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讲录-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生相’可得呢?这就是观‘众生’他本来‘不生’,这就叫做‘无生’,这一切法他是从因缘生的,无有自性、自体,也是当体即空的,那有个‘热’的‘法’那有个‘冷’的‘法’可得呢?这就叫做‘无生’的‘智慧观照’也叫做‘无生法忍’。一切境缘,转眼就过去了,你不起妄想分别,就能够在‘冷’‘热’之中而得到自在了。‘无生法忍’的‘忍’字,怎样讲呢?这‘忍’字有二个解释,一叫‘忍可’,一叫‘安忍’;‘忍可’就是真正认识也就是开了智慧,这叫‘忍可’;‘安忍’就是不动了,‘不动’,就是得了‘定力’,得了‘三昧’。我们现在讲‘无生法忍’,只是‘依文解义’在那儿讲,我们真正‘忍可’了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的明白过来,智慧不现前,没有大彻大悟过,这就表示你还没有‘忍可’。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头头是道,说‘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到了‘逆境’现前了,就受不了。为什么会受不了呢?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过,没有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如果你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又能‘安忍’,就不会被境界所转,对‘有生有灭之法’,就不会起心动念,这样你就得了‘定力’,得了‘三昧’了。现在把这‘忍’字的二种意义合起来,他就是‘定慧一如’的功夫。‘忍可’就是你有了‘智慧’,‘安忍’就是你有了‘定力’;‘定’与‘慧’合为一的功夫,就叫做‘定慧一如’。按菩萨道修行的阶段来看,这个‘无生法忍’有浅有深,最浅的是初住位菩萨,登了住位以后,他就安住不动了。佛门把众生分三大类,一种叫‘邪定聚’,一种叫‘不定聚’,一种叫‘正定聚’。‘邪定聚’他定于邪,像邪魔外道一样,你跟他讲说佛法,他不听,他开口就毁谤,那些都是‘邪定聚’的众生。‘不定聚’的众生怎样呢?他遇到外道,就去学外道,遇到佛法,就来学佛法,学了佛法,是进进退退,这样子叫做‘不定聚’的众生。修学佛法的十信位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修十信圆满后,入了初住,他就能安住不动了。什么是‘正定聚’的众生呢?就是指证到十住位的菩萨,他是安住不动了,单进不退,这就是‘正定聚’的众生。那么他再进一步去修行,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能亲证法身,就是已到了初地以上菩萨,初地叫做‘欢喜地’。他怎么大生欢喜呢?因为他亲见一部份的法身。法身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没有亲见到,所以不晓得。我们现在只是‘依文解义’来了解而已。初地菩萨他亲见法身,可是没有完全,他只是见到一部份。如是分分破无明,分分见法身,到了八地菩萨,他要授成佛之记了。这时,他对‘无生法忍’的功夫已经到了接近究竟圆满的时候了。‘无生法忍’深浅有三种,第一种是入十住位的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第二就是初地以上所证,第三是八地以上所证的‘无生法忍’。按弥勒菩萨的忍辱偈子上来看,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现在金刚经上,讲这个菩萨‘得成于忍’,他怎么样‘得成于忍’呢?他对于一切法的执著,空得干干净净,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所以他才能把‘人我执’空掉,把‘法我执’空掉。他才真正认识了‘忍可’了——这个‘无生法’。要是他不把‘人我执’‘法我执’空掉,就不能证得了‘无生法忍’。现在他亲自‘忍可’于心,安住不动,就亲证到‘无生法忍’了。这段经文的名相与消文都解释清楚了。现在再跟前科比较分析一下,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也是菩萨,不过这个菩萨还是在凡夫位的人,因为这个菩萨行布施,还是著相,他虽然了解,‘一切法空’,但是,他还没有亲证到,在‘依文解义’上他也会讲,他也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他行起布施来,作起功德来,修行六度还是照旧著相。权教菩萨,他是依‘事相’修‘六度’,这叫‘事修’,因为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他还是在‘有生有灭’的‘境界’之中行菩萨道。行布施时,他自然而然就会依著他无始劫来的习气,著起相来,一著相,这个功德就变成‘有漏’的‘福德’。佛果是‘无漏’之‘果’,你证到‘无生法忍’这个‘无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证得了‘无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弥勒菩萨偈颂上解释:登地以上的菩萨,乃至到等觉,他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因为他所证的这个‘无生法忍’的‘无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无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这样较量起来,这个菩萨所得功德,自然就胜过前面那个没有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得的功德,会胜过前面那个,以充满无数七宝布施的菩萨呢?这个‘诸菩萨’就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不只是一个人叫做‘诸菩萨’,初地以上都算,总而言之,凡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都不受福德。‘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个菩萨他所作的福德,为什么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了吗?为了这个问题就起了个疑。在第二十七分,还明明白白的讲:‘发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现在说到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那一方面去吗?心中起了这个疑问。须菩提对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们请问的,教我们彻底的了解,为什么这位菩萨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个金刚经难懂,难就难在这里,有些句子翻得很浅明,在前面我就告诉诸位,讲到那个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学了。这个地方翻译得很显明,但是他所含的义理,却是非常的深奥。这个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呢?这并不是说,这个菩萨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广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贪著之心’,这才叫做‘不受福德’。这段经文,并没有说这个菩萨,他没有去广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两具足,福德还是要修圆满的。这金刚经,讲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学‘偏差’了,就会落到‘偏空’那一边。金刚经讲:‘菩萨不受福德’,你就错认为:作福德没有用,反正菩萨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为这样解释金刚经,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刚经的道理,其实,你已经落到‘偏空’了,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晓得,这个菩萨,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只是不起‘贪著之心’。因为是这样子,才叫做‘不受福德’。他作福德,只是他不生这个‘能受的心’,这样他的真心才能安住;并不是说,他不作福德,是说作了福德,他不动贪著的心。这个菩萨他虽然不贪著福德,但是福德照样是存在的,明白了这个高深的道理后,你就要好好的向这位‘不贪著’福德的菩萨学习。这个菩萨,他是用什么样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修一切善法。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远离‘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贪著之心’。你了解这道理之后,你对世间的人,你要应机说法,因为一般的人你要他成佛,他根本不懂,成佛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懂得了有个佛后,他还是不敢相信他也可以成佛。但是他却整天贪名贪利,贪图享受,他不知道这个享受就是你福德的果报,你不去植福修德,你怎么会有福报用呢?这个道理他不懂;他贪求不到,就去损人利己,将自己的贪图享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愚痴的造恶业下去。他看见别人拥有福报,自己却贫穷潦倒,就动起歪念头,想要去侵估他人的福报;他只看‘果’,不去看‘因’,他不知道,别人的福报是因为他过去有‘修福’的‘因’,才会有今天的‘果’——福报。因此,你想要有福报,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择手段,用不正当的方法,所得来的钱财,在你良心上,还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种下了,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来还债,这多划不来呀!又有些人,为了一时的‘愚痴颠倒’,去偷、去抢、去赌,不久被捉到了,关进了监牢里受苦,由于一个‘恶念’,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点也没有享到福,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贪求享福’,不晓得‘福’从那里来?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拥有‘享福’的‘果’,这都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你不播下种子,硬想收成果实,那来的果实给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么会生出西瓜呢?这是他下了西瓜种子呀!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会有收获呀!你愚痴颠倒,去抢、去偷人家的东西;去诈骗人家的钱财,不但害了人家,结果也把自己关到了监牢,这不是害人害己吗?这就是‘做恶因’所得到的‘恶报’。为什么他会这么愚痴颠倒呢?因为他不懂得佛教之‘三世因果’报应的道理,才会这么‘愚痴颠倒’的‘贪求’,最后造成了他事后不可弥补的悔恨。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对‘善’‘恶’就会有明确的正念,这样才能正确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会‘善’‘恶’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误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就必须时时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为什么这个地方,金刚经上的,这个菩萨‘不起贪著’之心呢?因为这个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讲这个‘因果报应’的佛法,他不听,说你迷信,那么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里会有一点迷信呢?你教化众生,叫他们一定要先从‘有相’这方面做起,要他们先建立一个‘因果报应’的正念,脚踏实地的‘断恶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门里来。他不进佛门,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门里来,先引导他烧香拜佛,告诉他,你这样做,你能得到大福报,先由这个‘著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导他,对佛教的经典发生兴趣,让他有机会听闻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后,他就不会再处处著相了。这时你就可以更进一步教他要依这个‘金刚般若智慧’做为引导,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贪图之心’,这样子,就合到金刚经‘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种下了‘无漏福德’,而为‘成佛’之‘因’了。所以我们要学修菩萨道,现在既然已经听到、闻到金刚经了,就不要像世间‘愚痴颠倒’的凡夫那样,只‘贪求名利’而不讲因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断恶修善’,种‘无漏解脱’之‘因’。过去我们都是‘著相’修‘福德’,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所得的福德很少。我们要学第四分,菩萨的‘无住行施’;这种‘无住行施’,才能证到‘无漏佛果’。你要修行‘无住行施’就不应该动这个‘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无漏福德’,天天不去‘著相’,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著相’。我天天讲经说法,我不贪图什么功德,也不贪图个什么福报,这样子就与‘金刚般若妙慧’相应了。你懂了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这个菩萨,他是怎么样证得‘无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没有‘生心动念’起贪著,这样子他就与‘无生法忍’相应了,这样子他才证得‘无生法忍’的。你生心动念起贪著,就得有生,有生就有灭,你的心,生灭不停,又怎能证得‘无生法忍’呢?因果不相应嘛!与‘无生法忍’不相应,就是‘背觉合尘’;你与‘觉性’相背,就与‘尘劳’相合。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六尘’境界,你贪著「六尘’就是与‘尘劳相合’;你一生心动念,就起了‘法尘’。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念,不起这个贪著之心,这样子叫做‘背尘合觉’,不住于‘六尘’,这样子修,你就与‘尘劳相背’,就与‘觉性相合’了。这个‘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自然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讲到证果,先证这个‘无生法忍’之果,就在这个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学。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丁二、详示(分二)
戊一、正报无住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前面二十八分是略明‘无住’的道理,二十九分就详细的开示‘无住’这个道理。现在讲戊一、正报无住,‘正报’是‘佛果’;这一科是说证得了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指凡夫之人,也是佛的弟子,但是他还没有空掉‘人我’之相,就在那里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都是‘有来、有去’之‘相’。释迦佛到了舍卫城来了,又从舍卫城离去;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吃完饭后,又盘脚打坐。佛是随顺著世间相,到了中夜分他也是卧下来睡觉(佛是卧右胁调息的)。但是释迦佛的行、住、坐、卧,都保持著庄严的威仪。这个人,他是亲眼看见我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就以为佛是有这个相的,要是他这么认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说这话的人,对我所说的义理,通通没有解悟,他对我所讲的大乘法,这个‘无所住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他完全没有解悟。‘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众生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实际上如来,在他的本位上,并没有动,如来他‘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个道理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样。天上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遮住了,但是在薄薄的云彩中,还是可以看见月亮;这片云彩飞快的行驶,走得很快,好像比月亮走得更快。在云彩飞驶的对比下,月亮好像也跟著走快了起来。月亮本来是由东边出来,走向西边;今天由于云驶的关系,月亮看上去好像是走向东边去了。这就是一种的错觉,看走了眼,其实是月亮下面那一层薄薄的云向西飞的原故。你起了个错觉,就认为是月亮往东走,其实月亮根本没有往东走,这是‘云驶月运’的关系。‘舟行岸移’又怎样呢?我们上了船,船开行了,我们在船上看岸两边,好像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其实两岸并没有动;这是你所坐的船在走动,你感觉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实际上,是舟移,不是岸动,这完全是你起的错觉。而我们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所起的错觉,是一样的。如来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为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来去之相,这个法身是遍一切处,是个‘理体’;(法身不是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