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51年),升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39万,占当时全国兵力57万的32%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安禄山早有野心,多次入朝,深知内地兵力空虚,武备松弛,朝政日趋腐败,就与亲信高尚、严庄、史思明等阴谋策划叛乱,夺取唐朝天下。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步骑5万,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令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荥阳东北)(参见荥阳之战),大败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葵园,进占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其部将高秀岩部在北面配合,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被郭子仪所率朔方军击败(参见郭子仪击叛军之战)。封常清在洛阳战败之后,退至陕郡,说服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城,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阻止安军入关。安禄山命部将崔乾祜率部入据陕郡,进逼潼关。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战败、弃地罪杀封常清、高仙芝,又急忙起用病废在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副元帅,领兵8万,连同各路援兵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进驻潼关。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百姓无比愤怒。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率军民奋起抗击叛军,河北17郡相继响应。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闻河北有变,即遣史思明、蔡希德率兵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杀颜杲卿。河北郡县又多被安军攻陷。但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先后率军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阳东)等地,接连大败史思明部,一度切断洛阳与范阳的交通(参见常山之战、九门之战、嘉山之战)。安禄山因军心动摇,打算放弃洛阳返回范阳。唐玄宗过高估计战局的好转,于六月强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被迫领兵出潼关,在今灵宝西被安军崔乾祐部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自己也做了俘虏(参见灵宝之战)。潼关失守,唐室仓皇出逃,自长安奔蜀,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怒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是为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后,收兵退入井陉。不久,郭子仪领兵5万至灵武。颜真卿自知兵力不敌,弃平原(今山东陵县)南走。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占领。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据洛阳称帝。李光弼率兵不足万人坚守太原,屡败叛军(参见太原之战),歼敌10万。郭子仪率兵攻取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不用谋士李泌先取范阳,以断安军归路的策略,四月,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兵攻长安(参见唐收复两京之战)。郭子仪在长安城西清渠为安军所败,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领兵15万,并借回纥精兵4000人,在长安城南香积寺北与10万安军展开激战,歼其6万余人,乘胜克复长安(参见唐收复长安之战)。十月,又在陕郡之西的新店击败安军15万,一举收复洛阳(参见唐收复洛阳之战)。安庆绪率部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在此之前,真源县令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率众苦守汴河战略要地雍丘(今河南杞县)和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参见雍丘之战、睢阳之战),与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歼其12万余人。最后虽因孤军奋战、粮尽援绝而城陷,但粉碎了安军夺取唐王朝赖以生存的江淮财赋基地的企图。南阳太守鲁炅坚守南阳(今河南邓州)历时一年,南阳失陷后又退保襄阳,始终挡住了叛军南下襄、邓的道路,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参见南阳之战)。
唐肃宗在收复洛阳一年后,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才命郭子仪、李光弼等9节度使,统兵20余万,进讨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诸军行动,不设统帅。唐军围邺城4月之久,史思明率军13万来援。二年三月,两军在安阳河北大战,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惊退溃散(参见邺城之战)。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统兵南下,占领洛阳。十月,与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大战于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参见河阳之战),连遭挫败,退保洛阳,两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肃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阳,大败(参见邙山之战)。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去世,太子李俶(已更名豫)即位,是为代宗。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与仆固怀恩率唐军和回纥兵攻克洛阳,歼叛军6万,俘2万,乘胜收复河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等地(参见唐再夺东京之战)。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唐廷。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于宝应二年正月,窘迫自杀(参见唐灭史朝义之战)。历时七年又三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点评: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和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唐王朝在平定安史叛乱中,由于过早实行战略反攻,而弃潼关不守,又急于收复两京,而不先攻范阳,断其归路,收复两京后,又不乘胜追歼等几次战略决策上的严重失误,致使战争旷日持久。但在李光弼、郭子仪、张巡等将帅的卓越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唐王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乱对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经济破坏非常严重;战后,朝廷又被迫授安史部将为节度使,由此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吐蕃乘边防空虚,侵扰也日益频繁,唐王朝从此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由强盛走向衰落。
中国战争 唐平李师道之战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至次年二月,宪宗发五道兵征讨反复叛唐的淄青李师道的作战。
朝廷平息淮西之乱后,李师道忧惧不知所为。他采纳子谋士李公度等的建议,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侍,井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允许,是年正月,宪宗派左常侍李逊去郓州宣旨慰功。当朝使到郓州后,李师道却又反悔,大陈兵迎接。遭到李逊的责斥。李逊回朝奏明宪宗,师道顽愚反复,恐须用兵,宪宗大怒,决意讨伐他。
五月,任命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准备讨伐李师道;命河阳都知兵马使曹华为棣州刺史,诏加横海节度副使。六月,又任命乌重胤领怀州刺史,坐镇河阳。七月,迁徒李恕为武宁节度使。下制历数李师道罪状,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道兵马共同征讨,并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吴元济被讨平后,韩弘恐惧,看到朝廷兴师讨师道,九月自动率部攻伐,包围曹州。十一月,朝廷任命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领3000精兵赴镇;田弘正率魏博军自杨刘渡河,距郓州40里筑垒,威震叛军。十二月,魏博、义成军将俘获的李师道部将47人送京,宪宗不加诛杀,付行营效劳,欲回家者,发给盘费释放回家,对叛军进行瓦解。武宁节度使李愬与平卢兵交战11次,皆获胜利,攻克重镇金乡。李师道胆小怯弱,自从官军讨伐接连收到失败和丢城消息,忧虑成疾。于是,他左右的人压下战情,不敢实报。这样,金乡、兖州重镇丢失,当地刺史派人告急,手下人并不通报,师道至死也不知晓。
十四年正月,韩弘攻拔考城,杀叛军2000余人;沐阳县令梁洞向楚州刺史李听投降;武宁节度便李愬攻占鱼台。田弘正奏报在东阿打败淄青兵。杀万余人,接着,又在阳谷打败平卢兵;二月,李听袭击海州,攻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李愬在沂州打败平卢兵,攻占丞县。李师道听说官军步步紧逼,发动民众整治郓州城堑,修守备,役使派到妇人,民众越发恐惧怨恨。其都知兵马使刘悟被李师道派到阳谷率兵万余人抗拒官军。刘悟待部下宽容,有“刘父”之称。及田弘正渡河,刘悟军没及准备,吃了败仗。被人告发。师道召刘悟议事,准备杀掉他,后又顾及到自身利害,留刘悟达10天又送他回去,并赠金帛以示安慰。刘悟返回后,先埋伏手下亲信,杀死师道派来的使官。随后,又发动兵变,攻杀李师道。战事平息后,朝廷将平卢节度使占据多年的领地分为郓曹濮、淄青登莱、兖海沂密三道,各置节度使,互相制约,这场平息淄青李师道的战事宣告结束。
中国战争 唐平李灵曜汴州之战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唐廷发五道兵讨伐汴宋留后李灵曜,直至将其擒斩的作战。
是年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死。都虞侯李灵曜杀兵马使、濮州(治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刺史孟鉴,北与田承嗣结为党援。唐廷任命李灵曜为濮州刺史,李不接受。六月朝廷又改任其为汴宋留后,并遣使慰劳。李愈加骄横,以其私党为所辖八州的刺史和县令,准备效仿河北诸镇,与唐廷相抗衡。
八月二十九日,唐廷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征讨,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同时进讨。汴宋兵马使、兼任节度副使李僧惠,是李灵曜叛乱的谋主。宋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县)牙门将刘昌派僧神表暗中游说李僧惠,陈明利害,促其背叛灵曜,上表唐廷,请求征讨灵曜。
九月,代宗任命李僧惠为宋州刺史,汴宋牙将高凭为曹州(治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刺史,石隐金为郓州(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刺史,共同讨伐李灵曜。李忠臣、马燧军于郑州(治管城,今河南郑州市),李灵曜引兵迎战。唐廷两军没料到他来,退兵荥阳(今郑州市西北)。李忠臣的淮西军溃散了十分之五六。郑州市民惊慌奔入东都(洛阳)。李忠臣准备率军返回淮西,被马燧劝止。他收拾散兵,军威重振。李正己攻克郓、濮二州。李僧惠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打败李灵曜部。
十月,李忠臣、马燧进击灵曜。忠臣进军汴州南,马燧攻击汴州北,多次攻破李灵曜部。不久,又与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前军汇合,在汴州城西与灵曜部大战。李灵曜败退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被唐诸道兵包围。田承嗣派遣田悦率军解救灵曜,在匡城(今河南长垣县城西南)击败永平、淄青兵,乘胜进军汴州城,并在城北数里扎营。
二十二日,李忠臣派副将李重倩率数百骑兵夜入其营,纵横穿插,营中大惊,忠臣、马燧率大军乘机鼓噪而入掩杀,田悦军不战而溃死者难以数计。李灵曜听到兵败消息。打开城门连夜潜逃到韦城(今河南长垣北),被永平将领杜如江擒获。永平节度使李勉将李灵曜京械送长安杀死。
中国战争 唐平李同捷、亓志绍叛乱
唐太和元年(827年)至三年,唐廷讨平横海节度副大使李同捷、魏博将领亓志绍叛乱的作战。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擅自为留后,并重贿邻近藩镇,以求继任为节度使。文宗李昂继位后,李同捷希望得到朝廷承认,于元年三月初一遣掌书记崔从长和其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求归附。五月十五日,唐文宗施调虎离山计,任命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李同捷借口将士强留,拒不奉诏。七月二十五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奏请率本军3万人,自备5个月粮饷,讨伐李同捷,文宗准奏。八月十一日,文宗下诏削夺李同捷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Ц髀时菊虮硖址ダ钔荨3傻陆诙仁雇跬ゴ丈献喑ⅲ胧诶钔莺岷=诙仁梗吹门肌M跬ゴ漳嗽钔荩霰枘游翰┚J拢谥刎范啻温示髌评钔菥从谑辉鲁醢艘虿∪ナ馈6眨⑷蚊R褰诙仁估铄疚岷=诙仁埂6耆露眨踔切寺时ズ岷K降拈χ荩ㄖ窝岽危裆蕉菝穸希倩3个城门。由于各镇节度使均拥兵自重,并不积极进讨,直至九月初四才有王智兴奏报攻取棣州的战绩。而李寰到达前线后,也拥兵不进,只是不停向朝廷索取粮饷。初七,朝廷改任李寰为夏绥节度使,命前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十一日,唐文宗下诏削夺王庭凑官爵,令诸镇兵马四面进讨。十月,魏博兵在平原(今属山东)击败李同捷军,乘胜攻占平原城。十一月初一,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奏称攻占李同捷在沧州西部的坚固寨,继而又在坚固寨东击败同捷军。傅良弼在赴任途中去世,唐廷再命左金吾大将军李祐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在诸镇军围攻下,军势日渐紧迫。王庭凑已无力救援,乃遣人游说魏博大将军亓志绍,劝其杀史宪诚父子,割据魏博。亓志绍遂起兵叛乱,率所部2万余人回逼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发义成、河阳两道兵马讨伐亓志绍。三十日,又命正在围攻李同捷的义成节度使李听率沧州行营诸军增援魏博。三年正月,李听和史宪诚之子史唐联兵进攻亓志绍,大败其众,亓志绍率5000人逃往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后自杀。二十三日,昭义军(唐方镇名,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奏报,亓志绍余众1。5万人来本道请降,已将其安置。同月,李载义奏称攻占长芦(今河北沧州)。二月,李祜率诸道行营兵击败李同捷,进攻德州(治安德,今山东陵县)。四月十九日,李载义奏报已攻破横海治所沧州的外城。时李祐也已攻拔德州。李同捷向李祐请降,李祐把李同捷的请降书一并上奏朝廷。谏议大夫柏耆正在军中安抚将士,为抢得头功,将李同捷及其家属一起带往京师。二十六日,行至将陵县(今山东宁津西南),柏耆因担心王庭凑截击,将李同捷斩杀,传首京城,叛乱遂平。
中国战争 唐平李希烈叛乱
唐建中三年(782年)七月至贞元二年(786年)四月,唐检校司空、兼淄青郓登莱齐等州节度使李希烈在奉诏征讨擅领军务的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李纳时,与范阳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