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酷的效应。因而“马太效应”提醒我们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注意和
重视,比如缩小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为穷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等。
在社会交往中,马太效应也有许多体现。
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龙缺少朋友的人则
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
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或者说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
会。马太效应甚至在爱情中也适用。有一个女孩,跟男朋友闹翻了,
情绪极坏,以致下楼时不小心居然摔断了腿。住到医院后,她的情绪
更加恶劣,对男友恨上加恨,无法原谅,最终导致分手。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处于负面的马太效应中时,不要自怨自
艾,不要顺着马太效应发展下去。如果遇到挫折,就认命了,就等于
陷入到消极的马太效应中去,越不行就越不行了,每况愈下,只会堕
入彻底的失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
逆转这个效应。要转变心态,要相信自己,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要不信邪,把逆境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奋发图
强,争取改变自己的环境,从而进入正面的马太效应。
30竞争优势效应:
如何获得“双赢”
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依次
上车会更快,可是当一看到车进站后众人仍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
结果上车速度反而下降。理性上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一旦行动
起来,理性却被不知不觉地抛到了脑后。
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蕴涵着人类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本性。用心
理学的话来说,叫做“竞争优势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
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
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
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
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
“竞争优势效应”。
这种效应的更极端的情况,则显得更加不理性。
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
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一一你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敌人
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
望第二个愿望都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这个笑话是比喻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拼着自己挨点皮肉
之苦,也要给敌人更大的苦头。
而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类似这样的情况。一对美国夫妻离异,根据
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因此,丈夫开
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
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天价”贱价出
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这是在人们相互怀有仇恨的时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对方占
便宜的极端的竟争心理在起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竞争本身有它
的积极作用。
竞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没有它,也许人类的进取心就会小
的多,没有它,也许便没有了嫉妒、仇恨,但也可能没有了效率、成
绩。
从心理学上说,竞争意味着自尊、自信,迫使你的追求变成一种
社会存在,逼着你去实现它。竞争是以内驱力为前提,激发内驱力做
功,把一个人最微弱的潜力也焕发出来。可见,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
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大自然的竞争,猿就变不成人;没有社会的竟
争,人就不能登上月球,甚至连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停滞不前。
然而,社会是共生的,像一架大钢琴,每个人都是琴上的键。上
面既需要高音琴键,又需要中音和低音琴键,各键只有依据曲本的要
求,对准属于自己的音,才能奏出美妙的曲子。这就需要合作。诚如
俗话所说“一木难支大厦”、“一个人玩不成棒球”。
就拿棒球为例吧。棒球队由9人组成,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同,
9个人必须依靠“合作”来与其它队“竟争”,合作作为当然的原则而
被强制执行,不合作就不可能胜利。
同样是人类,既懂得竞争,也懂得合作。那么人们一般是在什么
情况下选择竞争,而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选择竞争还是合作,是由以下这些因素决
定: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和个性特征等。
刺激包括对个体有益或有害的刺激,如奖励或惩罚,利益的得到
或失去。如果对于合作增加有益的刺激,选择竞争的趋势就会下降。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应该选
择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如果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那么,自己多
半会选择与之联合共同完成任务,不愿拿鸡蛋去碰石头。但如果人们
自己有更大的力量时,多半会采用竞争。就是说有权力的一方更容易
得到合作。
此外信息交流可以大大增强合作行为。为什么信息交流有利于合
作呢?如果双方不进行信息交流,那么一般都会认为对方将采取竞争,
如果对方选择竟争,我即使不喜欢竟争也只好被迫参与。如果双方可
以进行信息交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
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
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
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
么,他们两就要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
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如果双方曾经
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另外,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采取合作行为还是竟争
行为。一般来讲,成就动机高,一心想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更易竞争;
而交往动机强需要朋友的人多半选择合作。另外,好强的人比谦虚的
人更易竟争。
那么如何使两个对立、敌对的集团变得友好起来呢?心理学家们
对次问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22个11岁的男孩分成两组,让他们一起去野营,两组的
成员都互不相识,野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两组的孩子互不
接触,以组为单位让孩子们进行探宝、野炊和做各种游戏。这样组内
的孩子之间便逐渐熟悉并亲热起来。第二阶段:开始让两组的孩子
进行竞争性对抗比赛。这就使得孩子们对对方组员抱有敌意。于是
就出现了拆毁对方帐篷,偷走对方的奖品,说对方的坏话等事情。第
三阶段:让两组成员一起看地形,一起吃饭,一起做同样的活动,使
他们被此互相接触和了解,但这种接触并不能减少组与组之间的竞
争。
同时,心理学家们制定了使两个组的孩子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行
动的计划。例如野营地全体成员必不可少的供水设施发生了故障,若
想修复必须全体人员一齐努力。于是,各组的成员一齐努力进行修
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地熟悉起来。此后,还让他们一起旅行,
共进一个帐篷,一起做饭和进餐。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超越了集团
的界限,彼此产生了友好的感情。
实验显示:两个敌对的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必须协同努
力,这样,两个集团的成员站在同一立场上,从事同一项活动,此时,
双方有一种共同完成目标的愿望。事实也是如此。彼此对立的双方可
以通过协同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化敌为友。
许多管理者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为了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
在许多公司的培训中,通过类似的游戏,来让员工面对共同的困难,
通过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让员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员工的
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要消除“竟争优势效应”的副面作用,还要推崇“双赢”理论。
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
的空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
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人我们的“我”,与周围的人友好
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林肯在作美国总统时,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
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十分温
和地回答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其实林肯是在化敌
为友,也就是实现了双赢。
 31感觉不可剥夺:
生活需要各种刺激
小时候你曾经玩过“瞎子抓人”的游戏吗?把一块布蒙在你眼睛
上,令你变成“瞎子”。你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小伙伴。可
是他(她)是谁呢?你用手摸他(她)的头、脸、眼睛、鼻子,如果
辨认的对,那你就赢了,再换一个小朋友来当“瞎子”,否则你就的
继续。
如果说“瞎子抓人”的游戏曾经令幼小的你感到刺激和有趣的
话,心理学家们所做的类似实验就不那么好玩了。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D。O。Hebb)等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
验。假如现在你就是被试者,你被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
定,你必须尽可能长久地躺在床上,只有在吃饭或上厕所时才能起
来。你戴着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它仅能透过漫射的光线而看不见图
象,于是,即使你双目圆睁,你的眼前也是白茫茫一片。一副厚厚的
棉手套令你无法通过手的触摸感知你周围的东西是光滑还是粗糙,是
温暖还是冰冷;你还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你的耳朵里塞上了耳
塞。
在黑伯的实验中,当志愿者们被隔离12、24、48小时后,再分
别对他们进行包括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及组词等内容的测试。结果表
明:随着被隔离时间的延长,测试的成绩越来越差。其他类似的实验
也发现,隔离一段时间后,受试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变得易激动,对
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出现错觉、幻觉。有些
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中途退出实验,所有参加过实验的人都觉得自己
好像经历了一场恶梦,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
激。
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
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
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
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感
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有一种疾病就是缺乏痛感,普通人特别害怕疼痛,可是对于患缺
乏痛感症的人来说,他们竟渴望疼痛!因为最可怕的不是疼痛,而是
没有感觉。所以崔健的歌里唱道:“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这
雪地上撒点儿野,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生活中雷达监测员和长途司机都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正
因为如此,他们有时会看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
在南极考察的队员,如果长时间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颜色,容
易得雪盲症。有时,高层住宅里的主妇独处于毫无声响的房间里时,
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些都是感觉剥夺造成的。
更级端的例子是,德国法西斯曾经搞过一种刑罚:把两个犯人各
自关在一间房子里,与外界完全隔绝。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这种关
押,结果,一个人疯了;另外一个人在监狱里自己和自己下棋,被放
出来时成了一流棋手。
如果切断一个人同外界的联系,切断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对人来
说,无异是坐“精神班房”。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从生活中接受各
种刺激。
在非典期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感觉剥夺。在非典
期间,人们不敢出门,减少购物,减少人际交往。感觉的贫乏,令人
们感到精神郁闷。当非典结束,人们都松了一口气,骤然增加了购物
活动和人际交往。
美国著名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曾写过一本书《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表达了她对正常人生活的强烈渴望。眼睛能看,耳朵能
听,嘴巴能说话,双手能劳动,双脚能走路,这些对于一个健全的正
常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习以为常,并不曾觉得它们有什么宝贵
之处。每天面对的人和环境,我们习以为常,只觉得每天都是这些内
容的重复,实在单调乏味,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
些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厌烦的东西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内容。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
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
而形成各种感觉。成语“闭目塞听”用来比喻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
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曾经体验
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拥
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你对社会与人生体验越深
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驾控好自己的命运之舟。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
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
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
的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
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接受各种刺激对孩子更为重要。俗话说:“见多识广”。很多家长
爱孩子,但爱的方法不对,他们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或者的什么疾
病,也怕孩子吃苦,对孩子过于关心呵护,把孩子放在一种十分舒适
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他们没有想到,事事包办代替等于剥夺了
孩子学习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也容易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
狭隘,引起心理上的不健全。
 32注意力的作用:
专注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
夫,后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
然“砰”地一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
过20秒钟。
在与会者的惊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
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做关于
“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
完全正确的。
其中只有1篇错误率少于20%,有14篇的错误在20%一40%之间,
12篇的错误率在40%一50%之间,13篇的错误在50%以上。而且许多
报告的细节是臆造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人是黑
人,然而40人中只有4人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余有的说
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
多数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的人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