岛失守,盟军由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被截为两段。这就为日军继续发展进攻,北上缅甸,南下苏门答腊和爪哇,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军马来亚战役的特点是:重兵突然登陆,击毁英军停在机场上的大部飞机以夺取制空权,陆军沿海岸迅速发展进攻。

    作战地图

   
兵书战策 '二战…M'马斯河—莱茵河战役

    1945年2月8日—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也是盟军为进军莱茵河而实施的总攻的一部分。

    1945年1月中旬苏军发动总攻(参见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迫使德军统帅部将其西战场大量兵力调往东战场作战。这为英美联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创造了有利条件。英美联军是1944年9月在该防线前受阻的。防线北段由德军“H”集团军群(司令为施图登特上将)伞兵第1集团军和“B”集团军群(司令为莫德尔元帅)第15集团军设防。两集团军编有15个师,兵力兵器均不满额(人员为50%,火炮为65%)。此外,3个师(坦克师、摩托化师和伞兵师)留作预备队。德军在此段战线约有飞机700架。盟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为蒙哥马利元帅,辖美军第9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共计31个师,其中9个师为装甲坦克师,另4个独立装甲坦克旅)奉命实施马斯河—莱茵河战役。英国空军第83、第84空军大队及美国空军第19战术空军集团军群(共约飞机3600架)负责支援该集团军群。战役企图是:英军第2集团军在中部牵制德军,尔后美军第9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向韦瑟尔方向实施包围突击,歼灭当面德军,并攻占莱茵河西岸杜塞尔多夫至埃默里希地段。

    2月1—7日,盟军空军对德军防御阵地和后方,以及莱茵河各渡口实施密集突击。2月8日,经5小时炮火准备,加拿大第1集团军转入进攻。加军4个师在主要突击方向对德军1个师实施冲击,4天时间仅越过保障地带,前出到主要防御地带,直至2月13日加军才楔入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并攻占克莱沃,尔后继续向东南缓慢推进。美军第9集团军原定2月10日发起进攻,但因德军炸毁鲁尔河大坝和打开该河闸门,战场被淹,故而延期实施。德军统帅部遂能调集预备队和从未受冲击地段撤出军队加强右翼,至2月17日将加军第1集团军阻止在戈赫—卡尔卡地区。2月23日,鲁尔河水位降低,美军第9集团军转入进攻,强渡该河,至2月26日已在鲁尔河东岸夺占1个大登陆场(正面约32公里,纵深约16公里)。当日,加军第1集团军恢复进攻,向克桑滕实施突击。美军第9集团军由登陆场扩张战果,与加军第1集团军两面夹攻。德军受到合围的威胁,未作认真抵抗就仓促由莱茵河西岸撤退。3月2日,美军第9集团军各先遣部队进至莱茵河克雷菲尔德地域。3月3日,在盖尔德恩地域与加拿大军队会合。截至3月9日,在莱茵河西岸只剩下由德军9个师的溃散部队拼凑而成的1个集团,负责在韦瑟尔地域扼守莱茵河畔1个不大的桥头阵地。3月9日夜间,德军炸毁各渡口,该集团大部兵力撤过莱茵河。因此,盟军未能围歼莱茵河以西德军。

    点评:此战,尽管盟军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每昼夜平均进攻速度未能超过1。2—3。5公里。北突击集团向德军纵深共推进25—30公里,南突击集团则推进45—60公里。马斯河—莱茵河战役的结局是,盟军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战略战役态。盟军进至莱茵河并为尔后进攻和占领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区鲁尔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战地图

  

兵书战策 '二战…M'缅甸战役

    1942年1月20日—5月2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进行的进攻战役,其目的是切断连接中国与英美盟国唯一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占领缅甸,并进至印度边境,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

    缅甸战役是由日本第15军(司令为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18、第33、第55、第56师,约60000人,近200架飞机)实施的。驻缅英军(司令先后为赫顿中将和亚历山大上将,辖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澳军第63旅和第7装甲旅,35000人)主力集中在毛淡棉、仰光和曼德勒;有作战飞机100余架。

    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1月4日,日军第55、第33师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英军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比林和锡当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2月11日强渡萨尔温江,随后突破英军比林河,2月23日夺占锡当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突破锡当河防线。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装甲旅的反击,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撤往东吁。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辖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入缅作战。3月6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先遣第200师抵达东吁接防。8日,日军占领仰光。11日,美陆军中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奉命入缅指挥中国远征军。17日,日军再度发起攻势,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进,迫使英军后撤。20日,日军第55师进攻东吁,遭中国远征军第5军顽强抗击。25日,在仰光登陆的日军第56师向东吁方向增援。30日,日军占领东吁,随后第56师转向东北进攻垒固,第55师及4月8日登陆的第18师继续向曼德勒发展进攻。与此同时,日军第33师从仰光出发向仁安羌方向进攻,4月7日占领阿兰谬,逼近仁安羌,16日从翼侧迂回切断英印军退路。中国远征军以1个师的兵力驰援被围于仁安羌以北的英缅军,救出亚历山大以下7000余人。同日,日军攻占仁安羌,4月29日占领了腊戍,切断了滇缅路,5月1日进占曼德勒。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成了毫无组织的溃退。至5月下旬,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腾冲、龙陵等城市在内的部分地区(参见滇湎路战役)。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并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科伦坡和亭可马里)的英国海军基地实施了突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突入敌后的战术,其战斗行动较之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缅甸颇多的居民曾经相信,借助于日本人就可以结束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这一点也促使了日军进攻的胜利。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对此需要时间。5月底,幸存的英军大部撤至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区。英军在翻越山岭前,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仅1。2万人,即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抵达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喘息之机,并借此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

    点评:此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军训练有素,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快速推进。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部署不当、指挥有误而失败。

    作战地图

   
兵书战策 '二战…M'明斯克战役

    1944年6月29日—7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配合下,实施的进攻战役,是战略性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

    1944年实施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勃布鲁伊斯克战役的结果,德军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陷入苏军的深远包围。在鲍里索夫卡地域、奥西波维奇地域作战的各方面军快速兵团,距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仅100公里,而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敌军主力,则距明斯克130—50公里,无法摆脱从东面进攻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此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通过6月28日训令给各方面军下达了合围并歼灭德军第4集团军的任务。

    战役企图是在已展开的对敌追击过程中,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左翼以及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右翼一部向明斯克方向实施迅猛的向心突击,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大将)协同,合围并粉碎敌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右翼、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部,应继续向西迅猛进攻,消灭敌开进中的预备队,为向希奥利艾、考纳斯、华沙等方向发展进攻创造条件。各方面军未经间歇即着手完成所赋予的任务。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6月29—30日间进抵别列津纳河,在数处强渡了该河,开始向明斯克迅猛前进。7月3日,近卫坦克第2军首先突入白俄罗斯首都。在明斯克方向和巴拉诺维奇方向追击敌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同样顺利地行动。该方面军快速兵团(近卫坦克第1军)于7月2日夜间从南面迂回明斯克,并前出到东南郊,在此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会合。这样就完成了对德军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第9集团军部分兵团的合围。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同时向明斯克方向进攻。他们牵制、分割和消灭德军各部队,大让其脱离和迅速西逃。苏军航空兵牢固掌握制空权,对德军实施了强大突击,使其难以有计划地撤退军队和调遣预备队。游击队给进攻明斯克的苏军提供了很大帮助。每个方面军都有白俄罗斯游击运动司令部的作战组,负责协调各游击兵团、支队与苏军部队的行动。游击队在德军退路设伏,袭击德军司令部和个别部队,夺占渡口,实施侦察。至7月3日日终前,白俄罗斯首都的德军已被完全肃清。7月4日,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进抵纳罗奇湖、莫洛杰奇诺,克拉斯诺耶、斯托尔布齐、涅斯维日一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赋予的任务遂告胜利完成。7月5—11日,苏军在明斯克以东消灭德军10万余人的集团。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3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50集团军一部和第49集团军负责执行这一任务。

    点评:从苏联军事学术进一步发展的观点看,明斯克战役具有重大意义。在明斯克以东合围德军重兵集团,是在距敌防御前沿200公里处计划和实施的。这证明了苏联军事学术的高水平。完成这种任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各方面军无论沿平行道路(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还是从正面(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追击退却之敌,互相间都进行了周密协同。在明斯克战役中,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军队之间协同的组织问题,按新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对外正面的军队并未象以往合围战役(如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那样在一定地区转入防御,而是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使德军不可能组织其被合围集团与合围的对外正面基本兵力之间的直接协同,因为对外正面在不停地移动。苏军在追击过程中从行进间顺利克服了许多江河及其他天然地区。苏军十分重视教育补充的新兵,特别是从新解放区征召和第一次来到前线的新兵。苏军50余个兵团和部队由于在明斯克战役中英勇善战,被授予“明斯克”光荣称号。

兵书战策 '二战…M'莫斯科战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德军为“中央”集团军群。

    德军统帅部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占领莫斯科关乎整个战争之命运。德军在攻占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推进至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附近后(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想在战争最初几周内从行进间夺取首都的计划以遭失败,于是德军准备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计划规定,以各坦克集团分别由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利、绍斯特卡等地域向东和东北方向实施3个强大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