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军呈对峙态势。秦军在数量上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
点评:此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中国战争 宜阳之战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军进攻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的作战。
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三川郡),窥周室”,向中原发展,派左丞相甘茂去魏相约攻韩宜阳。魏从约,武王至息壤(秦邑)迎接甘茂。甘茂以宜阳是大县,颇有实力,路途又艰险遥远,难于攻取,劝武王勿攻。武王不听,与之定下息壤之盟,约其决不中途退兵;令甘茂与庶长封率军攻打。至八年(前307年),历经五个月不能攻破,武王召甘茂打算退兵。甘茂提出息壤之盟,说服秦武王尽起大军增援。甘茂指挥秦军终于击败韩军,斩首6万,攻占宜阳。接着,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韩国被迫派丞相公仲侈入秦求和。
点评: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中国战争 阴晋之战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后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
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队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九年(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十三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人大军,浩浩荡荡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魏国在河西驻守一支精锐军队。西河郡守吴起,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动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这一天,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挡十。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点评:此战,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的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中国战争 赵攻中山之战
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军进攻中山国(今河北高邑至蔚县一带)的作战。
八年正月,武灵王赵雍召大臣肥义商议天下形势,五天后即起兵北攻中山地。先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又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再至无穷(今河北张北一带);西达黄河边登上黄华山。为了强兵,武灵王力排众议,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九年(前306年),武灵王继续率军攻略中山及胡地,攻至宁葭(即蔓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西略林胡(今陕西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至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林胡被迫献马请和。十年(前305年),武灵王再率大军攻中山,命赵褶部为右军,许钧部为左军,公子章率部为中军,牛翦率车骑,赵希率胡、代军,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汇合,攻取丹丘(今河北曲阳西北)、华阳(今河北唐县西北)、鸱之塞(又作鸿上塞,今河北涞源南)、鄗(今河北高邑东南)、石邑(今河北石家庄西南,、封龙(今河北石家庄西南)、东垣(今石家庄东北)。中山献四邑请和。十二年(前303年),又攻中山。十四年(前301年),赵军大举攻中山。十五年(前300年),赵军再略中山,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破林胡、楼烦(今内蒙古一带)。武灵王命在阴山下至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建塞,并筑北长城。十六年(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中山王逃往齐国。赵王扶植傀儡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成为赵国附庸。十九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至此,中山于春秋末立国,历经约200年而亡。
中国战争 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赵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南下赵境骚扰,成为赵国大患。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雁门(今山西右玉南),防备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后,按边防需要调整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在作战上,改变以往敌军来犯即出军迎击战法,采用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召回李牧,另选将军驻守。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仓促集中出战,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职。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请允许用以前的作战方针。赵王应允。
按以往的方针施行,边境局势又得到控制,相对稳定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愿望日趋强烈,而匈奴则误认为李牧怯战,益发轻敌。李牧认为歼灭匈奴机会已经成熟,便于赵悼襄王元年,进行战斗编组,选拔人员,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将其控制于待机地域,并加紧临战前的战斗训练及准备。
就绪之后,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满山野。匈奴部落小队侵入。李牧即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亲率骑兵约l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点评: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战争 蕞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建抗秦合纵。通过外交活动,得到各国响应。六年,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先回国。庞煖怒齐独附秦,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东南)后,才回赵国。
点评: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
中国战争 浊泽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
周烈王七年,国君魏武侯去世,儿子子罃和公中缓争做太子。公中缓势力较弱,逃往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境)求助。魏国大夫公孙颀也从宋国进入赵国,再转去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郑(今河南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这时,赵成侯与韩懿侯为了削弱魏国,乘其内乱,亲率两国军队,联兵大举攻魏。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将其攻克,鼓舞了士气。接着,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子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静观其变,寻机破敌。联军营垒中发生了分歧,赵成侯主张“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懿侯则认为“不可”,主张“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史记·魏世家》)。双方固执己见。韩懿侯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赵军势孤,不能再战,也领军撤走。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即解。子罃自立为魏惠王。
点评: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而魏子罃战败后,在几乎频于绝境的情况下镇静待敌,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寻找机会,各个击破,却反败为胜,保卫了魏国领土的完整,给韩、赵两国以沉重打击。
中国战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秦制,十月为岁首),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民起义战争。
秦王朝急政暴虐,徭役、赋税重加于民,严刑苛法,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元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人陈胜、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等900名被征戍卒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途中遇雨,不能如期赶至。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遂率被征戍卒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大泽乡西南)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史记·陈涉世家》),攻取大泽乡,西向横扫数百里,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县称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为政治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原六国旧贵族亦乘机起兵。
经短期休整,起义军主力分兵三路向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进逼。吴广率田臧、李归等围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因城池设防坚固,久攻不下。陈胜又以周文为将军,率部由陈县出发西击秦。周文沿途收兵,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时,已有战车千辆,步兵数十万人。九月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距秦都咸阳不到百里。另一路由宋留率领攻占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但未能按陈胜意图直叩关中东南,门户武关(今陕西丹风东南)。陈胜同时分兵攻取郡县:遣武臣等向北进攻赵地(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周市攻取魏地(今河南东北部);邓宗进攻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召平攻取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在陈胜、吴广影响下,英布、项梁、彭越、刘邦等先后起兵,形成天下反秦之势。秦廷大震,秦二世采用少府章邯建议,武装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和私家奴隶数十万,由章邯率领,大败周文军于戏(参见戏之战)。周文军退至曹阳(今河南灵宝东北)。二年十一月,秦军出关反攻,周文再次失利,退至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兵败自杀,全军瓦解。秦军乘胜直抵敖仓(军用粮仓,位于今河南荥阳北黄河中)。
是时,围攻荥阳的吴广军内讧,田臧、李归假传陈胜之命杀吴广,陈胜乃以田臧为上将军。臧亲自率军迎击秦军于敖仓,兵败身亡。李归又战败于荥阳城下。章邯分兵向南,先后击破邓说、伍逢两支义军,直逼陈县。这时,武臣等拥兵割据自保,脱离陈胜指挥;邓宗、召平远在广陵;宋留被分割在南阳。陈胜亲率张贺军出城迎战,被章邯击败。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车夫庄贾杀害。南阳宋留部亦降秦。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遂告失败。
点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但由于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兵力分散,又未能联合各地反秦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