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月3日,俄军在卡尔塔尔附近追上了正在横渡多瑙河的哈利勒巴夏军,并再次战败土军。土军被打死和俘约2万人,损失火炮130门;俄军损失约1500人。

    点评:俄军在卡古尔河交战中的胜利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卡古尔河交战,是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俄军显示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和高昂的士气。鲁缅采夫所运用的方阵式的疏开战斗队形,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协同动作;军队在战场上巧妙地实施机动;战斗关键时刻集中炮兵和预备队于主要方向;善于对敌实施有组织的追击等都有助于俄军的胜利。卡古尔河交战的胜利,证明了鲁缅采夫具有高超的统帅艺术,他的主要战术原则是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K海'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

    1791年8月11日,在俄土战争(1787—1791)中,俄国、土耳其两国舰队在卡利亚克里亚角(今卡利亚克拉角,保加利亚东北部黑海沿岸的海角)进行的一场海战,从而结束了俄土战争(1787—1791)。

    7月29日,乌沙科夫海军少将率俄国分舰队(16艘战列舰,2艘护航舰,2艘攻坚舰,19只辅助船)驶离塞瓦斯托波尔寻歼土耳其海军。他们以三纵巡航队形行驶时,发现土耳其海军司令侯赛因巴夏指挥的分舰队(18艘战列舰,17艘护航舰,43只辅助船)在海岸炮台保护下停泊在卡利亚克里亚角。为了赢得时间抢占上风有利阵位,出其不意攻击敌人,乌沙科夫没有把分舰队改编成当时盛行的战斗队形(单纵队)。他冒着土耳其海岸炮台的炮火,率队切人土耳其分舰队和海岸之间。土耳其人仓皇砍断锚链,试图排成战斗线,俄国军舰趁机向土耳其人发起攻击。土耳其分舰队开始慌乱撤退。为了追击敌舰,乌沙科夫又把舰只编成单纵队并取平行于土耳其分舰队的航向。赛义德·阿里指挥的土耳其分舰队前卫舰只企图攻击俄前导舰并切断航路。但乌沙科夫乘“圣诞节”号战列舰冲出战斗线,果断地对土耳其旗舰实施反突击,迫其退出战斗。其余俄国军舰继续逼近土耳其舰只,努力用炮火将它们击毁。土耳其人许多舰只受重伤,人员损失惨重,仅赛义德·阿里的座舰上就伤亡450人。土耳其分舰队经受不住俄舰毁灭性的炮击,遂停止战斗,在夜幕掩护下开往博斯普鲁斯海峡。

    点评: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中,乌沙科夫运用新战术——以三纵巡航队形攻敌,大出土耳其人意外。进攻前,俄国分舰队大胆机动,插入海岸和土耳其分舰队之间抢占上风有利阵位。追击时,乌沙科夫舰驶离单纵队反击敌旗舰,也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些行动突破了作战时要严格保持单纵队的线式战术教范的框框。俄国海军在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1791)的签订。俄国海军为纪念这一胜利,于1915年将黑海舰队1艘驱击舰命名为“卡利亚克里亚”号。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K'克拉斯内战役

    1812年11月16—18日,在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中,俄军反攻时在克拉斯内(俄罗斯联邦斯摩棱斯克州克拉斯内区的市镇,区中心,曾为县城)地区发生的一场交战。

    退却的拿破仑军队(5—6万人)从斯摩棱斯克分成5个梯队向奥尔沙进发,各梯队相距为一个行程。库图佐夫决心利用法军拖长的队形,在克拉斯内附近断其退路,各个击破。为此,他将正在平行追击的俄军,兵分3队。托尔马索夫将军的一队(步兵第5、6、8军,胸甲骑兵第1师),任务是从南面迂回克拉斯内,截断通向奥尔沙的道路,并从西面向法军冲击;戈利岑的一队(步兵第3军,胸甲骑兵第2师)和米洛拉多维奇的一队(步兵第2、7军,骑兵第1、2军)应从南面和东南向克拉斯内进攻。奥扎罗夫斯基的快速队应与托尔马索夫的一队协同动作。拿破仑于11月15日夜间以青年近卫军的反突击迫使奥扎罗夫斯基放弃库季科沃并为近卫军让路。但是白天米洛拉多维奇的一队打败了退却的博阿尔奈军。得知俄军逼近克拉斯内并可能切断达武和内伊两军的后路,拿破仑命各先头纵队暂停运动,以期应战后使他们与落后各军会合。11月17日清晨,俄军从三面——西、南和东南向法军猛攻。首先米拉多维奇队粉碎了达武军,而后与戈利岑队协同粉碎了内伊军。

    点评:在克拉斯内城下的3天交战以拿破仑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法军死伤6000人,被俘2。6万人和116门火炮。俄军损失约2000人。士气涣散的拿破仑军队被迫抛弃炮兵和辎重,仓促向别列津纳河撤退。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K'克拉翁讷战役

    第六次反法联盟(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等国)反对拿破仑战争期间盟国西里西亚军团与拿破仑一世军队于2月23日(3月7日)在克拉翁讷(法国)附近进行的一次战役。

    西里西亚军团(辖俄军3个军、普军3个军,由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任总司令,共约11万人)从苏瓦松撤退后部署在埃纳河对岸。为了切断盟军与比利时供给基地的联系,拿破仑决定对盟军左翼实施突击。为此,拿破仑军队(3万余人)在贝里奥巴克附近强渡埃纳河,并开始向拉昂推进。布吕歇尔最初企图由克拉翁讷、科尔贝尼地区对敌人发起攻击以阻止其渡河,但后来放弃了这一计划。布吕歇尔的新企图是:以部分兵力在埃纳河和艾莱特河之间的隘路进行防御,牵制法军,其余军队迂回法军右翼,从后方实施决定性的突击结束这次战役。担任防御的是沃龙佐夫将军统率的俄军(1。8万人,火炮96门,在瓦索涅和艾勒村之间克拉翁讷高原占领有利阵地)和萨肯将军的一个军(9000人,部署在布雷昂朗努瓦地域)。为遂行迂回任务,组建了一支混成骑兵队(1万人,火炮60门),由温岑格罗德将军率领。该部受命在谢夫雷尼附近渡过艾莱特河,向费斯蒂奥推进,并从那里向贝里奥巴克实施突击。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普鲁土步兵军支援骑兵作战。盟军其余兵力在拉昂城郊集结待命。

    内伊元帅指挥的军队对沃龙佐夫部左翼最先发起进攻,但被炮火和反冲击击退。南苏蒂将军的骑兵对俄军右翼的冲击也被击退。尽管法军的兵力比俄军几乎多一倍,但俄军阵地始终未被攻破。翼侧攻击受挫后,拿破仑准备对中央实施集中突击,为此配置了一个百门制的炮队。这时(约下午2时),布吕歇尔下令放弃克拉翁讷高原防御阵地。原来是骑兵未能按时进入出发地域,总司令遂放弃了原定作战计划,令全军向拉昂集结。法军立即转入追击。夜幕降临,法军停止追击。法军伤亡8千人,俄军伤亡5千人。

    点评:俄军西里西亚军团总司令的战役企图未能实现,是因为在贯彻这一企图时屡犯错误,优柔寡断。地形起伏也阻碍了骑兵和步兵按时完成迂回机动。总司令拥有很大兵力优势,军队配置也十分得当,他完全可以在第二天继续实现原定计划,但却没这样做。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K海'刻赤海战

    1790年7月19(8)日,在俄土战争(1787—1791)期间,俄国分舰队同土耳其分舰队在距刻赤海峡20—25海里处进行的一次海战。

    7月19日晨,乌沙科夫海军少将率俄国分舰队(10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和20艘辅助船只)在塔基利角附近抛锚,以防土耳其舰队进入亚速海和在克里木沿岸登陆。乌沙科夫发现从阿纳帕方向驶来的土耳其分舰队(10艘战列舰,8艘巡航舰,36艘辅助船只,指挥官为海军司令侯赛因)后,当即指挥分舰队迎击敌人。侯赛因企图利用有利的上风位置和火炮数量上的优势(1100门对860门),决心猛烈炮击俄国分舰队的前卫军舰并予以消灭。乌沙科夫识破敌军企图,从总队形中抽调6艘巡航舰,组成预备队支援前卫作战。同时,中军各舰缩小间隔,靠拢前卫,以支援前卫击退土耳其分舰队的攻击。交战过程中,风向发生变化,使乌沙科夫的舰队得以接近到霰弹火炮射程之内,并用全部火炮射击。土耳其军舰大部分受重伤,开始退出战斗。乌沙科夫为了加速追击敌人,没有拘泥于线式战术的规则,他指示各舰迅速编成单纵队,而不必按照他原来规定的在战斗中的队形位置。他自己则乘旗舰率先追击敌人。由于土耳其军舰航速较高和夜暗来临,才摆脱俄国分舰队的追击,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

    点评:此战,粉碎了土耳其在克里木登陆的企图。乌沙科夫海军少将在这次海战中,运用了机动战术,集中火力攻击旗舰,以打乱敌舰队的指挥。这次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采用了新的战术方法:从总队形中抽出几艘巡航舰组成一个独立的舰群(预备队);尽量靠近敌人,以便有效地发挥全部火炮的威力,追击敌舰时,各舰不必按照顺序编号行动,并且司令官所乘旗舰位于分舰队的前头。为纪念俄国海军这一胜利,1915年黑海舰队的一艘驱逐舰被命名为“刻赤”号。

世界战争 '近代…K'库讷斯多夫战役

    1759年8月12日,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普军和俄奥联军之间在库讷斯多夫(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以东的村庄)村附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交战。

    俄奥联军(4。1万俄国人,18500奥地利人,248门火炮)由萨尔特科夫元帅指挥;普军(4。8万人,约200门火炮)由国王腓特烈二世指挥。7月31日萨尔特科夫的军队占领法兰克福,对柏林构成威胁。腓特烈二世的军队于8月10—11日在法兰克福以北渡过奥得河,目的是突击联军后方并粉碎联军。萨尔特科夫把自己的军队配置在库讷斯多夫附近被冲沟隔开的米尔山、大施皮茨山、尤登山等高地上。通向高地的西、北两面接近地因有沼泽地和居讷河而难以通行。俄国步兵配置为两列横队,预备队(在右翼之后)是骑兵和奥地利步兵。俄国步兵和炮兵的基本兵力用于扼守中央和右翼高地,4。5公里正面阵地有掩体予以加强。普鲁士步兵和骑兵编成两列横队。腓特烈二世决定以斜切冲击(见斜切战斗队形)击溃在米尔山高地上的俄军左翼,尔后攻占整个阵地。8月12日,普军对俄军阵地进行3小时炮击,之后转入冲击,由于主突方向上形成了数量优势,因而夺取了米尔山高地。腓特烈二世调集炮兵之后,又把兵力放到攻占鲁缅采夫各团防守的大施皮茨山高地方面。中央俄军得到右翼和预备队部队加强,以猛烈的反冲击打退了普鲁士步兵。这时腓特烈二世将其精锐部队——赛德利茨将军的骑兵投入战斗。鲁缅采夫的军队以炮火和步枪火力击退了骑兵的猛攻。后者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后,在鲁缅采夫指挥下,俄军又以白刃格斗实施反突击,打垮了普鲁士步兵,迫使其撤离战场。这次交战中,联军损失1。5万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被彻底打垮,损失约1。9万人和几乎全部火炮和辎重,许多普鲁土雇佣兵四下逃散。普鲁土陷入大难临头的境地。在给柏林的信中,腓特烈二世丧魂落魄地写道:“全都丢了,救救宫廷和档案吧”。但奥地利骑兵和俄国轻骑兵对敌军残部的追击却没有组织好。这使腓特烈二世有可能纠集军队并准备好柏林的防御。对此,联军出尔反尔的行动也起了一定作用。奥地利指挥部不履行联军的义务,拒绝援助俄军向柏林进攻,使普鲁士免于投降。

    点评:在库讷斯多夫交战中,俄军在战术、士气和军事素养上都比普军高出一筹。俄军司令萨尔特科夫巧妙地选择、构筑阵地,并加以正确利用。俄军指挥部未墨守线式战术的原则,而抽调强大的预备队,适时地将部队从一个地段调往另一地段,灵活地机动军队。在实施反冲击时,俄军运用了1755年条令所说明的“用来突破敌军正面”的纵队。战斗中,战斗队形的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协同,保障了交战的胜利。后来的陆军元帅鲁缅采夫在阵地决定性的地段行动果断而干练。俄国新式榴弹炮火炮——独角兽炮大显神威。这种炮可实施超越射击。腓特烈二世借助“斜切战斗队形”对付奥军和法军常常获胜,但在库讷斯多夫同俄军的遭遇战中,这种战斗队形却无能为力。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L'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1810—1826年,西属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战争。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以来的三百年,西班牙对其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人民一直进行残酷的剥削。十九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帝国下设4个总督辖区和4个督军辖区:总督辖区为新西班牙区(包括墨西哥)、新格兰纳达区、秘鲁区、拉普拉塔区;督军辖区为:危地马拉区、委内瑞拉区、智利区、古巴区。这些殖民地的整个经济生活从属于宗主国的经济利益,当地居民备受歧视。十六至十八世纪时,反西班牙起义此伏彼起。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激起了民族的觉醒。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1789—1794),以及圣多明各(海地)的黑奴解放斗争(1791—1803),对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领土被拿破仑法国占领,就说明了西班牙的虚弱,1808年西班牙国内的革命事件更直接促使其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兴起。

    1810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爆发起义;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爆发起义;7月20日,波哥大(新格兰纳达区)爆发起义;9月16日、18日,多洛雷斯(新西班牙区)和圣地亚哥(智利区)也相继爆发起义。这些起义导致西班牙殖民制度的灭亡,宣告了独立战争的开始。1811年,委内瑞拉(独立后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巴拉圭相继宣布独立,组成了新格兰纳达联合省代表会议。1813年,墨西哥宣布独立。由于殖民地领土相互隔绝,所以西班牙殖民者得以在联系不密切的各个起义中心逐步恢复其统治。至1815年底,除拉普拉塔区外,西班牙终于将各地的起义全部镇压了下去。导致起义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反西班牙阵营内部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解放运动的许多领导人(如伊达尔戈、摩勒罗斯等)被杀害,少数移居国外。不过,西班牙殖民者只是暂时得势。到1816年,解放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卓有才华的军事将领与政治活动家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玻利瓦尔建立的解放军在1817年至1818年间解放委内瑞拉大部分领土,1819年解放新格兰纳达,1882年又解放基多(今厄瓜多尔),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在上述已获解放的土地上成立了大哥伦比亚独立联邦共和国。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一直未能恢复的美洲大陆南部,拉普拉塔各联合省宣布独立(1816年)。随后,爱国者的队伍在圣·马丁率领下,从拉普拉塔出发,经过极其艰苦的行军,越过安第斯山脉,先后解放了智利(1818年),和秘鲁部分领土(1821年)。1822年,圣·马丁因与玻利瓦尔发生分歧而退出政治军事活动,玻利瓦尔遂担任秘鲁解放斗争的领导。玻利瓦尔军接连挫败西班牙军,1824年12月9日,在阿亚库巧附近击溃了敌人最后一个庞大的军队集团(参见阿亚库巧战役)。从1825年起,上秘鲁改称为玻利维亚以纪念玻利瓦尔。1821年,墨西哥及中美各国宣布独立。1823年,中美各国宣布成立中美联合省联邦。在东海岸(乌拉圭)爱国志士为反对西班牙殖民者和后来的葡萄牙侵略者进行了长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